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33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1/2/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33

MP3下载

今天應該算是我們這個鼠年最後一次共學了,下一次見面應該就是進入牛年了。所以這個牛代表要耕耘,福田靠心耕,我們期許這個新的一年福慧都增長。而且一般力氣很大的動物都比較凶猛,牛力氣很大,可以耕田,但是很溫和,很多這些昆蟲都在牠身上干擾,然後牠就牛尾巴揮一揮,把牠們趕一下而已,也不會太去傷害牠們。所以這個牛年應該也是意味我們在這一年,應該好好在自己的道業上有所提升、有所突破,在弘法上也能夠有所建樹。

上一次也跟大家交流到,師父上人有說到,講學要勤加練習,然後接受批評。那也就有我們參與的同修,那個也是很認真都在習講,定一些主題,然後把它寫稿,然後練講,這也都是很可貴。「聞教便行,奚待更勸」,聽了可以馬上去做,這態度就是可貴的。而且可以針對一些專題,是現代人很需要的,而且又不會太長,因為現在的人,太長,怕他一看這個這麼長,他就不想聽了,沒有耐性。所以這一句「先以欲勾牽」,其實在這個時代更能體現。首先你講的內容是他現在切身關係的,他才想學、想了解。再來,就是不能太長,太長他可能一下子就覺得我沒那麼多時間,他就不聽了。當然不是要大家都聽短的,不是這個意思,那個是先以欲勾牽,真正聽經還是要能聽完整的,整部聽下來。

尤其我們學過「十年因緣」,修學要掌握整個老師的思想理念,那我們才能夠在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以老師的教導來觀照;你掌握不住了,遇到境界該怎麼煩惱還怎麼煩惱,很難達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聽老法師的教法,要聽到一切境界老和尚的教誨先出來,這叫薰聞成種,薰到變成金剛種子了。就像念佛是一樣的道理,要念到什麼程度?念到任何境界都是阿彌陀佛先起來,其他的念頭不起作用。我們雖然還不能斷煩惱,也一定要是往慢慢能夠伏煩惱去下功夫。

我們在淨宗學會,有些是擔任弘法工作,有些是擔任護法工作,弘法當然要多聽經、多鍛鍊、多習講;護法也是一樣,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面對你的幹部、面對你的組員,你都要能夠給他把道理講清楚。甚至於你得在敦倫盡分上給他做供養,佛法怎麼用在五倫關係上,你不能只是講理論給他聽,我們實際是怎麼做的,包含你的整個態度能夠給他做榜樣。比方說我們是管梵唄的,那你假如自己練梵唄也練得不認真,那怎麼帶動大家練?所以君親師這個君都有以身作則在其中。我們自己不帶頭,人家假如問,那你是怎麼練的?我們就沒底氣說了。所以師父給我們這個君親師三個字來觀照是很重要的。所以為什麼領導者我們要能把倫常,五倫怎麼相處自己很清楚,再來自己還要親身去落實,我們才能給組員講清楚怎麼來解行相應。印光祖師這個「敦倫盡分」四個字講了那麼多次,用意何在?我們真有把這句話重視起來嗎?就好像「先以欲勾牽」,這句話我真的在用嗎?有可能我們只是把它當一句經文來背而已、一個詞來背而已,那變成學知識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記問之學也不足以為人領導,領導鐵定也要解行相應,君親師它是一體的。所以義工,我們是道義的結合,那我們要安每一個同仁的心。他假如家庭關係都處不好,他怎麼安心?那我們得供養他怎麼把家庭關係處好的這些法藥,而且這些法藥都是自己吃過的。比方說我們給他介紹藥,他問我們說:「你吃了沒有?」我們說還沒有,那你覺得他敢不敢吃?這些都很重要,人情世故,人情是懂得人心;世故,總的做事的章法。

李炳南老師說,修行就是要改心。改心首先改什麼?我們都是在經濟發展的環境成長的,考慮利是很習慣的,自己的利益,所以修行首重要重義輕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假如我們都是考慮利的話,那是往小人的方向在走,應該是要能先提起來的是義。好,那我們現在來了一個義工,首先我們學會是想到什麼?我們當領導的是想到什麼?哎呀,我這裡真缺人手,終於有人來了。那是先考慮什麼?我缺人手,那是把他當作一個人力來用、生產力來用,那跟當老闆的有差別嗎?當然,當老闆也不應該這樣。這些念頭都很細微的。

所以在廣東有一個企業家,他姓李。我對姓李的人,我都會給他一個期許,因為這個李怎麼寫?叫十八子,李是十八子,第十八願的孩子,所以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十念必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事業也做得不錯,可是他有一個反思特別難得,因為他的員工很多都是其他省分來的,廣東很多工廠。他是賺到錢了,可是他的員工離鄉背井之後,生活不規律,身體搞壞了,有的離婚了,有的染上很多壞習慣。一個男人來工作,這個男人出問題,這個家支柱都快塌了。接著他說了,難道我們當企業家的貢獻就只有是繳了多少稅給國家嗎?假如我的員工到我這裡來都是墮落了,那我到底對國家社會是貢獻還是危害?

這個思考可貴!假如都是盯著錢看,其他的都沒注意到。所以我們有沒有發現家庭普遍在墮落?企業、團體,整個大自然都在下墮的。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努力,但這個社會還是愈來愈差?輕重緩急不知道。經營企業是如是,經營道場難道不是這樣嗎?看起來我們的法務都還是持續在辦,可是我們做的人、弘護的人有沒有提升?還是習氣在增長?企業有員工流動率,我們的單位有沒有流動率?假如一個道場離開的幹部比現在的還要多很多,那離開的會不會抱怨?會不會產生副作用?這都是值得我們冷靜反思的重點。人家離開了有他離開的因緣,但有沒有我們反思的一些空間?不然我們怎麼去體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不是又稀里糊塗了,每件事情其實也搞不清楚原因在哪,然後只能讓一些事情繼續發生,不能經一事長一智。那不能經一事長一智,我們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就有浪費掉的部分了嗎?那就不叫禮敬諸佛了,禮敬那是對人、對事、對物恭敬對待。那也不叫精進,進是進步,應該經過每件事我們愈清楚問題在哪,去調整、去提升。廣修供養,我們都能反思清楚,能有所改善,這樣才能夠做出供養來。

比方說舉個例子,假如有一個女老師來到單位了,教幾年,家裡不同意,離開了。好,請問大家,我們可以反思什麼,有沒有同修說一下?你們怎麼都無辜的看著我,我剛剛表達不夠清楚嗎?這個有可能都會發生在我們眼前的。那你們是要逼我點名是吧?

陳居士:老師,吳居士在舉手。

成德法師:請。

吳居士:法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吳居士:我在想,可能是道場佔用她的個人以及家庭的時間太多了,所以導致她的家人可能不同意她在道場裡面繼續服務,這是學生的意見。

成德法師:好,我們謝謝吳居士的回答。我們這個學會的幹部們,今天要回去閉門思過,人家是一個發心的農夫,比我們還能夠考慮嗎?我們都是在這個工作職位上的,反而是我們這個很有願心的農夫先回答了。那可能他是旁觀者清,這個也不能怪大家。可能是佔的時間太多了,但是這個我要再反問一句了,那為什麼他一開始就不讓她來了,幹嘛是來了一段時間才不讓她來?他假如怕她佔太多時間,一開始就不讓她來了,怎麼來了一半才不讓她來,難道他不知道來要花時間嗎?

黃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

成德法師:好,黃居士請。

黃居士:學生認為是她太注重外面的那個義工的工作了,而沒有把家裡的事情做好,使到家裡人自己起煩惱。就是說沒有盡力把家裡做得好,就給自己太多的時間在外面,所以之前他是同意,但是不知道後果會這樣,就是家裡愈來愈糟糕的意思,可能是這樣吧。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那我們常常聽老法師說,學佛就是面對境界要清楚。我們剛剛一開始的,你經一事要長一智,這是不是面對境界清楚?好,今天發心來淨宗學會服務,然後家裡人支持,搞到不支持,那她面對她家庭的境界清不清楚?不清楚。難道他是今天贊成了明天就給妳反對嗎?沒有吧,都是隔了一段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好幾年。另一半、家裡人的心感受到沒有?那都感受不到,那我們學佛不是面對境界要清楚嗎,怎麼都體恤不到家裡人的心情?我們的念念為他人著想又用在何處?那這些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所以學佛怕的是什麼?出現執著點,因為執著點一出現,自己的覺照,本有的那種觀照力就會弱了。你們有沒有發現,比方說今天聽經聽師父講得心開意解,笑得很開心,或者是感動得流淚了,然後一接觸人、一接觸事情,好像特別清楚,心很清朗,應對事情狀態很好。但是這個要保持,一有執著的地方了,一執成病,就有毛病出現了。我有跟大家講過那個偷金子的故事吧?有一個小偷特別會偷金子,到了一個大戶人家家裡,光天化日之下要去偷東西,真的還找到了,可是那麼多人就把他抓住了,送到衙門去了。這個縣太爺很納悶,「光天化日之下,人家家裡那麼多人,你怎麼敢去偷金子?」他說:「有人嗎?有人嗎?我只看到金子而已。」其實人假如有很愛做的事,那個愛有時候是一種貪愛了。你看一個人喜歡吃冰的時候,他想不想得到他的胃?想不想得到他的身體?先吃再說了,哪有顧那麼多的?顧及不到了。所以人一有貪求的,做義工也會貪那個名、貪那個肯定,都有可能會出現執著點。修行是要修清淨心,不能在因緣當中產生貪著、產生貪求。所以這個只看到金子的,其他的顧不上了。

我們有時候在境界當中,一有這個執著點,整個所接觸的人,他的心理感受我們不一定看得到了。就像一個人只想著我要達到我那個目標,他不見得能體恤所有一起工作的人的心境、心情,或者是他們的體力怎麼樣,都顧不上了。我們以前也聽一些歷史故事,為了給皇上一個成績,快快快,趕快給我趕工,可能有人累死了,他根本不在意,反正只要皇上肯定我就好了,「虐下取功」。我們一看虐下取功,這個跟我沒有關係吧,我不可能像這個官員這個樣子。其實大家不要看,《太上感應篇》每一句話都跟我們有關。你說「苟或非義而動」,我們不念佛就非義而動了。「以惡為能」,可能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有時候我們也很容易給我們的壞習慣台階下,其實我這樣已經不錯了,跟張三比、跟李四比,沒有跟佛菩薩比了。「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雖然沒有說以惡為能,但是也很容易給我們壞習慣台階下。但是不要又跳到另外一個很自責,那又是另一個極端了。過與不及都是習氣,要用中道才行。所以這個扎三根還是很重要。我們是不是一個體恤的老師,是不是一個體恤的領導者,這樣我們才沒有虐下取功。我們的反思要更深入才行,不然經歷過一些事情,事實上也沒有增長我們的閱歷,人生的閱歷跟智慧。所以佛門這一句「面對境界要清楚」也不簡單。

所以剛剛,我們就她來到學會,最後家裡人覺得她花太多時間了,不讓她來了。那她就沒有考慮到家裡人的感受,家裡人是護法,他一開始護持妳,怎麼現在不護持了,那難道都是她的錯嗎?她很熱忱,那我們做領導的應該也要提醒到她、護持到她吧。因為畢竟我們比她早投入這個工作,或者比她早修行,那為什麼她都出現這個情況了,我們也沒有提醒她,我們有沒有設身處地在替她考慮?設身處地去替她考慮才是義,這個才是道義的相交。不是沒領薪水的才叫義工,領薪水也是義工,是義還是利是自己的心。我們是為了護持正法來是義,單位給我們薪資也是義,因為要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那不是為我們考慮嗎?所以不能著相。有領錢的就不叫義工,沒領錢的才叫義工,那不是很執著在這個有沒有拿薪資的問題了嗎?佛法是重實質。你假如沒有拿薪資,然後面對人家有拿薪資的還有優越感,那這個不是自己墮落了嗎?所以很容易著相的,都要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那我們想一想,假如一個同修他從家裡人支持,到家裡人不支持走了,他會不會有很多無奈,甚至於抱怨?可能會有。那他一出去了會不會開始發酵,會不會擴散?世間人說做事業,尤其做吃的,靠的是什麼,是打廣告嗎?打廣告還花了一大堆廣告費,羊毛出在羊身上,廣告打那麼多,最後都是消費者要承擔。諸位我們要體會到,不是新的東西就好。不強調貨真價實,都是靠打廣告,你說這個事業能多久?難道是做食品業才是這樣嗎?任何都不能是搞好看而已,都要搞真的。就像我們上一節課老法師說不搞佛學院,老和尚建議的十年攻一部經,三個人一組,但星雲法師說不像學校。但不像學校可以出人才,重實質;像學校,不一定能出人才。

所以現在商業看起來很發達,百年老店很少了吧,幾個人肯老老實實依照老祖先這些精神來做人、來做事?所以在食品業應該是靠口碑,口碑不用花錢,而且很自然;你靠廣告的,有時候是打腫臉充胖子。你多少緣做多少事情,哪有一下子要名氣要很大?來了很多人,誰帶?我就是要把事做好,來了一群人,也沒有帶好,確實很多人幫忙做事了,那會不會流失掉?事物都有它發展的規律,都是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小利,你想看到成績,是不是小利?你想要人家肯定一下,是不是小利?雖然我們做的都是好事,好事裡面也有很多境界會考驗我們的心態。

今天假如我們考慮這一個同仁,不是想著她能夠為我這個組做什麼、為我協會做什麼,我們先考慮怎麼讓她修學得力,怎麼讓她把佛法用在她的家庭生活。首先第一個,她的家人會成為她的護法,因為她家裡人歡喜了,她去學了佛,脾氣小了,菜愈煮愈好吃了,心地柔軟,特別能體恤他人,那家庭的氛圍一定改善了。改善了,家裡的人說,妳怎麼不趕快去學會幫忙?還推她去。這是她家裡變護法。再來,她自己受用了,她親朋好友可以感受到,她的家裡人也歡喜了,出去會不會跟人家談起?會,「我這媳婦去了淨宗學會愈來愈懂事了」。那你看另外一個老人家會怎麼說?「那我也要叫我媳婦去淨宗學會聽聽課、去做做義工」,這口碑不就出來了。「去淨宗學會都忙到家裡的事顧不上,那怎麼行?」這個副作用會不會產生?所以這一個「義」字可以用在我們的家庭上,可以用在我們的工作單位上,甚至可以用在我們接觸的每一個人,哪怕是一個陌生人,都可以提起這一分道義、情義。

剛剛提到先以欲勾牽,我們要把傳統文化、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我們也要考慮他現在的接受度,可以錄個短短的。大家看現在YouTube都是,現在都叫微電影,不是叫電影,叫微電影。這電影多長?五分鐘、八分鐘。以前的電影都是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的,現在用微電影,人家一看,增長善根了。好像有發一個泰國的微電影給大家看,一個男老師在小學教書,他的母親已經老年痴呆了,大家記不記得?看這個片子,能不哭、不流眼淚的人,定功很強。我每一次看很難不流眼淚,確實我的定功太差了。但是你看片子能拍到這樣很可貴!所以老法師曾經講經說,你看人家拍一齣戲,把忠孝節義融進去,人家拍一齣戲,比我們講半天效果好多了,一看電影他就融進去了,陪著他笑、陪著他哭,不知不覺那些價值觀、義理就影響他了。所以這個用藝術化來弘法很好。所以我就很希望見到他們這些知名度很高,又有善根的話,那他們帶頭來做多好。這個我還在努力當中,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我也在印證這句話,有進一步的進展,我再跟你們做報告。

主伴圓融,成德主要現在是在漢學院服務;伴的話,剛好有比較成熟的因緣,我們可以隨喜讚歎,哪怕只是讚歎,也是有盡了一點力。那當然,有多少力就盡力去做,但是不能副業拖垮主業,這個也很重要。其他的事忙到我漢學院的工作做不來了,出狀況了,那這個不行。雖然也都是在服務,但是流弊出來了,這也不行。老法師特別強調,都要表法。所以我們出來做義工也不能拖垮主業,家裡要敦倫盡分,要修身、齊家為基礎,才能治國。治國是屬於服務社會,到學會服務,這個都是屬於服務社會大眾,都要建立在修身齊家的基礎上。

電影變成微電影了,講課是不是有時候也可以變成微講課?一堂課五分鐘、八分鐘,聊得他很興趣了,他就來聽了。一點一點薰,從聽五分鐘、八分鐘,可以聽半個小時了、可以聽兩個小時、可以一天聽五六個小時,一有空他就聽,這叫造緣。我也認識一個德國的同修,他是醫生,剛開始認識了,我就一些短的開示,三五分鐘的,老法師的,寄給他、寄給他。他主動還會跟你要,你寄的這些都挺好的。慢慢慢慢,到現在一年的時間了,他現在一有空就聽經了,每天聽好幾個小時。你上次那個十二集我聽完了,還有嗎?他自己慢慢慢慢受用了,他自己就會增加時間了。這個都是造緣,也不能操之過急的。我們林居士,他最近也在錄比較短的分享,我們請他也談一下他的心得。

林居士: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好。先講這段因緣,因為學生本身,法師說要有根本,沒有想要錄音這回事,沒有想過。因為我們在這個班上有很多會長、有很多那些長輩,學習比學生比較久,一路來就是覺得法師都鼓勵我們出來學講的事,應該是由這些前輩帶頭,所以一直沒有想到說要學習錄音這回事。但是好像在三個星期之前,學生在夜晚睡覺的時候,就有一個聲音他就告訴學生,他說「想辦法去錄音吧」,這句話就有點喚醒了學生。學生記得在二O一四年的時候,在我們的甲洞淨宗學會,當時主任他也是建議學生出來教學,學生本身老實說信心不夠,因為學了幾年讓你出來教學,後來就拒絕接受了。過了一年,也是在夜晚睡覺的時候,這個聲音,第一個聲音來了,他就說「你可以去教學」。學生在這種因緣之下,學生就參與甲洞淨宗學會的教學,從二O一六年開始。就是這樣一個因緣。

學生覺得如果不是這個聲音來呼喚,學生根本不可能,也沒這種膽量老實說,去學這個錄音,真的沒這個膽量,也沒有準備到了。但是這個錄音本身就是很奇妙,學生就覺得這件事一定要做了,就開始去學習這個錄音。也不知道講什麼好,師兄說不要緊,就去試試看,第一次錄音三十秒罷了。因為不習慣,在班上教,跟同學教學、講都不是問題,但是錄音這個好像是不太一樣,所以學生開始就三十秒罷了。後來去給班上的同學聽,大家就覺得還好,所以學生第二天就開始錄音學習就兩分鐘了,大約這樣子,後來就增加到四分鐘,可能大約又增加到八分鐘了,最近又有增加到十分鐘了。

從整個過程中,學生就感覺到一點,就是剛才老師所說的,可能需要學講一些跟現代人比較切身的問題了。學習這個方法,就是說以學生的經驗,過去的人生經驗,就摻入加上我們所學的聖賢教育,就把一些道理說出來,可能對大家會有幫助。因為學生覺得好像弘法專門講《無量壽經》這類可能還不是時候,這點只是學生做一個好開始,就開始做。

覺得在這個環境當中,我說出來讓他們看看,就寄給譬如說我們的葉主任、老師,也讓他看看,至少他知道學生在做些什麼什麼事。所以這種學習法,學生覺得其實是在教育自己,因為你需要去找資料來支持你的說法。譬如說給個例子,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找資料去支持「三歲定八十」。這句話因為我們傳統文化就講三歲定八十,我們需要找些資料,什麼資料?學生就在網上尋找,就看到一個英國的報告,他們就研究一千名小孩子,三歲小孩子,研究他們的性格,三歲的時候是怎麼樣的。他們這個團隊本身,到了這孩子成長到二十六歲的時候,他們就發覺到,原來他們的性格跟三歲好像沒有多大的改變。這份研究對學生來說非常的重要,因為現代的人,我們都要找一些研究報告來支持說法。所以說學生覺得這件事情學生可以做了,就這樣子去學習,然後每一次學習講的時候,學生也是盡量找老法師的一些法語來支持這類的分享學習,就是說一個學習。於是這樣子就學習講下去。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它的考驗就來了,而且這種考驗是這樣的,有些人因為可能,就他們知道之後,他們可能就說,倒不如我們這樣這樣這樣做吧,可能會增加什麼名氣這類。學生也拒絕了,學生告訴他,學習這個講一講並不是為了名氣,純粹是一個學習,如果對你本身有益,就已經很足夠了。學生覺得因為我們學習聖賢教育,本身這點不能夠貪名,學生的想法,所以對這件事情學生就非常的重視,因為一貪名的時候我們會走偏去了。

現在就是說,所以成德法師也是很慈悲,因為楊師兄有給法師看過、聽過,法師慈悲是因為法師講一句,說:「這個普通話要訓練一下。」那麼學生就想要自己去試,不只是訓練罷了,因為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所以就慢慢去學習。

成德法師:很多地方需要什麼?很多地方需要什麼?

林居士:學習,要進步了。譬如說學生這個咬字方面可能也不太清楚,或者是那個句子本身不通順,所以學生每次現在用很多時間去準備稿子。好像明天早上要講了,今天下午就要準備好,然後晚上花時間去修改,第二天早上又要修改,有時半夜又突然想到它就需要修改,又爬起來修改,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成德法師:作夢有沒有夢到在講課?

林居士:還沒,還沒。

成德法師:還沒。

林居士:不會,現在學習還沒到那種程度。所以就像師父說,學生覺得這樣學習的話可能對其他的同學們,像班上同學,我們這一班,可能如果大家能夠花幾分鐘來講一小段,相信對馬來西亞這個華人社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學生有一位華裔朋友,他皈依回教了,他有注意到華校《弟子規》的問題,他就跟學生聯繫,他就講真的可以改變我們華人的精神面貌。學生覺得很注重這件事,因為說也許拋磚引玉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我們會做出一些事情出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林居士。您這段時間是不是妄想比較少?比以前……

林居士:肯定。

成德法師:肯定。

林居士:因為你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別的東西。

成德法師:所以我們假如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打妄想,就是太閒了。

林居士:現在做事情就是一定要節省時間,想要做快一點,買東西快一點,各方面都要快一點點。

成德法師:你看他都不會拖拖拉拉的。

林居士:也比較少,我太太也是一樣,她也知道在做一件事,不過我們剛才有講,法師所講那個把家庭的事情安排好是很重要的。

成德法師:對。

林居士:學生在還沒有做,譬如說在練習早上講之前,一定要做好一切應該做的事,然後才開始做這件事情,因為家人如果不支持我們,這件事情做不下去。

成德法師:那很好,林居士他雖然現在以練講為主,但是他沒有只看到練講(沒有只看到金子),還是有顧及到要跟家裡人溝通好、安排好。這個都是歷事練心,練我們能不能考慮事情周到,就都不能出現執著,甚至於我們看事物都不能執著。就像剛剛講的,這個員工、這個同仁本來家裡支持,現在不支持了,那我們可不可以只執著在看她家裡人不對,或者我們執著在她不對,或者我們執著在她的領導不對?反正都有可能是誰不對,只有一個人沒有錯,就是自己沒錯。怎麼會沒有錯?「我又不是她的領導。」可是你是她的同修,那你也有提醒、護念的責任吧。為什麼一個我身邊的人這樣了我都不知道,我也沒提醒?那我們還是沒有設身處地念念為她想。所以聽東西不能又聽出執著,只聽到對對對,是領導不對;對對對,是這個當事人不對,是她的家裡人不對。那我們一聽,任何一個道理講完了,我們反而更容易見人家的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我們怎麼聽一個事例,或者經歷一個事情,反而更容易看人家過?

所以諸位同修,我剛剛什麼都沒講,你們也什麼都沒聽,不然到時候可能又有一個情況了,你們就說,成德法師說這個時候是誰錯了。可不要把我拉出來,千萬不要把我拉出來是非之中。當然我心裡也不能有這個罣礙,你們把我拉出來了,我也要歡喜接受,因為一切都有因果在裡面,鐵定我前世一定有什麼關係,造了什麼因,才會有這個果。到時候真的事情發展,一定得要成德出面,那我還是會歡喜出面的。因為我也跟大家說,事事是好事,假如真的有這個情況出現,來,找成德法師來,人家說是他講的,那我也得面對吧,這樣才能夠跟人家講事事是好事。你真正遇到這個事,真的能是好事嗎?真的能是有佛法就有辦法嗎?這個得都要在境界當中練。

剛剛我們這個林居士,他從事這個傳統文化的教學,也是因緣挺特別的,他還有佛菩薩還是龍天護法來跟他講話。你們一聽完,不要今天回去躺在床上,「會不會有人跟我講話?」你們這麼想會著魔。聽完一個故事,不能產生執著,不能產生求,你一有求就很容易著魔,所以我這個得跟大家講清楚。有四種情況:顯感顯應、顯感冥應(那個冥就是冥冥中那個冥,冥應),還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感是我們自己,應是佛菩薩、龍天護法。情況都不大一樣,可能他這一種是屬於冥感顯應。為什麼叫冥感?因為他剛剛自己也講了,不是很有信心,想做點事,又不夠有信心,但是也想做,所以這個時候佛菩薩有應了,就提醒他,可以出來承擔一下。

那大家念頭裡面有「沒有信心」,也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腦子裡面都要裝老和尚的教誨,什麼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諸位同修,你們想不想做傳人?不做傳人,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嗎?這個大家自己想,點到為止。那當然,大家不要又執著,傳人一定是什麼樣子;依教奉行的那就是傳人,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的,這樣是傳人。所以假如我們提起老和尚的教誨,至誠感通,不要沒有信心、不要怕承擔。承擔又不是你今天要去幫忙,又不是叫你一下子就背一百斤,是不是?鐵定是讓你十斤開始扛,再來是二十斤,不行了再調整,不就好了嗎?哪有一直怕怕怕都不承擔的?所以我們顏居士姐妹,她們就挺難得,她們年輕,還肯承擔,現在德國的課程她們也有承擔。我跟你們約好了,我們馬來西亞淨宗的力量是要光照大千的,我有跟你們約過吧?你們沒什麼反應,難道是我在夢中跟你們講的嗎?我自己搞糊塗了嗎?法寶都送到北歐的芬蘭是吧?芬蘭,法寶都送到那了,那經教也要去,講經也要到那裡去。

所以看林居士他發來可能七八分鐘的一段話,針對某一件事情、某一個主題,這個對現在人聽起來又不太長,又給他啟發,挺好的。大家有沒有看,很多那個YouTube的就把師父的一段話節出來,現在的人容易接受。我就希望這個《認識佛教》能夠更好的在全世界各地宣講。我們複講老法師的,再加一些我們自己怎麼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聽的人就覺得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了,佛法很現實,現在用現在就得利。所以我就把林居士介紹給德國淨宗學會,他們現在要邀請他去分享,學《弟子規》的感悟,學《認識佛教》的感悟,這些都可以供養。

那更重要的,我們守住老和尚的教導,在講台上最重要是勸自己,聽的人是監學,自己是給大家做報告。而且老法師也說,你講一次比聽十次印象還深。所以都要念茲在茲,都一直在思考這個,查資料。所以這個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包含去找這個三歲看大的資料,透過現在的科學報告。其實這個也是老和尚給我們表演的吧。當然你找的要權威的,不能隨便抓,隨便抓到時候人家又質疑,不行。像老法師一講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都是剎那變化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根本沒有物質,都是幻相。講到這裡,師父都會舉科學報告,「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他們發現什麼?近代量子力學,根本沒有物質存在,都是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那師父這個用意、精神我們學到沒有?用現代科學來講。但是你不要又變成講科學,你要掌握一個度。老法師也說,他相信三十年後佛法是最高的科學,因為科學的技術會慢慢印證佛講得太正確了。所以佛法是最高的哲學,也是最高的科學,佛都看到了,佛定中的境界,都看清楚了。

當然這個循序漸進,從三十秒、兩分鐘,漸漸這樣增加、這樣鍛鍊上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三字經》說:「教之道,貴以專。」而這個方法它的目標是什麼、目的是什麼?「要藉這個修清淨心。一部經、一部論你專攻它,一生專攻它,我們相信,十年你就成為這部經論的專家。今天學佛沒有老師,老師在哪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老師。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開悟了」,意思就懂了。「一千遍是什麼?一千遍是把你心定下來,不是叫你背誦,是修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都讀掉了。這一段是讓我們了解為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理上我們清楚了,事上我們就肯做了。所以「這是智慧,智慧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如果學得太多、學得太雜,統統學的是佛學常識,佛學常識解決不了問題。」「記問之學」,記問之學就是知識,記東西,「不足以為人師」。

而且大家注意,智慧解決問題沒有副作用,知識解決問題有副作用,這個老和尚在講經有說到。舉個例子,發明農藥是不是要很多科學知識?他還要做好多實驗,做出來了,有沒有解決問題?看起來好像解決問題,事實上流弊非常大,因為他沒有智慧。「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今天要去殺這些蟲,那最後這個農藥誰吃最多?人吃最多。我當時候看到是台灣的數字,平均一個人一年好像是二點七公斤農藥。這個假如是一次喝下去,我看就一命嗚呼哀哉了。他是每天吃一點、每天吃一點,但是這個肝臟受得了嗎?所以現在生病的人多。你看這個是知識。

比方塑膠袋,要發明塑膠袋不簡單吧,那個第一次發明的人很高興,哎呀,你看有塑膠袋了。可是這個第一次發明的人,他的想法也是這塑膠袋要用很久,結果我們人一拿來用,用多久?他有沒有考慮到人的心態?沒考慮到。所以現在問題很大,好像在日本附近有一個垃圾山,那個有多大?很大的面積,甚至於超過很多國家的面積了,誰來解決?很多都是塑膠。所以現在全世界最深的地方叫馬里亞納海溝,那邊的水一化驗,統統都有塑膠微粒了。所以那鯨魚生下了孩子,後來給牠餵奶,這小鯨魚死了,這個母親好幾天都拖著那個屍體不肯放下。牠孩子怎麼死的?被牠的奶水毒死了,因為牠們吃了太多塑膠的東西了,那這個毒就會在牠的奶水裡面了。

所以師父很多話,你慢慢在當前去感受,知識解決問題會有副作用。然後你再去體會一下,老和尚為什麼說我們的祖先這麼有智慧,但他為什麼不發展科技?現在感受到了吧?你科技快速發展,只要倫理道德沒有跟上,這個社會很嚴重,社會問題會很多,大自然的問題也會很多。所以古人真的心地清淨,看得很遠。自動化運輸在孔明先生那時候就有了,木牛流馬,他為什麼把它廢掉?他看得遠。人現在只看眼前,他只能考慮到眼前而已了。

那當然了,這一段已經提醒我們,學東西要深入,不能學雜,但不要出現執著點,不要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又著在這個文字上而已。一門,專;深入,請問怎麼深?怎樣才能深得入?有同修就說了,扎根扎根,我們都扎了五年了。扎這個字,你聽經就叫扎?扎是你要深下去。那儒釋道三部經我都聽了三遍了。聽了三遍就叫扎嗎?你得要解行相應才能扎得下去。我們得要照著這三部的教誨、老人家的講解,然後去淘汰自己的習氣,才扎得下去吧。叫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得要誠意正心。所以一個人根基扎得怎麼樣,看他跟人相處就知道了,不是看他聽幾遍,他很真誠、很替人想,那這個就是根基有扎下去了,有深入了。佛法重實質,所以看我們根扎得好不好,問身邊最近的人就知道了;或者問問自己,我有哪一些壞習慣改了?這個就很清楚了。真誠了,不再應付了;清淨了,不容易貪求染污了;平等了,不容易傲慢了,「凡是人,皆須愛」,不就是讓我們練平等、練慈悲;覺悟了,不感情用事,不意氣用事了;慈悲了,不自私自利了。

所以任何一部經教不都是讓我們恢復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假如從一部經教恢復了,那任何哪一部不都是教這個,那不就一看就懂了?你心境已經到那,怎麼會看不懂?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老法師說,整部《四庫全書》講什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那一本《弟子規》有沒有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假如透過這一部《弟子規》,時時都能保持這十二個字的心境,那你再去看其他的經教不是觸類旁通?所以老人家這裡提出來,是藉由這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理念,方法「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修清淨心。那我們就要觀察,我們的心有沒有愈來愈清淨了。所以老人家這裡提到,學太多那都變常識,解決不了問題。

「需不需要研究討論?不需要,你沒有悟入佛的境界,研究討論是你自己在那裡妄想執著。沒有開悟的人,有什麼資格研究討論?開悟了之後用不著研究討論。」那我們好像也在討論,談到這裡了,那我們今天就最後一節課了,之後不要再研究討論了。大家要了解,老人家這一段話的用意,就是我們假如研究討論,都是用自己的分別執著來討論,那不如不要討論。老人家這句話跟《大學》的「如切如磋」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我們不要又聽執著了。可是現在你仔細去觀察,一研究討論,不討論還好,愈討論腦子愈混亂,愈不知道到底怎樣才是對的。你們有沒有跟人家討論到最後,連你自己也產生懷疑了?各有各的見解。

我們也有遇過,本來是在淨宗學會學習的,結果去讀大學,每一個教授講的都不一樣,你說要聽誰的?只要他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能聽他的,因為他又還沒開悟,從明師受戒。諸位同修,你們不要今天聽完課去跟你的親人,他在念大學的,「不要聽你老師說了,成德法師說的,不要聽他們說了」。那他去學校,老師講課他要把耳朵捂住了,不聽不聽。後來人家一了解,是成德法師說的,那就麻煩了。司馬遷先生在《史記》裡面有說,要「折中於夫子」,折中就是你要以夫子講的這些教理為標準,這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你要以佛陀講的為標準。所以一般還沒有建立知見,你去一聽,你整個人就亂掉了。所以誰可以參學?你要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都能分辨才能參學,不然會愈參愈亂。

我見過不少去過很多道場的,我還沒有見過一個知見很穩定的,一個都沒有,可是還是不少人喜歡參,各有各人的主見,這個也勉強不來。可是很可能我們現在年輕人確實會遇到這樣的情境,但有佛法就有辦法。當他感覺到講得都不一樣,這就是一個契機點,你還是要以聖人為標準。那老師的只要跟聖人講的不一樣,那你就增長一個閱歷,「哦,不一樣」。他為什麼會跟聖人講的不一樣?這個是一個結果,也有他的原因。「哦,原來他學習傳統文化,他不知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重要。」他也不會停留在去指責誰對誰錯,他從中領悟,從中增長人生的閱歷。但這個需要旁邊有父母、長輩的陪伴,所以現在不容易。為什麼老人家說要辦一條龍?他的知見要穩固要一段時間,假如他還沒有穩固,又有很多人在跟他講,他又分辨不出來,他很難不亂。

所以印光祖師為什麼說道場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大家注意,是印光祖師在他那個時代說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那我請問大家,到我們這個時候,不要超過幾個人?我的話只能講到這裡,點到為止。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就是一個團體最重要要見和同解,你不是要去找很多的人來。找了很多的人來,每個人想法不一樣,你每天不是發愁嗎?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可不可以發展?可以發展,但是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攀緣,要志同道合。你就要一個排場,我的組織要大、人要多,到最後內耗嚴重,都是內部溝通不了,在那耗很多時間精力。那這個時候也不能抱怨,還是經一事長一智,怎麼調整好,怎麼穩紮穩打。

所以真的有要切磋了,一定要找同一個師承的來切磋,同一個老師教的,大家有個依循的標準,「從明師受戒」,我們的討論都沒有離開老和尚的教導。所以我也跟同仁講了,成德講的跟老和尚教的不相應,你們一定要護念我,不然我下錯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都是根據老人家的教導我們來切磋,而且這個切磋裡面除了教理要通以外,我們到底是怎麼來落實的?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同修,覺得每個禮拜看到其他同修的心得,人家夫妻怎麼相處的,怎麼樣侍奉公婆的,他在這些境緣當中怎麼反觀、怎麼反省、怎麼突破,看了我們有觸動、有啟發,這個就產生切磋的效果了。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老人家強調佛法是師承,所以佛法的修學很關鍵的是要有老師。那師父這裡又說,今天學佛沒有老師,老師在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老師。大家要知道,老人家講這句話是很不得已,代表現在要找老師太難了。可是你只要肯照這樣子做,但是能肯照做的人也是聽話的學生,也是因為老人家點出了這個方法我們肯照做,那還是能夠其義自見。就好像鍋漏匠就聽了一句話,他就站著往生作佛了,聽了哪一句話?「你就念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沒其他的了,一部經也沒有給他講過,他也沒聽過,他就成就了。善知識有方法的。海賢老和尚也是一樣,他也沒有讀什麼書,那他的老師就教他念佛,他就念了,念了九十二年,成就這麼高。那當然,真的找不到老師,只要照做,完全相信,一定有成就。

同時,「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老人家這個背後的不得已,也是希望往後能有更多有根基的善知識能夠出現。根基是什麼?從胎教、從小就扎根。客觀來講,老人家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了。所以現在不少位老師投入一條龍的教學,大家任重道遠。就像這個「十年因緣」師父後面講的,希望大家發心做小學教員,有沒有?這個話背後是很慈悲、很懇切,總要有人去護持這些有這麼好因緣的孩子。

接著老人家說了,「佛陀當年在世,這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學生(聽經的人)可以提問題,世尊解答,沒有看到研究討論,許許多多經上都是世尊跟學生一問一答。那是教學方法,諸佛如來的教學法,我們有沒有得到啟示?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從這裡面體悟的,文字上沒有。由這些文字,經文、音聲的啟發領悟了,悟入的深廣與你的清淨平等跟慈悲願力有關係,慈悲願力愈宏廣,宏是大,愈大愈廣,悟入就愈深。我們應當想想如何來修學,我們這一生才能夠達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一定要遵守古大德的方法,老老實實去做。」文字、經文,就好比我們今天有一隻手指著月亮,那這隻手是不是月亮?不是,但是它給你指出了那個方向,月亮的方向。所以這些文字、經文,它是引導我們能夠往恢復自性的方向去前進,但是這個還得靠我們自己去領悟,師父領進門,該講的都講了,修行還要靠個人。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放下,但是問題是要怎麼放下?要看破才能放下。

諸位同修,我們這個禮拜有產生煩惱吧?假如你都沒有,你離開悟很近了。因為一個禮拜有多少境界,你都沒有生煩惱,太不簡單了,要不你快要開悟了,要不你是很沒有責任心,什麼事情都不上心,一有責任心會生煩惱。那怎麼辦?有煩惱就是放不下了,就看不破了,所以要看得破才能放得下。怎麼看得破?所以佛為什麼講般若講二十二年,就是幫我們看破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用了四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假如我們在作夢,然後知道現在是作夢,你會不會很糾結?不會了吧,反正是夢。比方說你演戲,你知道這是一場戲,那你在演的時候會不會演到氣到吐血?不會吧,那是戲。所以要認真,不要太認真。認真就是很真誠去做,不要太認真就是不要較真,不要鑽牛角尖,不要太執著,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樣去做。所以常常想想,都是夢、都是戲、都是肥皂泡。小時候都吹過吧?一吹,二三秒鐘破了。這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什麼好計較,有什麼好放不下的,轉瞬即逝。這樣就比較容易放得下了,這樣心就容易清淨、容易平等,都是夢,都是肥皂泡,有什麼好高下的,有什麼好傲慢的。

所以我們能夠悟入的深廣,其實還是跟我們的心相應的,我們的清淨平等、慈悲願力有關係。所以要解如來真實義,最重要的還是要放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怎麼深入?放下虛偽了就能深入,放下虛偽才能真誠;放下貪著,不染污了,就會清淨了;放下傲慢,平等了;放下感情用事、意氣用事,就能理智了、正覺了;放下自私自利,就能慈悲了。所以清淨平等慈悲是本有的,它現在有障礙,所以你放下愈多,這個悟性就愈顯發出來了。

一定要照古大德的方法老老實實去做,一門深入。我們現在一門是修哪一門?修淨土法門。所以最重要的念佛,「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你看淨念相繼,好好保持下去,即是佛。所以每天要從三千到五千,從五千要到八千,從八千要到一萬,從一萬要到三萬,從三萬再到五萬,那就差不多了。黃念祖老居士說,只要肯念,成佛一半。肯念,你慢慢慢慢功夫就提升上來了,「三時繫念」那一句話特別重要,「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一不念佛就打妄想,就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說「迷即不念悟即念」?領悟到了,不能不念佛,一不念佛就打妄想,這個警覺性一起來,這個也是一種領悟,就肯念了。

所以淨念相繼即是佛,「擬議頓隔萬億程」,這個擬議就是,我這樣念有效嗎?要念多久?是不是要念十年?你看又一大堆想法,這不相應了。「三字真傳老實念」,就對了。但只老實念,不要問如何,夏蓮居老居士有一首偈也很精彩,「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止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所以最重要的功夫在哪?字句分明,每一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黃念老說的,自己都聽不到,佛怎麼聽得到?其實是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聽不到就是心散亂了,就要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而念的時候一切莫管,就是念佛堂常常說的,萬緣放下。

接著我們看下一段,「相信老師」。「初出家的時候非常辛苦,沒有人供養。老和尚勸我們學經懺,說講經沒收入,你怎麼活下去?把想講經教的人都嚇跑了。我是沒有被嚇走,這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的,真正發心講經,學釋迦牟尼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然有佛菩薩保佑你,你這一生當中佛菩薩替你安排,什麼都不要操心,順境、逆境統統是佛菩薩安排的。」我們可以感覺到,老和尚很相信章嘉大師。那我們相不相信老和尚?我們的相信,有沒有像老和尚相信章嘉大師這樣?真的可以這麼相信了,那現在過什麼日子?不用操心的日子。大家不要著相,老和尚那個是他出家了,他沒有家庭。這裡又沒有說,沒有家庭的才佛菩薩安排,沒有這一條吧;有家庭的也一樣,有感有應,你這個願心只要不退,佛菩薩安排。你的家庭就是道場,都在歷練自己。

我們看古代那個龐蘊,好像是唐朝龐蘊居士,全家人都修行,每一個都往生極樂世界,也很殊勝。我看你們的眼神好像不大認識龐蘊居士,他有一首偈很有名:「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選佛的地方,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所以都是來學什麼?無為而為。《了凡四訓》說的,「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公則為真,私則為假」。這個無為就是不摻雜分別執著,無所求去付出的、去做的。都是隨緣,不攀緣,隨緣妙用去做,這個就是無為。那他們家好像是爸爸還是媽媽說準備要往生了,結果孩子先坐化了,就全家都坐化、都往生了,太厲害了,說走就能走。而且他們家很有錢,然後他就把所有的財產放在一條船上,把那個船一打洞,這個金銀財寶就沉到水裡去了。結果人家就說,「你可以拿去做好事」。他回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很有味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不要去攀緣。大家不要聽我講完這一個故事,明天啥事都不幹了。安住當下,不要去攀緣,敦倫盡分,推不掉的,實在怎麼推都推不掉的,那可能就是得要去承擔的;但是絕對不去攀求,提升自己重要,自修為主,度眾要隨緣,不能攀緣。

我們看劉素雲老師,她們也是在家,學得很好,很有成就,她的姐姐走得很殊勝,她的先生走得也很好,人家都在表演,在家人,沒有障礙的。所以關鍵在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所以我感覺諸位同修你們的緣很殊勝,你們是整個家庭都可以做表法,這個會給往後的眾生很大的信心。我也啟請大家當仁不讓,因為你們在淨宗學會服務那麼久了,很多都是家庭支持的,家裡人都很有善根。

我們看老和尚說,聽到章嘉大師教他,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他說:「這太好了!我相信,縱然餓死,我也相信,我不懷疑」,就對善知識沒有絲毫懷疑。其實這一點不容易,大家只要把我這句話放在心上,這一點不容易,我們在往後的修學就會體會到這一點不容易。發生了哪件事,會不會有看法、有懷疑?聽到人家說什麼,會不會受影響?所以老法師都說,他三個老師都有人批評,結果老和尚說,我了解我的老師。其實這整篇教誨,很多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師生的情義,還有老人家對老師的態度。你看老和尚說:「老師真負責任!」他感受到老師的心了,是吧?再來,他老人家也是在教學,他老人家也真負責任,幾個學生感受到了?所以師生的緣可遇不可求,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都要師資道合。

那老人家說:「我受戒之後去拜李老師,老師教我要真信佛。」我們看這一段話,「相信老師」,從章嘉大師又談到跟李老,李老又在這一個機會點,剛好他受具足戒的時候,再一次提醒要真信佛。「我相信佛,相信老師。確實,看到好像是走投無路,一個特殊的因緣出現了,通了。」這個都是老人家走過來的經驗。諸位同修,你們修學這些年來,有沒有曾經覺得快走投無路了,有沒有?有。假如沒有,那還沒上路;你真的上路了,鐵定會有很多挑戰的。黃念祖老居士說的,總是要經一番寒徹骨的,這都是過來人的話。

所以李炳南老師才會留了一句法語,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我們同修有遇到家裡的情況,照顧父母、照顧公婆。我最近也接觸不少,現在業力甚大,那個業報現前,很多家庭真的是苦不堪言。但是有時候往往是這樣的情況,他們才開始注意要學佛,開始注意要修行,不然都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每天就忙忙碌碌的。所以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實在講,我們把它看作困難,也可能有一點著相了。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所以只要能調整心了,世間人看覺得,這樣你也受得了?其實也不是那麼難,世間人可能覺得晴天霹靂,不過是一個心念轉不轉得過來的問題了。就像我也曾經跟大家交流到,先生犯錯的時候,妳就把他當兒子看。那本來很生氣,這一念能轉過來就不生氣了,是不是?就是個念頭,哪有這麼複雜?

「我相信,往後出家要走我這條路子不太可能,這條路不是普通人能走的,特殊因緣。」這個我們也要會觀察,對老法師特殊因緣,我們現在要不要學他,也學老人家到處走?告訴大家,老人家到處走能修,我們不見得能修,所以學東西要不能著在相上。而且老人家說特殊因緣,佛是遊化,那老法師他就是發願學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剛好遊化了。可是大家注意,那佛陀的學生也跟著他一樣遊化嗎?佛陀很多學生是什麼?他定在一個地方教化。你看佛陀的法都布滿了印度各地,各地的眾生又不是聽一次佛陀講經他就開悟了,誰接著教化?佛陀的學生,這個學生跟哪個地方有緣,他可以在那裡教化。

所以老人家已經將這個佛法弘傳到五大洲了,應該是我們弟子們,四眾弟子都要扛起護念一方的責任,讓大眾他聞法能夠持續。佛講法要四十九年,所以聽法不是短時間之內他就能得很大的利益,他得要長時薰修。所以老法師不是都有講嗎?李炳南老師也是說,有機會定在一個地方。那老人家這個緣沒有成熟,緣沒有成熟,那可能佛菩薩有他的用意在。但是老人家都是提醒弟子,有緣要定下來,好好在一方長期宣講佛法。

老人家接著說了,「我在寺院住了一年多,感覺到在寺院學的東西太少了,我跟常住老和尚請假,想回台中學一部大經,沒想到這一出來,就再也回不去了。到以後,台灣所有的寺廟都不收留我,說我是四寶的徒弟」。這種情境,我們光是想像,那個挑戰是非常非常大的。「把我看作異類。我就知道這個事情很嚴重,只能再回到台中,到慈光圖書館住了十年。」那也是佛菩薩安排,有時間可以跟著李老,跟著一個過來人學十年,那福報可大了!而且這裡也提醒我們,都不能著相。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一個重要的佛菩薩來表演,表演維摩詰居士,他破我們什麼執著?不要著相,出家有佛,在家也有佛。佛的這些大弟子、大菩薩去見到維摩詰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可不能因為這個外相又產生高下、傲慢。所以佛當時候表演重不重要?重要。我們要看懂佛,不只是看懂佛在演什麼,跟著佛一起配合的我們要看得懂,這樣就不會高下見了。達者為師,他真正解行相應,通達教理,縱使是在家人,那他也是善知識,那就不能說叫四寶。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在表法,六祖大師接衣缽的時候,他是在家人,這是不是也都在提醒我們?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分別執著,要破執著,不能執著。

那老人家說了,「我這三位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都受到別人的毀謗,但是我沒有動搖,因為我親近過三位老師,我對老師了解。要是我們的心被這些流言毀謗所動搖,機會就失掉了」。「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是我們修行當中最重要的緣分,假如我們被影響了,這個緣分就破壞掉了。所以我們一起探討,用老人家的教理,也是在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對善知識愈有信心,他愈能加持我們。所以密宗三個根本,其中一個是加持的根本,就是上師。而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我們時時以老和尚的教導來處事待人接物,他老人家隨時都在加持我們,這是不可思議的殊勝。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這個非常抱歉,我又食言而肥了,本來說今天要最後一次講完,請大家原諒,盡量,盡量在下一次講完,分享完。那我們從過年之後,我們有一個調整,因為下個禮拜是大年初二,我們停一次,因為應這個時節,多跟親戚朋友關心,然後用傳統文化、用佛法可以護念他們的身心、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工作,這個時候關懷他們也比較有空,抓住這個時節因緣點,所以這個也是修行、也是學習,不是聽課才是修行、才是學習。再來,因為自己在體力上可能需要有個調節,因為漢學院的工作也不輕,所以要跟大家商量一下,就一個月我們調整成兩次,每一個月的第二個跟第四個禮拜六,同樣的時間,就是諸位仁者下午三點半。

好,那今天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5月12日15:17: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