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6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六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06

MP3下载

 

请掀开七百八十二面,第三行最后一个字开始。

 

【随喜如来广大誓愿故。如来平等智慧日光之所照故。如来性净圆满业力之所摄故。】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经文,从「云何普摄」以下是夜神答复善财童子,因为前面善财童子曾经请教过这个法门的境界如何。答复的文很长,这个文分为两个段落,前面是总说,也就是先把纲领说出来,后面再详细解释。在总说里面一共有十三句,句句都含着有很深的意思。我们前面讲了九句,今天我们念的这个文是从第十句开始。『随喜如来广大誓愿故』,佛的誓愿也是各个不相同,但是总不外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誓愿,不管他发什么样的誓愿,都没有办法超越这个范围。譬如诸位所熟悉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也没有法子超越四弘誓愿。因此通常我们就以四弘誓愿来说明。但是这个四愿,刚才说过了,它是原则性的,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大。我们每一位同修都曾经在佛前发过,其实那叫佛前面念过,是不是发了?这很难说,纵然是发了,也是古人所讲的「露水道心」,发过之后就忘掉了。其实四弘誓愿与菩提心完全相应,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发愿就是发菩提心,所以这个心要从我们内心里面真正的发出来。我们现在所遇到最大的障碍、困难,就是我们平常用的心不是真心,因此像如来的弘愿,我们是没有办法建立起来的。可是常常发愿,也就是唤起我们的真心,它的力用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虽然是露水道心,发比不发要好得多,而且要常常发。虽然是妄心,常常发,久了就变成真心,假的也变成真的。可见得常常发心是有用处的,不是没用的。

 

第一愿是最重要的,诸佛如来的广大誓愿,实在讲起来就是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这一愿。所谓的度,如果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去帮助众生,为众生服务,这就叫做度。他有苦难,帮他解决;他迷惑的时候,教给他开悟;他有烦恼的时候,帮助他断烦恼,这就叫做度。至于经典上所说的十波罗蜜,我们前面讲过,乃至于无量的法门,那都是为众生服务的具体条目。如来的大愿是建立在平等心、清净心的基础上,所以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拣别。如果有拣别,哪些人我愿意度他,哪些人还得排在第二顺序,这就不是菩萨的愿,菩萨的愿决定是平等的。虽然平等,可是我们看佛帮助众生好像也有先后顺序,确实是如此。这个先后次第,绝不是佛心里面有这个次第,不是的,次第之生是生在众生那一边。这怎么说?就是佛非常慈悲乐意的帮助我们,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能够接受几成?于是次第就形成了。有一些人是无条件的完全接受,那就是第一优先,这一生当中就圆满的得度。所谓圆满,一定是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这是圆满的。如果只能够接受几成,这个就是不圆满,佛舍不舍弃?不舍弃,佛还是要帮助他。乃至于对佛法不过是千万分之一的信念,佛也不舍弃;完全没有信念的,经论上常讲的「一阐提」,就是完全没有善根的,佛也不舍弃,还是要帮助他,这真是大慈大悲。所以在佛的这一边来说,决定是平等,没有分别;就众生那一边来讲,就有很大的差别,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现在讲到随喜,我们一定要随喜佛的清净、平等。帮助众生是随时随地要做,要尽心尽力的去做,如果更进一步,那是不疲不厌的去做,这是真正随喜。世间人如果谈到帮助别人,他一定要代价、要条件的。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不求报酬,没有代价,没有条件的,所以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要随喜、要学习,要从这个地方着眼,从这里下手。在帮助众生的当中去修行,这个修行就是常讲的历事练心。特别是阎浮提众生,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刚强难化,你好心的去帮助他,他还要恶意的对待你。所以菩萨道难行,许多小乘人发心学菩萨都退了心。我们要学习就是在帮助别人当中去断自己的烦恼,成就自己的智慧,也就是四弘誓愿的后面两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

 

真正讲断烦恼,讲学法门,就是在帮助众生里面来断、来学,不接触一切众生,我们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迷惑,自己不能发现。譬如我好心帮助一个人,反而惹他生气,他甚至于把你骂一顿,甚至于侮辱一顿,你好心去帮助他的,可是好心没有得好报。我们这时候会不会生气?如果一生气,自己烦恼没断,发现了,我还有很重的烦恼没断。如果再想一想,我帮助他为什么会惹他不高兴?大概我的方法错误了。从这里一反省的时候,我们智慧也开了,愚迷也发现了。所以,菩萨修行是事事他都晓得回光返照,他不责备别人,回过头来责备自己。所以他才能断烦恼,才能够长智慧,学法门就是开智慧。凡夫他不知道回头,不晓得回光返照,处处总看别人,换句话说,只看到别人的错处,没有看到自己的毛病。佛菩萨与凡夫不同的地方,可以说就是这么一点,除此之外,我看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所以能成菩萨、能成佛,他就懂得回光返照,这是我们要学的。

 

至于末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必须要依本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换句话说,非修念佛法门不可,否则的话四弘誓愿前面三愿有,后头一愿没有。没有后头一愿行不行?给诸位说,不行。怎么个不行法?前面三愿都不能圆满,唯有成了佛,度众生才圆满,断烦恼、学法门也都圆满了。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真正念佛求生净土就是「随喜如来广大誓愿」。修这个法门实在说并不困难,我们看看古来这些大德,《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乃至于《高僧传》、《居士传》里面许多的记载,那都是真的,念佛有三年到五年的功夫决定可以往生。一般讲三年足够了,而且三年念佛成就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他们能成,我们为什么不行?一定要把这个关键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障碍消除掉,那我们也行。

 

当然说起这个缘分,今日的人不及古时候的人,古时候的人,说实在的话,烦恼少,牵挂比较少,而且道场容易成就,这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不及过去。我们要晓得,福德、因缘比不上古人。从什么地方去看?很显然的我们能够发觉到,古时候人,大家在一块相处能和睦,现在人在一块相处很难。偶尔打一个佛七这很容易,为什么?只有七天,如果在一块住上七个月恐怕就不太容易,免不了有许多意见不相同,有许多的争执。这也是佛在经上说的,「斗争坚固」,大家在一起,他不修道,他斗争。世间人在一起为名利而斗争,争名、争利,彼此不能够相让。出家人在一起为了知见斗争,同时学一部经,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也是彼此不相让,很难相处。这个真是佛所讲的一点没错,这个时代是斗争坚固的时代,哪里能够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相当不容易。现在讲建道场太难了!所有的道场大概就是佛讲的斗争道场,如其建立斗争的道场,还不如不建,那个建了有罪过,不如不建。

 

所以真正志同道合,有几个就算几个,能够有五、六个人就很不错,就了不起了。我们看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的,他当时在世修行的时候,书里头记载的,他往生西方净土是在晋朝,东晋的时候,他们一共是有八个人,大家在一起修念佛法门,他是专心的修,所以他成功了。上面记载,他好像有一次也是有病,感觉到自己业障很重,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他就发了一个愿,打了一个精进佛七,七天七夜不眠不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也是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见到佛了,七十多岁的时候往生的。他的那些同学,诸位晓得,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玄学很盛,换句话说,道家的风气(也就是道教),炼丹术非常盛行。他们那几个同学,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去炼丹去修道,所以生生世世就堕落。一直到明朝末年的时候,这些人又聚会在一起,天天搞驾乩扶鸾。他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看到这几个同学又聚在一起,很难得,又到人道里头又聚集在一起,他就在鸾坛里面出现,告诉他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因缘,劝他们把以往这些习气、邪知邪见统统放下,一心念佛。所以这个书也是很奇怪的,这是他自己说他这种经历。

 

所以我们要随喜诸佛菩萨的弘愿,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决定要求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往生,决定要往生,决定要见佛,这样才行。可是话虽然是这么说,七天七夜去念佛,恐怕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你在家里想关门念七天佛,你家里人不会有一个人赞成的,一定会来障碍你的。所以说你今天想念七天佛,这个因缘都没有。这是福报,这个福报都没有。不但没有人护持你,没有人赞成你,大概所有人都来妨碍你,念佛一天念一个钟点、二个钟点就够了,哪有念佛像你这个念法的,一天到晚不眠不休的念!障碍重重,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这是我们自己的福报不够。所以一定要发大愿,要发大心,要求福报。

 

下面这一句,『如来平等智慧日光之所照故』,这也是讲的诸佛。凡夫人人都想求佛菩萨保佑,求佛菩萨加持。其实诸佛菩萨没有不保佑众生的,没有不加持学人的(就是学佛的人),而且这个加持、保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烦恼习气重的人,他不能够觉察;烦恼轻的人,或者用功得力的人,他常常会感觉得到诸佛菩萨神力的加持,他能够感觉得到。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功夫得力心清净,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妄念就少,于是他智能就增长。不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的智慧常常现前,处理一切事物他处理得很恰当,那就是智慧;在读经的时候遍遍有悟处,这是最明显看到佛力加持。诸位要晓得,如果没有佛菩萨神力加持,我们读经不会有悟处的,悟一定是佛的神力冥冥当中加持的。这一句「如来平等智慧日光」,就是般若智慧光明,「所照」就是加持。我们自己的心清净,外面有佛力加持,烦恼、业障能消除,智慧能增长。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或者在修学过程里面,心不能够清净,烦恼天天增长,那你就要警觉,你的修学不如法、不得法。如果修学得法,不会有这个现象。好像走路走岔了路、走错了路,才会有这个现象。如果是走在正道上,必然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慈悲是性德,本性里面的德能它会往外面透,像佛菩萨一样的清净、平等、慈悲,这个增长好,这是有进步的现象。所以我们功夫得力不得力用不着问别人,自己一反省都知道。

 

下面这一句,也是最后一句,『如来性净圆满业力之所摄故』,这也是讲的保佑、讲的加持。如来他还有什么业力?一切众生、凡夫有业力,如来果地上还有什么业力?有。什么业力?「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在因地里面就发下这样的大愿,因此度众生就是佛的事业。可见得佛成佛之后,念念不忘他的本誓愿,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而且是无条件的。不是说我信了佛,佛就帮助我;不信佛,佛就不帮助,没有这个道理。说信了他就得度,那是外道,那是外道里头才有,佛门里面没有。不管你信不信,乃至于你瞋恨佛法,毁谤佛菩萨,甚至于陷害佛菩萨,佛菩萨还要救度你,绝不会跟你计较,这才叫大慈大悲,这才是性净圆满的业力。所以说佛法无有一法不摄受。这是讲到摄受众生。下面这是总结:

 

【以如是故。】

 

『如是』就是指前面所举的十二句。

 

【一切世间种种安乐出现成就。】

 

这是总结前面所说的,这个世间一切众生所受诸乐,全是佛菩萨加持的。像上面所说的这十句,如果我们都能够修学,特别是纲领当中纲领的三句话,就是「顺如来教、行如来语、学如来行」,这三句非常重要,能够依这三句修学,必定是离苦得乐。也许有同修说,佛法经典太多了,无从下手,到底学哪一门好?这的确是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我们自己在一切法门、一切经论里面去选择,真正不是容易事情。选错了,其实不是经典错,经典不错,不是法门错,是我们的根性不能接受,就错在这个地方。不适合于自己的根性,不适合自己的修学环境,不适合自己的程度,这就很麻烦,我们学起来很吃力。譬如我们是一个小学程度,我们上小学很轻松,念得很愉快。如果小学程度的人,把他送到大学里面去,他就很苦,他就很累,怎么样努力,日夜不休息的去苦念,也跟不上,就如同这种情形一样。所以我们修学一定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程度,适合于现前的生活环境,为什么?障碍就少了。譬如说不能影响我们的工作,你现在毕竟肉身还活在世间,你还需要衣食住行,还需要柴米油盐酱醋茶,你没有这个东西活不下去;换句话说,你必须工作,你的修行不能妨害你的工作。如果叫你把工作放下来去修行,那相当不容易。

 

也许你说放下修行,出家岂不是放下了吗?过去出家是放下,是没错,到寺院丛林里面去做一个清众,什么事情不管;现在不行,现在众生没有福,一出家比在家还苦,这是真的。为什么?出家之后的事比在家多,一个寺院至少有几百个信徒,你个个都要应付;你在家,亲戚朋友总共算在里面,我想很难超出一百个人。你出家,如果在大庙里头,信徒有几千人、几万人,那个障碍就太大太大了。所以出家不如在家,这是真话,在家修行成就的比率比出家成就的人多得太多太多了。这是我常常劝勉一些同修安心好好的在家学佛,过去出家环境比在家好,现在在家的环境比出家好,特殊的例子非常非常之少。向下这一大段这是广释,详细给我们解释。

 

【云何知然。】

 

这是一句征问,前面这是略说。怎么晓得众生受乐是佛的加持?上来有这么一句问话,下面就是解答。

 

【善男子。我入此出生广大欢喜光明解脱门时。】

 

菩萨自己就说,这是夜神所说的,自问自答,这一句问话是提醒善财童子的注意力。『善男子』就是称善财童子。『我』是夜神自称,夜神在此地是表七地菩萨,他是以夜神的身分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实际上他是七地菩萨。『入』就是证得,我们一般人讲证道,他是得这个法门,叫「入此」,『出生广大欢喜光明解脱门时』,这是他所证得的法门。我们在本经所看到的,实在讲是有许多的启示,真正是说不尽的功德利益。看看这些菩萨们,他们所修的都是一门,所修的是一个法门。所以法门虽然无量,我们自己修只能够修一门。既然修一门,为什么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是为众生学的,不是为自己学的,这是诸位一定要懂得。而且「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现在学,是要等我们自己这一门成就之后才学。换句话说,我们要普度一切众生,首先要度自己,自己要没有度,先度别人,那就是俗话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多少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发心的确很难得,后来怎么样?都堕落了,没有能度得了众生,被众生度跑了,太多太多了。所以先要度自己,这就是智慧。度自己还没做到,换句话说,你度不了众生。你自己都在六道轮回,你如何能帮助别人出轮回?所以说一定要超越三界。

 

严格的讲,广学多闻是要在见性之后,还不只是出三界。出三界,凭禅定的功夫就可以,不过这个定是相当深的定。你看《楞严经》里面讲的这些阿罗汉们,他们所证得的是九次第定。因为四禅八定都是世间禅定,没有能够超越轮回,第八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寿命八万大劫。其实他的寿命就是他的定力,他入了这个定之后,他可以在定中八万大劫再出定,一出定又堕落了,他烦恼又现行;必须更进一步,比这个定还要深一层,叫第九定,才超越三界。这相当不容易。你要是问我,我自己本身不行,我学佛差不多也将近四十年,三十多年,我所看的人、所接触到的人,不管在家、出家,我看都不行,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有这么深定功的,所以很难很难。唯一能成就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因为它的条件不需要这么深的定,能把烦恼伏住就行了。伏烦恼,说老实话,我们每一个人要肯做的话都能做得到;断烦恼,那就不见得人人能做到。断烦恼难,伏烦恼可以做得到。因此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可以说人人有分。凡圣同居土,我们决定不能小看它,为什么?跟我们这个世间凡圣同居土不一样。所以那个世界是个难信之法,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他也圆证三不退。这个就是不可思议,真正难信之法。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幸运的听到了这个法门,如果是要把它错过了,那真正是太可惜了。

 

我们再看,这些菩萨们他们是只修一个法门,是自始至终就修一个法门,还是到某一个阶段之后他又去博学多闻?这一点我相信也有许多同修会有疑问的。我们读《华严经》,这个答案就明白的显示出来,在自己修学过程当中决定是一门,就用这一个法门,从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觉、到圆满菩提,还是这一门,没有换第二个法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说一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楞严经》里面二十五位菩萨告诉我们,他们自己所证入的,门门都是第一,没有哪一个菩萨说我学这个法门是第二,没有,每一位菩萨都是第一。说第一,就是从初学一直到成无上道决定没有改换一个。如果当中要改换一个,那前面学的不算第一,后面这个才算第一,既然是第一,就是一门修到底。在本经里面的例子,文殊菩萨是念阿弥陀佛的,你看他老人家是智慧第一;普贤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的;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能成无上道,也是念阿弥陀佛的;善财童子更不必说了,善财是文殊的学生,当然也是念阿弥陀佛的。他今天有资格来参访开敷夜神,换句话说,他自己现在的地位已经到了七地。善财在《华严经》示现,也可以说整个佛法第一个示现的一生肉身成佛,成的是圆教佛。这是我们读《华严经》要特别留意,应当要效法的。他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特别要认清楚的,就是他念到理一心不乱才参学。换句话说,我们才念佛,没有得理一心之前,最好就学古人所讲的,「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我们认识的人愈少愈好,知道的事情愈少愈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为什么?我们的功夫才能有进步。到了证得理一心,就是念佛念到理一心,这个时候可以多接触人,可以多知道一些事,就像善财出来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碍不碍他念佛?不碍,他念佛还是二六时中从来没有间断的。

 

就如同《楞严经》上,《楞严经》经上的二十五位菩萨统统是代表圆教初住,所以他地位并不高,都是圆教初住,也就是我们通常讲念佛刚刚证得理一心不乱,刚刚证得那个境界。你看看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就晓得,善财童子今天所用的功夫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博学多闻不妨碍净念相继,净念相继也不碍博学多闻,正是《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在这个时候。而不是说我们现在功夫没有成就就要去搞去,那你这个亏就吃大了,纵然能够讲得三藏十二分教,来生还是要堕落。这个古人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一生为高僧、为大法师,来生生到富贵人家,他修行,有福报、有智慧,来生去做国王大臣、豪富长者,去干这个去了。一干上这些他就不修行,就享福去了,福享完了,过去生中那些恶业又现前,那又得堕三途。所以想想这些事实的真相,不生净土永远不得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再看经文,他所证得的法门正是如前面所说的,见到这一切众生得乐。

 

【正念思惟毘卢遮那如来。应正等觉。往昔所修菩萨行海。随顺观察。悉皆明见。】

 

这是解释里面的总说。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就是『正念思惟』这一句。为什么?我们不会。我们如果会了,毘卢遮那如来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的那个境界我们也会看到。所以菩萨的本事就是这一句。「正念」,什么叫正念?这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无一切妄念就叫做正念。所以说正念无念,无念是无一切妄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无一切妄念。但是,凡是有念统统是妄念,有念皆妄。六祖说得很清楚,「本来无一物」。有一念就是有一物,清净心中本来无念,所以有念皆妄。那好了,我现在什么念都没有了,行不行?还是妄念。怎么说还是妄念?因为你心里头有个无念,有有念是妄念,有个无念还是妄念;换句话说,有念、无念统统要离开,这才是正念。所以正念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一心就是正念,二心就是妄念。你一心里面起了个念头,那就是二心,那就叫妄念,那就叫无明。

 

《楞严经》上佛讲得很清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从哪里来的?就是正念上你再加上一个念,就是无明。这个意思很难体会,我们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因为这个事情虽然难体会,一定要清楚,不清楚,你用功没有凭借;换句话说,你功夫没有一个着力的地方,这很苦。譬如我们眼见,我们眼睛一张开见到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正念;当你在见这些色里面,你稍稍起了分别,这就是妄念。见得清清楚楚,并不是没有见到,可见得他是有见,不是没有见,这叫真见。起了一个念头,起了分别、起了执着,叫妄念。譬如起了一念分别,这就是正见上带了一层妄,带了第六意识,带了一层妄;再要在里面起了执着,好了,又加一层妄,加了两层妄。如果在这个妄境里面,顺自己的意思,这又是一层妄,顺了意思又起了贪爱,又加了一层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知道加了多少妄念进去。

 

但是正念是本有的,妄念是本无的,是你迷失境界才起这些妄念。如果你在这个境界里头觉而不迷的话,你决定不起妄念,这就是佛与凡夫不一样的地方。佛在境界里面只有第一个念,正念,没有第二念。可是诸佛菩萨时时也出现在世间,应化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分别种种法相。我们要问,佛有没有退转?佛心里有没有起妄念?佛如果要不起分别、执着,他就不能跟我们说法,没有办法给我们教诫。譬如说,特别是教我们持戒,持戒就是执着。他起不起?他起,他要不起,不能教化众生,众生怎么个起法,他也怎么个起法。不过这里头有不一样的地方,众生之生起是自己无明业力现起的,不得不起,起了一定迷;诸佛菩萨起是他愿意起的,他不迷,他所起的一切分别执着是随顺一切众生的。他自己有没有?自己没有,他自己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决定没有动心,没有起心动念。凡夫起心他就起心,凡夫动念他就动念,他自己的心与念从来也没动过,人家本事就是在此地。这就好像什么?他一分为二,自受用的如如不动,他受用的可以随缘现行,这就是佛菩萨。

 

如果这个意思诸位还参不透的话,我们再做个比喻。你看演员上戏台表演,这个大家晓得,他在戏台上表演是从他内心里面去做出来的吗?不是的,到时候要他笑一笑,他不能不笑,为什么?剧本上写的,要他笑一笑他就得笑一笑,要他哭一哭他就哭一哭,他本心里头没有这些喜怒哀乐,但是在舞台上要顺着剧本、顺着导演,必须要把那个演出来。那个演出来是给人看的,不是他自己,他自己与舞台上毫不相关,舞台上表演是顺众生的,舞台后面的那才是他自己。可是他在表演的时候内与外清清楚楚,真与假这个界限也分得清清楚楚,他不迷,这就是佛菩萨。凡夫迷惑颠倒,好像演员一下迷惑了,假戏真作,那就糟了,他当真了,那就大错特错。所以正念思惟非常的重要。

 

「思惟」在此地也是个形容之词,佛教里头有些名词虽然用的跟世间文字是一样,意思不相同。我们的思惟一定是通过思考落在第六意识,佛菩萨的思惟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怎么叫思惟?因为我们用心意识去多想一想、多考虑考虑,这个事情才明了,所以思惟的目的就是明了。诸佛菩萨不用心意识,他一接触就明了,从明了这个意思叫做思惟,所以思惟就是明了的意思。所以对于『毘卢遮那如来』,这是讲法身佛、讲报身佛都可以,两种讲法都可以。『应正等觉』,这也是称赞佛的,应供,这是正等正觉。『往昔所修菩萨行海』,佛在过去生中历劫修行,时间长,境界广,所以用一个「海」来形容、来比喻。『随顺观察,悉皆明见』,开敷夜神是七地菩萨,对于报身如来历劫修行他都清清楚楚,所以他晓得事实真相,众生一切乐受都是诸佛如来神力加持的。

 

再看下面经文,向下我们学习的地方非常之多,这就是学毘卢遮那佛在因地里面的修行。

 

【善男子。世尊往昔为菩萨时。】

 

『菩萨』就是正在修学过程当中的称号,像我们现在发心修行都是菩萨,现在这个菩萨叫初发心的菩萨,初心的菩萨。「菩萨」这个术语,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有情就是凡夫,凡夫都是有感情、有情识,就是有分别、有执着,有情众生;觉是觉悟,虽然是有情众生,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可是此地还有个拣别,我要告诉诸位,你是真觉悟,还是假觉悟?如果你是真觉悟的人,那就是死心塌地去念阿弥陀佛,这是真觉悟,真菩萨。你还要搞其他法门,那是假菩萨,为什么?你这一生绝对不能成功,你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成功。你要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那你是真正觉悟了,诸佛菩萨见到你不能不佩服你,都会自叹不如,他们要修多少生多少劫才成就,你这一生就成就,这是真的。

 

【见一切众生着我我所。】

 

首先看到众生的毛病,这些毛病每一条我们统统有,而且都具足,不但有,而且很重。『我』,就是执着我执,把这个身体当作我,我比什么都重要,身见,这是大病。『我所』,我所有的,这是讲身外之物,我所有的衣服,我所有的财产,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眷属,乃至于我所有的这些地位,这些身外之物,也是坚固的执着。只要有这两种执着,那就是八万四千尘劳烦恼统统起来了,一切邪知邪见也从这里发生了。所以「我」与「我所」是凡夫的病根,必须要放下,你要是不放下,你的道业就不能成就。所以讲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必须把两个都放下,我与我所都放下、都舍掉,那你就得一心。如果我不能放下,我所可以放下,就可以功夫成片。你现在为什么功夫不能成片?我所有的放不下,这个东西一点都不假。真能把我所有的放下了,功夫成片里面上品上生,就是凡圣同居土的上品上生。所以我所有一定要放下。

 

所以菩萨的修行,要讲他的法门可以说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就是舍,本经里面讲十波罗蜜,通常讲六波罗蜜,你仔细去看一看,十也好,六也好,一个布施统统包括了,全都包括了。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是属于无畏布施,你持戒了,大家对你不害怕,我的财物放在这里,你守不偷盗的戒,我再多的金银财宝在这里你也不会动我的,没有恐惧心。你持不杀生的戒,我晓得你决定不会杀害我,我用不着去防御你。所以持戒是属于无畏布施。忍辱也是属于无畏布施,我在言语当中不谨慎得罪你了,晓得你修忍辱波罗蜜,你不会罣碍、起心动念的。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属于法布施。所以六波罗蜜总而言之一句,都离不开布施波罗蜜。

 

所以菩萨的修学,自始至终就是放下、放下,再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最后连佛法也要放下,佛法要不能放下的话,也是一个障碍。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佛法也放下,你自己才算真正圆满。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病根之所在。我们今天能够放下一些,对自己决定是有利益。要晓得道业的不成就,往生的大障碍,就是放不下,心里头有牵挂。只要有牵挂,你所修学的功德就不圆满,譬如说我们要做好事,你就不圆满。为什么?本来没有事,做好事是多事。现在讲「好人好事」,我们李老师那时候看到,好人好(ㄏㄠˋ)事,本来没有事,好事。没有事好,天下太平,好事就要惹祸、惹灾难,所以好事不如无事。有这个因缘我们要做,没有这个因缘不可以做。

 

现在还有很多人做好事怎么样?自己没有能力,去化缘。给诸位说,查遍《大藏经》没有化缘这两个字,这不可以的。化缘实在是攀缘,我没有这个能力,勉强做这个事情,这个做得多苦,这要造业,这种心怎么会清净?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化缘。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做的这个好事是以印经最多,可是我们印经不是化缘,我们要印这部经,我们的钱已经够了。但是我们告诉大家,现在印这个经,你们大家肯发心随喜就多印一些,因为我们的基本数大概就是一千本,如果你们大家再多印,就可以印二千本、三千本,这是随喜。不是说我想印这个东西没有钱,到处去化缘来印这个经,这就不可以,不能这样做法。这是举这一个例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有这个病根,底下这个连带统统生起了,你看:

 

【住无明闇室。】

 

这就迷了,智慧光明失掉了。

 

【入诸见稠林。】

 

知见不正,邪知邪见,都是从我与我所上生的。根本就没有个我,哪来的我所?一天到晚都为我打算,为我所来计较,这些见解全都错了,全错了。错的里面也只有一条勉强说没错,譬如我们今天讲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谁去?我去。有没有我?有我,西方极乐世界是我所求的,我所要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有我、有我所,刚才跟你讲了,只能念到功夫成片,不能到一心。到一心怎么样?我没有了,才能够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有我、我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与我所难断,实在太难太难了,只有这一条生路,除这一条之外,没有办法,全都在六道轮回,不出六道轮回准堕三恶道。凡夫在六道里面,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所以佛经里面讲,三恶道是众生的老家,三善道是出来观光旅行,一年难得一次,很短的时间。所以遇到佛法必须要下定决心好好的修学,要趁这个机会超越。底下:

 

【为贪爱所缚。忿怒所坏。愚痴所乱。悭嫉所缠。种种烦恼逼扰身心。生死轮回。贫穷困苦。不得值遇诸佛菩萨。】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都是说的众生的这些病根,我们想想这些毛病我们统统都有。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业障太重,见不到佛,见不到菩萨。如果要想修行有成就,见佛、见菩萨,这些毛病全都要改过来。改过就叫做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行为有了过失、有了毛病,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修行的定义要搞清楚,绝不是说天天我拜多少佛,我念多少佛,我念多少经,这些毛病一天比一天深。那怎么叫修行?那不叫修行。所以念经、念佛、拜佛都还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毛病改过来,经是佛的教诲,叫你改过自新,你要真正能依教奉行。念佛是用这个方法压伏妄念,我妄念起来了马上把它换成佛号,不叫妄念继续增长,这也是修行的一个方法。所以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要把佛法这些方法应用在生活上,把自己生活上许多的毛病都改过来,这样子才能够相应。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5:35:3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524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