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七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17
請掀開講義,第十六面倒數第四行,從經文第十二段,「明不住於相即是正住」,底下小題是「正明無住」,我們看經文: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請看小註。「布施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應當無所住而行一切法。」前面曾經跟大家報告過,大乘佛法的修持,本師在此經用一個『布施』做為總代表,正所謂布施能夠包含六度,六度統攝萬行,所以布施就是菩薩行門裡面的總綱領。布施是什麼?實在就是我們常講的放下,布施就是放下。它要行不能住,住就是著相,諸位想想看,住,住就沒放下,必須要無住才真正的放下。為什麼要放下?這個經上實在講得很清楚、很透徹,因為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叫因緣生法,既是緣生就決定沒有自體,所謂是緣起性空。真正明瞭通達的人,聽到佛說這句話他就明瞭,所謂是當體即空,空你再要去執著它就錯了。尤其是這部經講得實在徹底、透徹,經文後面所講的三心不可得,這是一般學佛的都知道《金剛經》這個公案。心是什麼?心是能執著,能執著的心都沒有,你想想看該不該執著?所執著一切法當體即空,能執著的心沒有,所執著的法當體即空,這才知道佛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教導我們應無所住,不應當執著。
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入不了門?就是你決定離不開執著,以為我不執著,其實還執著一個不執著,換句話說,不但不能離念,相都離不開,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幸虧還有一個念佛帶業往生這一門,這一門裡面也是要放下,也是要捨棄萬緣一心專念,才能成功。如果念佛,像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還有懷疑、還有夾雜,縱然能做到不間斷,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往生西方淨土的條件是要心淨,心淨則土淨。你有疑惑、有夾雜,心不清淨,念得再多也只是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緣而已。這種結緣,我們每位在座的同修,無量劫以來緣結得夠深,為什麼還去不了?就是還是夾雜、還是懷疑,心還是不清淨,與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相應。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可以說這一生決定又是空過,依舊是搞生死輪迴,搞生死輪迴就非常可怕。
今天在座的這些同修們都是中年以上,對於世間閱歷都有一些基礎,我們放眼看這個世間、看這個社會,世間地位高的人,做國王、做總統、得大財富的人、大企業家,幾個人不造業?這些果報必須要曉得不是一生修來的,多生多劫累積的善因,得世間大富大貴的福報。但是在享受富貴的時候,如果稍稍不謹慎,就造無量的罪業。這是佛門講的三世怨,這一生福報享完,享盡了,來生的業報現前,又到三途去了,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所以佛教給我們,要行不要住,行什麼?修一切善,修一切善就是布施,念念要利益一切眾生。這部經世尊所展示給我們的,可以說是慈悲到了極處,智慧達到了顛峰,從哪裡看?絕非談玄說妙,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托缽,這日常生活,這個生活就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佛這樣做,天天這樣做,年年這樣做,他布施什麼?他做出個榜樣給我們看,什麼榜樣?萬緣都放下,這個意思很深,可見得佛不僅是言教,在本經所示現的身教,我們要能體會到這一層的深意。佛每天到舍衛大城托缽,不住佛相,示現跟一般普通人一樣,念念都為利益一切眾生。不但是佛的弟子,沒有學佛的,沒有接觸到佛法的,世尊的意念、世尊利益眾生的大願大行無不普及,有善根的、有福德的,看到佛日常的行持就有所領悟。這一生當中,人看了也不能領悟,佛也不灰心,也不改變,還是這麼做,讓這些眾生生生世世累積善根。哪一天善根成熟,恍然大悟,看出來了,就像這個經上須菩提尊者一樣,須菩提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無言之教,讚歎為稀有。由此可知,佛並沒有問,我這樣做你懂不懂,你懂,我這樣,你不懂,算了,我就不做了。不是的,佛沒有動這個念頭,沒有起這個心,可見得他的心是平等的、清淨的,廣大無邊,這點我們必須要能夠體會。再看底下這段。
「前發大願,此起大行,願與行不能相離,有願必有行,有行必有願。」願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海,三界六道是苦海,所謂是離苦得樂。有這個願就要有行動,如果沒有行,這個願是空願,那個願是虛假的,一定要以行踐願,實踐你的大願,就是真修,依教修行。如果有行沒有願,他這個行是盲目的,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也不能成就。真正成就必定是有願、有行,行幫助願,願幫助行,這樣才能夠成功。「菩薩行六度,不外戒、定、慧三學,對治貪、瞋、痴三毒病根。」這就說明了為什麼要修戒定慧?道理是在我們有貪瞋痴三毒病根。這個病根形容得好,生死輪迴以及我們現前身心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貪瞋痴,所以佛叫它做三毒。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有貪瞋痴三毒;佛菩薩所以為佛菩薩,他沒有貪瞋痴三毒,他完全斷得乾乾淨淨,那就叫佛菩薩。所以佛菩薩住的叫一真法界,我們住的叫六道輪迴。由此可知,六道輪迴、十法界從哪裡來的?貪瞋痴變現出來的,沒有貪瞋痴,不但沒有六道,連十法界也沒有,這諸位要知道。所以大乘經義,《金剛經》尤其是好,真正明瞭,得的利益可大了。咱不說出世間的利益,就是世間的利益,你能夠得健康長壽、身心自在,這是你現前可以得到的。從哪裡得到?因為曉得,我們今天不健康、不長壽,所有一切病痛都是貪瞋痴來的,只要把貪瞋痴的成分減少,我們就得健康、就得長壽,這是病根!用什麼方法對治?用戒定慧,用戒對治貪,用定對治瞋恚,用慧對治愚痴。戒定慧是三服藥,專治貪瞋痴三毒之病。
菩薩行的綱領不外如是,這個綱領必須要會用,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像釋迦牟尼佛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都是戒定慧。我們想想,我們從早到晚穿衣吃飯、一切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是什麼?全是貪瞋痴,學佛也是貪瞋痴,所以佛也沒學好。沒離開貪瞋痴,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全是貪瞋痴,貪瞋痴怎麼能治貪瞋痴?這不能不知道,唯有戒定慧才能夠治貪瞋痴。戒是什麼?守法,這個地方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是指那幾個戒條,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不是指這個,這個範圍太小了,這是廣義的說法,守法、守規矩。現在這個意思真正能夠體會、能夠明瞭的人已經不多,不但沒人講,我們見也沒見過,所以很不容易領悟。
古時候跟現代不一樣,古時候的小學不像我們現在的學校,小學大概都是私塾,一個老師教十幾個學生,二十幾個學生那就最多了。再多,老師精神就照顧不到,通常一班十幾個學生,老師的精神能夠照顧到。小學教育的宗旨是什麼?就是教規矩,教你學做人。從哪裡學起?在觀念上。佛法修行非常著重於修觀,觀是什麼?觀是觀念,你的觀念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觀。觀念上要知道人與人的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從前講君臣關係,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這是倫常。從小培養這個觀念,明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做到,那叫教育。明瞭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這是教育,這是在觀念上。生活上從灑掃應對做起,要教這個,那就是戒,樣樣守禮、守規矩,從這個地方學起。現在教育裡面沒有了,中國、外國都看不到。
那個教育就是教的戒定慧,就是培養一個人福慧的根基,從小就懂得要禮讓,懂得謙虛。所以從前學佛的人成就比我們現在多,原因就是他有良好教育的基礎,與佛法戒定慧三學非常相應,現在唯有讀古書我們才能看到。古人也有有心人,將古書裡面這些教訓都會集在一起,像前清陳弘謀先生他編了一部《五種遺規》,那就是會集經史諸子乃至於歷代先賢的教誨,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但是現在讀這種書的人太少,真正肯做的就更少。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學佛要想有成就,如果不在這裡紮根,一切必定是落空。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將《五種遺規》作為我們學生的修身課本,天天要看,天天要學。所以戒是規矩。
定是清淨心,對治瞋恚。佛在本經六度裡面特別注重在布施、忍辱,忍辱就是對治瞋恚。忍辱是禪定的基礎,不能忍哪裡會有定?六度,後面的境界比前面高,就好像建六層大樓一樣,布施是第一層,持戒是第二層。諸位想想,你都不能放下,你還能持戒嗎?我們說得再明白一點,一個人要守規矩,守規矩怎麼樣?要放棄自己的成見你才能守規矩,自己成見不肯放棄,你怎麼能守規矩?放棄成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你才能夠守規矩。所以持戒是建立在布施的基礎上,忍辱又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礎上,不能守規矩,忍辱就很難。精進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礎上,能忍他才會有進步,有進步才會得禪定,得禪定才會開智慧。因此布施是根本法。布施包括六度,因為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從這三種布施上來看,持戒是無畏布施,忍辱是無畏布施。怎麼說?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這個人是持戒的人,持不偷盜戒,我的錢財被他看到我很放心,擺在那邊,他持戒,他不偷盜,我放心,不要提防,人家心裡沒有恐怖,這叫無畏布施。這個人是學佛持戒的人,我說話不小心得罪他,沒有關係,他不會瞋恨,不會報復,這是無畏。持戒跟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都屬於法布施,一個布施包括六度,六度統攝菩薩一切的行門。所以《金剛經》的好處就在此地,真的是單刀直入,直截了當教給你一切放下。法相不可執,非法相也不可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究竟徹底的布施,把貪瞋痴三毒的病才能夠完全消除掉。
「布施有財、法、無畏三類,是對治無始根本之慳貪毒害。」貪瞋痴,六道眾生人人皆有,而且是無始劫以來的病根。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無濟於事,道理就是這三毒是大障礙。佛法裡面講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這是屬於煩惱障;所知障是錯誤的見解,叫邪知邪見,你想錯了、看錯了,那個麻煩也很大。我們修學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持戒為學佛之基始」,基是根基,始是開始,「有止、作二類」,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我們要曉得我們的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從哪裡下手,這個很重要,換句話說,我們要怎樣去過日子?這的確很現實,學了就得有用處,學了沒有用我們學它幹什麼?
持戒有止、作兩大類,「止持即諸惡莫作,作持即眾善奉行」。我們記住這兩句話就行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從起心動念之處要守這個規矩,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善惡的標準很多,有絕對的標準,有相對的標準。絕對的標準,要與性德相應就是善,性德是真如本性,與這個相應就是善,與性德不相應的就是惡,這是絕對的標準。相對的標準有淺有深,但是它的方向決定是與絕對標準相應,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我們今天講有近程、中程、遠程,這是相對的標準。譬如佛教給我們五戒,這是相對的標準,教給我們初學的。教我們三福,三福是佛在《觀無量壽經》上所講的,那很重要。佛特別說明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我們要重視它,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修成佛,都是以這個做根基。這個根基裡面,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叫淨業三福,過去一切佛、現在一切佛、未來一切佛,要想成佛都是以這個做基礎,離開這個基礎決定成不了佛。試問問,我們今天的修學有沒有在這個基礎上紮根?這個相當重要。我們過去曾經以三福做了個專題的講演,好像有一套錄音帶,叫「淨業三福」,那是我們的根本、基礎,一定要遵守。
在一般講善惡的標準,凡是於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惡,凡是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的都是善,這是一般的講法。這個說法一定有很多人聽不懂,聽了會懷疑,為什麼我們為自己利益就是惡?諸位要曉得,特別是般若經上所講的,般若經講無我,起心動念有個我就糟了,這是大惡。為什麼?有我就有輪迴,我是我相、我見、我執,《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無有一法不是破我的,你還在那裡建立我,這不是惡是什麼?為什麼說利益一切眾生是善?因為它能夠把我給化除,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久而久之,我自然就忘掉,自然就沒有了,這是個很好的方法。也就是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所說的「大而化之」,這是破我執很巧妙的方法,叫你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都為一切眾生。我們身體在世間活一天,為一切眾生,絕不為我,絕不為我的小家庭、小團體,那個不行,那個圈圈都太小了。甚至於你為地球,為我們娑婆世界,都不行,你為娑婆世界你出不了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六道輪迴。所以佛教我們發心,那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把大千世界六道輪迴突破,真的大而化之,這才行。所以心量小成就就小,心量大你成就就大,念念觀念在一個小圈子裡面不是好事。學佛首先要學佛的心量,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發這樣的大心,這就叫大菩提心。底下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戒殺多治瞋」,多是講多分,對治瞋恚的。「戒盜」,就是不偷盜,「多治貪」。「戒淫多治貪痴」,淫欲裡面不但有貪,也有愚痴。「戒妄語亦多治貪痴,戒酒則治貪瞋痴三毒是也。」酒醉了以後容易我們常講發酒瘋,瞋恚的習氣都暴露出來,所以酒醉了貪瞋痴全都現前。這是舉個粗顯的例子來說。這些事實必須要深入的去研究、去探討,它的境界非常廣大,它的理論也很深刻,絕不是從字面上你能夠理解的,每條戒它的深度、廣度確實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最初持戒,重在事實不犯」,這是教初學,要在事相上下手。「若為菩薩,則動念即犯」,菩薩戒是高級的戒律,一般講大乘跟小乘,小乘的戒著重在事實,所以論事不論心,而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所以大乘戒很難受持,它在起心動念處結罪,這些我們必須要曉得。如果真正要想修學,離開這個基礎是決定不能成就的。
關於戒相,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的有兩個小冊子可以看,一個是《沙彌律儀增註》,一個是弘一大師所編的《五戒相經箋要》,這兩個小冊子可以看。實在講光看還不行,需要聽講解,可是現在這個時代,講經的人很多,講戒的人沒有,為什麼沒有?他講了難過,自己沒有做到,所以講戒的人很少。但是不從這裡下手,修行沒有根基,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地基。我們為了方便同學們修學起見,將《沙彌律儀》裡面的教訓在我們現代人生活環境當中一定要去做的,我們將它節錄,印成一個小冊,大家一定都拿到了。我封面上題的是《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沙彌律儀》上、下兩冊,從上冊節錄七十條,下冊節錄七十一條,總共一百四十一條。這是一定要做到的,不能再少了。這個小冊子前面是我們淨宗修行五個科目,那的確是我們的守則,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行住坐臥、處事待人接物都不可以違背,一定要遵守,這才是佛的弟子、佛的學生。
底下這條講忍辱,這條特別拈出來,因為它非常重要。「忍辱,是安忍、順受之意」,就是安忍順受,底下講,「安心順受也」。如果不明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一般人講我們忍耐都是有限度的,這個話也沒說錯。為什麼有限度?他對於這個理論與事實都不了解,所以他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諸佛菩薩對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他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完全化解掉,所以他心安,他能夠順受。順受就是普賢行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就是順受。一般人做不到,佛菩薩能做到,什麼原因?第一個是明理,理,本經說得透徹,從內講,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從外面境界上講,諸法皆空,他心怎麼不安?為什麼有順受?他知道諸法皆空,因緣不空,因緣就是因果。我們看的只是眼前這一段,不曉得過去生的因,也不知道未來世的果,諸佛菩薩無量劫前跟無量劫後因因果果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能順受。我們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複雜的因果關係,我們看不出來,所以忍受不了。
「辱而能忍,則無事不能忍。」這個「辱」是當年翻經的這些大德專門為中國人翻的名詞、術語,因為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古人常講「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中國過去的社會對於讀書人非常尊重,重視知識分子,不像現代。在古禮裡面,清朝時候還是如此,大的宴會當中,上座、首席一定是讀書人。你在社會上再有地位、再有財富,你不能坐在上席,上席要給讀書人坐,尊重知識分子,社會普遍是這個風氣。所以從前社會治安比現在好,老百姓有什麼紛爭、有爭執,不要找法官,不要找警察,找什麼人?找教書先生,請他來評評理。三家村裡面教小孩的那些秀才就行了,他給你評評理,大家心服口服,問題就化解掉了,中國古時候的社會。所以社會的安定、和睦、和諧從哪裡來的?得利於尊重知識。從前做官,學而優則仕,仕是做官。
諸位要讀歷史,你也就了解,中國雖然古時候是帝制,但是跟西方人帝制不一樣,性質不相同。中國的帝王都相當賢明,選賢與能,漢朝就立的選舉方法,這個方法一直到清朝末年都運用它。國家選拔人才,誰去選?不是一般老百姓選,地方的政務官負責替國家選拔人才,列為他施政政績裡面的第一條,最重要的。你在這個地方做地方官,比如做個縣令,現在講縣市長,三年沒有替國家選拔人才,你這個官就不能做了。選拔人才的標準是什麼?兩個條件,孝、廉,叫舉孝廉,也許你們有聽說過,這兩個就是標準。他能夠孝順父母,他一定能夠盡忠國家,他替老百姓就可以忠心辦事,他能夠廉潔他就不貪污,這兩個基本條件。所以做政務官的,就是縣市長,平常到處去打聽,哪個小孩孝廉,如果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把他選拔出來,由國家來培養。所以做官是個清官,真正替老百姓辦事。不像現在,現在這個選舉,讀書人永遠不能當選,沒有錢。現在是商而優則仕,得有錢才能夠選舉,不像從前,從前是學而優則仕,是國家選拔的。整個時代現在改變了,完全不一樣,這也是極大的一個憂患,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能替社會大眾服務,沒有人把他選出來。所以,辱,過去讀書人看得很重,翻經的這些大師就用這個做名詞,忍辱,辱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
「若聞佛法,遵照實行,不懷疑、不夾雜,為法忍」,這是學佛成敗關鍵,也是學佛成功的祕訣。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選定之後,你能守住這個原則,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不成功的。這裡面實在講含著兩樁事情,一個是對老師,一個是對法門,對法門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修學,對老師決定不能懷疑。本經後面,還沒講到,信心不逆。我們求學,功夫得力能有一點成就,這要靠老師。可是師資之道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沒有了,看不到,這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師承,現在沒有了。在這個社會制度之下,古時候那種老師已經無法存在,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不幸。古時候學生對老師是完全服從,決定沒有懷疑,一生依靠一個老師的指導,所以選擇老師當然十分慎重。那時候選擇老師都是父母,替你選擇老師,拜老師之後,你就完全聽從老師的指導。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這個就難了。老師對於學生要負完全責任,全心全力來輔導你。對老師不能懷疑,對老師的教誨要認真去做到,這些都叫做法忍。
「又如生本無生之理」,這個理很深,本經上有說,在下半部,「吾人能明瞭,能實行,為無生法忍,對治瞋恚」。無生法忍證得,瞋恚決定斷除,這個毒根就拔掉了。所以一定要證無生法忍,瞋恚的根才完全消失。「精進,精有精細、精密二義」,不但精細,而且精密,「進步而不盲從,是精細,進步而不躐等,是精密,對治懈怠」。懈怠、懶惰這是病,障礙我們的成就,障礙我們修學,要用精進的方法來對治。這條實在講也相當不容易做到,必須自己有決心、有毅力。實在說,如果沒有高度的警覺,修行就很難,什麼警覺?生死可怕,輪迴可怖,幾個人能夠覺察到?生死輪迴太苦了!而且這個事實,必定是一世比一世苦,不可能來世比這一世日子會過得更好,很難。不學佛的人不容易做到,學佛的人也不容易做到,為什麼?今天學佛的人有幾個真正明理?有幾個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學佛之人盲修者多。我們自己是不是盲修瞎練其中之一?我們的修學與佛在經上講的相應不相應?經是一面鏡子,讀經就是天天照照鏡子,以佛在經典裡講的道理、教訓、方法做為我們修學的印證,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仔細跟它對照對照,一樣不一樣,有沒有違背,有沒有差錯,讀經意思在此地。特別是在早晚課,早課是接受佛陀的教誨,佛怎麼說的,我這一天依教奉行,晚課是反省、是檢點,佛教導我們的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個早晚課就有利益,真正有好處。絕對不是早晚把那些經咒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我就交代了,沒事了,那是錯誤的,那叫自欺欺人。不但自己騙自己,早晚都去騙佛菩薩一次,這種人還能成就嗎?所以要記住,明理這就是不盲從,知道修學的方法就不躐等。
淨宗雖然是圓頓大法,《金剛經》,江味農居士判教也判是圓頓大法。頓是頓教,頓教雖然講不按次第,不按次第裡頭不是沒有次第,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如果說不按次第認為是沒有次第那就錯了。好像我們上高樓一樣,次第修學像爬樓梯,一級一級往上爬,圓頓的法門像坐電梯,電梯從底下一直升到頂上,也是經過一層一層的,不過每一層當中它沒有停留。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是沒有次第,它還是有次第。像淨宗的修學,三福是基礎,一定要從這個基礎上去修學;六和是處眾,我們自己能自修,不能跟大眾相處,不能成就。跟現前大眾不能相處,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去還天天跟人鬧彆扭,還天天跟人家吵架,連極樂世界的秩序都被你破壞了,你還能去得了嗎?如何與諸上善人共處,就在現前修六和敬。這個人很難處,很難處菩薩跟他相處很容易,愈是難處的人你愈能跟他相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沒問題了。不能不修,不能不認真的去修學。
「禪定是寄心一處,久後得定,得定即稱三昧,對治散亂、昏沉、掉舉。」散亂是意志不能集中,心裡妄念很多。昏沉是精神提不起來,容易打瞌睡。特別是在修定,打坐的時候,坐沒幾分鐘他已經睡覺了,這我們都常看見的。念佛,在止靜的時候,大家坐下來,有很多人打呼了,昏沉。掉舉是心裡面七上八下,心定不下來,愈是在止靜的時候妄念愈多,這叫掉舉。這些都是學佛人的通病,用什麼方法對治?用禪定。禪定意思包括很廣,底下這個解釋好,寄心一處,佛在經上講「制心一處」,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我們心裡面念一樁事情,像現在參禪的,參禪方法也很多,大原則不外乎觀心、參話頭,這是從總綱領來說,都是教你寄心一處。修淨宗法門,就是教你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這個方法非常巧妙,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雜念統統沒有,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念頭一起,這第一念,第二念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壓住,不讓它再相續,這叫做功夫,久而久之就得定。用這個方法得定,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是方法,三昧是功夫。
心安住一處難,太難了!此地一些同學,大概人數不太多,功夫稍稍得一點力,我看到也很歡喜。但是我說一句話老實話,功夫雖然才得力,不夠,差得太遠,要繼續認真努力。功夫怎麼得力的?寄心一處。聽我講的念《無量壽經》,專念《無量壽經》這寄心一處,念到一萬遍,心定了,真的得受用,他得受用。夠不夠?不夠,還要繼續努力。在從前的人,一萬遍真的是相當功夫了,那時候環境好。現在這個社會妖魔鬼怪太多,什麼是妖魔鬼怪?凡是誘惑你的都是妖魔鬼怪。六塵,你眼所見的、耳所聽的,都是在誘惑你,你要沒有相當的定功,你不可能不被誘惑。從前的環境誘惑少,容易得定,現在的誘惑太多,所以現代人要得定功要比古時候人要高過十倍都不止。因此這一萬遍念下來之後,我看了還差很多,功夫剛剛有一點根而已,必須再加強再努力。念到確實如如不動,見色聞聲都如如不動,都能達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功夫到家了。在那個時候,往生是決定有把握,不但有把握,喜歡什麼時候去都去得了,喜歡現在去,現在就能去,喜歡再多住幾年也都不礙事。你問什麼原因?念佛三昧得到了。
我們為什麼用讀經,不用念佛的方法?讀經的方法比念佛殊勝,因為那一句阿彌陀佛很容易把雜念雜在裡頭,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在胡思亂想,這個很難。你讀經,一胡思亂想經就念錯了,所以很容易發現你的妄念。到你哪一天妄念少了,很少了,功夫真正得力,可以不讀經,念佛。還是妄念紛飛的時候,讀經比念佛有效,就是容易發現你的妄念,容易把心抓回來,是這麼個道理。這都是對現代人是應病與藥,這個方法能收效果。般若是智慧,六度裡面,前五度是事,這一度是理。實在講這就是應無所住,前五條是而生其心,生心就是前五度,無住就是般若,雖生心,不執著。
「般若是性體上發生的正智」,正,揀別它不是邪知邪見,它是正知正見,所以「不同世智辯聰」。世間聰明、智慧、辯才跟我們佛法裡講的般若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它發生的根源不相同,般若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清淨心,性就是清淨心,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淨心;世間聰明智慧是從意識裡頭生的,所以它不一樣。意識是妄心,本性是真心,真心起用是般若智慧,妄心起用是世間聰明智慧,就是世智辯聰,那不是真智慧。世智辯聰還是落在貪瞋痴裡面,你仔細觀察,它離不開貪瞋痴,如果說般若智慧裡面,決定沒有貪瞋痴,諸位仔細去觀察,不難辨別。
「對治愚痴,能破無明毒害。」無明是微細的煩惱,貪瞋痴慢是很粗的煩惱,無明是很細的煩惱,很不容易破除。必須要得定,要定到相當深度,不是普通的小定。譬如《楞嚴經》上講的,阿羅漢所證的是九次第定,這是把定區分為等級,四禪天這是得禪定的,四空天,定功比四禪要深,四禪四空八個階段。阿羅漢的定功超過了四禪八定,所以稱為第九定,出了三界。這樣深的定功不能破無明,只能夠破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沒有能力破除,必須再繼續的修,再繼續的求進步,才能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禪宗裡面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在大乘佛法裡稱為法身大士,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在圓教是初住以上,這樣的果位是剛剛破無明。
無明,佛在大乘法裡面為我們說,有四十一品,破盡四十一品,才成究竟圓滿的佛果。大乘經上常講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有種種說法不同,而大乘法門裡面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是從法身大士說起的。由此可知,沒有破無明之前不算,你修多久那還不算,破一品無明這時候開始,要用一個阿僧祇的時間證到三賢位滿,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一個阿僧祇劫;然後從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又要一個阿僧祗劫,第二個阿僧祇劫;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大阿僧祇劫是講圓教初住菩薩到十地,這叫法雲地菩薩,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一個說法。
由此可知,修行不能沒有耐心,很長的路要走。如果不願意走這個長路,往生西方世界那是近路,所以這條路是十方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頌揚。從這條路,我們從淨土三經裡面去觀察,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現在才十劫,十劫要跟阿僧祇比太短了。過去我們在慈光講座,這裡還有慈光講座的同學,李老師為我們編的《佛學概要十四講》,裡面為我們介紹阿僧祇。阿僧祇也有很多的講法,李老師是採取最簡單、最容易一個說法。這個數字計算,我們中國是講萬萬為億,萬億為兆,用這個兆做單位,萬億為兆,多少兆?上面是一千,底下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那是一個阿僧祇。諸位想想看,十劫,這個時間太短了,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成就,要不要十劫?不需要,除非是下下品往生的。諸位要記住,我們大家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下品。因為下下品往生,《觀經》上講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現在才成佛十劫,第一劫下下品往生的,還需要兩劫他才能夠真正證得法身,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下品中生的六劫,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他已經圓滿了,下品中生的。下品上生的跟中輩往生、上輩往生的,早都成佛了。你從這裡去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往生到那裡去證得圓滿的法身,也就是證到等覺的地位,我仔細去觀察,大概只需要三劫到四劫,這不能比!所以一切這些大菩薩聽到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願意去的,道理就在此地。
你要問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成就那麼快?第一個,那個地方不退轉,皆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翻作不退轉。我們曉得,平常一般經上佛講不退轉是什麼地位?八地,八地菩薩不退轉,七地以前還有退轉。七地以前,兩個阿僧祇劫修滿才到七地,你才曉得那個不容易。十方世界修行進進退退,退緣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轉,生到那個地方就圓證三不退。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凡夫,一品惑都沒有斷,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果報等於八地菩薩。但是那不是你自己證得的,是佛力加持的,等於八地菩薩,他的神通、智慧、道力,一切的受用跟八地菩薩沒有兩樣,這是非常不可思議。諸位仔細去讀《無量壽經》你就明瞭,那個經上字字句句都不能夠疏忽,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唯有修學這個法門,成就不但快速,而且穩當。能夠選擇這個法門,那是真實的智慧,是真實的福德因緣,正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對這個法門有懷疑的、有猶豫的、沒有決定性的,那不是善根少就是福德少。因緣少是一生沒有機會遇到,那是沒有因緣,有因緣遇到,還懷疑、猶豫,不能夠堅定受持,不是善根少就是福德少。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一時具足,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實行一切法之功夫,能不著相,即是般若,佛法最重定、慧。」實行就是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實行,實行裡面能夠不著相就是般若。所以本經的宗旨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是不著,就是應無所住,修一切善就是布施,就是修行六度。六度在哪裡修?要學佛在生活上修,在穿衣吃飯上修,在一切隨緣上修,隨緣而不執著。穿衣服要考究一定要穿什麼料子,一定要穿什麼款式,那就著了相,就沒有般若;一切都隨緣,穿得暖,吃得飽,就是般若波羅蜜。不要去挑剔,恆順你的生活環境,恆順你的生活條件,你就會過得很自在、很美滿、很幸福,充滿了智慧,不生煩惱。所以要落實在自己生活上。
布施,一切放下,利益眾生。放下跟修善是同時的,不是兩截,不是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譬如家庭主婦做家事是個很煩、很令人厭惡的事情,天天都做一樣的,愈做愈煩,愈做煩惱就愈多,執著愈多,牢騷愈多,這是凡夫。學佛從哪裡學?就從生活上學,我把那煩的心、煩的念頭把它空掉、斷掉,一切都不執著,這是般若波羅蜜,心能清淨,心能定下來。這些工作你要知道你不是為一家人,雖然現前享受的是一家人,你替他工作,替他服務,讓他今天一天的生活能夠過得很美滿,衣食住行樣樣照顧周到。看起來是一家人,實際上你的心量,你的願力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做出這個好的樣子給大家看,做出這個好的樣子讓大家學習,這菩薩行,這大菩薩!從你的鄰居、你的親戚朋友看到了,大家羨慕你,佩服你,向你學習,這叫無言之教。你做得樣樣都有規矩,樣樣都有章法,一點都不亂,就是持戒波羅蜜;你有耐心,能夠安忍順受,你是忍辱波羅蜜;你每天還不斷求進步,這是精進波羅蜜;心裡面無論是對事、對人、對物都能夠如如不動,不會被境界所轉,禪定波羅蜜;樣樣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喜充滿,般若波羅蜜。六度萬行在哪裡修?做家事就修了,就是大菩薩,做圓滿了在家裡就成佛。舉出這一個例子。
男生上班,公司裡頭修六度萬行,我在我工作崗位上要做個模範,做個典型。給誰做模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做榜樣,這就是大菩提心。點點滴滴任何一樁事情都是圓滿六波羅蜜,這叫學佛,這叫修行。修行人不是什麼都丟掉,找個山洞裡面去入定,不是那樣的,那哪裡是大乘佛法?你看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大菩薩,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他們所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在他本分事情裡頭成就了。五十三個人裡面,出家只有六個,其餘都是在家的,都是大菩薩,都是諸佛如來,沒有離開他的本位,沒有離開他的行業。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佛法,真實的大乘。學佛不能應用在生活上,不能在生活上成就,需要另外去找個環境,找個環境還是不能成就,為什麼?著相。佛是教我們一切法裡面統統不執著,一切法裡面見性,不著相就見性,見性就成佛,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了性?著相。不著相具體的成就,就是本經上所講的破四相、破四見,破四相、破四見一定在自己生活本位上去做,沒有離開生活。釋迦牟尼佛天天到舍衛大城去托缽,這就是示現,本位上做給你看。所以佛法最重的是定慧,定慧要靠前面,從布施、持戒到忍辱、精進,才能夠完成,點點滴滴,無論是小事、無論是大事,統統是圓滿六波羅蜜。
「不修一切法,如何能度眾生」,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大家要記住這個。穿衣有個穿衣的相,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吃飯有吃飯的規矩,這些樣子都是做給人看的,都是教別人學習的。使這個社會有秩序,它才能夠達到和睦繁榮,一切眾生在一塊共處真正能夠達到六和,能夠達到法喜充滿。菩薩是從自身做出來,不是空口說話的,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經論,字字句句他都做到,在哪裡做到?在生活當中。所以從總綱領來說,就是六波羅蜜,細行無量無邊,但是都不出這六個綱領,點點滴滴統統是,無有一法不是,這是真正在度眾生,不說一句話度眾生。你們諸位大家學佛,你們在家裡、在公司裡,有沒有能夠影響到別人,這就是看你有沒有度眾生。你真正這樣做,長年累月這樣做,必定感化人,感化人那眾生就是你度他。你這樣認真努力負責,別人羨慕,向你請教,你就可以把這個道理說給他聽,我為什麼這樣做?我修菩薩行。為什麼要修菩薩行?菩薩行是正行,是一個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自自然然的行持,一絲毫不加勉強。就是不執著,因為不執著才歡喜。
「修一切法而著相者,亦不能度眾生。」為什麼?著相就有利害得失。你今天去上班、去工作為的什麼?為了賺錢。所以工作當中要計較,我得多少報酬我給你幹多少事情,你是這種心態,這是凡夫,這搞六道輪迴。菩薩,報酬絕對不計較,認真努力工作,做什麼?我要度一切眾生。他是來行菩薩道的,是度眾生的,所以他很快樂。我剛才講了,舉家庭主婦這個例子,家庭主婦天天幹的是什麼?她行菩薩道,她度眾生,她度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她怎麼不快樂?她不著相,不著相就沒有得失,不著相就沒有疲倦。你著相,你有得失心,你就生煩惱,你有分別、有執著,那就是有病,這是增長貪瞋痴。所以,一有執著就不能度眾生,換句話說,一有執著你就不能感動一切眾生,不能令一切眾生向你學習,不能令一切眾生回頭是岸。我們翻過講義第二十八面第一行。
「究竟從何修起,則先行布施。」布施裡面是修善跟離相同時的,這諸位一定要曉得,沒有先後,你在生活當中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你才曉得人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果然能夠這樣做,最顯著的一個效果,非常令人羨慕的,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健康長壽。你要問從哪裡來的?法喜充滿,我們俗話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你是一天到晚都生活在歡喜當中,世間眾生一天到晚生活在苦惱當中,那怎麼會一樣!為什麼生活在歡喜當中?修六波羅蜜。再瑣碎的事情、再繁瑣的事情,在他都輕而易舉,為什麼?他清清楚楚、有條不紊,樣樣事情都能做到恰到好處,這叫佛法。我們學佛,為什麼學佛?為這個,佛法沒有這樣殊勝,沒有這麼多真實的利益,我們也不要學這個東西。然後你才曉得世間一切法比不上佛法,前面我曾經說過,世間人講的真善美是有名無實,唯獨學佛的人,真善美慧是名實不虛,真正能夠得到。
「布施為四攝法之首」,攝是攝受眾生。所謂攝受眾生,換句話說,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一定要做個樣子給他看。四攝是佛接引眾生的四種方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愛語、利行、同事也都可以包括在布施裡面,確實布施攝一切的行門。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