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二十八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28
请掀开经本八百二十三面,第四行:
【尔时宝光明童女以此妙偈赞叹一切法圆满宝盖大师子吼妙音声王已。遶无量匝。合掌顶礼。曲躬恭敬。却住一面。】
这段经文是在称赞之后,这个礼节意思非常的明显。继续看下面经文:
【时。彼大王普遍观察。告童女言。善哉童女。汝能信知他人功德。甚为希有。何以故。一切众生覆藏己过。扬人之短。称己有德。蔽他善根。不能信知他人功德。童女。当知一切众生为诸愚痴黑闇覆蓋。烦恼缠缚。不识惭愧。不知报恩。无有智慧。其心浊乱。性不明了。本无志力。又退修行。如是之人不信。不解。不能了知菩萨如来所有功德。不能分别佛法僧宝最胜福田。不知一切诸佛菩萨清净法门。神通智慧。随顺思惟。】
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以下都是大王的称赞。向下开示对我们来讲很有用处,因为我们现前,实在讲都是犯了这些过失,所以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不能上轨道。我们读了之后,如果能够认真的反省、改过,这一生修行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善哉』是赞叹。『普遍观察』,这是观机。赞叹这个童女很了不起,她能够相信别人的功德,这不容易!一般凡夫确实多半都是自赞毁他,不相信别人有功德,这是很大的毛病,她能够赞叹别人。所以这一句是总说。下面就把这个所以然的理由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才晓得妙音声王对于童女赞叹是有道理的。『何以故』,这一句话是征问的话,为什么大王要赞叹童女说「善哉」?『一切众生覆藏己过』,这是绝对大多数的,对自己的过失隐瞒,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是最大的过失。
世出世间圣人都教给我们,尤其是佛门,讲求的是要发露忏悔。露是什么?显露出来,自己有过失应当要显露出来,让人人都知道,你的业障就能消除。如果把这个过失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这个过失愈积就愈重,由小过累积成了大过失,由大过失就积成重大的罪业,这样才感三途苦报。所以佛教给我们忏悔。什么叫忏悔?发露就是忏悔,把我们的过失全部都告诉别人,这就是忏悔。人家责备你,或者是骂你几句,真的障就消掉了。反过来,自己有好处可不能到处去宣扬,到处去宣扬,人家听到之后对你赞叹几句,你就报光了,就报掉了。所以功德要积,古人讲积德要积阴德。阴就是什么?不让人知道,我做的好事、我做的功德绝对不让人知道。我的过失希望大家都知道,这个骂几句,那个指责一下,我就都报掉了,现世都报掉了,这个好。所以学佛的同修要记住,人家指责我们、骂我们、侮辱我们,对自己决定有好处。如果自己有这个过失,当时就报掉了;如果没有这个过失,更好,我们决定不冤枉,为什么?先世的罪业都报掉了,这个好。千万不要以为人家骂我们、指责我们、批评我们,这个人是个坏人,这个人是不好的人,这样自己是罪障一天一天加重,自己还不知道。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样教给我们。
『覆藏己过,扬人之短』,到处批评别人,说人家的短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而我们自己学佛的人应该用什么态度?所谓扬善,对人家的长处、好的,我们要宣扬;隐恶,别人的短处,我们不说,一般我们总是这个观念。我在早年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就跟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也是这么想的,应该别人的好处,我们要到处宣扬;别人的短处,我们不要把它放在心里。李老师是大大的不以为然,我们感觉到奇怪,他怎么不以为然?他说人家的短处我们固然是不能说,人家的长处也不要宣扬。我们就很想不通这个道理。过几天之后李老师给我们开导,为什么不宣扬人家的长处?宣扬人家长处比揭发他的短处,他说罪过还要大。这愈说我们就愈不懂,为什么还要大?他说这个人他自己实在讲没有实德,只有小小一点所谓的长处,你就给他宣扬,他听了之后就自己以为不得了,自以为是,从此之后他贡高我慢,再也不会进步,这个比毁谤人家还要厉害。毁谤人,有的时候听了之后所谓是愈挫愈奋,他还奋斗,还要来雪耻,还要来自强;这一赞叹的时候,得意忘形,这个人就完了。所以他教给我们,不可以毁谤也不要赞叹,他教我们用这个态度。他说能够有资格接受赞叹的人,这个人也不怕毁谤。为什么?八风吹不动,这时候才可以赞叹他。你赞叹,他怎么样?他自己生惭愧心,不以为然,还是努力精进。这样的人,就到这种标准,才可以赞叹。没有到这个标准,一赞叹,他就欢喜,一骂他,他就生气,这种人是既不可赞叹也不可毁谤。我们听了老师这一番开示,想想不错,很有道理。毕竟人家年岁大,经验丰富,想得周到。所以毁谤人不可以,赞叹人也要小心,千万不要误了别人的前途,把别人送到陷阱里面去,这个自己的罪过就更大了。
当然,到值得赞叹的时候可以,像对于佛,我们要赞叹,对于三宝要赞叹。这个赞叹有特别的意义,绝对不是佛菩萨喜欢别人称赞他,不是的,如果是这个意思那就错了,那佛菩萨还是凡夫。这种赞叹的意思在哪里?因为佛法是师道,这诸位要记住,师道,世出世间法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尊师重道,只有学生来求学(学生要求学),没有到你家里去教的。老师在教学、在讲经,别人怎么晓得?所以做学生的人就要常常赞叹三宝的功德。赞叹,拿现在话来说,就是把老师教学的机缘介绍给那些还不知道的人,是这个用意。为什么不去劝他到这来听讲?不可以,你劝他,他要是不高兴,他不愿意接受这一门,那反而不好。我们用侧面的赞叹,他听了之后很欢喜,他自然就来了;他听了不以为然,他不来。所以换句话说,我们把机会介绍给他,而不勉强、不拉他来,佛门决定不拉信徒。
赞叹的方式多半用诗歌,像我们佛门常常在法会里面有香赞,这些赞佛的都是用演唱。所以这个唱,这是属于音乐,要唱得好听,不要叫人听了之后就跑掉,那你这个赞叹的意义就丧失掉了。不但要唱得好听,很优雅,而且每个字要咬得很清楚,叫人家听了之后知道你所唱的词句里面所含的意义,才能达到。所以佛法里的偈赞都是招生广告,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招生广告,就是劝人来学佛,劝人来听经。歌词,古人所写的就非常非常之多,现在在《大藏经》里面所收的赞叹三宝的歌词,《大藏经》这么厚的本子,好像有三、四本,非常非常的丰富,谱成曲都可以演唱的。所以要懂得佛门音乐的意义,不仅仅是陶冶性情,而且是替三宝做招生的广告,它这个意义在此地。所以赞叹三宝的功德用意非常之深。
众生的弊病就是覆藏自己的过失,喜欢批评别人的短长。『称己有德』,这就是自己称赞,称赞自己。『蔽他善根』,别人有善行,总是想方法去掩盖别人,甚至毁谤别人。这个经是佛在三千年前讲的,三千年前众生就有这些毛病,而且这个毛病很普遍。如果没有这些毛病,佛怎么会讲这些话?现代的社会,这个毛病比从前不知道要加重多少。所以修行人如果遇到这些知识,遇到这些人来毁谤你、来侮辱你、来排斥你,你自己一定要觉悟,佛陀在世就如是、就如此。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哪一个人没有遭遇过这些情形!我们算得了什么?我们今天遭遇这些境界应当的。如果我们今天连这些境界都遭遇不到,那你的福报比佛菩萨还大,释迦牟尼佛不如你。释迦牟尼佛天天要受什么?受气!要受提婆达多的气,要受六群比丘的气,还要受一些外道的窝囊气。你学佛一帆风顺,换句话说,你的福报比释迦牟尼佛大。禅宗六祖,大家很熟悉的,明心见性,得道之后,还在猎人队里头躲躲藏藏躲了十五年。我们比六祖如何?能比得上他吗?福德、因缘都比不上。我们今天所受的难比六祖小得多,小小的障碍都承受不了,我们怎么可能有成就?自己有这些毛病,要把它改过来。要学童女,这是宝光明童女,要学她。
底下说,『不能信知他人功德』。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都有他的功德,我们要相信,你冷静仔细的去观察,他一定有长处。如果在这个世间找到一个人,只有短处没有长处的,给诸位说,一个也找不到;说只有长处,没有一点缺点的,你也找不到,善与恶只是多与少的问题。如果你要是专看一切众生的长处,不看众生的短处,那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是佛?个个都是佛。我们自己心地要清净,自己分别执著要逐渐减少,换句话说,菩提道上障碍就能够排除。
下面又叫着,『童女当知』,凡是经上有这样的文字,底下的开示一定很重要,叫着她的名字,提醒她的注意力。『一切众生为诸愚痴黑闇覆蓋』,这是说到根本原因了,这就是无明。所谓无明就是对于事实的真相不能了知,不能够明了、不能够认识,这就叫无明,这就叫愚痴。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给我们说的,我们要肯定、要承认。无明要是破了的人,他心清净。无明的相是个动相,无明是动的。你看经论上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所以无明是不觉。「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无明是个动相,换句话说,我们心里头起心动念就是无明。无明要是破了的话,那是个什么相?心是清净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是清净寂灭。所谓灭就是灭一切知见,灭一切妄想,灭一切分别执著。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那个心就是清净心,那就是寂灭心,这是觉心,这是大觉。所以心里头才有动,这就是无明。无明必定就生烦恼,分别执著这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源。所以有『烦恼缠缚』,这时把自己的佛性迷失了之后,也就是把本来的佛迷失变成了凡夫,变成我们现在这个境界。
『不识惭愧,不知报恩,无有智慧』,这三句话的意义说得非常之深、非常的广。「不识惭愧」是对自己来讲的,「不知报恩」,上对佛,下对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意义很广。佛对我们有教化、开导之恩,没有佛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佛性?怎么知道自己还有无明?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事情,由于佛的开导,我们才恍然大悟。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德?恩德太大了,我们今天讲修行,修行就在众生当中去历事练心,把自己恢复到清净。所以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离开一切众生,决定成不了佛道。你说你清净心,你要没有经过大风大浪,你的清净心决定显现不出来。你遇到人家赞叹,这时候看看心清不清净。别人一赞叹,我还很欢喜,这心就不清净,为什么?欢喜就是染污。别人毁谤、侮辱,你要生气,生气又是染污。你要不接触这些众生,众生就是引发你的烦恼,换句话说,也是考验你的清净心,你在一切境界里面样样都经历,多看、多听,这个时候得到清净是真清净,修行要这个修行法。
所以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在老师会下开悟了。悟是什么?理明白了,理可以顿悟,事必须要渐除。你不经历这些境界,你怎么知道你清净?怎么知道你的习气断掉了?所以后面要有这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历事练心,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接触这个社会的大众,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学佛的,也有不学佛的,也有外道。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世,还没有基督教,还没有天主教,如果要有的话,善财童子一定要参访,这里头一定有牧师、有神父。那个时候佛出现在印度,印度有婆罗门、有外道,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他是社会每个阶层都经历,他都看、他都听,都到那里去请教,在这个地方勘验自己的清净心。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智慧增长,他样样明了。虽然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心地里决定不染,这是他的功夫,他心清净,清净心是在这上锻炼出来的。
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对于,特别是《四十华严》,赞叹备至,他说这样成就的智慧才算是真正的智慧,没有经过考验的智慧不算是真智慧。善财的确经过考验的,他这个定力是真正的定力,无论经历什么境界,你看末后是「恋德礼辞」。恋德是恭敬赞叹,辞是什么?决定不染;换句话说,决定不为他所动摇。我们今天不行,不要说外道,佛门里面一个学禅的禅师在此地跟你讲一篇开示,禅很好,你心动了,又想去参禅去;再一个密宗上师来跟你讲个几天,密不错,赶紧去灌顶去,这就不行,你的心被他转动了。善财不动,善财是显密各宗各派,佛门、外道统统接触,接触了之后怎么样?如如不动,还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善财童子是学的这个法门。所以他自己本修的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根本没有动摇。
我们看他一路的参访,从吉祥云比丘,一直到普贤菩萨,当中经历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样才叫做参学。换句话说,参学是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希望达到一心不乱,第二个目的是增长智慧。所以是定慧等学,参学目的是在此地,修定学慧。接触这个境界心里头不动摇,这是定,这是成就自己一心不乱;样样都明了、都通达是增长智慧,所以他是定慧等学。我们在这部经里面看到菩萨做了个榜样给我们看,显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晓得,众生的恩德太大太大了。
也许你讲,善财童子很幸运,他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到哪里去找?那是什么?那是我们眼睛上有翳。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个个都是善知识。你自己不以为他是善知识,前面讲的,「不知惭愧,不知报恩」,那有什么办法?自己觉得很了不起,他们不行,都不如我。这个世间只有你第一,其余都不如你,所以你一个善知识也找不到。如果一旦觉悟了,晓得什么?自己不行,自己是博地凡夫,样样不如别人,这时候你看到天下一切众生个个是善知识,你就跟善财差不多了,你得的功德利益就无量无边,这部经里面所示现的就是这样。所以善财没有同学、没有伴侣,菩提道上只有一个人。这是诸位要记住,学生只有一个,除了我自己一个是学生之外,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个个都是菩萨、个个都是我老师。
示现善的那个榜样,我要学他的善;示现恶的给我看,告诉我这个恶不可以学。连孔老夫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跟《华严经》讲的义趣完全相同。三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个三人。善人是我的老师,我学他的善行;恶人,我要反省,我要看看我有没有他这个恶。怎么不是老师?都是老师。见到人家善,想想我有没有?没有,善赶快生起来。看到人家的恶,看看我有没有?有,赶快改正过来。怎么不是老师?要这样学佛,一生就能成佛,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学佛的,不善修,不会修,在无量无边佛菩萨当中,他只选一、二个是佛菩萨,其余都不是,这个修法就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这就是「无有智慧」。
所以回向偈里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天天在念回向偈,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这是真的。四重恩里面就有众生,一切众生。这个四种恩,第一个是父母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不能不报;第二个是老师之恩,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佛恩就是老师之恩;其次就是一切众生之恩,没有一切众生我们没有法子修行;另外一个,第四个就是国家之恩,在从前是国王,现在就是国家,没有国家我们的生活不能安定,我们没有办法修行,所以国家政府给我们恩德非常非常之大,这个叫四重恩。
『其心浊乱,性不明了』。所以这些人心,「浊」是混浊,就是不明,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都分不清楚,这就是浊。「乱」是什么?是妄想多,心散乱。所以「性不明了」,性是真心、本性,不能够显现出来。『本无志力,又退修行』,「志」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世间法里面讲人要有志,佛法里面讲要发愿,愿跟志是一个意思。佛氏门中常说有愿必成,世间法也是一样的,有志必定能成功。他在人生的历程当中,他有一个目标,他有一个方向,他的生命就有意义。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那的确是醉生梦死,一生糊里糊涂过去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求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志,你有志,老师就能够教你;你要没有志,那老师就没法子教你。譬如说我们是志于道,想修道,老师就有话跟你谈,教给你怎么样去修道;我志于学,我想成就世间的学问,老师也有个方法来教你,如何来帮助你成就学问。如果老师问你,你志向何在?我没有。那试问老师教你什么?再好的老师也没有法子教你。甚至于说,我这个志是想烧一手好菜,那也行,那就可以教你怎么做菜,你的目的能达到。无志,那一生决定是一无所成。当然,此地「志力」是讲志于道,志于菩提大道。对于这个立志要是不坚固的话,修行他会转变,他不稳定;换句话说,佛门法门多,方法多,看到这个也想学,那个也不错,这样一生当中也是一事无成,虽然学得很广博,博而不精、不专,他不能成功。在开始修学的时候是可以多听听、多看看,然后在你所接触的这些佛法、这些宗派里面,法门当中你选定一门。选定之后一生不改,你决定有一个结果;常常在改变,那就很难,很难有成就。
我们看古来的那些高僧大德们,他们几乎在中年之后就走一门,他就选定了,一直到晚年他不改变。学经,学一部经;修行,选一个法门,这样一生他都有成就。假如说一生当中,一直到晚年,兴趣还是多方面的,还不能专一,这个人一生都不会有成就。所以中年以上就要有主宰,志要立。孔老夫子教学常常讲到「三十而立」,三十岁应该要立志。在古时候差不多十四、五岁上太学,到三十岁,这个十五年时间所接触的,广泛接触,三十岁应该有志,应该要选定一门。所以「四十而不惑」,四十岁不迷惑了。这是儒家讲求学的历程,他也是讲修心养性,那是真正的学问,佛法也是如此。但是诸位同修有许多接触佛法是在中年以后才接触到,所以接触的时候可以广泛的来接触,但是要在最短的期间当中选择一门深入,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够立定志愿,决定免不了要退转,这地方讲「又退修行」,他退转了,兴趣多了就会如此。
『如是之人不信不解』,这个信解也真正是难。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现在信了、解了,未必。为什么?底下有行证,信解行证,你要真正相信,真正理解,决定修行,决定不退,那才叫真信、真解。先前我们说过,我们看到其他法门还会动心,还会想学,这就是「不信不解」,才会有这个现象。善财童子他具足了信解,所以他五十三参不动摇他的信心,他不怀疑自己的法门,也不怀疑自己的成就,这是真正的解。到处参学,不动摇,不退转,这是叫真正信解。所以信解两个字很不容易。
『不能了知菩萨如来所有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结果,所谓是一分耕耘有一分收获,这种功夫全是属于心地功夫。修就是修正,行是行为。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从什么地方修?从起心动念上修。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凡人决定没有两样,也是穿衣吃饭,也是天天应酬,也是天天大家嘻嘻哈哈,没有两样。不一样的在哪里?人家心不染,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他心清净,就是前面跟诸位讲过,他把握著修行的三大纲领,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菩萨就学这个,修觉正净。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凡夫,比不上佛菩萨,从哪里比不上?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那个修正过来,这就是功夫,能够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修觉正净,这是功夫。得的是什么?得的就是清净心,得的是无量的智慧,佛法的名词叫菩提、涅槃,菩提是大觉,涅槃就是大定,涅槃是不生不灭,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大定大慧,得的是这个。
所以修行的方法,这讲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这就是法门两个字的意思。方法、门道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所谓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法门,通常把它归纳起来讲,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有那么多法门?实在讲就是日常生活起心动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一天何止八万四千?不止!把这些八万四千的起心动念都能够叫它不动,在这个境界上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生活过得格外的幸福、格外的愉快,菩萨示现在世间,所谓游戏神通,真正是自在幸福美满,这是佛法。一定要达到真正的觉正净,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否则的话,那就是中国人常讲的,你那个福很大,气也够受的。福气,你好福气,又有福是又要受气,这个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圆满。学了佛,只要福不要气,那才是真正的究竟圆满。这是要相信、要了知诸佛菩萨的功德。你能够明了,你就会学,你也就知道应该怎么个学法。这都是讲修行重要的纲领。
下面一句说,『不能分别佛法僧宝最胜福田』。这个三宝,有自性三宝、有住世三宝(就是住持三宝),这两种三宝都是最殊胜的福田。自性三宝,佛就是觉;法就是正知正见,正确的思想、见解;僧就是清净,就是清净心,和睦清净,僧有和合的意思。所以理事七种和合,这是讲自性。自性三宝就是我们修行的纲领,总纲领。学佛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觉正净。所以皈依三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皈是回来,从这里回来依靠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教我们从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这叫皈依法;僧,刚才讲了,一团和睦,清净自在,教我们从不和、从染污回过头来,依和睦、依清净,这叫三皈依。所以三皈依是修行的总纲领。住持三宝有启发自性三宝的功能,所以它的功德就很大,它就是最胜福田,学佛的人一定要供养三宝。这个供养大家要听清楚,不是叫你马上拿着钱来给我,不是这个意思,你别弄错了,供养三宝就是你常常带着三宝的形像这个意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今天有位同修送你们每位一尊阿弥陀佛的像,我看这像印得很不错,诸位带回家去供养。供养是这个意思。我天天看到佛像,天天见菩萨像,天天见到经书,这就是供养三宝。像我们这个佛堂,我们这里供养有佛,是佛宝,菩萨是僧宝,我们这下面供的有两套经书,是法宝,我们这个供养就是三宝。叫每个人一进到这个地方看到的时候就提醒他,我有自性三宝,见到佛就想到觉而不迷,见到菩萨就净而不染,看到经书,我正而不邪,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是真正的福田。你能够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你就是大福报,就能给你带来真善美慧的人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圆满。所以供养三宝是这个意思。决定不能把这个当神去拜去,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你要以为:我天天给佛菩萨磕头顶礼,它会保佑我。错了,泥塑木雕彩画的,真是自身不保,它怎么会保佑你?没这个道理。它提醒你觉正净,这就是保佑你,真正的保佑你。你没有这些形像摆在那里,你常常会忘掉。所以陈列在这个地方,叫你时时刻刻见到,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使自己不再迷惑、不再颠倒、不再染污,这就是最胜福田。
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供养三宝的真正意义。佛门里面没有迷信,佛法的宗旨是破迷开悟,怎么会教我们迷信?所以佛不是叫我们信他,叫我们信自;不是叫我们皈依他,叫我们皈依自己,是藉这个形像皈依自性三宝。如果把自性三宝忘掉,皈依外面这个三宝,那就糟了,那皈依的意义完全失掉了。你把外面泥塑木雕的像当作佛菩萨,那你是迷而不觉;你把这个经典就当作是正知正见,那你是邪而不正。经典是启发我们正知正见,启发自己的;换句话说,把我们自己的正知正见引诱出来,是这个用意,我们才能得受用。一切的受用全是自性流露,绝对不是外面佛菩萨、法师的赐予,没这个道理,是从你自性流露出来的。皈依僧也是如此,是自性和睦,自性清净心流露出来,这种受用才真正的可贵,真正的无穷。
再看底下一句,『不知一切诸佛菩萨清净法门,清净智慧,神通智慧,随顺思惟』,末后这句话是教给我们如何来学习。诸佛菩萨的方法、门道都是清净的,不清净如何能够启发我们的自性?所以这个方法、门道是清净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方法、门道我们可以用,不能执著。执著怎么样?就不清净,就错误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明白开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讲的佛法,佛法还要舍掉。又举了比喻说,「如筏喻者」,这是帮助你,好像我们过河,过河要坐船,船是帮助我们过河。过了河之后,这船还要不要?不要了。如果还要船,还要船你永远不能登岸,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佛法是帮助我们现前一个阶段,帮助我们什么?帮助我们见性,帮助我们得一心。我们见了性,得到一心了,这法还要不要?不要了。如果你还要,你要决定不能得定,决定不能得一心。换句话说,你要不能把法舍掉,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都不会成就。为什么?世间法你离开,佛法没离开,最初是被世间法迷了,现在不被世间法迷,被佛法迷了,还是一样的,迷的对象不一样而已,你还是被迷了,你自性没有能觉悟过来,所以法要舍。但是现在不能舍,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没有过河,现在我们要它,过了河就不要了。
几时过河?给诸位说,没有一个人能过得了河,这是讲真话。你们想一想,不管你们学哪一个法门,你们能破我执吗?我执不能破,就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千万要记住。你学禅也好,学密也好,你能不能破我执?不能破我执,修得再好,纵然得到禅定,一盘腿一坐就能坐上个三个月、五个月都不起来,这定功不错了!他什么样的成就?成就也不过四禅天而已,不能出三界。这是诸位要清楚的,这不算功夫,这个不究竟的。学密也是如此,要真正能把见思烦恼断掉,才能出三界。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办法做到。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带业往生,这个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它不要断我执,不要断烦恼,见思烦恼一品都可以不要断,都行,叫带业往生,念佛求生净土。只有这条路,除了这条路之外,并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所以我这几年还要到国外去跑,今年我想把外国的时间缩短,在台湾多住一点时间,跟大家在一块多多的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我在国外普遍的劝大家念佛,没有别的事情,就劝人念佛而已。不念佛别想成就,你这个教研究得再多,讲得天花乱坠,还是不能了生死。为什么?你不能断烦恼,你没有能力断烦恼。
念佛往生这个事情是真的,我们亲自看到往生的人,听到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往生的事实),我在学佛到今天差不多也见过七、八位了,不假。过去倓虚老和尚一生见到二十多个,我现在也见到七、八个,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能够选择这个法门,就是这部经的宗旨,这个经的义趣。《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你念佛求生西方。求生西方并不算是成就,为什么?到西方还是人的身分。西方世界没有三恶道,可见得它有人、天两道。在我们这个世界要证阿罗汉果才能出三界,三果都不能出三界,在四禅天修行,要到四果才能出三界,才能不再轮回,真正了生死。可是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下品下生,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世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就圆证三不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我学佛三十多年,我讲经今年是二十八年,我跟诸位说,我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我现在讲经,在全世界讲经就讲两部经,一个是《阿弥陀经》,一个是这个经,就这两样,其他的经我都不讲。莲池大师告诉我们的,「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他们喜欢搞,他们去搞去,我不再搞了。我今天走一个路子,决定不分心,不管什么人,如果请我讲别的经,讲经的法师很多,大德居士很多,请他们讲,我不讲了。请我讲《弥陀经》,请我讲《四十华严》,这个我欢喜跟他讲。决定不能再耽误了,决心取净土。
今天我也跟几个同修说,我说国外我打算再跑三年,三年以后我就不出去了。有的同修说你是不是要长住在台湾?我跟他摇摇头,我不想住台湾。住哪里去?我要住西方极乐世界去,那才是净土,才是极乐世界。一定要下定决心,要取净土。取得了净土,在这个世界上多住几年也不妨,有这些志同道合想去,我们就多带几个人去;大家不想去,我说走就走,这才自在。不要到有一天灾难来了,想走走不了,那就不得了,那个麻烦就大了。取净土不难,专心就成就。一天到晚不要离开阿弥陀佛,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样样都要放得下,是非人我不要计较,看看任何人、任何事都欢喜。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顺境,他欢喜,赞叹;逆境,他也欢喜,不赞叹就是,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的。你看他参访善知识,胜热婆罗门他不赞叹,甘露火王他不赞叹,伐苏蜜多女他不赞叹。这三个人代表什么?贪瞋痴。胜热婆罗门,愚痴,非常非常愚痴;甘露火王,瞋恨,跟阿修罗差不多;伐苏蜜多女是淫女。所以贪瞋痴,他欢喜随顺,不赞叹。其余一切善知识都有赞叹,五十三位只有三位没有赞叹,其余五十位都赞叹,连外道都赞叹,只有淫、怒、痴这三个不赞叹。他能够接纳,他能够跟他们处得很欢喜,这个很有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得一心,我们才真正放下。看不顺眼,心里就不高兴,你没有放下。你统统放下了,心地清净,没有什么顺不顺的,所有境界一律平等,我们的平等性现前。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这是绝对有利于往生,心净则土净,与西方世界感应道交。这是讲清净法门,清净智慧。「神通智慧」,神通就是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上作用,通是通达,没有障碍;神是神奇莫测。这个意思,也就是清凉大师解释这个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取这个意思。
末后这一句是教我们「随顺思惟」,教我们要学的。我们应当要随顺,上随顺诸佛菩萨的教诫,下随顺一切众生的行持,你要不能随、不能顺从,你必定起烦恼。你善,我顺你善;你恶,我顺你恶。我样样都能随顺,在随顺当中成就自己的一心不乱,成就自己的无量智慧。刚才说了,像善财童子一样,善行,赞叹;不善行,不赞叹,欢喜随顺而不赞叹,这就好,菩萨已经做了榜样给我们看。
底下还有一段,我们把它念下去。怕时间不够,来不及讲,我们就留到下一次讲。
【童女。汝今决定求趣无上正等菩提。】
这一句很重要,她是个学佛的人,她已经立了志,她已经有了一个目标。
【能知菩萨如是广大甚深功德。能信能解。汝今生此阎浮提中。】
她也是生在阎浮提世间,也就是指我们这个世界。
【发勇猛心。修菩萨行。普摄众生。功不唐捐。如汝所愿。悉当成就如是功德。如是福力。如是饶益。无不具足。】
这是大王对她的称赞,她称赞大王,大王也称赞她。末后这几句是勉励也是嘱咐,但是这种嘱咐是恰如其分,绝不是一般的恭维,句句话都是事实。首先说妳已经『决定求趣』,「趣」就是往前进,向哪一个方向、哪一个目标?向无上正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她取的是这个。下面就是她能够证得无上菩提的条件,这是我们应当要记取的,那就是『能知菩萨如是广大甚深功德』,确确实实能知道,『能信能解』,底下又能行。行在哪里行?就在世间,『汝今生此阎浮提中』,「阎浮提」就是指我们这个地球,你生在这个世间,你生在这个社会,『发勇猛心』,「勇猛」是精进不退。这个精进两个字意思要明了,精是纯,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所谓一个法门,这个叫精。依据经典也是如此,一部经,一生专攻一部经,这叫精。二部三部、十部八部,虽然有进,不精。精是专一,叫精。修行都是如此。譬如有很多人他自以为高明,要禅净双修,他双修,他修两个法门;还有更高明的,说禅净密三修。给诸位说,这个都不精,纵然有进步,不精。禅净密三个门,像我们这个讲堂,他偏偏不走一个门进来,他要走三个门进来,诸位想想他能进得来吗?不可能的事情,进不来,没有那个道理的。
我们看看诸佛如来,看看五十三参,这都是五十三位大菩萨,他们怎么成就的?都是一门成就的,无量法门当中他修一门。所以各个菩萨、各个善知识,自己都非常谦虚,无量法门当中我只晓得这一个,其余的我都不如别人,都不知道。把自己这个法门介绍给善财童子之后,再劝善财童子到别的地方参访,我所知道的都跟你讲了,其余的我不知道,我不如他们,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我们要把这个精神、把这个认知,应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上,用它来待人接物,就是五十三参,这就是学佛,这就是参学。法门只能一个,经典只可以一部,不能多,多了就麻烦。你十年八年的工夫,专攻一部经,决定成就。十年的工夫学十部经,虽然十部都学了,你样样都不通,顶多知道一个常识、皮毛而已,不精。十年的时间专攻一样,拿现在世间人的话来说,权威,权威的学者;你搞十样二十样,没有一样拿出来能跟人家比的,一样都不行。
所以解跟行都要精进,发勇猛心精进不退,『修菩萨行』。前面讲信解,这是行。『普摄众生』,只要你自己这样做,你自己这样做,你也能影响别人,因为你的成就就是事实劝人。你言语劝人,人家未必相信,你真正做到了,人家看到你的成果,晓得你是怎么成就的,这才能真正摄受一切众生,『功不唐捐』。『如汝所愿,悉当成就』,你有愿必成。这是福德、这是饶益,福德丰饶的利益无不具足,你样样都能够圆满具足,这就是果,证果。你看信解行证都是在眼前,都是一生做到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经文到这里是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