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第15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admin 六祖坛经评论阅读模式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五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15

MP3下载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这首偈是说自己修学圆满之后,若有机缘,一定要从事于度化众生的事业。教化众生之目的,是令众生断疑、破惑、生信、见性。他人在迷,你想教导他趣向觉悟之道;他人步入邪途,你想化他归正路,这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也是诸菩萨修因的正行。可是,自己方面必须具有方便的智慧,才能起化他的作用。何谓「方便」?所谓方便,就是通于权巧的智慧。权巧乃是一种利益别人的手段方法。照这个意思来说,大小乘一切的佛教都可称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根机的方法;还有一说,「方」是方正之理,「便」是巧妙之言辞,所谓四无碍之辩才;用方正之理与无碍的辩才利益一切众生。说真实的,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用的,这是方便,又称为善巧、善权。这就是说明,必须用这些方法,才能入真实之门,才能入一真法界,才能证得一心不乱。在宗门裡来讲,祖师开示说法的方便,在本经六祖为门人法海等举出「动用三十六对」,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如实说,达到了说通心通,真正是一言难尽。凡是祖师开导后人的,都是大纲一类而已。我们从纲领中,能体会到这个义趣,悟入这个境界,然后才能受用无穷。不过,这样的启示,须是见性的善知识才能理解,才会运用。若无见性,只是学他人的方法,皆是死板而不灵活。

 

要想令人破迷开悟,当然不是容易事情。六祖在此告诉我们,要想叫别人断疑生信,自己一定要「自性现」。可见,自性现的标准相当之高,也是相当的必要。因为,以自他一如的精纯心印力用,才能截断当机的现业流识,这样才能叫他言下大悟。这是宗门知识直指人心的妙密作用,往往不是教下所能做得到。宗门着重「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注重文字名句,这也是我们应当要了解。

 

佛法在现今,已经流入到学说与理论,这样实在是丧失佛法本来面目。无论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而破迷开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如果要说到理论、说到学问,不但不能开悟,反而增长迷惑,这就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指导我们人生心行、行为,不是一种空谈的理论。说到这一点,《坛经》确实做到了,它的文字简洁,确实具足对一切修道人的心行,做一个最高原则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为一切修学人所喜爱的一本典籍。可见得见性之后才具足无量的方便,决不是以知解来接引众生,所以他才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生信、悟解。『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佛法就在世间裡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捨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裡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着,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

 

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淨土,随其心淨即佛土淨,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我们要是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麽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瞋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麽不相同的。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裡起来?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这首偈是讲到证果的方法。「正见」是不二之见,不起心分别;换句话说,反过来都叫做「邪见」。三祖《信心铭》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正见迥然现前,身虽然在缠,心已经出世。试问:心不住相,还叫什麽作世间?如果起心分别,必定被境界风苦乐所缠,这就叫世间。但是,邪与正,这是相对建立的名称。正能治邪,如同病去药除,邪被正所治,邪去掉了,正也不存在,所谓病去药除。所以,邪与正都要离开,这是讲邪正双遣。但是,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要觉悟,我们邪还没有去掉,所以要用正。等到邪没有了,正才不要。如果说,邪还没有去掉,先把正去掉,那个麻烦就大了,必定堕落。一定到邪念不生,正法也不要了,这个时候是邪正双遣,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菩提本性宛然现前。

 

诸位要记住:「佛是无求人」,我们求就错了;「法是无求理」,你要求也错了。如果你执着「我都不求」,你还是同于有求;你要是着无为之相,还等于有为。《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般若经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在一切境缘中训练自己,一定要在境界裡八风不动,然后才能超越,才能真正离开邪正两边,见得菩提自性。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首偈是六祖对我们的结勉,说明以上的偈颂是顿教,一定要悟,不可以迷。悟了,就很快成就;迷了,是不能成功的。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歎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六祖坛经讲记(第15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5日10:24: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2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