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34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3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1/2/27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34

MP3下载

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等於是辛丑年,進入這個牛年第一次一起共學。新年要有新希望,尤其這個「牛」在十二生肖當中也是挺有特色的,就像我們閩南話說的,「做牛得拖,做人得磨」,這個話講得很好,就是要認命,而且要認天命。孔子在《論語》講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個天命就是一種使命、責任,responsibility,是責任感的意思。因為我今年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學英文,壓力也滿大的,明年就要考試了,都三十年沒有碰它了,所以該幹的東西這是逃不掉的,還是很歡喜的去接受,去承擔。

那我們對自身要有責任,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對自己有沒有這個責任?人要對得起自己,才能對得起別人;人要自愛,才能愛人;人要自覺,才能覺他。君子務本,我們考慮什麼事情,要從本上考慮,你的水都加在根本上,還怕這個樹不長嗎?可是這個水加在枝葉上,加的再多它也長不了。本立而道生,尤其我們是學佛的人,對根本了解的更多了、更透徹了,佛講的法,徹法源底,把最根本的找到了。你說世間的人沒有接觸佛法,他會想得到宇宙是自己的一念心變的嗎?不可能。

我們還沒學佛以前,每天被五欲六塵給困住了,隨著年齡增長,煩惱也增多了。「少也何知,東西莫辨」,小時候都盼著過年,一過年就高興了,有壓歲錢可以領了,沒什麼煩惱;「長而有識,貪欲便生」,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假如沒有學佛,不知不覺這個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落印象,都在起作用。這個落印象很厲害,大家去觀察,一般的老人一開口就是過去的事情,一直講一直講,他自己也止不下來,因為落的印象太深了,他不是故意的。落的印象太深了,看到這一棵樹,好多景象就出來了;看到家裡面的哪一個場景,他好多景象又出來了。有些人年齡大了,另外一半先走了,不敢回家,為什麼?因為他(她)一回到家,看到那個角落就想起他(她)另一半,跟她(他)的情況,跟她(他)的相處,那個念頭揮之不去了,不敢回家。所以人生假如不懂得修行,你說還有啥意義?隨著年齡增長,愈來愈分別、執著、落印象。

所以修行的核心是什麼?放下,真正的功夫在放下,不是說我們學了多少年了,吃素多少年了,學過幾部經了,不能只是看這些。有時候這些東西還變成障礙,因為我們覺得我學過了,覺得自己有什麼,就沒什麼了,覺得自己有什麼,慢心就會增長。所以《無量壽經》「賢護等十六正士」,賢護,真正能護好自己。我們自己護不好自己,能不能護別人?我們從小到大常常聽長輩說到,「自身都難保啊」。自身都難保了,你還要去幫人?又有一句俗話講,「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那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可是問題是,你不好,他能好嗎?他每天看著你,你隨時在影響他。你看到他不好,在那瞎著急,你那個著急就給他負面的影響了,面對事情慌張,那個能量就在影響他了。所以我們看,一般傳統的祠堂都立一個牌位「天地君親師」,這五個身分是很偉大的。沒有天地,哪來的萬物的生命呢?所以天地有養育我們的恩德。我們讀過《地藏經》就知道了,你看有多少天神、多少地祇地神在護持,而且有很多這些天神、地神,佛菩薩示現的,這些恩德都在,我們沒有讀佛經,不知道。老和尚曾經說,沒有佛菩薩加持,連聽經都不一定能聽明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我們有一念想聽經,這是有善根,善根一起來,佛菩薩馬上加持,因為他同體大悲。

應該是三年前,在英國漢學院,老和尚對著我們所有的工作人員說到:我們這些人習氣都很重,可是為什麼這個任務還讓我們做?因為我們還願意承擔,就是我們還有一念善。其實佛菩薩的慈悲、佛菩薩的加持很明顯,我們心太粗了,你靜下心來去感受。比方說讀一部經,你很靜下心來讀,讀完你的整個身心感覺不一樣了;本來今天挺疲憊的,去念半個小時佛,感覺不一樣了。像成德處理的事也不少,有些不知道怎麼辦,「啊,先別想了,念念佛吧」,念著念著就有靈感了,都很明顯,那佛菩薩加持。老法師告訴我們,我們習氣都很重,因為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這一生形成的習氣要調伏就要下很大的功夫,更何況我們又不是只有這一生,我們在長劫的輪迴都有染污。你們有沒有經驗,突然冒了一個念頭,自己都有點恐懼,哎喲,我怎麼可以起這種念頭啊?那阿賴耶識的種子,剛好遇到什麼事情冒出來了。阿賴耶識的種子有多少?《普賢行願品》說到,我們造的業,比方說造一件就是一根頭髮的體積,頭髮最起碼有體積嘛,所以若造的業有體積,整個虛空法界都裝不下自己造的業,太多太多了。造的業不會消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這因果是不空,起個念頭是個因,會感果。

所以為什麼我們的古人這麼重視胎教?那母親的一個念頭善,這孩子就種了一個善因。「太太」這個名字就是從周朝來的,三個賢良的母親,結果好幾代都出聖人。太姜、太任、太姒,這太任,周文王的母親;太姒,周文王的妻子,周武王、周公的母親,你看代代都出聖人。所以老法師說了,重視胎教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教育出賢人,三歲以後再學,能學到君子不錯了,所以都要掌握這些時節因緣。所以諸位同修,「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修行的道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去年過去了,自己是進還是退?學佛就是要面對境界要清楚,自己冷靜下來,我去年是進還是退?經一事長一智,經一年要成熟一年,愈來愈成熟,愈來愈有警覺性了,愈來愈能觀照了。這是對自己負責任。

印光祖師勉勵我們,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所以要自立自強,春天來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這個責任還延伸到對家庭,所以知天命重要,「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家庭的本分是什麼,我這一生跟家人結這個緣,我要帶領家人往哪裡走,這是責任。再延伸到團體,我所在的團體、所在的學會、所在的弘法的單位,我也有責任,往哪裡走。人這麼一思惟下來,哪還有時間發呆啊、打妄想啊?時間都不夠用,四十八小時都不夠,更何況只有二十四小時。再延伸,我是中華兒女,那華教在馬來西亞的傳承也是我的責任,一條龍的傳承、一條龍的實驗重要,我能盡到什麼力?

當然,我們在出力的時候也不能忘了次第:身修、家齊、國治。你不能家裡的事都沒有好好管,到處在外面跑,這表錯法。所以應該是遵循這個次第,讓家裡的人能感受到我們學佛真正改變了,提升了,讓家裡更溫暖、更和諧了,家裡人看到傳統文化、佛法的殊勝。這為人演說當然要從家裡開始演,哪有家裡不演,跑出去外面演?奇怪了,那在外面能演,為什麼家裡不能演?那不是用同一顆心嗎,那怎麼會外面能演,家裡不能演?因為外面可以裝,家裡裝不了,家裡怎麼裝啊?我看家裡裝不了,裝二十四小時,你的身體會僵硬,是吧?裝不了的。所以儒家這個次第還是很有道理。

那我們從我們中華兒女,再延伸到我們是佛弟子,佛法的承傳,末法九千年靠念佛法門,我們的學會怎麼表好法,怎麼有學風,怎麼有道風,我怎麼把君、親、師扮演好。就像我們學這個「跟隨恩師雪盧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師父的這段開示,他老人家教我們怎麼當學生,這個都是從根本學起,君子務本非常重要。人不學不知道,任何一個角色都要學的,哪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當媽媽?她有那個愛心是沒錯,可是妳不看看三太怎麼做的,妳還是有一些會不明白。你說當老師,《禮記.學記》也不用學,《師說》也不用學,我就會當了,不大可能吧;你說我當領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怎麼當領導,我也都不用學,我就會了,我看再來人也不可能這樣表演吧。再來人這樣表演,我們怎麼效法?這只有他能,我們沒辦法。他一定表演我們可以效法的。

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群書治要》很重要?老人家講經舉過馬哈迪先生,你看老人家很慈悲,讓我們弟子們趕緊把《群書治要》的一些重點挑出來,編《群書治要36O》,為什麼叫「36O」?讓他一天看一條就好了,他壓力不大。現在的人很忙,你一下很多東西,他首先感覺就不舒服了。你再好的東西,他一不舒服,他不願意接觸了。這都是老和尚在表演給我們看,對眾生要柔軟,要體恤他們的情況,他們就容易接受了。「趕快挑出來,翻,翻成英文,有幾句翻出幾句,趕快拿去給這些政要看」,都是要利益他們,等編好了又很長一段時間了,有資料了趕快送。你說老人家這些做法,是不是我們的學處啊?我們往往都,我一定要到怎麼樣了,我才去怎麼樣。結果本來這一件事三年前就想做了,然後一定要等到怎樣了再怎樣,然後一直等都沒有達到那個程度,結果這個事就一直拖啊拖。所以你有一個目標,也要把它分成每天、每個月,你不要一下目標定很高,然後都沒有這個循序漸進的步伐,最後又很沮喪,「啊,我又發空願了」。所以總要檢討這些做法哪些可以改善,護念自己也要有善巧,護念大眾也要有善巧。你看老法師都能洞察這些細節,有就給他送一點。結果馬哈迪先生看了幾條說,哇,這講得很有道理呀,假如我在很多年前已經看過了,我可能就不會犯一個很嚴重的過失了。他也是為國家,可是有一些他也不一定完全都能懂、能考慮到,但是那個決策都會影響面很大很大的。

那我們一提到歷代朝代盛世,都會想到唐朝「貞觀之治」,唐太宗很有天分吧,可是他是將軍出身,他真的要治國他也有欠缺,可是他有自知之明。他請大臣們,那個都是飽讀詩書的人,很有道德學問,魏征、蕭德言這些大儒去編《群書治要》。在《群書治要36O》序文裡面講了,,老人家在序文裡面有提到,唐太宗自己說,非常歡喜這一部書「廣博而切要」,它談得很廣博,但是都很深入,切中要點,所以唐太宗「日日手不釋卷」。

諸位同修,我們每一天都在當人家的父母,當人家的老師,當人家的領導,都有可能,我們有沒有手不釋卷,一有時間就學習?其實說實在的,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不念佛的話,很可能是打妄想;我們不學習的時候,很可能就打妄想了。可不要小看打妄想,起個念頭就是一個種子,只要不念佛,很可能就是輪迴心,輪迴心又造輪迴業了。所以《三時繫念》有一句話對我們的提醒太重要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這個是對念頭認識了,對念頭警覺了,不可以讓妄想一直相續了。你起個念頭,它在以後都要現果報的。而這一念是佛號,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要修淨業,要去淨土,不要造惡業,善業也別造。你行善了,「我希望有好報」,那變善業了;你行善了,不放心上,行善了,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跟四十八願相應了,這個叫淨業,往生的資糧。只要有求的心行善,輪迴的善報,輪迴喲。所以修行人不求果報,老法師這些話都很重要。

所以《了凡四訓》說要「三輪體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這一段話我們都很熟,但是我們想一想,為什麼會跟家裡人生氣,為什麼會跟身邊同事、朋友生氣?很可能有原因是我們付出有落印象,「我都做到這樣了,不然你要怎麼樣?」「我都對你那麼好了,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呢?」看起來好像是對方不對,但是反觀我們為什麼會有情緒?還是付出有求回報了。「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了凡四訓》這每一句很深、很廣,真正去體會、去用它,受用無窮,那習氣沒辦法藏身。你看他講得特別深入、特別透了,你還有一毫,你還會情緒上來,一定有貪求。所謂諸苦皆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人就是貪不到了,他才會不高興了,瞋恨心就很容易起來了。誰不聽我的話,不高興了,因為我們有控制,控制就是要求、貪求了。這些心念我們看不到,它就會不知不覺在增長,不進則退。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隨著年齡增長,「長而有識」,這個識就是,我們說唯識所變,心現識變。為什麼本來是一真法界,現在變成六道輪迴了、還有三惡道了?都是因為這個識,分別、執著、落印象。所以學佛,用一句話來表達,「轉識成智」,要放下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功夫就是要用在這裡,這叫會修行。所以我們念佛也要會念,要專注,字句分明,要都攝六根。不能邊念都在想其他的事情了,那就「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而且這種念佛危險在哪裡?因為心散亂還會去想東想西,我們的分別執著會增長,然後還覺得自己我有在念佛,我每天還念不少聲呢,但是其實分別執著在增長。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都得要我們自己檢驗自己,這個得要靠自己的哦。所以為什麼說修行第一關打破自欺一關?我們自己騙自己了,怎麼護自己?所以夏蓮居老居士特別提醒,不要輕忽養識。就是你不要把那個我們的,這個識就是你的分別執著,你不能讓它增長。佛法是要放下這妄想分別執著,可是我們邊念佛,還在把它長起來。所以這四個字重要,不要輕忽了,不要忽略了,我們在長養我們的分別、執著、落印象。那這個就變成修行的警覺性要非常高了,要反觀,觀心為要。

我們平常沒有念佛,也沒有在做事的時候,我們在那裡考慮事情,我們是用經教在思惟,還是用自己的想法看法?自己的想法看法一直在那裡想事情,還是在增長我們的分別、執著、落印象。所以老法師常常都引這個禪宗說的「你會麼?」大家聽過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你會麼」,那我們一聽完,要問自己,我現在會不會了?你不能聽老和尚講這一句「你會嗎」,聽了十幾遍二十幾遍了,還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那不行啊。那不能讓老人家白講了,這些法語都很精彩,我們要珍惜,不然福報就折掉了。會了,那就不能讓念頭亂動,不能讓話亂說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那我們剛剛提到了,天地君親師很尊貴。「待婢僕,身貴端」,你是領導者,「雖貴端,慈而寬」,我們今天在領導的地位,有沒有慈、有沒有寬?人有權力就容易強勢,「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有權力了,壓下去,那反效果。要「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個是一個一般的情況,要這樣去做。除非到很特殊的情況,你要壯士斷腕,那個就是那時候的情況。但是要到壯士斷腕,也是發現問題可能比較慢了。就好像你中毒了,你馬上處理,好處理;中毒,你拖,拖個一兩分鐘,愈拖愈難處理。病也是一樣,愈早治愈好治,拖愈久,鐵定還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恢復了。所以今天我們在領導的位置、在老師的位置、在父母的位置,我們是不是都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來考慮事情?

所以唐太宗說,他手不釋卷,他說,能讓我,「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他每處理一件事,他就可以從唐朝以前這些發生的事件,還有這些聖王的教誨跟做法,他就得到啟示了,啊我知道怎麼辦了。他不會遇到事,啊,怎麼辦呢?很慌張,很著急,該怎麼做啊?那我們有沒有真正遇到人事問題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時候要靜下來,把《弟子規》念一遍,裡面應該有答案吧。把《群書36O》,看這個問題是屬於當領導、還是當臣子的,是屬於齊家的、還是屬於為政的,都可以查。理得心安,真正找到相應的教理了,心就安了,往這樣做應該不會有問題。所以唐太宗感謝這些臣子編了《群書治要》,我現在面對事情不會迷惑,都知道怎麼辦,感謝你們出的力。

老和尚為什麼要倡導《群書治要》?我們都不是從大家庭成長起來的。以前的讀書人,他從小就,少則七八十人在一起,多則兩三百人,他都在鍛鍊,他所經歷的人事很多很多。所以為什麼齊家就可以治國?他從出生就在鍛鍊,為父母想,為整個家族想。那我們從小有這樣的鍛鍊嗎?人情世故,有時候沒有人給我們講,我們也不懂。「交淺不可言深」,這很重要,「絕交不出惡言」,「話到口邊留半句,事臨頭上用三思」。所以李炳南老師為什麼要編《常禮舉要》?我們對禮都不懂了。那照理來講,一個朝代成立都要製禮作樂的,但清朝之後沒有做這個動作了,老百姓不知道怎麼處世待人、應對進退的標準是什麼。但老人家慈悲,他編了一個《常禮舉要》,然後老人家說,學禮的標準是什麼?最起碼、最低標準,我們先當一個不要讓人家討厭的人,不要給人家添麻煩的人。我們真的,不學《常禮舉要》,要不讓人討厭很難,不是我們故意的,考慮不到那些點了。別人因我們已經氣得不得了了,怎麼會這樣啊?我們可能都還不知道。讓父母已經操心得要命了,我們還覺得,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所以老法師教我們做什麼都有深義的,所以聽話了、做了,後面就知道為什麼了。但是不聽了,可能這個時節因緣就拖了很久,就漏失了,錯過很久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個同修,我們認識也很久了,十七八年了。剛好那一天跟他聊,他說,這個我看《大經解》看不下去,後來我就不看了。我說,你為什麼不看了?他說,因為我看,我覺得這種佛教名詞的解釋很多,我就不看了。大家注意,他在決策的時候,是依什麼來決策要不要看?大家思考一下,依什麼?依「我的感覺」。假如我們常常是「我的感覺」,那我們到底是跟老和尚學,還是跟誰學?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是跟自己學,不是跟老和尚學。所以是要聽話的才是善知識的學生。當然善知識慈悲,他一定都是和盤托出的,但是我們肯聽、不肯聽,那就是我們自己的造化了,他不可能會偏心的,善知識慈悲啊。可是我們看,他這些念頭都已經好多年前了,可是他知道他的念頭不對嗎?

所以經一事長一智,哪有這麼簡單?我們往往經歷一件事情了,不是用佛法來總結經驗,都是用自己的想法、感受。有的還經一事,不是長一智,長一「怕」,怕什麼?哎哎,以後這個事不要找我了。事情都過去了,我們沒有增長閱歷,變成增長恐懼了,那不是用錯心了嗎?所以有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每一句我們很熟悉的道理,那要做到也不簡單,那都要下一番功夫的。「歷事練心」,我們誰都常常都掛在口上,重點是我們練,練出來沒有,歷事練心,練出什麼心啊?有沒有練出柔軟,當太太的有沒有練出柔軟?當先生的有沒有練出承擔?諸位同修,我剛剛又補了一句,「當先生的有沒有練出承擔?」你們也要善於觀察,你們沒有發現,我一講完女眾,接著要講一下男眾?這樣人心才會平衡。不然,你不知不覺,講著講著讓人家心裡不好受,你不知道啊。人之常情啊,男身就會偏袒男身,女身會偏袒女身,這人之常情,可以恆順,是吧,寬以待人;但嚴以律己,不能感情作用。「好(音浩)而知其惡(音餓),惡(音務)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你很喜歡他,或者你跟他感情深,你要發現他的問題不容易。「你敢批評我哥哥,你敢批評我好朋友,我給你拼了!」那都是感情在作用。要冷靜,那嚴於律己了;寬以待人,人家有這個心境,這個很正常,可以理解。

所以新的一年,過去曾經走過的路不能白走。成德觀察,包含我自己,能從走過的路得到教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句成語叫「重蹈覆轍(音徹)」,有念「重蹈覆轍(音哲)」,這個成語可能我們都聽過。更重要的是,我會不會犯這樣的問題,只要過去的事沒有真正體會到錯在哪,以後一定會再犯。因為之前會錯,是強者先牽,這樣的念頭、這樣的言行比較強,只要我們沒有察覺到它錯,以後還會這樣想事情,以後還會這樣說、還會這樣做。所以普賢行願有「懺悔業障」。那老法師進一步講:懺悔業障,章嘉大師說「後不再造」。所以剛剛更大家舉這個例子,其實當事人根本都不知道自己的念頭錯在哪。我跟他說,你有沒有看到,你在做決策的時候,不是老和尚的教誨為先,是你自己的判斷跟感覺為先。而且他都在從事教學,我說,今天你自己都觀察不到你自己念頭的偏頗,你能夠把「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你能把《了凡四訓》這一句話教給你的學生嗎?我們自己都做不出來,能教給學生,不大可能。所以為什麼《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他有修身為本了,他在扮演任何一個角色,他才能有身教。不然話講的再好,修身不穩,有時候講的好,做的不相應,給人家的反感更深,那還不如不教,因為副作用出來了。

所以「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非常重要,但是得要我們自己在我們的念頭處去檢查,才能看得清楚。不然一年一年在過,很快。今天起了那麼多念頭,講了那麼多句話,有沒有錯?也不清楚。所以老法師講到,一個人講課攝受力,跟他自己的修行有關。有一些人講課,課程結束了,這個聽眾過了兩天、三天,還在回味,還有味道;有一些課聽完了,一離開那個教室,忘了。為什麼有這個差別?師父上人說的,就是講經的人他自己修身落實的程度,他的實修。就像我們在給大眾、甚至是給小孩上課,老法師提醒我們,最重要的是勸自己。我們在教導孩子了,我們自己做到沒有?勸自己。而且講出去了,得要給孩子做榜樣,帶動孩子,帶動大眾,就有鞭策的力量。其實這些都是老人家他在從事教學的心法。我們可不要只關注在我怎麼把課講好,講的引經據典,很多材料。這個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修身為本。

那我們君子務本,上一次跟大家談到老和尚這一段開示,是談到相信老師。剛剛這位同修,他很多年前看這個大經解,他看名詞解釋太多了,不看了,這麼一放下很多年就過去了。最近覺得這本書很好啊。他假如那時候是聽老師的話,先繼續看下去,他就看進去了,就不會耽擱那麼多年了。而且我們要知道,老和尚給我們的教導,那是他一生的智慧跟閱歷,有時候我們自己想,不見得想得了解。可是你老實做著,做著做著你慢慢就明白這個深意在哪裡了,這個是成德這十幾年來的深刻體會。

就像英國漢學院,成立的時間很短,反對的聲音也很多啊,我們自己其實也不是很確定,這個緣成不成熟、可不可以做?但是因為相信師父,師父說要做。好,大部分都反對了,但老和尚堅持,那我們跟著走過來三四年了,哎呀師父考慮得太深遠了,那從小讀經的孩子可以到這裡來進修了,這個路就走通了,在國際間就沒問題了。我到了歐洲才知道,那歐美對學歷很看重的,你要到一個大學去,你沒有PHD,你很難講話的,他很重視這個學術地位的。那你跟他們說,跟歐洲的這些人說,你們這樣不對,你們要重實質不重形式,你們要重人家的真實的德行。你能這樣去跟人家講啊?你要先恆順眾生嘛,和光同塵嘛。所以要把漢學介紹給西方社會,都要和光同塵,這都是大工程,但是老人家看得很遠。現在這些比我緣分好的年輕學子來讀書,我看了就很欣慰呀,累都覺得很值得,他們鐵定比我好啊。這從因緣看,他因緣比我好多了,我都是二十幾歲染了一身習氣了,才遇到老和尚的。那我這一代是做鋪路石,人貴自知嘛,我是鋪路石的工作,要把鋪路石的角色扮演好。

那現在看我們馬來西亞同修很響應這個一條龍,我在那算一算,哇,以後可以送不少學生過來。你們的孩子、孫子好好教,我在英國漢學院等他們,呵呵。而且這個孩子念到十五六歲,再以英國的這種學制,跟馬來西亞學制應該是相同的,他十六歲就可以啊,再讀個預科班十七歲,十六、十七歲就可以來了。你們假如現在開始培養,到十六七歲,監護人我幫你們找,我們這裡有同修啊,這麼好的孩子,直接讓他接過來了。那他整個從小就一直學過來了,他的緣分就跟我們不一樣了。我們所經過的歲月,把一堆knowledge(知識)擠呀擠呀,擠到腦袋裡面去。然後考試前熬夜,結果考完試了累癱了,睡兩天,然後再去happy兩天,接著又要面對下一次考試,然後又要擠一堆知識,現在想一想都忘了。

所以我那一天思考一個問題,我說我們現在的悟性不如以前的人了。首先呢,以前的人跟大自然相處的很多啊,互動的很多。哇,你看春天,像我們在這個英國,春天就很明顯了,你看路邊的花都冒出來了,春天來了,生意盎然。你看著那個花開那麼漂亮,啊,你每天早上一出去,空氣怎麼這麼清新,你不感謝樹嗎?你不感謝這個自然的美景嗎?很有感情啊,很有感覺。現在的孩子住在哪?高樓大廈,都關在鋼筋水泥裡面,都沒有這種親身去感覺大自然,甚至去看著一個植物的成長。你給他種種菜呀,像昨天元宵節,我在住的後院種了一棵蘋果樹。我突然想到一件事,牛頓是在蘋果樹下發現地心引力,這麼一敲把他給敲醒了。我是種一個蘋果樹啊,我在底下乘涼,看會不會剛好掉下來,我開一點小悟。牛頓又是英國人,我現在也在英國種蘋果樹。那這個日子種有好處,你不會忘記,元宵節種的。以後有機會你們來,我請你們吃蘋果,自己種的。那自己種的不一樣啊,你要給它澆水呀,都有感情的。這個是第一個。

我們現在不能怪孩子,你給他講半天,他都領悟不了,你不能生氣呀,你要憐憫他,萬法因緣生,他的悟性也是因為因緣不好造成的。第一個,跟自然相處太少了。你看古人,從小都是在農村、自然當中成長,你看他的生活詩情畫意,看到一個景象,他就湧出一首詩來了,這樣的人都不會得憂鬱症,是不是?你看現在住在都市裡,憂鬱症愈來愈多了,那不是沒有原因的,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啊。人的修養還沒有到無心的時候,他會受到整個環境的影響。你一走出去,那麼開闊,他心胸不會受影響嗎?您一看都市叢林,都是一棟一棟大樓,他會開闊嗎?那當然,你不要聽完我,說你要搬家,到時候鬧家庭革命,你們又說是成德法師交代的。什麼事情都要水到渠成,循序漸進,不要著急。再來,你可以禮拜六、禮拜天,馬來西亞是福地呀,到處都是公園,你看人口沒有多台灣很多,面積是台灣的十倍呢。

我研究過,馬來西亞的華人福這麼大,最重要的念祖先的恩,然後盡力的一定要把祖先的文化傳下去,哇,這一念心修了大福報,以後還有更多的福報修。我們好好依教奉行,我們的華小、獨中、淨宗學會一條龍的辦學,哪怕是一個道德講堂都把它做好,以後學中華傳統文化到馬來西亞學,這個就very exciting(激動人心),這個海峽兩岸的華人就捶胸頓足了,怎麼學要到馬來西亞去學?要學女德去哪裡學?到馬來西亞去學。「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要發這個願。其實哪裡女德還有根基的,哪裡就是傳統文化能弘揚起來的地方,這是一定的。為什麼?天下之安危,女人家操之一大半,聖賢人都是母親培養出來的,沒有女德,怎麼出人?我最近跟很多同修在交流,每一個人都在調整他內心的世界,內心裡都有恐懼、都有煩惱,原因在哪?媽媽很強勢。大家注意,一個孩子假如從小生活的環境母親很強勢,他常常都會很恐懼,講話都不大敢講。那一天兩天還好;在強勢、壓力的氛圍經過多久?少說也有十五年。所以這個安字,老祖宗創字有意義吧?安,房子底下有個好女人,就安了。

所以我們今年大家一起發個願,老實、聽話、真幹。從哪裡開始老實呢?從念頭不能隨順自己的感覺,念頭要隨順老和尚教導的,隨順聖賢佛菩薩的教誨,從心源隱微處去觀照。真的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個人真的變了,他的家庭會開始轉變,身邊的人都會轉變,因為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真的有為人演說了,依報真的就開始轉了。假如我們學了很多年,還是覺得家裡面都沒什麼改變,那不是別人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沒有真正落實經教。延伸開來,團體也是一樣的。所以古聖先王,他們都是聖人坐了君王的位置,所以叫古聖先王。我們這個民族一開始都是聖人做天子、做領導者,他們傳了一句心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家現在不好,我是一家之主,從我開始改變起,不要求其他的人。所以老法師說他最佩服老祖宗的一句話,就是這一句,大家都聽過吧,老和尚說最佩服祖先的這句話?那我們聽完了,接下來呢?對呀,老和尚說他最佩服老祖宗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相信沒有人沒有聽過老和尚這麼講的。接著是,然後呢,然後我們會提起什麼態度,有沒有把這一句話放在心上,遇到境界提起來觀照?不然這一句話還是這一句話,跟我們沒關係了。只要沒關係,副作用就出來了。

每一句經句學了都跟我們沒關係,那有什麼副作用?就是《弟子規》說的,「不力行,但學文」,學了,老和尚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呀,學文了,但不力行,在家庭、在處世沒有這個態度,提不起來,「長浮華,成何人?」因為,確實我聽過這個道理呀,我只要不往內了,我就會往外。所以經教懂多了,假如沒有解行相應的話,一定變成很容易看別人過。結果我們學經教本來是要來利益自己的,但是因為我們學習的態度不對,反而障礙了自己。所以我們得檢討檢討,老和尚有哪一些教誨,我在處事待人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常常能提得起來?這才是我們真正受用的地方哦!重實質,我到底真實受用了多少?不是形式,不是聽過多少經,不是學佛多少年,這真實的受用才是重要的。

老人家接著談到的是「雪公作風」。因為我們跟著善知識學習,要善於觀察善知識怎麼把佛法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怎麼做人、怎麼做事。而且一觀察到、一效法,自己就變了,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就像一開始老人家提到了,他在台中十年學習經教,看到李老師的生活作風,李老師九十五歲以前生活自理,住在一個很小的地方住了三十八年。我們要知道,善知識他時時都為人在演說。所以印光祖師也是,弘一大師有去親近過印光祖師幾天,他說受用太大了。我們說「惜福水」,那就是印光祖師的德行他傳給我們這些徒子徒孫,哪怕你飯粒都吃完了,用點水,上面還有點油都不能浪費,惜福水過一過,以苦為師,絕對不糟蹋糧食、不糟蹋資源。其實我們去看《祖師傳》、《高僧傳》都是一樣的,他們都依照佛陀的交待,佛陀往生了,以誰為師啊?「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那我們接著看,李炳老真的就是落實這八個字了。他的薪水很高,但生活非常節儉,日中一食,自己的錢都用在公益事業上面。就沒有自己呀,為什麼那麼節儉?省下來的都給眾生、給大眾。所以為什麼說「儉近仁」,節儉的人接近仁德?因為一般他節儉是為了可以給很苦的人。當然不是守財奴,那就不是「儉近仁」,那變成貪財了。所以這個節儉是個重要的美德,一來是可以給需要的人、急需的人;二來懂得為往後打算,你現在不亂花福報,你有後福。老法師特別強調,福報留在什麼時候享?臨終的時候,那就太值了。

然後儉還可以養廉,儉以養廉。而且我們這個習慣好了,你以後為大眾服務就可以為大眾省很多錢;假如這個習慣沒養成,公家的事交給你就麻煩了,可能多花不少錢,大手大腳的。所以用人,知人善任,那個不節儉大手大腳的,你可不能讓他去採購、不能讓他管錢。這個我們當領導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知人善任,你把一個人用對了,這個部門你不用操心了;你用錯了,那你有操不完的心了。所以為什麼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他把五個最重要的人用對了,天下就大治了。閩南話講「翹腳捻鬍鬚」,悠哉悠哉。所以領導者最重要的是你決策要對,你大方向要帶對,你把人要用對。你最高層的人常常去管小事,每天還累得要死,俗話說的累死活該,那你自己找的嘛,本來就不是你該弄到那麼細的部分去插手的。有時候人是忙得要死,但是沒有盡本分,因為他沒有認知到他的本分在哪、他的職權在哪,所以都要學,人不學不知道。

「別人供養的東西轉手就送出去」。其實成德在想(不一定對),李老他看待這些佛友、這些學生,那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甚至於是自己的孫子都有,會看到每個人的付出,一有好東西了從沒想自己,趕快,誰需要的、家裡比較困難的,剛好缺條褲子的缺什麼的,轉手就給他們了,都是先想別人。所以我們的媽媽就是這樣,當母親的人都是這樣。我印象當中,一想起母親的身影,要不就是洗衣服洗得很晚,我蹲在旁邊看。所以很沒善根,應該幫忙洗才對,怎麼只有蹲在旁邊看?你去想,吃飯的時候最晚上桌的,最晚啦,因為煮的菜,「趕快趁熱吃」,大家都吃了,媽媽還沒忙完,最晚上桌;最早吃完的,「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她又去忙了。所以這個忘我,就要從媽媽開始學起。所以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一般那個造像都是女眾相,也有道理呀,母愛的這種表法。

「自己的內衣、襪子都是補丁的」,這個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們才知道」,這很感動人。其實這一段話我們應該都看過好幾遍了,我們變了沒有?真的有感動,開始調整,我生活也要節儉,我要先想到別人,有好東西,我沒有急需的,先給別人,人的這種心境就變了。所以佛法是管用的,一學了馬上起而效法,就管用了。雖然生活很儉約,但是李老師確實是孔老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得到了。一個人幹好幾個人的工作,還精神抖擻,那沒有法喜也不大可能,而且年紀這麼大了。所以真正耗能量,不是在工作上耗得最多,我們想一想,哪裡最耗能量?念頭。念頭動得太多了,最耗能量。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分析給我們聽,為什麼吃了三餐,那還覺得能量都不夠?為什麼這個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十五天吃一餐?他沒有妄念,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所以他消耗得少。就像李老師,工作量那麼大,才吃一餐,還法喜充滿。那我們就要從妄念開始調伏起,不能起那麼多妄念。

在台中,「老師對我的關懷,在生活上的照顧無微不至」。我不知道大家讀這一句話,我們佛門說隨文入觀,你隨時這段話自我觀照了,甚至是納受這一句話了,我就要這麼做。李老師他是個好老師,我現在也要從事教學、我也正在教學,我要效法他無微不至啊,真的是展現什麼?師徒如父子啊,真的把學生當自己親生孩子一樣照顧,所以學生念這個恩,不敢懈怠呀。所以諸位同修,我們現在都在回歸呀,我們偏離正常太遠了,整個社會偏離正常太遠了。《左傳》說的「棄常則妖興」,我們偏離常道太遠了,種種家庭、社會的亂現象就出來了,尤其這幾十年人心的墮落,有時候看新聞感嘆,問題是沒有教,不能怪他們。所以師徒如父子,要從我們振興起來。

我有時候聽,這個都不是最近的事了,十六年前,二OO五年年終我到廬江,有五天的課。結果我在路上遇到幾位退休的老師,幼兒園退休的老師,看到我,三個人就當場馬上跪下來,我嚇到了,我趕緊把他們扶起來。他們說,蔡老師,你趕緊跟幼兒園的老師上課,不然他們給孩子的家庭要東西,你說孩子看了怎麼會不受影響?這個對孩子的內心影響太大了!那老師都是,誰有送禮的一個態度,沒送禮的一個態度,你說孩子心靈的撞擊不大嗎?所以他們著急呀,這些老師也要上倫理道德的課,不然他們也不懂。你說他們是老師,他們也才二十歲上下,所以很多事情都很是十萬火急呀!為什麼老人家要示現講經不中斷來帶動我們?太有道理了,你看還有多少人連怎麼做人、連孝道都不懂。我們真心為眾生就會感應,就會有人真的有機會聽到了,所以我們的願力要大過眾生的業力。像最近有地方要辦私塾,我給他們說不要收費,師徒如父子。孔子也沒有說,你來我這裡讀書要交多少錢,那說不出口啊;但是要恭敬老師,所以拜師的時候有束脩,那個是一種恭敬的態度。那真正收了這個學生,盡心盡力,有時候學生很困難,還把東西、糧食搬到學生家裡去,那自己都很困難。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哎呀,照顧無微不至,那種李老照顧老和尚的影像就浮現出來了。我們在網上也可以查到,有一張照片,老人家那時候已經出家了,跟李炳老坐在他的床上,你們有看過那照片沒有?那看了都很感動。

接著,「可是在台中上台講經,一次也沒有安排過我,我心裡很明白、很清楚」。這個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呀?這是師生的默契呢,他不用言語就心裡彼此都很清楚。師生要有這種默契,那父母跟子女要不要有這種默契呀?夫妻要不要這種默契呀?上下級要不要這種默契呀?朋友、同參道友之間有這種默契,那也是人生的樂事。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我們看當時候迦葉尊者,後來找到佛陀,那高興啊,他一直在找老師,那佛陀等他很久了,你看他們那種師生的感情。你看不只是佛陀那個時候,你看拉到三千多年之後,那李老跟老和尚不是也一樣嗎?你看這些大善知識都在等著一個傳法的弟子,這是他最大的事情,他師生就有這種默契。所以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那因為李老有人生的閱歷,所以老人家講,「中國古人所謂的同行相忌」。那這個也是李炳老慈悲,他防止眾生起心動念,這個在處理人事問題,都要有這種敏銳、智慧。我們也要知道團體人的程度,有些事情你要低調去處理,不然可能很多人會煩惱或者是誤會了,這個都要我們很柔軟、很敏銳就能體恤到了。所以,「我們是外地來的人」,到台中去,講得不好沒關係,講得好可能就容易招來嫉妒障礙,那你在那個地方就住不下去了,「平平安安住下去,別講經,好好學」。我們聽到這句話有沒有啟示?以後你們學會有外地來的,要怎麼樣?盡力照顧好他,那他一定感動得痛哭流涕。

老法師說,他遇到台灣一位老法師辦佛學講座,請老和尚去做總主講。你知道他處那麼高的位置,他能信任一個年輕人。然後師父上人講經的時候很多人來聽,他自己講的時候人少了很多,他也歡喜呀,這個太難得、太難得了!所以老人家都念這個恩,很盡力的去珍惜這個因緣,好好弘法,這一位老法師也是對他老人家有知遇之恩。那我們現在是經營一個學會,我們的氛圍就要不分彼此,外地來的更照顧。因為外地來,他的心情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是吧?很期待能夠跟大家融成一體,又怕被人家排擠。就好像,比方說團體裡面都講廣東話的,結果來了一個講福建話的,廣東話又不怎麼聽得懂,我們在那裡一直講廣東話,人家聽了心裡有什麼感受?這個都要考慮到,要感受人心,才能凝聚人心。

那接著師父說了,「所以我講經利用什麼?到台中以外的道場,不在台中,有人家請我,我出家之後講過幾次」。事事有沒有礙呀?沒有礙了,自己的念頭才是障礙,分別執著才有障礙。沒有障礙,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接著很重要,「我會給老師做報告,老師同意我才去;老師老師不同意,外面請我也不去」,要得到老師同意。所以老人家這個弟子的態度,真的是讓我們佩服。也因為他老人家有當弟子的態度,老師才好培養他,老師的整個人生的閱歷就可以完全加持他了。

所以「十年沒有離開老師,任何活動事先都跟他老人家報告」。我有時候在跟一些團體交流,結果他說,啊,我以前團體辦辦辦,出現什麼情況,就是犯了這個問題。我說老和尚講經都有教,所以我們在處理事,假如沒有辦法當面請教老人家,一定要用他的教誨來思惟。人生有時候很多事,要經驗過才能體會到,經驗很寶貴的。「他了解,他才能指導你」。我們可不能說,善知識很厲害,他什麼都知道,就不用跟他講了。他什麼都知道,你也要跟他講。因為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他現他心通、現宿命通,那大家都覺得,他都知道了,那我們就不會照正常做人做事去跟善知識互動了。所以善知識不會現神通,就是這個道理,你該怎麼當弟子、你該怎麼當下屬,統統要「出必告,反必面」。

這一點我是體會特別深,我自己沒有智慧。因為我以前帶團體,團體的同修說「蔡老師什麼都知道」,後來出事了,我告訴他,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他們說,老師,你講課啊,我們昨天發生的事,你今天講課就講了。我說我不知道哇,可是我講課一定跟你們共勉,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那哪一件事不是跟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相關?那我一講,你們就自己對照了,哎喲,老師有神通。那是你們自己想的,我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也不能怪他們,還怪我,我自己,你從事教學的你要會判斷了,他們都沒跟你講,就是個怪事情了,你要自己去追蹤、去了解一下。

一個領導者可不簡單,我們看李老在講《論語講要》,是把他老人家講《論語》記下來的。你當一個縣長,雖然你不可能去管很多細節的事情,可是你當縣長你是可以掌控一個縣的,你是能夠感知整個縣的狀態的,你是很敏感有一些什麼症狀了,你會出手去了解、去調查,你有這樣的能力,你可以管一個縣。所以李老這些開示其實挺重要的,人要度德量力,我能夠掌控、護得到多少人,我做多少事情。就像老法師曾經,我在香港的時候,老人家說,人是要教、要帶呀,「我只能帶五個人」。帶人要花很多時間的,要花精力的。想想老人家帶五個人,那我自己還得先把我自己帶好,再還要帶學生。

所以現在漢學院還這麼多年輕的學子,那說實在的,老人家又有另外一句法來指導我們,「這些,都是佛菩薩祖先在加持、在承擔的了,我們要把心用對」。很奇妙,非常奇妙,你動個念頭,應該跟誰聊一聊了,你剛好散步的時候他就出現在你面前了。這個都是佛菩薩加持感應的,只是我們沒有細心去觀察。不是一次,太多次了。比方說,這個家人,我一定要跟他好好聊,可是又怕他敏感,「成德法師為什麼今天要找我啊?」我就在想一定要很自然,是不是哪一天剛好走過去,「你在辦公室啊?」就很自然走進去。我還在那裡想,要怎麼樣才不會讓他誤會,突然聽到人家敲我的門,一打開就是他來了,嚇我一大跳。你看佛菩薩加持,「哎,你來了,什麼事情,來,坐坐坐,喝杯茶」,這麼自然就聊起來了,聊得他也很高興,問題也都談到了。這真不是我們在幹的。但是你要相信,相信佛菩薩無時無刻不在加持我們,只要我們沒有私心了,就是為了對方、為了團體好,弘護的加持力都不可思議。

所以老人家說,他不了解,他怎麼能知道你?所以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向他老人家請教,甚至於在海外,後來老人家到各地,美國、加拿大,世界很多地方,每一次出去以前都去跟李老報告,每一次海外弘法回來就跟老師報告。真的是尊師重道啊,真的是非常珍惜老師的因緣、老師給他的指導。

接著「大專講座,海外傳燈」。老人家提到,「我這個緣,在內有障礙,所以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你看老人家的忍辱功夫!那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老人家發願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是遊化,把法傳到世界各地去了。但是我們當學生的要會觀察,他老人家遊化,我們不要也跟著遊化。第一個,我沒他老人家功夫。第二個,我們看佛陀遊化以後,誰在各地長期講經?是佛陀的弟子哦。所以當時候佛涅槃的時候,大迦葉尊者不在身邊,他在教化,才趕回來。你看那很感人,那個佛要荼毘,那火都點不上,最後大迦葉尊者回來了,那火要他點才點起來,因為那個法是傳給他的,他是接佛的法脈,這禪宗是他傳下去的。

所以其實老人家的際遇,也是讓我們相信什麼?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要操心。因為我們有好惡、我們有情感的作用,然後一看,哎呀,老人家怎麼可以離開台灣呢?很傷心。其實老人家假如不離開台灣,那法寶怎麼流到大陸去呀?台灣的法寶要到大陸不容易呀,老人家一到新加坡了,哇,不得了了,那去的同修一箱一箱往國內搬啦。那老人家假如不離開新加坡,能夠到澳洲嗎?老人家不到澳洲,現在有淨空之友社嗎?能夠有這麼多大使接觸到老人家、親近到老人家嗎?所以不能用感情去看,要用整個大局、整個法的弘傳去看。所以老人家相信都是佛菩薩安排。

我們要相信了,佛菩薩才可以透過我們這個身體去利益正法、利益眾生;我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就加持不上了。明明現在最需要的是這個因緣,我們偏要到另外一個因緣,那沒辦法了,那佛菩薩恆順我們。所以老法師的指導非常重要,老法師說,哪裡有緣就先做哪裡。你可不能說,我是哪裡人,我希望先做哪裡,那這佛菩薩沒有辦法安排我們,沒有辦法整合我們的力量了。所以信佛不容易呀,聽話不容易呀。聽自己的很容易呀,遇到境界提起佛菩薩教誨不容易呀。但不容易也很正常,因為我們幾十年來就是聽自己的意思習慣了嘛,有一個過程的。

所以師父講,「最後逼著我沒辦法,到處流浪,走出台灣,走遍全世界。這個緣也很特殊,實在講有因有果。因是什麼?」這周宣德教授在台灣成立了一個大學生學佛社團,叫做晨曦社。他把這個消息傳到台中,告訴李老師了,李老師非常歡喜。大學,台大辦佛學社了,那佛法可以在大學弘傳了,叫晨曦社,非常讚歎。結果把周教授送走了,老和尚對老師說了,這未必是好事。那老師一聽,怎麼不是好事啊?如果這些大學生遇不到好老師,先入為主,學的就是邪知邪見,那怎麼辦呢,誰有辦法把他們扭轉過來?老人家可以深謀遠慮,洞察機先,這個事假如繼續這樣發展會成什麼樣子?那這一段話跟我們有沒有關係呀?要拉回來喲,在華人多的大學,可不可以辦佛學社團?怎麼護持現在下一代這些年輕輩華人學佛?這真的是我們淨宗學會要好好考慮的,總不能淨宗學會都是年紀大的人來而已呀,這樣會斷層的,後面誰來接棒啊?

「老師聽到我這個話,想了一下就問我,怎麼辦?」我們要好好提升,以後領導、老師有什麼重要的事,怎麼辦?你才是得力助手。領導有什麼重要的事從來不來找我們商量,你不能怪領導,我們這個德行、學問還不足以讓人家信任,所以人家不找我們商量。所以李老就找老和尚商量,老人家當時候靈機一動,就給老師建議,「我們就在慈光圖書館裡辦大專佛學講座」。說實在的,我們現在很多淨宗學會的條件都比現在慈光還好,好好的來打算、來籌劃,就用寒暑假來辦。老師同意了,這個不只學生受益了,李老這些講經的學生得到好多的鍛鍊,所以利人一定利己的。

然後「老師同意了,就在他的小房間裡面,老師跟我在一起研究課程」,要講哪些科目,請哪些人來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真正了解誰來講,這個領導職位誰來做,能看得懂的,這個人有智慧,看懂人可不簡單。可是我們看《了凡四訓》裡面這些讀書人很厲害,「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他講一句話,他做一個動作,就可以斷他的吉凶禍福。其實人真的多讀經書,心地清靜,這個功夫要學也不難,「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的不難。老法師有講,那善知識,你走幾步路,他就知道你最近修得怎麼樣了。我當時候聽,還有點不相信,後來有機會親近老和尚,每一次我們什麼問題,他在攝影棚馬上就講了,我們就知道,師父都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請什麼人來講,其實這一段話跟我們每個淨宗學會都很有關係的。「我都參與了。這樣把慈光大專講座搞起來了,講座辦了幾十屆,非常有成就,我參加了十一屆」,主要負責答疑。

好,這個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結束,然後進入這個「認識佛教」的課程。成德想,「認識佛教」我們一起講,比方說第一段誰講,我偶爾,我插插花就好了,跟大家一起學習。那不要我這麼一講,你們今天睡不著覺了。我們一開始採取自願的,幾次以後,再用點名的,先讓大家熟練熟練,來這麼進行。

好,那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5月12日15:19: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