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才扎根班(第32集)成德法师主讲

admin 弘护人才扎根班评论阅读模式

成德法師分享  2020/1/30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68-0032

MP3下载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我們這個扎根班一直在體會蕅益大師的「淨社銘」,雖然只有四句教誨,但它打開來,也等於是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法,也等於是我們所有修學的綱領所在了。所以從這裡我們也可以體會,入境界的人他說法是圓滿的。就像跟大家舉過例子,印光祖師講了差不多一百個字左右,但是只要按照他這一百個字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相信這句話大家都很熟,「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這段教誨末後祖師說:「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知道大家念到這裡,心裡有沒有什麼念頭?有沒有冒一個念頭,「真的嗎?這樣就可以嗎?」那這個就是疑心起作用了,信為道元功德母。有時候另外一個角度出現了,這祖師講的絕對沒有錯,可是我做得到嗎?你看又是一個疑心出來了。所以貪瞋痴慢疑這五毒,一不小心它就起現行了。所以這個信為道元功德母非常重要,一有煩惱了,就是信心不足了,疑心起來了,因為懷疑是愚痴的核心。其實這句話已經把病根找到了,老法師這句法語有沒有把病根找到了?核心,你把核心都斬斷了,那這個煩惱就沒有立錐之地了,「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我們想一想,我們現在分析這一些也沒有離開蕅益大師講的「觀心為要」。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這七八個月了吧,這個觀心為要講了不少。我們連自己的心念都看不清楚,我們怎麼去教化眾生?自己都稀里糊塗了,還能看別人看得很清楚?所以老法師常常說,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這個話已經講得很肯定了,無有是處。因為修學的路上容易僥倖,我們看到這些話都是很肯定的,無有是處,這裡面可不能有一點含糊,不能打迷糊仗。比方說我們現在有跟大眾分享課程的機會,但是我們是藉這個機會來勸自己,講給別人聽了,我自己有沒有做到?假如沒有做到,那人家都看著我,我硬著頭皮也要真幹,也要做到才行。

老法師當時候二OO五年年底到了廬江,面對我們第一期的同仁,他就說道:「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這三句話印象很深,尤其最後一句話講完,大家會心笑了,更重要的不忘初心,我們是來弘法利生的,不是來騙人的。能想到這裡,我們的羞恥心就上來了、慚愧心上來了。印光祖師常說的,「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人有十一個善根,慚跟愧就是其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善根。

而我們仔細觀察老人家的心境,應該有同修也有複習了老法師在二十年前講的《認識佛教》,在邁阿密,這次也有發鏈接給大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老人家說:「這個重點在後面再給大家做詳細的報告。」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老人家用什麼字?「報告」,沒有用分享,用報告。我們在複講老人家講的,他的心境我們體會到沒有?他的做人做事會不會流露在他的講話當中?鐵定會,但是這個只有用心體會的人就能感受到了。

所以我們「十年因緣」,這每一段話其實都要花很大的功夫去實踐的。老和尚說到他跟著李炳南老師,《華嚴經》只聽了一卷,他就會講了。東方的學問強調的是悟性,不是學死的東西,要能舉一反三,要能觸類旁通。你看老人家這一段話講道:「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用什麼方法講,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他這個沒有辦法教,意思是什麼?這個只能點到為止,這可不是灌輸的教育,講、講,講到把我們的悟門堵住了,那善知識不幹這種事情。「老師的思想、理念我知道,方法我也知道,我在台中學的是這個。」我們每個人都說我們是老法師的學生,我們在跟他學,那他到底怎麼學的,我們體會到沒有?相上看都是跟著老和尚在學,事實上超過一半我們是跟自己學。因為沒有深刻去體會老人家的心境,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方法在哪裡,因為我們對於自己的想法、看法還是比較熟悉的。

我們就不說別的吧,老人家從來不標榜自己。可是我們比方說有一些交流的場合,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做了什麼,整場不足一個字都沒有提,都是在講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你說這個處世的態度是老法師教的嗎?老法師是個殊勝的緣,可是那只是緣不是因,因在我們的心地上。這麼好的緣,結果增長的是我們的名聞利養心。很多人在世間事業發展不起來,跑到佛門來滿足他的虛榮心,他有所展現。他本來好名好利,在一般世間他得不到發揮,來了佛門,他有可能那個好名的心增長了。老法師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可不是讓我們貪心換對象。但是問題是這個都只能自己領悟,大家都是成人了,講別人,人家不接受不就結怨了嗎?所以老法師在這一段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的,四十歲以上講都不能講了,這個只能我們從心源隱微處默默去洗滌了。

所以修行念佛法門是易行道,但是我們可不能依文解義,三世佛喊冤枉。「易行道容易」,不對!這個易是什麼?比其他的法門容易,不是說它很容易。祖師說的,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那怎麼會容易?只要還有留戀的人事物,就走不了了。所以要看破放下,才能自在隨緣念佛,看破放下在前面,沒有前面就沒有後面。隨緣不簡單,要能看破、放下、自在才能隨緣。不然有個機會抓住了,可以展現我自己,位置都不肯讓出來。要讓位於賢,要讓功於眾。這個名是比利更厲害,為什麼?求利的人都會承認,「對,我就是要錢,我想多賺點錢」,但名這個東西看不到,利比較具體。

我們都聽過這個蘇東坡先生的故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其實這個念頭起來已經是名了,標榜了,但是當事人沒有洞察到自己的念頭,結果就把這首偈子寄給佛印禪師了。佛印禪師寫了一個字傳回來給他,他一打開就是一個「屁」字。他很生氣,急匆匆的就要趕去找佛印禪師理論。到了山門下,佛印禪師已經算到了,就寫了一副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當時候去找這個佛印禪師還得過江。這個故事大家聽了都覺得會心的笑,但是我們要更深去體會,因為事中有理,它在提醒我們什麼道理?提醒我們成年人要接受別人提醒不簡單,真不簡單。那是大文豪,也是一代忠臣,要把這個面子放下,談何容易!假如蘇東坡先生看到「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他看了馬上反觀,他當下就頂禮了,有沒有可能那時候就開悟了?說不定。蘇東坡先生是五祖戒禪師轉世的,後來他下一輩子好像記載是又當了個小官,沒有那一世那麼大的官。所以他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什麼?在娑婆界退緣多,一般是愈退愈後面。所以佛說「閻浮不可留」,閻浮提不能留,趕緊出去,輪迴路險。所以名這個東西太細微了,只有不自欺我們才容易看到它。

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好面子是真沒了面子,不好面子才會真有面子。我們當下不能承認錯誤或者接受別人的提醒,那旁觀者清,人家看得很清楚,那我們反而在人群當中沒有了威信,這才是沒有面子。肯勇於接受別人勸,勇於認錯,這贏得別人發自內心的佩服、感動,這個才是真正有面子。所以老祖宗說不知好歹,其實好歹也不容易認知,雖然我們聽這句成語好像感覺很不舒服,其實好歹也不容易認識。我們假如知道隨順性德好,隨順煩惱習氣是輪迴業,這個就是知道好歹了。

就像我們這個禮拜,同修寫到了,他開始做功過格了,發現自己一天還是惡念比較多。惡念怎麼那麼多?其實真正用心要觀察自己的時候,會覺得惡念很多,其實不是你惡念突然變多了,是本來就這麼多,平常沒那麼注意,不要這個一反觀之後,反而很沒信心,不是這個樣子的。大家應該有經驗,比方說突然那個太陽光一束光照進你的房間了,結果那一束光裡面你看到很多微塵,這房間裡有這麼多微塵?其實它本來就有了,不是說那個光照進來它才有的,它本來就有了,但是那個光一照特別清楚。那我們本來一天的妄念、煩惱就是這麼多,但因為我們在觀照了,它看得特別清楚了。但這個時候急不來,修行就是一個過程,生處熟、熟處生,妄想多不怕,夏老說的,妄想千般皆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就能轉了。

所以這個「淨社銘」,第一個就是「淨土為歸」,這個很重要,歸就是歸宿,我們起的每個念頭,我們的一言一行,目的都是為了離極樂世界愈近。講一句話積功累德,做一件事積功累德,往生的資糧。假如我們講一句話造口業,那不是跟我們這個目標背道而馳了嗎?這個口業其實很容易造,假如我們人情事理不清楚,自己造了有時候自己還不知道。

比方說團體裡面,舉個例子,這個領導在帶底下的人修行,那領導他可能也在修行,可能他有時候求好心切,恨鐵不成鋼,有時候講話急了一點,動了點氣。那你是旁觀者,你看到了,他底下的人來找你談話了,這個時候你可不可以批評他的領導?那你隨意批評一下,人家護持他團體的人護持了三年、五年、十年,不就被你一句話給攪了?要帶一個人很不容易的,你一句話可能就讓他的信心動搖了。你說這種口業很容易犯,我們假如見人家的過了,很可能一句話就影響人家了。當領導不容易,當父母不容易,當老師不容易,都要花很多心血的。所以教育是要合力,配合起來,相關的人不配合了,那個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看李炳南老師他在台中,當時候儒釋道的高人也不少,經過台中都供養,禮敬,從不請他們講開示。大家聽過這一段吧?怕人家不知道我們的情況,不會配合,那李老帶了這麼多年,到時候亂了怎麼辦?所以現在要讓一件事情毀掉很容易,要成就一件事情很難。你要成就這件事,比喻你要一百個條件都夠;可是你要讓這件事毀了,只要有一個問題出現就可以了,這一百個有一個缺了,這件事就成不了了。所以真正去體會現在這個時代做事的難度的人,他不會苛刻,他不會批評。所以《了凡四訓》說:「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這些只有你用心去體會,你才真的把這些話都放在心上。「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你有可能一句話可以讓他更信任這個領導、更信任這個老師,但也有可能你一句話就讓他信心退掉了。所以口業也是要很明白應對進退、人情事理,才拿捏得好。

所以淨土為歸,我們每一個念頭、每一個一言一行都是往極樂世界走,這才是淨土為歸,我們歸心似箭。還發個脾氣,那不是淨土為歸了。「我實在是忍不住」,那還不是真的想去極樂世界。忍不住就是看不順眼,還有討厭,那都是情感作用。黃念祖老居士說的,喜歡是留戀娑婆,討厭也是留戀娑婆。這句話開解得精彩,為什麼?喜歡跟討厭都是情見,它都是情執起作用了。情執就是愛憎,愛,喜歡;憎,討厭。這句法語就夠我們觀照的了,我們現在有沒有喜歡、討厭的人?我要怎麼練功夫?看到喜歡的人能保持冷靜,能知道他的不足,去護念他,這樣才是練功夫。「人莫知其子之惡」,為什麼?太喜歡他孩子了,就看不到他的問題了。討厭,還能看到人家的優點,你就慢慢轉過來了,你討厭你還練習,我要念念為他想,我要護持好他,這種愛憎的心就慢慢轉了,都要歷事練心。「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個不能來虛的,「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所以真正想修行的人,從哪裡下手?最難的地方,這是真想修行的人。所以《了凡四訓》講:「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從最難的下手。

所以我們今天探討到這裡,念念為他人著想,從誰開始?從那個你最討厭的人開始,那你是真正淨土為歸了,這是真幹,都得練。假如不提起這樣的態度,找誰練?找那個你最喜歡的人練,練不出來的,愈練愈怎麼樣?愈練情執愈重。所以這個都要善用自己的心,才練得出功夫來。「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你無瞋恚,進一步對逆境惡緣你還替他著想,這個不只消了業障,甚至於對方都會因為你學佛。這叫廣修供養,你把佛法表演給他看,前世的惡緣消得差不多了,就轉成法緣。這是真正佛菩薩臉上貼金,形式上是買一塊金箔,然後貼到佛的臉上去,那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什麼叫供養?《普賢行願品》講的,如說修行供養是第一。

所以淨土為歸,正助雙修是淨土為歸,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積功累德。就是我們舉的《法華經》的精神,「接受諸佛護念」,就是念佛;「植眾德本」,這積功累德了;「入正定聚」,這個很重要,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他不留戀世間,他不追求世間任何事情了,他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沒有貪求的心,隨緣盡分,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還有一條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一定要發出來。《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三輩都有八個字是共同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這個菩提心裡面最根本的,念佛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這個是違背人性了。所以為什麼地藏菩薩的表法是孝親尊師?地藏地藏,心地寶藏要從這裡開。

所以韋提希夫人她很有智慧,她看了十方佛國土了,她懂得選西方極樂世界。而佛首先跟她講的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還沒有教她具體念佛的方法,先跟她談淨業正因,最後才有十六觀,妳自性要從這裡顯發。第一福的第一條,那最重要的,孝養父母,接著奉事師長,性德要從這裡開。所以蕅益大師的「淨社銘」的第二條,持戒為本,戒裡面還是以孝親尊師為大根大本。我們看《菩薩戒經》,「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心起來的人,很多惡行他自然就不做了。「德有傷,貽親羞」,把父母放心上的人,怎麼可能去做壞事?

所以《菩薩戒經》這一段講的重要,有這個孝心了,不願意作惡了,父母會傷心。那師徒如父子,身命來自於父母,慧命來自於老師、來自於佛菩薩的恩德,那有孝心,自然「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這個心念裡面就是「親所好,力為具」,父母老師的希望在哪裡,就會自己去努力。這就是菩提心,「必有因緣,方得發起」,念本師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一個學會,多少人的心血在其中,念眾生恩、念施主恩,而且特別要感謝大眾來聽課,我們就是在大眾的支持當中慢慢鍛鍊、慢慢成長起來的。恩德在哪?一切處都是恩德。能用這樣的心對待一切人事物,那一切人事物都讓我們提起菩提心。要吃飯了,飯盒一打開,「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一餐飯多少人的心血。「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天當中我們的食衣住行,多少人成就的。「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方受此食;五觀若存,金石易化。」我們這五觀都能提起來,那就是不忘恩德,就會精進修行。我們恩德沒提起來,每天還很多妄想、雜念,那「三心未了」,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紛亂不斷,「滴水難消」,那自己接受這些供養就有愧了。所以能保持感恩心,這個正念就不容易失掉了。

所以持戒最重要的根本還在孝親尊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師長呼,應勿緩,師長命,行勿懶。你看老人家寫了十個教學為先,「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諸佛報土,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大家有沒有印象?這十個教學為先還在馬來西亞發表過重要的開示。我們看看,現在人能安身立命嗎?能創業興家嗎?能國豐民安嗎?能長治久安嗎?顯然這個教育是刻不容緩。所以老人家強調辦班教學不中斷,他老人家給我們表演,八九十歲一天講四個小時。所以方會長、顏會長都是以師志為己志,所以我們辦班教學,雖然現在是疫情,也都採取網路來辦班。所以大家也要勇於去承擔,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

講學也要靠鍛鍊,就像「實用講演術要略」也是提到,你講學一開始難免會害怕、會緊張。所以也有同修曾經跟成德交流,他說上台怎麼不緊張?成德跟他說,你先講三百場就不緊張了。都要鍛鍊過來的,緊張是正常的。那麼多人看著你,突然有一句話講錯了,人家哈哈笑,你在那有點尷尬,這個時候想講,腦子一片空白,但是又下不了台,這種尷尬都有的。剛好有同修他們不知道去哪裡找的,就是成德當時候在海口,那個是二OO三年在海口,剛開始出來講,他有拍了一小段,放的時候我自己看,我那個手怎麼一直動來動去,那個就是緊張才會有那個動作。所以怎麼突破?熟習,熟能生巧,勤加練習,都是這樣。雖然可能每個人過去生帶的天分有差異,但是那個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勤奮,勤加練習。

老人家在勤加練習後面又加了一句:「接受批評」,接受批評我們才能進步。所以老法師他講學的心法,這個我們一定要放在心上。老人家說道,「底下坐的都是監學,我給大家做報告。講完課了,底下有一些修行時間比較久的,去請教他」。老人家接著說,「人家批評得不對,態度我們也要接受」。老人家說,有沒有真的來找麻煩的?有,挑你毛病、找你麻煩,雞蛋裡挑骨頭,老人家說也接受。你一不接受了,人家一傳,某某人不能接受別人的提意見,機會就沒有了。

所以老法師舉唐太宗好榜樣,臣子給他提意見,錯的他也沒有指責反駁他。旁邊的大臣說:「皇上,他講得不對,你怎麼沒有反駁他?」唐太宗說:「我一反駁他,傳出去了,以後人家怎麼敢勸我?大家都有顧忌了。讓底下的人提醒我,他沒有絲毫顧忌。」所以我們當領導、當老師的人,要讓別人給我們提意見,他不用心跳加速,他不用怕我們不高興,這樣才對。處下位的人要給領導建議是件難的差事,都是要提起勇氣才行。所以唐太宗還有一點令我們佩服,他不只是接受勸諫,他還求諫,主動去問人家,我有什麼不足?所以他成為一代聖君,是有他的條件的,有他的涵養、有他的度量。同樣的,一個人講學要成功,這些心境也要同時具備。老法師都是真幹,練過來的,他說惡意批評的人也接受,我們用真誠心感動他,就把這個惡緣轉過來了。

所以老法師在勤加練習後面加一個接受批評,因為我們也有遇過勤加練習但不接受批評,每天都講,都沒有中斷,練得很勤快,可是不接受批評,那愈講愈覺得自己厲害。所以這個善用其心很重要。而且說實在講,假如勤加練習沒有接受批評,那還是照自己的意思在修學、在講學,假如是跟著老法師,那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老人家現在有留下來的音檔,一九九七年在景美圖書館,他在指導這些身邊的學講經的四眾同修,好像是以出家人為主,還有一個是一九九六年在新加坡講的,這個對我們講學都非常重要的指導。老人家有說,他一開始,講一個小時要準備三四十個小時;講了一年,只需要三四個小時。那一年時間就節省了十分之九,但是這一年都沒有中斷,都得要下苦功,因為一間斷這個效果就退了。就像鑽木取火,鑽啊鑽,鑽到什麼時候休息?鑽到火出來了才能休息。你火還沒出來,手痠了,歇一下吧,然後接著再鑽,鑽一下又歇一下,鑽到啥時候才出火?這個《華嚴經》的話,「如鑽燧求火,未熱而數息」,休息了好多次,「火勢隨止滅」,這個熱度就涼了,「懈怠者亦然」,就透過這個比喻不能懈怠。

佛有沒有懈怠?佛到涅槃前還在說法,這個也在給我們表法。老法師也都是效法這個精神。有一次身邊的弟子跟老人家講,「你多休息吧」。老人家說了,「我活一天能講,我就講一天,不然我留在這個世間做什麼?」這個世間五燒五痛久後轉劇,邪多正少,退易進難,有什麼好留戀的?不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嗎?不就是眾生還需要他嗎?所以老人家都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老人家住世很重要,現在所有重要的因緣都是他老人家的威德福報護著,所以我們要爭分奪秒,要依教奉行,請佛住世。

所以很可貴,我們這次聯誼會之後,很多老師發心來教一條龍,我們這個扎根班就有好幾位同修加入了。這個就是師長呼,應勿緩;師長命,行勿懶。這也是持戒,持戒就是聽老師的話,不止是五戒、菩薩戒而已,還有老師的教誡。持戒為本再延伸開來,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孝親尊師要延伸到對一切眾生,那眾生呼,應勿緩;眾生命,行勿懶。前幾天聽到同修講,大陸有省分離婚率超過七成。聽這個數字,我們教過書的人很擔憂。我以前帶班的時候,差不多有一二成父母離異的,那些孩子內心都會出現一些情況。他那麼小,看到父母衝突了他又不能理解,他可能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你說他的內心會不產生心理問題嗎?

所以老法師為什麼一直強調結婚不是小事,是社會的大事?每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都好了社會才會好。所以都得要講倫理道德才行,都得要有人把夫婦和合表演出來。所以這跟馬來西亞很有關係,我看現在華人離婚率最低的應該是馬來西亞;女性願意做家庭主婦比例最高的,應該也是馬來西亞的華人。五十而知天命,我們馬來西亞的女性同胞要知天命,妳們其中對全世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女德展現出來,「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每一個人人生都有為這個世界最重要的表法,都要為人演說。像我們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延伸到念祖先的恩。所以有同修就提到了,像我們林居士,他還回自己的老家,他是海南人,海南的村去弘揚文化,這延續祖先的教導。同修提出來代表什麼?善友為依。這是不是又是我們「淨社銘」其中一條?善友為依。在幹家務了,就想到顏居士那次分享拖地也不妨礙念佛,所以她歡歡喜喜幹家務,海賢老和尚說工作不妨礙念佛,做家務不妨礙念佛,煮飯的時候不妨礙念佛。在煮的時候,我待會這個是要供佛的,你們家每一尊都是佛,要禮敬諸佛。你用這樣的心境去煮飯,那你們家是普賢道場,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這個相觀而善的力量很大。

再來還有一條「觀心為要」。我看不少同修寫的心得,今天到超市去買東西,這個服務員算帳的人可能有點緊張了,我們觀察到了,也要去體恤他的緊張,有一些動作也可以讓他感覺到我們的善意。這個念念為人著想,可不能找固定的對象而已,這個對象應該是誰?一切人。假如這個念念為人著想還要挑對象,這叫分別執著,是吧?我喜歡的,我就念念為他想;我看不順眼的,這句話我不做。佛菩薩、老和尚沒這麼教。很容易學錯,《弟子規》說「勿諂富,勿驕貧」,我們很容易為上面的人想,不容易為下面的人想。請問大家,那個為上面的人想,真的還是假的?也不能說假的,也不能說真的,夾雜的。但是假如以《華嚴》的標準,那我們就要面對真實,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

我們要很深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去觀照,因為我們成長的背景也是功利主義比較強的環境。那當然,像會長他們可能就比較沒有,像我這個是很明顯,我好像三歲就搬到高雄市,就是經濟發展了,做什麼事有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考量利,這個不是自己故意的,不知不覺受影響了。所以鄉下有人情味;高樓大廈,有時候住你家對面,見面他不見得願意跟你打招呼。所以我們在大樓裡面,面對社區這些基層服務的人,我們一樣恭敬、一樣感恩,這個才是用平等、用真心。所以為什麼一真一切真,這個還是很重要。「勿厭故,勿喜新」,所以觀察一個人不能只觀察他對上面的人,他不經意對一些基層的人,你比較能看出一個人的涵養,這個也是我經歷過一些人事考驗才體會到的。

我以前也是少一根筋,搞不清楚狀況,覺得他們對我很好,我就很信任他們了。但是後來看他們對其他的人不好,那你又信任他,又給他委以重任,結果就壞了一方的因緣。所以成德為什麼吃不胖?做錯很多事情,現在是將功折罪,戴罪立功。所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孔子這個話也很有味道,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不煩惱、不擔憂,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人,了解人我們才能知人善用,了解人我們才懂得護持他,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我們親人之間,他的不足在哪我要清楚;都看不到,不只幫不上他,有時候還增長他的習氣。所以慈母多敗子,明明很愛她的孩子,為什麼會教出敗家子?一味用感情,看不到孩子的問題,甚至於先生在教這個孩子,妳還幫孩子脫罪,那不就麻煩了?妳要配合先生教孩子。

所以這個觀心為要就不能自欺,要觀照自己是不是平等恭敬、平等慈悲,不能在境界當中增長分別執著。而我們修行要依照老法師的教誨來做,持他老人家的戒,我們講學、我們護法,都要依照老人家的教誨做,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可是其實這個很不容易,我們一做事,容易用自己的習慣辦事。所以我們要慢慢提起一個態度,今天處理事情,經典怎麼教的?老法師怎麼教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常常這麼觀照,慢慢就熟悉用經典去思惟了,用老和尚教誨去思惟了。就算是講學,我們也要記住老人家最重要的幾句話,勤加練習、接受批評。老人家說的,「所有的人是監學,我給大家做報告」,其實這個就是老人家的謙卑,謙卦六爻皆吉。老人家本身就很謙卑了,道德學問又好,他又用這樣的態度來講學;那假如我們沒有這個態度,走講學的路太危險了,甚至可以說遲早出問題,這個僥倖不得。

而老法師有講到,在講學當中最重要的是修持,是修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每個角色是修身為本,每個行業是修身為本,護法修身為本,弘法修身為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師父說的,講學最重要的是修持,要依教奉行。我們容易著相,講學最重視什麼?怎麼講好,準備內容,我們講學的姿態、聲調。這個也要重視沒有錯,可是可不能忽略了更重要的是什麼?修行。所以佛怎麼教我們,我們應當怎麼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解行相應,你力行得踏實,你講得就肯定,決定不會叫人聽了生疑惑。這個自己要力行到,我說到,我也行到了,這就是功夫。所以東西要講得好,能攝受人心,這個攝受就是抓住聽眾的心理。那這種攝受力從哪裡來的?從解行相應來的、從力行來的,沒有真正行的功夫沒有辦法。所以說得再好,天花亂墜,沒有餘味,出了門那個味道就沒有了。《論語》裡面說孔子聽韶樂,聽完「三月不知肉味」,他聽完之後,三個月好像都嘗不出肉的滋味,這個就是有餘味。我們一開始聽到老法師講經很震撼,都覺得太幸運了,遇到這麼好的老師,常常都想起他教導的,你一聽完,那個餘味很濃。

所以自己有力行的功夫,那個精神在裡面,就在我們的講學裡面,他聽完之後回到家幾天還有味道,這樣才能感動人心。所以憑什麼感動?真誠感動。這個真誠是純粹利益眾生,純粹為續佛慧命,純粹報佛的恩、報老師的恩,是這樣的心境侃侃而談。縱使是複講,可不是鸚鵡學舌,是把老人家講的完全領納了,用自己的真心講出來。遣詞用句,你貫通了這些道理,可以用自己比較順的口語來表達出來。因為老人家他面對是佛弟子,假如我們面對的大眾有的連佛法都沒有接觸過的,那你可不能把《大經科註》原封不動搬來,那又學死了。你要考慮到聽眾,這叫三番審機,你要觀察機緣,對什麼人講的?有哪些人?什麼時間講?什麼時機講的?在哪講的?這些客觀的情況要先了解。

就像一個老師,我們以前帶一個班,學生資料要先拿到手,然後一進班,某某人,來,去幫個什麼忙,那個學生眼睛瞪很大,老師怎麼知道我的名字?要做功課的。你一開始他們的名字你全叫得出來,他覺得你很重視他,你跟他結一個善緣;你帶他們一二個月了,「哎,那個某某同學」,名字都叫不出來,還叫他哎哎,那他當然不舒服。禮敬諸佛它要展現在對待人、對待事、對待物,它不是一句空的理論,禮敬諸佛在哪?Anytime,anywhere。佛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每一句都是。你說萬法因緣生這句話在哪?我們現在在上課,不是因緣生法嗎?你現在能坐在那,不是因緣生法嗎?你沒有家裡人支持你,現在已經拉你去煮飯,你怎麼還在這聽課?叫你趕快先去準備。都要有護持,這個緣才能成熟。

歷事練心這句話在哪?當下!我怎麼愈聽愈想睡覺,不行不行,咋辦?找個方法,「頭懸梁,錐刺股」。《三字經》教的,那個蘇秦頭懸梁,把頭髮,古人頭髮沒有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都留著,把頭髮綁在梁上,他一打瞌睡,整撮頭髮喀就拉上去了,精神就來了,痛!這麼多根頭髮一下子全給你扯下來,扯住了,哪有不痛的?錐刺股,拿著一支錐子,想睡覺了,大腿戳一下,精神就來了。你不要戳受傷了,拿個按摩棒按按穴道可以,不要戳受傷了。這也在歷事練心,怎麼不昏沉。聽著聽著想其他事情去了,這叫「掉舉」,這個都要突破,都在歷事練心。

所以大家可能覺得成德法師怎麼一直在講這個「淨社銘」,也不跟我們交流一下怎麼講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麼?修身、修心。佛法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那講學不是也是心想生嗎?所以今天我們沒有重視力行,講得天花亂墜是非常危險的。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程度,還講得天花亂墜,講得這麼高興,那就可能已經誤會成自己的境界多高,被自己給騙了。還有一點反觀能力,沒有力行不會天花亂墜,沒有力行會怎麼樣?講出來的時候沒底氣,這樣還有救。講得天花亂墜,沒有力行,很難救,拉都拉不回來。我拉了不少人,拉不回來,因為有人讚歎他們,那讚歎的話很喜歡聽,提醒批評的話不舒服。所以這個也要知好歹,這個慣性要轉過來,要「聞譽恐,聞過欣」,這個轉變很重要。這個不轉變過來,善友為依幫不了我們,使不上力了。一切都是感應,我們有這種心境是感,「直諒士,漸相親」是應。

其實我們假如想一想,這一個月好像沒有親戚朋友、同修提醒過我什麼,就very dangerous(很危險)。這個都可以勘驗的,我們怎麼可能一個月講了這麼多話、做了那麼多事,都沒有不妥的嗎?為什麼沒有人跟我講?這個都可以觀照,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靜下來,反思反思今天說的話、做的事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悟性從哪裡出來的?從解行相應出來的。只有解沒有行,不可能悟性能提升。「不力行,但學文」,不只悟性出不來,會「長浮華,成何人」。

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規》,這每一句很關鍵。「聞譽恐,聞過欣」很關鍵;要力行、學文,很關鍵;要「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很重要,沒有堅持住,都被魔王度走了。魔王,現在最具代表的魔王是手機,每天很多時間都被它偷走了。那當然,手機本身沒有善惡,你把它用好了,你不用花錢就有一個祕書了;你沒把它用好,那就麻煩了,你就被它給度去輪迴了。所以修行就是要轉境,不能被境轉,要善用這個因緣提升自己,不能因為這個因緣墮落了。所以善用手機,但是不能被它搞墮落了。再來,假如你條件夠,把手機看破放下也很好,但是要有這個福報。可是你縱使要用它,你也要掌握分寸。你每五分鐘看一下、五分鐘看一下,你的心能定下來?太厲害了吧!你隨時都被它牽著,那這個怎麼修定?這個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境界。

諸位同修,你們有沒有覺得日子過得太快了?二O二O年又say goodbye(說再見)了,你看一月今天又是三十號了,一月又不見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面對問題「無絲毫凝滯」,《了凡四訓》說的,要「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毒蛇嚙指,你不把手指砍掉,你可能就沒命了,你是要命還是要手指?你要了手指,命沒了,手指也沒用了。一分時光,一分命光,我們整個生活要做大調整,不能再熬夜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要下個決心,好多習慣不能再因循了,拖延的習氣要改掉了。新年新希望,列出三點最嚴重的習氣。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立刻就痛改,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你每天念那麼多佛號,磕那麼多大頭,處事待人接物不能夠落實,這個佛是白修了,成就很有限,佛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而且說實實在在的,這一些習氣不對治,講學沒有攝受力,自己講著講著心裡發虛。我們假如還好(去聲)面子,我們去告訴同學們,「同學們不要好面子,要放下面子」,講都講得不是很有底氣了;「同學們不要貪吃零食,對身體不好」,結果我們自己還很喜歡吃;「同學們不要看手機,浪費很多時間,要珍惜時光」,這個底氣就出不來了。所以教學的人要破釜沉舟,講出來的話收不回來了,得真幹,這麼多小朋友盯著我們看。所以為什麼要感恩?恩德真是隨時一切人事物裡,都在提醒我們有恩德。就像成德一出來帶六年級的班,六年級很聰明了,我給他們講的道理他們都記住了,我的一言一行跟我講的不一樣,他們的表情開始怪怪的了。我一觀察,對,我自己沒有做到,趕緊改過來,他們看我的表情又恢復正常了,所以他們是監學。自己能這樣去鍛鍊、去學習,不都是這些孩子成就的嗎?這個就是眾生恩。我跟大家講到這裡,他們的長相都在我的腦海裡就浮出來了,所以多把這些恩德放在心上,人不容易懈怠了。

我在英國有一天去一個農場,這一位農夫他是這些年才開始種有機的食品,七十多歲了,跟他一見面就有緣,我就跟他談輪迴,還舉例子,印度有哪個小女孩記得前世因緣。因為他七十幾了,年紀大的人最大的事下輩子去哪,你得提醒他有輪迴。當然是聊著聊著順勢而為的,也不是一進門我今天跟你談輪迴。要看著辦,不能太生硬了。聊著聊著,他一聽完我講的例子,「嗯,挺特別的,可能是偶然吧」。然後我再講另外一個故事,後來講了好幾個,他還是點點頭,「嗯,很巧」。沒關係,給他種一種這個種子就好了,我們也不要一定要他今天接受,今天不接受下次再說。老法師說,佛菩薩度眾生很有耐性,不強求,我們也得效法。結果他突然自己講了,他說我活到這個歲數了,我自己觀察,我只要想過去的事,就是想那些不愉快的,明明有發生很多好的事,怎麼我一想都沒想好的都想壞的?他自己也不願意這樣,控制不住。

修行,修正行為,做個轉變,只要想過去的事想什麼?想好的,想別人的優點、想別人的付出、想別人的恩德。所以人生的幸福不難,關鍵在哪?念頭,一念之間,你都只想好的不想壞的,你馬上整個人生就轉過來了。所以修行修行,《認識佛教》說「修正行為」,哪個心念、哪個言行跟佛經教的不一樣,趕快把它轉過來。自己不要自討苦吃,好日子不過,盡要自找麻煩。去想那個不好的,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我們「十年因緣」上一次講到「誠敬受益」。所以學聖教,老人家說的,要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來學,才學得進去。所以態度決定成就,不是成就之後再來改變態度,不可能的。所以這個「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接著老人家說:「不搞佛學院。」大家也要了解,最重要的是要用正確的教學法才能出真正的人才。為什麼我們現在要提倡一條龍的教學?就是這個原因。「天下有真教術,斯有真人材。」你教的方法不對了,誤了一代人;其實不只是一代,成德也是這麼過來的,好幾代人。學習的目標不是智慧、不是德行,變成知識的積累,變成目標是考試,變成目標是學歷,變成目標是賺錢。你都是用教知識來教他,怎麼出開智慧的人?所以世界變得好快,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不變的原則,你一變就偏了。

所以現在根源是什麼?自己民族自信心不夠。中華民族代代出聖賢,五千年,可是現在教學方法也受西方影響,教知識、教技能為主,然後每一天還教好幾種,它已經不符合「教之道,貴以專」的教學理念了。所以我們是處在對自己文化喪失信心的一個谷底,我們要從這裡再翻身起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最重要的,做出榜樣出來。我們淨宗學會,依照傳統祖先、祖師傳下來的方法,我們也培養出弘法人才,重要!你現在沒有榜樣,沒有出人才,你講得嘴巴講破了,人家也不相信。所以我們這幾代人都是要做實驗。很可貴,現在我們按照老祖先的教法教小朋友,效果不錯。結果這個經驗現在傳到歐美了,就很多地方都開始在做了。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在一方努力的力量,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心的人不少,你得做出來讓他有信心。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老人家這些話都很感嘆,這多久以前?五十年前,五十多年前。老人家說到了,這一段就是六十多年前了,跟著李炳南老師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一個時間學一部,學到會了再換下一部。所以出家教佛學院,教得很輕鬆,佛學院三年他才講六部經,還有七部沒有派上用場。「所以在老師會下學習,進度非常快,士氣很高,法喜充滿。」佛學院畢業出來,三年大概一部經都不會講,所以對老師這種教學方法非常欣賞。問題是這也不是李炳南老師的方法,代代傳承的。老人家說:「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師學經教,學了三十多部。」但更重要的是什麼?掌握老師思想、理念、教學的方法,這是活的,活學就活用了。

那這裡有提到:佛光山道場剛建立沒有多久,星雲法師辦了東方佛教學院,師父上人是做教務主任。當時候就提出將一百三四十位學生三人分成一組,每一組專攻一部經,十年之後,佛光山最少會出二十個世界頂尖的法師。老人家還有講到,十年之後,可能好幾位不在他之下。因為老師教學他一定是和盤托出的,所以青出於藍勝於藍,應該是正常的邏輯,只要學生肯老實、聽話、真幹,一定超過老師,因為老師不會保留的,會保留的那不是真的好老師了。

所以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要自我期許,老實、聽話、真幹,我們就少走很多彎路。就像老人家他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講《華嚴》講到最後,文殊菩薩學什麼法門?普賢菩薩學什麼法門?他最敬佩的兩大菩薩都是導歸極樂世界,老人家這麼一想,就專修專弘淨土法門了。那我們弟子呢?我們直接開始就死心塌地念佛,弘揚這個法門。「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是佛在《大集經》說的。其他法門非常好,眾生的根性要修這個法門當生成就不容易。

所以這都是老人家修學弘法積累的寶貴心血、經驗,我們肯聽、肯傳承,那老人家一代時教就能發揚光大了。我們不說多,有三四十個學生都能理解他老人家的苦心,進而發揚光大,那就不得了了。這三四十個人是誰不重要,不能少我一個,這個才是我們當學生的態度,直下承擔。我們要知道,真正依教奉行,真正入了境界,做到的人一定可以說,說的還不一定做得到,依教奉行的人最後入境界了都能弘法。

《法華經》,成佛是《法華》,《法華經》裡面有一品叫「常不輕菩薩品」,他見到一切的人,他都是非常禮敬,說你有佛性,你一定可以成佛,然後他給遇到的人禮拜。有一些人對他這個行為還毀謗他、還批評他,他也承受,他也沒有不高興,那他就是禮敬諸佛貫徹一直在做,在落實。結果後來他命終,威音王佛給他講二十千萬億偈的《法華經》,還延長了他的壽命,最後他就出來講經了。你看他本來命該終了了,延壽了,因為他真正落實禮敬諸佛,不傲慢,常不輕菩薩。所以他真正做到了,他以後就能講經說法了。這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所以他老人家修禮敬修得徹底、修忍辱修得徹底,都給我們做榜樣。所以現在我們的因緣不一定是在教學,可是只要我們都是依教奉行,心境一提升,解行一相應,之後五倫關係你可以侃侃而談,因為你做到了,你心境到位了,你表達出來攝受人心。

所以我們讀到這些都感嘆緣分不簡單,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能成就一件培養人才的事情。所以這個一條龍的教學,事實上老人家不是最近才講的,也都有在強調。那也很難得,你看我們方會長、顏會長特別重視這個事情,把這次聯誼會,兩年才一次,把一條龍放進去,高度重視,這個因緣起作用了。那當然也是莊居士他們帶領的團隊真幹,孩子學出一些效果了,大家看了歡喜,有信心了,就開始帶動其他的地方。當然我們也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不能人家一肯定我們就高興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教了半年、教了一年有效果,不代表三年能保持,不代表五年能保持,教的人只要起了名利心,這個因緣就會變化了。大家要了解,初發心是成佛有餘,可是初發心不好保持。《詩經》說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很多都有很好的開始,個人的修行有很好的開始,家庭也有很好的開始,團體也有很好的開始,但鮮克有終,就很難保持到最後。行百里路半九十,因為過程會有很多內在的考驗跟外在的考驗,「外魔內障,無人不具」。

所以儒家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法,就是六十四卦裡面有一卦是都吉祥,就是謙卦,六爻皆吉。那就要很謙虛的總結經驗,很謙虛的接受別人提醒,因為一出名,肯定的話會來、讚歎的話會來,不知不覺提意見就不容易接受了。人都不是突然墮落的,人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染著,接著就會墮了,染上一點名聞利養,它就會開始發酵了。所以善護,賢護自己的道心太重要了。

所以每個緣不容易,我們得護好。就像英國漢學院,老人家是九十歲才創辦,跟佛光山這個緣事隔了四十多年,很不容易了。所以真正體會緣不容易的人,不會苛刻、不會批評,只想著已經很不容易了,這個道場能這樣太難得了,我怎麼盡一點力讓它更好,你不忍心批評,在現在這個時代,哪有那麼簡單。

所以現在的教學模式,都已經受到工業革命以後這種知識技能交叉排課的影響,不符合教之道貴以專,不符合以智慧為目標、以德行為目標。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功利主義,很厲害的,它在哪?它充斥在我們的思想裡面,充斥在我們各行各業的做法上。連我們現在在搞教育的人,我們有很多慣性也都是跟功利主義有關,甚至都是受西方這個功利思惟的影響,都要趕快出成績。那個趕快就是個問題了,你要趕快就做給你看,那假的東西就擺出來了,上有政策,你下有對策了。當你拿出來的是假的東西,刻意做出來的東西,你說孩子怎麼教好?孩子學到什麼?怎麼去應付。教孩子最重要讓他恢復真誠心,「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你都要把最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不是刻意搞給他看的。

所以不簡單,我們在這種功利環境,刻意做東西給人家看,也已經很習慣了。所以不說別的,客人要來了,趕快趕快收拾好;客人走了,鬆一口氣了。那不也是在應付嗎?那我們的孩子學到什麼?所以道在平常中,惜君不曉此。「若厭平常終隔斷,才求玄妙便乖張。」道在哪?心就是道,你用真心做的每一個動作,道就在其中,穿衣吃飯都有道,煮飯給家裡人吃也是道。我們一想念佛才有功德,煮飯沒有功德,道就沒了。六祖大師說的,「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用真心去應對一切,這個才是在辦道,不能求高,不能求玄妙,那個都是岔路。所以祖師留這些法語,對我們都是很重要的關鍵提醒。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不好意思,今天又囉嗦了幾句,這個「十年因緣」還沒分享完。我們今年把它分享完,過年前把它分享完,不能欠一年,我們下一次還是過年前,最後一次交流,我們把它圓滿。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5月12日15:12: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