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324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摘要以上三释,皆与禅淨诸祖一鼻孔通气,正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盖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自他不二,故来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复因自他宛然,故于佛实不来,人亦不去之中,宛现临终佛迎,往...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四集)  2016/4/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324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三二四集经文

 

第七七O页 末1 以上三释 至 第七七五页 末7 理一心最为上也

 

以上三释,皆与禅淨诸祖一鼻孔通气,正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盖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自他不二,故来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复因自他宛然,故于佛实不来,人亦不去之中,宛现临终佛迎,往生极乐之事。事理圆融,自在无碍,但能仰信,获益无量。

 

上三辈往生是一类。下明一念淨心,十念一念往生之类。或名「一心三辈」。「一心三辈」见于北京淨莲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科判》。法师乃我国(现代)华北三大高僧之一。曾在济南及北京专讲本经,并作科判(于一九三九年【己卯年】印行)。慈老所判「一心三辈」,与会集本经之夏师,同一心眼,同一手笔。发前人未发之精蕴,彰淨门久隐之妙谛。禅淨不二之旨,于兹益显。

 

庚三、一心三辈 分二 辛一、大乘往生因行 分二 壬一、淨心愿生

 

【经】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解】右章全是《唐译》经文,魏唐两译,似为同一梵本。但此段《唐译》经文,系统分明,文富义深。远胜《魏译》。《魏译》则分散于本品首尾两处。于上辈之前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但复于下辈文中曰:「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唐海东元晓师据《魏译》,于《无量寿经宗要》论云:「下辈之内,说二种人。二人之中,各有三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乃至十念,专念彼佛。是助满业。三者,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第二人中,有三句者:一者,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此句兼显发心正因。但为异前人,举其深信耳。二者,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是助满业。为显前人无深信故,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窃按元晓师之说乃专据《魏译》。若就本经,则一念得生者,全因获得一念淨心也。从一心中,念佛一声,顿即与弥陀本愿相应,故临终即得往生。)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此就菩萨种性人也。(正是《唐译》中『住大乘者』)」盖元晓师谓下辈中有两种人:一者,发菩提心,十念圣号,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二者,闻法深信,乃至一念,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菩萨种性人。元晓师实已明察《魏译》下辈往生文中,品类不齐。试问「闻甚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如是殊胜智慧,应是何人境界?故元晓师名之为「菩萨种性人」。既是菩萨种性,复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实不应限于下辈也。

 

又《报恩论》曰:「谨按此段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大乘如禅宗得破参,及读一切大乘经典,得解悟者皆是。其人不专修淨土。如智者,永明之类。」此论所见,更上层楼(惜以永明大师为例,稍欠稳妥。因永明昼夜弥陀十万声。)盖经云住大乘者,其心清淨,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勐利,信愿坚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诸大老,方所堪能。既同智者、永明、中峰诸大祖师,又焉能位列下辈。是故夏师会本,于三辈往生人后,专引《唐译》,另成一段。以表常言之三辈往生外,另有一格。即慈舟法师判为一心三辈者也。此一心三辈,乃别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即一心也。本品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讚品》中之「一念淨信」也。前云「乃至能发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今云「乃至获得一念淨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定生彼国。」前后呼应,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此实淨土法门之妙体。夏师之会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诸佛本怀,深显禅淨不二,实大有功于圣教。

 

一心与一念,文异而实同。《教行信证》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淨报土真因也。」谓信心无二之心,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并谓此为清淨报土之真因,则往生者必将登实报庄严土,而成地上之大士。一心之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于此可见。又《信心铭》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亦表不二之信心,即不可思议之一心。是故「一念淨信」,「随愿皆生」也。又《圆中钞》曰:「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淨土必矣。」盖言,持名心无散乱者,因行也。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若得一念,则临终时,能伏诸惑,正念自然现前,定为往生之因。故本经曰:「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定生彼国」也。又《弥陀要解》谓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约临终时,亦与此无违。若于平时能发一念清淨心,冥契理体,入于一念。则因此一念之力,临终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如《圆中钞》所云:「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也。

 

又一心中,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弥陀疏钞》曰:「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又《弥陀要解》曰:「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

 

理一心者。《弥陀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弥陀要解》云:「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为上也。


 

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四集)  2016/4/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3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七十页最后一行看起:

 

「以上三释」,上面所说的,莲池大师、幽溪大师、蕅益大师三家说法,「皆与禅淨诸祖一鼻孔通气」,这个一鼻孔通气,理事不二,「正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大光明藏就是自己的自性,不是从外头来的。惠能大师说得好,他说的那个话是他悟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的真相,与我们自己的关係非常密切,不是没关係。能大师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自性所生所现,都是阿赖耶所变。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把它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迴,是阿赖耶变的。阿赖耶是什麽?生灭心,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有生有灭。自性是真心,不生不灭。会用自性的,佛菩萨;六道凡夫、四圣法界,十法界都是用的识心,就是都用阿赖耶。圆教初住以上,转识成智,不用阿赖耶了,用真心,就是真如自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4月19日14:40: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04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