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三十五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让我们先合掌恭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八十六页,第三行中间开始看起: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先看到这裡。这一段的经文在「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当中,属于中辈往生的人,前面经文是讲上辈。我们上一次说到,这二十五品的经文是补充二十四品的,二十四品讲三辈往生,二十五品也讲的三辈。这裡中辈往生的人比上辈的缘就差一些了,就是没有像上辈那麽殊胜的缘分,也就是他很想像上辈那样修行,但是心有馀而力不足,他的障碍比较多。经文上讲,『若有众生欲生彼国』,凡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可以往生,但是你那个想、那个愿欲一定要真实。真实怎麽来看?这就是标准,三辈,看看自己能不能符合这个条件。这裡是『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他没有能够像上辈的人那样精进修行,也没有能够得到大禅定,大禅定是指念佛一心不乱,也不能够像上辈那样严持戒律。前面经文说,「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这是经戒上教导我们的,中辈的人就做不到。实际上这就是在缘上不足,善导大师讲,三辈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的缘殊胜,虽然你自己根性差一些,但是也能够上辈往生。可是缘要是不足,即使你本身的根性不错,可是没有好的缘分,就没办法上辈往生。像这裡中辈的人,他有这个发心,也很想修行,但是福报不够、缘分不足,没有一个好的道场提供给他修学,想修找不到地方;或者找到了地方,没有一个好的善友来带领他修行。自己修往往懈怠、容易懒散,甚至因为对于经教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够透彻了解,会有偏差。因此一个真正道场,那是修道人殊胜的增上缘,我们每个同修相信都有同感,都希望找到一个好的道场,依止好的善知识来修行。
真正修行的道场,以古德的标准,精进佛七,最好不要超过十个人,十个人在一起打佛七,主七和尚就能照顾得到。如果超过十个人,他的心力就没办法照顾。因为主七的和尚(不管他是在家还是出家,这个亲教师就叫和尚),带领道场同修修学,他要对每一个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非常的清楚,如果一有偏差,立即纠正,主七的人要有这种能力。他打佛七,他不是自己念佛,他是观察大众,很仔细的看每一个人出现什麽状况,他要负这个责任。所以十个人以内他容易照顾,如果人多了,真的照顾不过来,只能什麽?不能打精进佛七,只能是随缘接引的佛七。现在一般道场举行佛七往往都是这一类的,早上九点钟开始起香,念二、三个小时就吃中午饭,然后睡个午休,下午两点来钟再开始念,念上二、三个小时,如果能再听听经也就更不错了。晚上可能再做一个晚课,然后就回家休息了,一天能念八个小时就很不错。这种是结缘的佛七,不是精进佛七。《阿弥陀经》裡面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这种佛七可是精进,不能够休息,更不能够讲话。杂心閒话,念佛念了两个钟点,聊聊天,那功夫全给破坏了。
真的止语念佛,二十四个小时,一天不能够讲话、不能够休息。吃饭的时候也不需要叫,不会「吃饭,快来吃饭」,行了,你念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夹着「吃饭」,那怎麽能一心不乱?吃饭的时候自己出来,肚子饿了,外面有点心,该吃饭的时候,自己看着时间,自己吃,吃饭的时候也在佛号不断,吃完了立即进入念佛堂用功。这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下来,心就念得很清淨了。如果能坚持二日、三日,乃至七日,这样用功,真的是非常有可能达到念佛三昧。人一生当中有这麽一次就搞定了,你一达到念佛三昧就不会退,你这一生决定有把握往生。所以,有一个共修的道场真不容易。实在讲,古人比较容易,现在人就很难了,为什麽?古人真有道心,他修行为自己了生脱死,他不看别人。就像《论语》裡面孔子讲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在修行尽爱看别人,自己修起来也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看别人的毛病习气。不仅看,还说,在一起杂心閒话,就说张家长李家短,那心怎麽能够清淨?所以现在人共修的因缘就很难遇了。最好是自己修,自己关在自己的房子裡面,你就什麽人没看到,你也就不会有人我是非了。所以,如果人我是非放不下,还看人家的过失,最好不要共修,共修是造业,破坏道场的六和敬,那不如在家裡一个人修,还容易成就。再共修你就肯定堕落,要是讲两舌、是非,破坏六和僧团,将来是堕阿鼻地狱。所以想一想,我们师父提倡大家独修,这个好。
其实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众弟子们在一起也是共学独修。共学是听法的时候,大家聚会在一起,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修行,每个人找一棵树,在那底下打坐、用功。真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各人,各修各的,不用互相掺和在一起,个个都有成就。师父讲,现在我们也应该这样提倡,提倡共学独修。讲经的时候大家都来,有问题也可以请教,提出来讨论,把疑惑都解决、道理都明白、方法都晓得了,回家自己干。没有任何的是非,没有任何的意见,你自己爱怎麽修怎麽修,你想通宵念佛,你就自己可以通宵念佛,你念累了,自己休息也可以。想拜佛的时候就拜佛,想经行的时候就经行,想念经读经的时候就自己念经读经。甚至你想多听经、放光盘也可以,没人打扰你。你看这也很好,这样心容易得到清淨。
这种人,底下是必须要做到的,经文裡面说,『要当作善』,就是一定要断恶修善,这个非常重要。念佛人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裡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想跟诸上善人在一起,自己要是行为、念头都不善,怎麽有资格?所以真想往生的人,怎麽能够纵容自己造恶,怎麽能够不努力修善?这裡讲的修善以十善业做标准,我们师父常常提到的,要落实三个根。《十善业道》是学佛人的基础戒行,它是戒律的基础,上辈的人能够尽持经戒,《十善业道》肯定都圆满;中辈的人持戒持得不够精严,也要保证做到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真的要把它当做自己的功过格,每天对照反省,如果有犯的,忏悔改过。当然《十善业道》前面还有基础,就是《太上感应篇》、《弟子规》,这两个基础真正做到了,十善业就很容易落实。这裡给我们列出十善的条目,具体详细的讲解在《十善业道经》裡面,我们师父上人详讲过一遍,我也複讲过一遍,也有广东话的,都可以拿来做参考。《十善业道》的注解可以找到,像戒律裡面的《沙弥律仪增注》,这是清朝弘赞律师所注的,这裡头前面五戒实际上就是十善业道,讲得都很详细,我们应该非常认真的来学习。
这裡第一个,『所谓一不杀生』,不杀生范围非常的广,不仅不能伤害众生的身命,也不可以伤害众生的心理、伤害众生的感情、让众生生烦恼,这都是变相的杀生。所以要断杀心,这个杀戒才能够持得好,也就是我们在待人处事当中,要念念没有损恼众生的心,要让众生生欢喜;如果让众生生烦恼,说明自己杀心未断。从哪裡做起?从自己父母师长做起,我先不能让我父母师长生烦恼。《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自己身体不好,没有把它搞得很健康,生活没有规律,没有注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没有注重锻鍊身体,这身体出毛病了,让父母担忧。忧能使人老,父母担忧,不就是伤害了父母吗?自己的德行有亏缺,不就等于让父母感觉到羞耻?这也是等于伤害父母。对师长也是如此,师长的心跟父母的心是一样的,念念都在关怀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关怀学生的法身慧命。如果我们不努力修行、断恶修善,这就对不起父母师长。所以这十善业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才能称为一个善人;心行不善,就伤害父母、伤害师长。不杀生,这讲起来范围太广泛了,乃至对小动物、对蚊虫蚂蚁都要有一颗尊重的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颗慈悲心养出来了,不杀才能够叫圆满,慈心不杀。
底下,第二是『不偷盗』,不偷盗的范围也是很广。在佛经裡面称为不与取,就叫偷盗。没有经过主人的同意,你把他的物品拿走,自己用了,这都属于不与取,犯了偷盗。这个持戒就很微细了,譬如说我看到这手錶放在桌上,我不知道是谁的,我知道这个东西肯定有主人,但是我为了看錶,没徵得主人的同意,我拿起来看现在几点钟了,这就叫不与取。你没经过同意,你就拿了用,严格来讲都叫偷盗。你就想想,它包含的方方面面,那种层次多麽的深广。这是你什麽心?贪小便宜的心,我贪这个便宜,贪方便,用贪心。没经过主人的同意,我取用了,就犯了偷盗,所以这非常的细微。对于个人的东西,我们不与取是偷盗,对于公家的东西,那更是偷盗。譬如说国家财物、公共的物品,如果我有意损害,或者为了贪自己的便宜,盗取公家的东西,那都是对全国人民结罪。因为这个东西是国家的,你盗取了,那全国人民都成为我们的债主,这个结罪可就大了,将来有得还,这麽多债主。所以我们每天生活起居都要留心,不能够有一丝毫的意念损害公众的利益,包括违反法律、违反规定。我以前就举这个例子,你过马路闯红灯,那都属于偷盗,你贪时间方便,违反了法律,以盗心做了这个行为,偷盗。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遵守所有的国家法令规章,绝不能够违反,这就是持戒,做大众的好样子。这个是红灯,我时间很紧,时间紧也得站着,等到绿灯我们才走,这就是持戒人。于细微处都不犯,才能保证你大节上不犯。
对于一国的人结罪,那个罪就很重,假如盗三宝物,罪就更重了,最重的就是这个罪。三宝的东西,譬如说道场,这个道场是十方道场,裡面的东西是三宝物,我们盗用了,结罪是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法僧结罪,这个数量就没得算了,所以还起来真的还不清。因此华聚菩萨说过,五逆十恶的罪人,我都有能力救他,但是盗三宝物,我就没办法了。可见得这个罪比五逆罪还要重,所以三宝的物品,乃至一针一线都不可以盗取。当然,在道场裡面修行的修行人,出家的、在家的,假如接受道场的供养,不能够精进的修行,此生了道,将来可也是有得还。古人有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做牛做马也得还。做牛做马是什麽?先堕地狱;地狱的罪受满了,再堕饿鬼;饿鬼罪受满了,再来到畜生道做牛做马还。我们曾经看过很多大山上面,他们修寺院,雇用的这些施工队,他们拿那些马、那些驴、那些骡子,去担砂、石、砖这些建筑材料,从山底下走上去。山很高,走至少得两个小时,施工队为了赶时间,多挣点钱(他是按趟来计算,走多一趟就多一趟的钱),所以那些工人就拿着皮鞭使劲的抽那些骡马。我们就看到那骡马最后走都走不动了,整个就趴在那儿,最后就累死了。那些人真的也是非常残忍,我感觉到,为了赶那个马,那马走不动,就拿个钉子扎在马背上,让牠痛,痛就能够多走一段路。过去生中,这些畜生肯定也是在道场裡面修行的人,不了道,结果所受的供养,今生做牛做马来还。
第三,『不淫欲』。这个淫是众生无始劫的一个深重的烦恼习气,经上讲这是六道轮迴的根本,我们如果不把这个烦恼断除,想要这一生了脱生死是不可能的。佛家对于在家人制定的戒律是不邪淫,就是非夫妻的男女关係都叫邪淫,不正常的关係;对于出家人是制定的不淫欲。实际上佛制定不邪淫的戒是属于方便,要慢慢的帮助人把淫心断除,这是爱欲生死之根。有所谓,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如果你没有这种烦恼,你不会来到六道裡面投胎。你为什麽来投胎?因为你有这个念头,看到有缘的父母,自己就动了爱欲的念头,就投胎来了。《愣严经》上告诉我们(有「四种清淨明诲章」),佛讲四种根本戒律。一般来讲,先讲不杀生、不偷盗,再讲不淫欲,然后是不妄语。可是在《愣严经》当中他先说不淫欲,把淫戒摆在四种根本重戒的首位,是佛的第一清淨明诲,明是明白的,诲是教诲。为什麽?因为世尊这部《愣严经》是阿难启请的,阿难尊者是出家人,他希望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佛就要跟他讲真话。你不是真干,佛就给你方便说一说;你要是真干,佛就给你讲真话,你必须要断淫。不仅身淫要断,身不能造作,心淫也要断,就是念头都要清淨,不可以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