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7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金刚经讲义节要评论阅读模式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二十七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27

MP3下载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面最後一行,第三十五節,「引一切無為證」。請看經文: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看小註。「所以者何,即指出為何兩邊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賢聖皆用此雙非之法。」這段經文也是為我們做個證明,賢與聖都是證果之人。在小乘,三果以前稱為賢,四果阿羅漢稱為聖。在大乘法裡面,地前的菩薩都稱為賢,也就是初地以前,我們一般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都是賢位,初地以上則稱為聖者,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個位次。不僅是大乘佛法,就是小乘法裡面,我們在本經前面讀過,小乘須陀洹都離相了,何況大乘。離相之後,他心裡面確實無所謂修證的階級。如果說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諸位想想,我已經證得,我相就有了,有我相就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都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不是賢聖。小乘尚且如此,何況大乘?由此可知,大、小乘這些聖者的階位是世尊為我們方便說的,他自己有沒有這個等級?有,不能說沒有,他確實是有。可是他心裡頭有沒有這個念頭?決定沒有,而是佛方便為我們說有十住、有十行、有十迴向、有十地、有等覺,在他們心境裡面完全是清淨平等的,決定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等級從哪個地方訂的?就是他證得無為法有淺深程度不同,從這個地方說的。這是世尊為我們建立菩薩五十一個階級的來由。他們的修學都是用二邊不著,都是修的清淨心,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用這個方法。無論他修學哪個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管哪一種方法,哪一種門徑,總而言之,都是叫你二邊放下,都是這個意思。雖然都用這個功夫,都是二邊不著,可是二邊不著裡面的確有淺深的差別,這個差別很大。

  「無為者,指自性清淨心,原來具足,無造作相,經云無修無證,即指此而言。」在佛法裡面,世尊將世出世間一切法分為兩大類,這兩大類就是無為法跟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有為就是有作為,有作有為,簡單的說就是有生有滅,有因有果,這是屬於有為法。無為法跟這個相反的,不生不滅,無因無果,統統都沒有,那是什麼?是真心、是本性,自心清淨心是無為法。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這是有為法,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裡面就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佛法中,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這是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為我們歸納的。天親菩薩看到六百六十法對於初學的人來說依舊太繁瑣,很難受持,所以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百法,一百條。由此可知,一百條的百法是六百六十法歸納出來的,而六百六十法是世出世法一切法的歸納。這樣子你就了解,所謂百法就是講的世出世間一切法。

  在百法裡面,心法有八個,叫八識,所謂八心王,這是有為法,有生有滅。心是起心動念,我們的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前念滅了,後念又生,心法,給諸位說這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有念的叫妄心,八識是妄心,不是真心。心所有法五十一個,這五十一個可以說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心理作用,這也是有為法,有生有滅的。另外有十一個叫色法,色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歸納為十一類,這十一類是五根六塵,把一切色法都包括在其中。色法我們曉得是因緣所生的,當然是有生有滅,剎那變化的,所以這也是有為法。另外有一類叫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條。所謂不相應,這二十四法確實有,不能說它沒有,它有。它不屬於心法,與心不相應,它也不是色法,與色也不相應,但是它從心法、色法裡面產生的,所以叫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二十四類我們現代人稱它作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譬如說這二十四個裡面,第一個叫得,我們得到了,得。得,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我得到錢了,我是心法,錢是色法,我們把我也不必說它,錢也不要去管它,二邊都離開,單單講得,那個得是什麼法?得就叫不相應行法,與心不相應,與色不相應,它是從色、心當中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觀念、空間的觀念,也是屬於不相應行法,完全是抽象的概念,確實不是事實。這合起來一共有九十四法,都是屬於有為法,有生有滅,剎那變化。

  除這一大類之外,另外有六類叫無為法,沒有生滅的現象。譬如無為法裡面第一個虛空,虛空是屬於無為法,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三千年前,三千年前的虛空跟三千年後今天的虛空沒有變遷,沒有變化,虛空沒有生滅。所以虛空不能歸納在有為法裡頭。有為法不能夠歸納,它就屬於無為法,這是先把有為跟無為的定義搞清楚。自性清淨心是真正的無為,譬如我們講虛空,虛空這個無為雖然是有為法不能歸納它,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無為,可以說它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正的。真正的無為法只有一個,最後一條,叫真如無為,真如無為就是此地講的自性清淨心。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它是一切法的本體,原來具足。就如同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他向五祖提出的報告,「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自性就是此地講的自性清淨心。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換句話說,一切有為、無為,這個無為是除真如無為以外的五種無為法,也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它能生萬法。雖生萬法,無造作相,這句就很重要,如果有造作相,就變成有為法,無造作相。

  這個境界我們見不到,我們也沒有辦法去想像,但是它是事實,我們在經上看到,《華嚴經》上所講的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古人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菩薩生活的快樂、幸福、美滿,我們無法想像得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在經上看到不少,那都是真如無為所現的境界相,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所有一切現象不生不滅。為什麼相會不生不滅?因為是自性清淨心的相分,它是無造作相,所以它不生不滅。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有造作相,既有造作,就有生滅。如果沒有到明心見性,一真法界是見不到的,至少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一真法界就見到了。無明四十一品,這四十一品要漸漸去破,不是一下就破掉的,用什麼方法破?就是此地教給你的方法,二邊都捨,空有二邊不住,用這個方法。一直到破盡無明還是用這個方法,這是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無論你用的什麼手段、用的什麼法門,統統是教給你二邊不住。

  如果我們覺得佛法難,佛法很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心就是有住,不是住有就是住空,要真正做到二邊不住就很難,難在這個地方。不是經典難,不是道理難,也不是方法難,難的是我們自己的情執不肯放下,迷戀世間。這是我們一生修行成敗關鍵之所在。無論在這個世間是對人對事對物,只要你有深重的情愛,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你都不能成就。就是最殊勝、最容易、最穩當的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你也不能往生。所以,不放下不行,非放下不可,這個一定要知道。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你不要等著,等我到臨終的時候再放下,沒有那個話,臨終的時候可能執情更堅固,那才叫誤了大事。現在就放下。

  大乘經上常說無修無證,我們千萬不要誤會,無修無證是講的真如無為,我們現在是有修有證,這才能成功;無修無證是到了圓滿的境界,這是事實。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正在修的時候,心裡頭若無其事,正在證得的時候也若無其事,這也叫無修無證。無修無證是我們心裡頭沒有執著,若無其事,修不修?認真努力在修。雖然修、雖然證,絕不以為我在這裡修,我有證,這叫無修無證。一切賢聖都是這樣修學的態度,他的功夫才能提昇,無明妄想才能夠分分斷除。所以,無修無證有兩個意思,我們必須要明瞭。

  下面一段,「必須生滅心滅,自性清淨心即現前」。佛法的修持確實可以一語道破,自性清淨心現前就是成就究竟圓滿佛果,圓教的佛果,自性完全恢復了,這是佛法修行功夫達到究竟圓滿。怎樣才能達到?要生滅心滅,生滅心完全滅除。大乘經上告訴我們,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一品生相無明就是生滅心。生滅心還在,所以他不能成佛,必須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生滅心真的滅盡了才能成佛。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不是好事情。生滅心,粗的生滅我們能夠覺察得出來,微細的生滅我們沒有發現,覺察不出來。說實在的話,一般人的功夫只能夠覺察到意識的生滅,第六意識。功夫再深一點的人能夠覺察到末那的生滅,第七識的生滅。第八阿賴耶的生滅,要極深的定功,大乘經上常講八地菩薩見阿賴耶識了。見阿賴耶識,就是見到阿賴耶識裡面生滅的現象,八地。我們就以《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來說,十住、十行、十迴向,從初地再到七地,三十一個位次,你就曉得那個定力多深,到八地才發現阿賴耶識;也就是說,才發現心裡頭還有極微細的生滅現象。沒有發現,你怎麼能滅除它?必須發現之後,你才有能力對付它。所以從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四個位次,他們斷的念頭就是斷阿賴耶識微細的生滅念頭,斷這個。

  「至於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兩邊不取。」你要問,八地菩薩用什麼方法去斷阿賴耶識裡面生滅的念頭?還是用的這個方法,空有二邊不住,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八地以上還用這個方法,何況我們現前,怎麼可以執著?所以要放下,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心裡頭要心安,要若無其事。放下以後不要念著,我這也放下那也放下,你就住了非法相。從哪裡地方放起,這個有技巧,從我們現實的生活上對哪些事情執著得最深,從這裡下手。因為執著最重的、最深的你能夠放下,其他的就容易了,這就是佛法裡常常講的從根本修。我們在世間,假如說對財看得很重,我們就把財布施作為第一樁下手的功夫;如果對情看的重,我們就把情放下,第一個從這裡下手。執著最重的能放下,其他比較輕一點的就很容易,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也許諸位聽了之後,叫我把情,這個我看得最重都放下,我做不到。沒錯,你做不到,做不到就繼續再搞六道輪迴,這都是事實。你知道六道輪迴苦,能夠真正覺悟到苦,真正畏懼苦,你才算是覺悟。如果還是迷戀在其中,還是不能徹底放下,你沒覺悟,念佛都不能往生。這個法門古德稱為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為什麼有人說,一萬個人念佛只有一、兩個人往生?道理就是念佛的人也放不下情執,所以雖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此地。我們一定要覺悟,不往生就不得了,不往生來生決定墮三惡道,三善道的機會很少、很渺茫。我們自己冷靜想想,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念頭是利益社會大眾的?幾個念頭是自私自利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是三惡道的業因,利益社會大眾的念頭是三善道的業因。你自己比較比較,哪個念頭多,哪個念頭力量大,來生到哪裡去自己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二邊不取太要緊了!念佛人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二邊不取。怎麼說念佛是二邊不取?念佛人心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統統放下,不著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不著空。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無為法,我們一心嚮往一心求生,不著空,你看空有二邊不著,符合《金剛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再看底下這段小註。

  「世尊所說法,無淺非深,無深非淺。」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佛所講的一切法,說不上淺深,也就是說可淺可深,這是真理。淺的人看到淺,深的人看到深,所以這本《金剛經》,可以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各個人都念得津津有味。經文是相同的,每個人體會意思深淺不一樣,由此可知,地上菩薩、等覺菩薩看這部經典義趣那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今天是初學,以生滅心來看這部經典,我們看得意思很淺。像我們看大洋大海一樣,我們在岸邊,看到海岸線這一點點,也覺得很美,也能很欣賞。入了大海,愈走愈遠的時候,看法就愈來愈不一樣,才知道深廣無限。為什麼深廣無限?因為它是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實在說,經典就是自性清淨心。

  「故教大心初學者,即從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上用功。」這一點我們也要清楚、要明瞭。佛說這部經的對象是什麼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出來,佛是為發大乘者說,是為發最上乘者說,這是把這部經的對象清楚、明白的交代出來。他不是對小乘人說的,不是對權教菩薩說的,是對發大乘者說。經的一開端,我們還記得須菩提尊者請法第一句,就是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發大乘、發最上乘,這叫做發大心。發大心當然要立大願、修大行、證大果,世尊果然不辜負這些大心人,教給你修大行的方法。這個大行,大菩薩行,剛才講過,連等覺菩薩都要遵守這個原理原則,就是二邊不住。不應取法,法是法相,是有邊;不應取非法,非法是空邊,空有二邊都不取,我們的心才真正的清淨。

  這是自從開經以來就常常提示,二邊不取是從心性上說的,不是從事上講。在事上,實在說事沒有障礙。《華嚴經》上清涼大師講得很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在哪裡?障礙是我們心裡面妄想執著,這是大障礙,真正障礙的所在。可是這些事相雖然說沒有障礙,事實上也沒有障礙,但是它對於初學的人往往實際上產生了障礙。那是什麼?它做緣,做增上緣。譬如說錢財,沒有錢財的時候沒有貪心,不貪財;有了錢,貪心就起來,錢愈多就愈吝嗇,貪心就增長。這就是外面這些事相它能夠促長你的妄想執著,所以世尊教初學的人相也要離。離相的標準,就是看這個相對我們的清淨心有沒有妨礙?如果有妨礙,一定要離,沒有妨礙那就無所謂,自己要明瞭,自己要覺悟。所以古人學道,實在講無論在家、出家,道場都建在一個很幽靜的環境之中,交通決定不方便。這個道理在哪裡?免得人來打雜岔,就是故意搞成不方便,使你看到不想去,道理在這個地方。不像現在,現在建個道場,還得故意去開道路,路要是太難走,還得去加上纜車,便利大家來觀光旅遊,也就是便利大家來擾亂清修,這個意思錯了。古人懂得如何運用環境,可見得古人的用心是真正希望自己自性清淨心現前。現代人用心,我不要說你們都知道,他希望什麼東西現前?名聞利養現前,而不是自性清淨心。名利是決定叫人墮落,清淨心是決定叫你提昇,這個關係太大了,迷悟就在其中。

  所以自古以來,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以來,在家修行的就比出家的高,就比出家的殊勝。世尊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是在家身,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的樣子,出家的佛,維摩是在家佛。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這些人,見到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是諸位在經上看到的。這是世尊的十大弟子,見到維摩居士,那個恭敬禮節跟見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這是大家念得很熟的,這十六位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相同。這說明在家的等覺菩薩比出家的等覺菩薩多。你要問為什麼?在家修行比出家難,難他能修成功,那就比你高。在家沒有離開世緣,不像出家人遠離塵世,遠離紅塵修清淨心,在家人即在紅塵裡面修清淨心,那個功夫當然比你離開紅塵來修要高明得多。但是在家難修,這是一定道理,因為他障礙多,難修能修成,比你離開都市、離開人群修行的,成功決定超過你。諸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說在家好修行,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覺,即世間而出世間,身在世間,心出世間。心對於家庭、對於親屬、對於名聞利養絲毫不沾染,可是事沒有離開,在事相上跟一般人沒有兩樣,心地上不一樣。諸位細細去想想,心理上一改變,事相上做得更圓滿,為什麼?不學佛的人,他處事是以情識做主宰,情識是迷;學了佛之後,學了大乘之後,轉識成智,他處事是以高度的智慧做主宰,他不是情識。所以他無論是看人、看事、看物,比一般人看得清楚、看得真實。

  他的生活就是修持,就像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的,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都是在修實相般若,都是在修六度萬行,生活就是修持,生活就是二邊不住非法非非法。事上,家庭圓滿,工作認真精進,待人接物樣樣周到無微不至,不著空;心裡頭乾乾淨淨,一絲不掛,這是講牽掛,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不著有,二邊不著,在家修行。在家哪裡有妨礙?在家人知道他成就了菩提道業,念佛往生就高品位往生。出家人怎麼會迷惑顛倒?怎麼不曉得這個道理?出家人往往迷於名利,迷於財富的供養,反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往生成佛,出家人墮三途、墮地獄,這是沒有智慧。世尊在本經教菩薩不受福德,這句教訓我們愈想愈有道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佛的福報沒有人能夠相比,可是他不受福德,他還是三衣一缽,每天出去托缽。這部經是在舍衛大城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祇樹給孤獨園的精舍,產權是祗孤獨長者的。長者請佛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供養佛的住宿,沒有把產權給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世尊你在這裡長住,我這花園、這些房舍都供養你、送給你,沒有。佛出了家,如果這個送給他,他也接收了,他不又回家去了,他不是又入了家?世尊給我們這樣的示現,我們為什麼不覺悟?所以現在出家人墮落,出了他自己的小家,找了個大家,那個家愈大愈好。家底下有個字,叫累,小的家累還容易擺脫,大的家累擺脫不掉!那不墮落,到哪裡去?

  所以我們讀經要仔細去留意、觀察,世尊怎麼教導我們的,他表現什麼樣子給我們看,叫我們學習,我們決定不能上當。人家要供養一個道場,供養一個地、供養房子給我,害人!小心,這個人是羅剎、惡魔,他要把我送到地獄去,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不要以為這個大施主對我好!好什麼?送你下地獄。如果有智慧,也不是不能接受,接受用它來做佛法的用途,決定不能妨害自己。道場,值得尊敬讚歎的道場叫十方道場,有這個大好因緣,道場應當建為十方常住道場,住持正法道場,那就對了。絕不能夠據為己有,據為己有就壞了。要曉得道場是十方的,道場是一切眾生的,這個就不礙事了,就看你怎麼個運用法。一定要記住、要遵守二邊不住,也就是本經上教給我們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非法相,而生其心,是非非法相,就是空有二邊不住。

  「到感果時,功候極深,亦是此法。」這個地方的感果,是說圓教初住菩薩果位,別教初地菩薩的果位,也就是宗門裡頭常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感果。這就是前面講的有修有證,證到初地的果位、初住的果位,還是繼續不斷用這個功夫。一直到究竟圓滿的果報,那就是破盡四十一品無明,證究竟的佛果,都是用這個原則。

  「如來依此法成如來」,這是回歸到經文上,『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來是究竟圓滿的果證,他用這個方法成就的。「一切賢聖皆依此法而成」,這個一切賢聖,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到大乘等覺菩薩,這是一切賢聖,都依靠這個方法。就是二邊不住的方法,都依照這個方法,這樣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昇。「則知我等非如此生淨信心,以此為實不可也。」世尊舉一切賢聖的修學綱領來教導我們,為我們作證,不依照這個方法決定不能成就。所以我們對這個方法要生淨信心,淨信,淨就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百分之百的肯定它、相信它。以此為實,這個才是真實的,一絲毫虛假都沒有。我們能這樣接受,能夠這樣認真的依教奉行,前面說過了,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用什麼功夫,不但快而且成就高,這都是可以肯定。

  「此節經文,亦是大乘修行之總綱領。」說大乘當然就包括了小乘,這是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請看底下一節經文,下面是「校勝」,校是比較,勝是殊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金剛經》經文不長,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在現代人的著說文字裡面,是很小很小的一篇短篇,但是它的義理是無限的深廣。而在這麼短短的文字當中,世尊給我們比較福報的大小,前後有六、七次之多,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麼短的經文,校量福德有這麼多次,他用意何在,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前面第一段是解釋科題。「校」這個字是破音字,要念去聲,念校就是比較的較,要念這個音,是比較,跟比較的較意思完全相同,讀的音也要相同。「勝是殊勝」,比較哪一種殊勝。「本經就福德與智慧,校勝多次,每次必加勝,愈校愈勝。」這個本經前後總共有七次,愈往後面就愈殊勝,殊勝到令人難以想像,真正是不可思議。佛給我們所說的這些話我們要相信,句句是實話,佛在經中特地明白為我們顯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佛自己表明,他所說的話,真就是不假,決定不假,實則是不虛。如就是完全依照事實,沒有增減,事實怎麼樣佛就怎麼說,佛也不多添一點,佛也不故意減少一點,照樣說就是了。不誑是說不妄語,絕不欺騙眾生。不異語就是前後絕對不會有兩個說法,前後有兩種說法,我們就懷疑了,就捉摸不定。不但世尊說法是一致的,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說法,也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沒有兩樣,所謂佛佛道同,都是如語者,哪裡會有兩樣?所以,這些較量功德的殊勝,我們也要生淨信心,以此為實,就對了,要在這個地方建立我們學習良好的心態。

  「乃就修持功行愈勝,福德愈多也。」功是功夫,行是行持,行持就是生活,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搞清楚。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我們是凡夫行,那就是六道輪迴的生活。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把我們凡夫行轉變成菩薩行,把我們輪迴心轉變成佛心,心上轉了,事上自然就轉了。

  「須知福慧應雙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本經所說福德,皆由大悲心而發,並非令人求人天福報也。」這句有經文做證明,佛在經上教菩薩不受福德,可見得佛並不是教我們求人天福報。但是要曉得,你修福,福報一定現前,修福不可能沒有福報的。福報現前要怎麼樣?要有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不受福德,那是高度智慧。福報現前,如果一接受、一享福人就迷了,智慧就沒有了,那麻煩就大了。智慧從哪裡表現?智慧就是不享福,不享福是真的福報。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們都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去覺悟。

  我們看近代虛雲老和尚,你不能說他沒有福報,他的皈依弟子他自己也不曉得有多少,泰國國王、皇后、皇太后都是皈依他的。供養,我想他自己也不曉得有多少,你看他自己穿的衣服,東一塊補釘,西一塊補釘。我們沒有見過他本人,他的照片我們看了多少,從來沒有看他有一件衣服沒有補釘的,那個照片你們找一張來給我看看。那麼多大富大貴的弟子,難道他都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嗎?吃的是粗茶淡飯,沒有改變他的物質生活。住的是山上小茅蓬,自己搭蓋的,在山上就地取材,割一點茅草搭個蓬。他是佛的弟子,遵守佛的教訓,不受福德,他所收的那些供養都奉獻給佛教做事業。虛老和尚一生修的寺廟很多,寺廟損壞了他去修,修好了之後,找個真正修行人就交給他,他就走了,以後與他就不相干了。他做這個事業,沒有享受。

  再看我們淨土宗的印光老法師,他的弟子不在虛雲老和尚之下,供養之厚也是一般法師都比不上的。但是印祖他的做法跟虛雲老和尚不一樣。虛雲老和尚是處處建寺廟,修寺廟,而印光法師完全是印經布施,他做這個事情。所有一切供養,他在蘇州報國寺辦了個弘化社,就用這些錢做弘化社的基金。弘化社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經流通處,專門印經,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把佛法布施給廣大的群眾。他並沒有拿信徒這些供養改善他自己的生活,沒有,吃的還是常住的大鍋飯,穿的還是一件舊衣服,一件衣服穿幾十年。住的那個小房子,現在諸位要是到蘇州去觀光,到靈巖山去看看,他住的關房還在,你去看看多麼簡陋。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覺得他很苦,他的快樂大概我們全世界的人都比不上他,他真快樂,他真自在,真的叫享受。那種幸福、快樂、自在,我們世間人決定想像不到。

  弘化社印這些書都印得好,紙張好,印刷也好,裝訂也好,字非常清楚,而且校對非常的精確,可見得印祖在這裡是真的下了功夫。不僅如此,印祖給我們最大的一個啟示,就是他老人家提倡因果報應的事實。老和尚可能早就看到,我們現在動亂的社會,倫理道德喪失了,西方人宗教信仰也捨棄了,人心無所歸依,天下大亂,人民痛苦不堪,沒有法子能拯救。就是佛法雖好,也都來不及挽救現代的社會,所以他老人家特別提倡因果報應。如果人能夠相信因果報應,他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自然就曉得收斂。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是真理。所以對於《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部書大量的流通。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在香港講經,住在倓虛老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那邊藏書很多,弘化社的書他收集了不少。我在那個地方看到印祖這三種書,因為我看書我很留意版本,看看版權頁,讓我嚇了一跳。那個版權頁裡頭密密麻麻的,哪一年哪一月初版、二版、三版、四版,一直印到二十幾版、三十幾版,再看看數量,每一版少的兩萬冊,多的十萬冊。印了幾十版,我給他算了一算,弘化社這三樣書,我保守的估計超過三百萬冊,這個使我很驚奇。其他淨土宗的典籍都沒有印得這麼多,真是讓我深思反省,老和尚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三種書都不是佛教的,都不是佛教經論。

  又看到記載,清朝末年的時候,定海縣的知縣禮請老法師。那時候老法師住在普陀山,他在普陀山是管理藏經樓,藏經樓就是一個寺廟裡面的一個小圖書館,他負責管那個,他在那裡面住了三十年,像圖書館的管理員,做了三十年。所以他讀書的時間多,世出世間的東西那是念得太多了。定海縣的知縣請他到定海弘法,他沒有去,他派了個人去。在我們想像當中,可能他是家鄉口音太重,他說話很不容易聽得懂,所以他派了個人去。去講什麼?去講《太上感應篇》,他不講別的經,《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他就講這個東西。我們細細去思惟,老和尚真的是大慈大悲,提倡因果報應,挽救世界。知道這個國家有大災難,世界有大災難,如果從教育上來著手,沒有一百年的時間不能建立。這就是教育沒有辦法挽救了,佛法力量也不夠,唯有提倡因果報應。

  我在香港四個月,天天揣摩這個事情,領會到祖師這點意思,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回到台灣之後,我把這些書帶回來,在台灣第一次印《了凡四訓》,印了五萬冊,我也在台北、高雄講過幾遍,《感應篇》也講過,《陰騭文》也講過。最近這兩年,台灣有位王麗民居士,在繼續不斷非常認真的在推行《了凡四訓》。他來看我,他發心做《了凡四訓》的錄音帶做五十萬套,分送給台灣全省,希望能夠挽救這個劫難。我來的頭幾天他來看我,報告這個情形,來問我有沒有效果?我就告訴他,可惜太晚了一點,如果早幾年做就好了。雖然晚了,亡羊補牢,還是應當要做的,於是他又發了大心,他說我發願做三百萬套,我說好。三百萬套估計需要台幣三億,如果全台灣的人,真的有三百萬人能夠信受奉行,台灣這個地方就會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不會有災難的。

  這個推行,我告訴他,是印光法師給我們的啟示,不是他老人家帶頭,我們怎麼會想的到這招,怎麼也想不到。這真正叫在行菩薩道,在救苦救難,救度眾生。反過來看看我們佛教,我們當法師的只知道建廟,建個道場要花幾十億、幾百億。道場建好了之後,有沒有作用?沒有用,那些錢都埋到地下去,很可惜,不起作用。印經、做錄音帶、做錄影帶流通全世界,挽救整個世界的劫運,這叫真正行菩薩道。這個錢一點一滴都沒有蹧蹋,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在修大福報。我看到他送來的帶子的樣品,有國語的、有台語的、有廣東話的、有客家語的,這是對中國人的。他告訴我,還有英文的、有日文的、有西班牙文的,今年年底可以出來,對全世界的。他來找我,他們成立了一個「了凡四訓教育基金會」,請我做董事長,請我們館長做榮譽董事長。我是謝謝他,我說我全心全力支持你,這是好事。虛雲老和尚常常在講開示當中,第一句話就勸人深信因果,如果不從深信因果上下手,真的沒救了,學佛也沒救,深信因果非常重要。我們看下面這段。

  「福德固要,而智慧尤要。」沒有福德,不能度眾生,不能幫助眾生,但是智慧更重要。沒有智慧,你縱然有福德,福德要是用得不妥善,反而造作重罪。沒有福德的人,想造罪業造不成就,唯有大福德的人,他造罪業才容易,這是我們要認識的。所以,智慧比福德更重要。「故滿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即是救度眾生。」這個經上講的,這是假設,『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所看到,這個數字太大了,真的是天文數字,真正不可思議。這種布施如果是救度眾生,那福報就大了,如果不是用在救度一切眾生,那個福德就小了。像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我想諸位都能夠體會得到,以三億台幣(現在三億台幣在台灣不是一個大數字,拿得出來的人很多)做三百萬套的錄音帶流通到全世界,這個福報不可思議。如果用三億台幣在台北建個道場,不大,是個小道場,毫無意義。我聽說台灣有些法師建個道場,少的都要三十億以上,大的道場需要三百億,三億算什麼!但是那個道場建立在那個地方起什麼作用?這個三百萬套錄音帶流通到全世界,會起很大的作用。這個就是有沒有智慧了,沒有智慧的人,財富有,把它埋到地下;有智慧的人,把財富貢獻給一切眾生。智慧、福德從這個小小的例子上,我想大家多少能體會到一些,我們應當要怎樣做。

  真實功德還有一樁,就是真正培養弘法的人才。大家都曉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培養人才,培養弘法的人才,那個功德是第一大。真正弘法人才一定要與《金剛經》的宗旨相應,怎麼相應?也必須要自己一生真正奉行二邊不著,要學習佛祖,一生過清苦的生活,才能真正弘法利生。因為弘法的法師,被名利所害,被名利影響而墮落的,自古以來不曉得有多少!所以你不能夠守到清貧,不能夠守到以苦為師,那就不是真正善知識,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以苦為師,要一生能夠守住自己的本位,自利利他。

  「故祇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則即不是大悲心。」布施要做,有財的財布施,有能力的用我們能力來布施,有智慧的以智慧做布施,布施就是利益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要有高度的智慧,看出這一切眾生苦難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必須對症下藥。我們有點小智慧,沒有福報,知道怎麼做法,但是沒有能力。譬如說,我如果有像台灣法師那麼大的福報,能有三十億、三百億的財富,我的做法跟他們不一樣。我不會蓋廟,我一定去辦個電視廣播電台,我有這麼多的財力我一定買衛星頻道。我請一些法師,我供養他們,四事供養,我樣樣照顧周到,你們天天給我在廣播電台講經說法,對全世界弘揚。我會做這個,我不會蓋廟,蓋個廟沒有意思,這個對全世界講經說法,幫助一切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在法師當中,我們也可以能夠培養一批專門從事於翻譯工作的,翻譯成各國的語言文字,印成的經書向全世界流通,做成的錄音帶、錄影帶向全世界廣播,這就是現代化的大道場。

  現代道場絕對不是寺廟庵堂,而是電視台、一般廣播電台,是這個東西。沒有能力、沒有財富我們就小做,現在這裡擺兩架機器,這是小做。所以我在此地講經,聽眾不止你們這些人,這個帶子立刻就流通出去,也流通得很廣。就看我們怎麼用心,怎樣去做?在這個時代,真正做弘法利生修福修慧的確不難,有一個小房間都可以做。現在這些機器,價錢並不很高,普通的一套設備,美金兩千塊錢足夠了,在家裡面就可以做,就能把佛法宣傳到全世界。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就是圓滿的福慧雙修,就是圓滿的利益一切眾生。只要有智慧,菩提道上沒有障礙,何況利用現代化的資訊,哪來的障礙?沒有障礙,會做得很歡喜,做得很自在,一定要做。這就是不可不行布施,一定要做,否則就不是大悲心了。

  大悲心非常重要,大悲心是菩提心裡面的一環。你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沒有大悲心,菩提心就沒有了。世尊在《觀經》上告訴我們,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而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更是說得清楚、說得明白,菩薩要失掉大悲心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諸佛如來沒有不全心全力去行布施,去幫助一切眾生的,而一切諸佛菩薩無不是從初發心就認真努力去做,這個事情沒有例外。我們今天初發心,也要走諸佛菩薩這條道路,要福慧雙修。這個經上總綱領、總原則,「應無所住」就是智慧,「而生其心」就是福德。生心生什麼心?生行布施的心,行救度一切眾生的心。救度一切眾生,這句話可不能夠誤會,自己是第一個要救度的眾生,不要以為眾生,不是自己,那就錯了,自己是頭一個要救度的眾生。你救度一切眾生,把自己忘掉了,好了,說老實話,自己不能救自己,你也救不了眾生,必須先救自己你才能救得了眾生。諸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的樣子,就是先度自己,你們看虛雲老和尚、看印光法師,你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近代的好榜樣。先度自己這個眾生,然後才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人家才肯相信。

  得度的效果,也就是說他一生修行真正的成就,就看他最後怎麼走法?他在一生當中,他可以掩飾,欺騙一切眾生,臨走那一招他沒有辦法,他不能騙人,完全顯示出來,看他怎麼走法!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法門,走得好,果一定好,就是說好死好生,縱然不能往生,超出三界,來生一定是人天福報;如果走的樣子不好,決定是三惡道。這些常識,我們只要稍稍留意就能看得清楚、明白。當然第一殊勝的,是預知時至,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那是第一等的成就。這樣成就的人,在台灣最近這四十年當中也有不少位,都是在家人,出家人有這麼好的瑞相倒反而少了,在家的多。這個原因,諸位聽聽我們前面所講的,不難理解。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是一段,明天我們續講。

金刚经讲义节要(第27集)jingkong法师主讲/美国圣荷西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3日10:39: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