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74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74

第74集 A

MP3下载

第74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三页第四行,从当中看起:

 

【言室埋祕藏者。即如来藏经有九喻。皆喻佛智蕴在众生。名如来藏。此当第五喻也。】

 

这也是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出在《如来藏经》。《如来藏经》里面,一共是有九个比喻,这是九个比喻当中的第五个比喻。比喻的意思是说,圆满的般若智慧就在我们众生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识觉悟了,就叫做真如,就叫做本性。当它迷的时候,如来,如来就是真如本性藏在这里面,不起作用了,在不在?在,实实在在讲,它还是起作用,不过它起作用我们不知道。譬如我们眼睛能见,耳能听,能见能听,就是真如本性起作用。禅家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就是自己的佛性,就是本来如如佛。

 

那怎么叫迷了?迷了,是你在起作用的时候,掺杂上虚妄分别,这就叫无明。譬如说,我举这个,大家见到没有?见到了,见到是真如本性的见。如果一见到,这是个卡片,是阿弥陀佛,你就迷了。当你见到,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妄想,你是不是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清楚明白是见性见,见性见的是色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可是我们第二个念头一动就迷了,这是什么?阿弥陀佛,迷了。真如本性里头哪有阿弥陀佛?本性里头一法不立。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你在本来知见上,再建立一个知见。《楞严经》上讲「知见立知」,第一个知见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第二个知见就迷了,就不是正知正见。第二个知见是什么?这是个卡片,上印的阿弥陀佛,这完了,完了,一切都堕落了。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着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是佛。这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变成凡夫了。所以你要问,你什么时候起的无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起无明了。为什么原因起无明?你在知见上再加上一个知见,这就是无明。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可见得真如本性确实含藏在众生的身上,一点都没错。

 

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诸佛菩萨。我们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一见、一听马上就有分别执着,就起贪瞋痴慢,这叫凡夫见。凡夫见,这就堕落在情识里面了,你是用六识见,佛是用六根根性见,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教给我们修行,就是要把这个错误的行持,把它修正过来,那就对了。不过诸位听了这一段话之后,千万不能误解,要误解的时候,我再问你,这是什么?你说我不知道。给诸位说,你不要以为你聪明,你说不知道,也堕落在情识里面,为什么?真如本性里头没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你有个不知道,还是掉在情见里面,还是分别执着。你说是也错了,说不是也错了,换句话说,你没有对的时候。悟了的人,头头是道;迷了的人,处处成障,你所接触的统统是障碍,问题在迷悟。觉悟之后,分不分别?不分别,确实没有分别。但是你要问他,这是什么?他就告诉你,这是书签。他是不是分别?不是,因为你叫书签,我也叫书签。是随着你的分别而分别,随你的执着而执着,我本身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这就叫佛法不坏世间法。所以诸佛菩萨能够为我们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不是分别执着?是。所以佛他讲,我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说的,都是你们的情执。佛有没有说?佛没说,一句话也没有说。一句话没说,说了四十九年;说了四十九年,一句话没说,诸位细心去体会这个意思。

 

『室』』是房间,房间里面埋藏着宝藏,你自己忘掉了,得不到用处,还过贫穷的日子。这个比喻就是比喻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蕴在众生』,蕴是蕴藏,藏在众生。『名如来藏』,藏就是藏的意思。我们再看底下经里面,这引用经文,这就是《如来藏经》这一段的经文:

 

【譬如贫家。】

 

贫苦人家。

 

【有珍宝藏。】

 

他家里藏着有『珍宝』,但是他非常的穷苦。

 

【宝不能言我在于此。】

 

那个宝又不会说话,我藏在什么地方,不会告诉你。

 

【既不自知。又无语者。】

 

那个宝,自己忘掉了,不晓得,那宝又不会说话,又不能告诉我们它在哪里,那这个贫穷日子还得要过下去。

 

【不能开发此珍宝藏。】

 

这是比喻。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六道凡夫统统是像这个样子的。

 

【如来知见。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不知。】

 

『如来』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个身上。我们这个身,就好比那个房间一样,里面藏的那个宝,宝自己也不会说话,我们也把它忘掉了。我们本身跟佛没有两样,确实像世尊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我们本身的宝藏,『大法宝藏』。可惜的是『不闻不知』,自己完全不知道。

 

【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

 

这就好比是贫穷,迷失了自性,没有智慧,才贪恋五欲六尘。你要问贪恋五欲六尘有什么不好?你还自己以为这是满好的事情。那你要问问,现在那个吸毒的人,他说吸毒有什么不好?迷惑颠倒在五欲六尘里头,比那个吸毒还可怕。吸毒之伤害,不过是一生一世而已,顶多是把这个生命送掉了。迷失了自家宝藏,贪恋五欲六尘,生生世世永远脱不了轮回,这才苦!所以这个苦果比吸毒可怕得太多了。谁知道?没有人晓得。我们都把这个当作正常,都把这个当作好事,你说这怎么得了?这就是没有智慧,就是迷惑颠倒。

 

『受苦无量』,这是讲六道里面的果报,三善道苦,三恶道更苦。三善道的时间不长,三恶道的时间长,几个人知道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佛不迷,所以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怜悯一切众生,出现在世间,把这个事实告诉我们。

 

【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

 

就是佛为我们开示,我们这个宝藏,我们迷失了,不晓得在哪里,佛知道,他来替我们打开。打开了之后,我们自己还不认识,还得要他一桩一桩指示,这是什么宝,值多少钱,那个是什么宝,这还得要一个一个指示,我们这才能搞得清楚。所以佛对我们的功德是开示。开示之后,我们要觉悟,我们要能入进去;这个入进去,把这个宝物拿出来,我们得到受用,再不过贫穷的日子,这就对了。所以老师为我们开示,我们要有能力悟入。

 

【九喻中。】

 

这九种比喻当中。

 

【余八取意引之。】

 

其他八种比喻,底下一条一条来给我们简单的介绍出来,就不引经文了。前面第五,这是把经文引出来。如果诸位要看经文,你就去读经,就是《如来藏经》。其余的八个比喻,下面就把它的内容简单的提示我们。第一个是:

 

【莲华萎变。】

 

萎是枯萎了,莲花枯了,褪色了。

 

【内有化佛。结跏趺坐。】

 

这第一个是这么个比喻。莲花虽然枯了,里面有化佛。比喻什么?

 

【法合云。】

 

这是比喻说法里面:

 

【我观众生诸烦恼中有如来智。虽在烦恼。常无染污也。】

 

莲花比作众生,枯萎比作烦恼。佛在莲花里面,在那里打坐,比喻本性的般若智慧。换句话说,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绝对不随我们烦恼生死轮回有所改变,这就是真的。在楞严会上,世尊给我们讲,生死之中,有不生灭性。我们这个身是生死,生死的身中,有不生灭性。波斯匿王听了觉悟了,高兴得不得了,真正晓得,这真的我原来是不生不灭。这个身之生灭,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我们这个衣服脏了,破旧了,我们晓得脱一件,再换一件新的。那个真我,这个身体就像一件外衣一样,老了,衰退了,不要了,马上再换一个新的。他就那么样的自在,所以既不贪生,也不怕死,知道生死是幻化,实在了不可得。觉悟的人对生死看得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自在之极。迷的人是,因为他执着,认为这就是他自己。好像一个人迷了自己,把衣服当作自己,这不能脱,脱了可不得了,他迷,那样的迷人。这是第一个比喻。第二个比喻说:

 

【蜜在巖树。群蜂围绕。智者方便。除蜂得蜜。】

 

这第二个比喻。那『法合』里面,这就是把蜂比作烦恼,蜜比作智慧。把蜜蜂赶走了,你才能够得到蜂蜜。换句话说,你必须把烦恼赶走了,智慧才能现前。换句话说,你有烦恼就没有智慧。智慧并没有失去,烦恼障碍了智慧,智慧不能现前,所以烦恼叫障,二障之一,叫烦恼障。障什么?障碍了智慧不能现前。我们真的把这个事情认清楚了,从今之后不生烦恼。这不生烦恼就生智慧,这是一定的,不生烦恼就生智慧。譬如说,从前人家骂我很生气,几天气都消不掉,这是愈气愈痛苦,现在知道了,他骂我,我不生气了。为什么?他骂别人,我为什么不生气?他骂我,我接受了,才生气;他骂别人,我没接受。那你听到骂我,就跟听到骂别人一样,这不接受,不接受就不生气了,这就是智慧。这举一个例子,以开其余。第三个比喻:

 

【粳米未离皮糩。愚者轻弃。智者精之。当为御食。】

 

『粳米』是糙米,米上面那一层皮没有去掉,愚人他说这个东西不能吃,就把它丢掉,不知道那个薄薄的皮,我们把它去掉之后,就是好米。所以有智慧的人,他不肯轻弃。他把这个米舂熟,把那一层皮去掉,那个皮就是糠,糠皮去掉,好,精米就得到了。这个比喻很容易懂。那一层皮就比喻作烦恼,这个精米就比喻作智慧,智慧在哪里?智慧就藏在糙米的里面。第四个比喻:

 

【真金堕不净处。经历多载。真金不坏。】

 

金是七宝之一,人为什么宝贵它?就是它不变,它颜色不变,不管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放的时间再久,它也不会变,这是一般人重视,这是稀有之金属。把它放在不净的地方,不干净的地方,把它放在粪坑里面,放上几百年,它也不会变,也不会坏。把真金比喻智慧,把不净的地方比作烦恼,它在烦恼里面,智慧是不起作用,这是真的,不起作用,但是它并没有失掉。所以九种比喻都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永远不会失掉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第五个比喻:

 

【贫人宅中有珍宝藏。即上所引。】

 

这就是前面所引的。

 

【六如菴萝果。内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合云。】

 

这是法合说。

 

【如来智慧在无明壳内。如果在核内。】

 

这个『菴摩萝果』,佛在经上常常用这个做比喻。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讲经的人,大概比较上留意一点。从前道源老法师在世的时候,因为他一生都是讲经,台湾开放到外面去观光,许多人到印度去朝圣,回来带了恒河沙,很多东西没有见过的,经上有的都见到了。那他也很有兴趣,跟着朝圣团到印度去。他是个讲经的法师,经上有两样东西,始终一生都没搞清楚,一个菴摩萝果是什么?不晓得。还有个醍醐,醍醐灌顶,醍醐是什么?他到印度去,特别去问这两桩东西,问菴摩萝果,那印度人拿来了,拿给他一看,恍然大悟,我们台湾很多,芭乐,这菴摩萝果,这搞清楚了。真的经上讲生熟难分,它是生熟难分。印度大概是这一种果实很普遍,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个比喻都是引用最常见的,一提到大家都懂。醍醐是什么?原来就是我们现在所吃的那个色拉,牛奶提炼的,那个醍醐拿来才知道,我们台湾也有,常常吃,他不晓得这个。佛世的时候,这叫醍醐。这是举比喻,它的果实藏在果皮之中,比喻这个,比喻如来智慧在无明壳内。无明是障碍,烦恼是障碍。无明就是所知障,烦恼,这个烦恼本身也是障碍,所以所知障、烦恼障两种障碍,障碍了如来的智慧,本性的智慧。第七个比喻说:

 

【有人持金像往于他国。途遇险难。惧被劫夺。弊物里之。令人不识。此人命终。像弃旷野。行人谓为弊恶之物。得天眼者。去弊得金。】

 

这第七个比喻,也不难懂,把『金像』比作如来智慧。一个人带了有贵重的宝物,又有远行,路上有险道,总是怕别人抢劫,那用什么方法?必须要把它伪装起来,把它装在一个破烂,或者是破烂的袋子里面,人家一看,这不值钱的东西,没有人要。那不久,这个人死了,死了,这个像被这些破烂东西包里起来,丢在『旷野』。一般人看到这个破烂东西,不知道里面有宝物,没有人理会。『得天眼者』,得天眼通的人,他看一切东西没有障碍,他能够看穿,知道那个破包里里面有真金,有宝物。他把它打开,这个金像他就得到了。这个比喻也很好懂,比喻如来智慧在我们无明烦恼这一种弊物包里之中。虽然里在这里面,如来智慧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变质。几时你觉悟了,把无明烦恼断掉了,你的智慧就现前了。第八个比喻:

 

【有一女人。贫贱丑陋。众人所恶。而怀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女人不知。自为下劣之想。】

 

这个比喻也不难懂。这个『贫贱丑陋』的女人,比喻我们六道轮回身。我们不要认为,我们长得还不错,很美。你要是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讲的贫穷乞丐在帝王身边,他两个人一比,那就显得非常的丑陋,这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人间帝王要跟转轮圣王一比,那人间帝王就像乞丐一样。转轮圣王要跟天王(欲界天王)一比,也像乞丐在帝王边一样。那这样比来比去,比到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要比起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下下品往生的人,那个天王也像乞丐一样,也像此地一样,贫贱丑陋。西方世界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佛在经上方便说。说真的,我们也没见过,想也想不到。所以大经上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而且好里面有无量光,光中无量化佛,你说这个多殊胜,多庄严。这是用这种比喻。所以我们要晓得,六道之身,纵然是人王、天王,实在讲也是贫贱丑陋。

 

世法里面,人王、天王如果讲贫贱丑陋,我们不相信,用佛菩萨眼光一看,我们就相信了。贫是没有智慧,贱是没有地位,他是凡夫。菩萨有三贤十圣,那是他的地位;凡夫连小乘初果,这最起码的地位都没有,没有地位就是贱,没有智慧是贫,没有福报是丑陋。所以你从佛菩萨那个角度上一看,他真的,『众人所恶』。那是圣贤人,这是比喻,圣贤人所恶。虽然如此,她怀孕了,她肚子里面怀的是贵子,这个小孩将来长大了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里面最殊胜的金轮圣王,为什么晓得他是金轮圣王?下面讲,『王四天下』,这个丑陋的妇人不知道,不晓得她是金轮王的圣母,她不晓得。自己走到外面自卑感很重,总觉得样样不如人,常生卑劣之想。这是比喻我们凡夫,确实我们自卑感很重,我们怎么敢比诸佛菩萨?哪里晓得,如来藏,诸佛的智慧德能就含藏在我们这个丑陋的臭皮囊里面,我们不晓得。我们真的知道了,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佛平等。这是真的,这个是事实。第九个比喻:

 

【铸师铸真金像。成已置地。外虽燋黑。内象不变。开模晃耀。】

 

这比喻到此地。譬如冶金匠,他用黄金铸造一尊佛像。铸造好了,那个模子并没有拆掉,还在模子里面。那个模子当然不太好看,他这个像在模子里面,模子没有打开。就连像连模子一起埋在地下。外面看起来『燋黑』,很难看,谁也不想要这个东西。可是里面的金像不变,你把这个模子打开,那个金像就放光了。这也是比喻,把金像比喻作如来智慧,把模子比喻作烦恼、无明。九种比喻都说明,我们无明烦恼里面,含藏着有真如本性。

 

比喻只能比个彷彿,实在没有法子比得恰当。因为如果照这个比喻来说,确实是真的障碍了。事实是怎样的?事实,我们真如本性、智慧德能,并不是完全障碍。一样的起作用,在眼能见,在耳能听,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哪样不起作用?所以禅家说「放光动地」,可惜是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这就是佛性,不知道这就是本具的般若智慧,不知道这个东西就是本人,禅家所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不晓得这个东西就是。这不知道,这就叫迷,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但是迷了,起的作用就小,起的作用就有障碍。如果是觉悟了,这个作用广大无边,没有障碍。所以迷悟都起作用,不像这个比喻,比喻藏在里面的时候,它真的不起作用,必须拿出来才起作用。所以比喻始终不能比得恰到好处,只能比个彷彿。

 

【九喻一一法合也。】

 

在经文里面,每个比喻都有『法合』,说明我们的智慧德能就含藏在无明烦恼之中。因此,学佛、修行,学佛学什么?学佛是学觉,我知道,真相搞明白了;修行就是断烦恼,破执着。烦恼执着一破,我们本性的智慧德能就现前了。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什么难?就是因为这个烦恼已经养成习惯了。习惯成自然,要把这个习惯改过来,的确是不容易。刚才我在吃晚餐的时候,有个同修告诉我,说他很想早起,起不来,每一天都九点钟才能起床,为什么?从小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可见得,习惯要改过来不容易。我们这个烦恼、这个习惯,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就养成这样坚固的习惯,现在要把它改过来,太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他才有很大的勇气决心,一下把它改过来。改过来,就成功了。随着从前的习气,这都是毛病,都是错误的。把错误的行为,今天彻底改正过来,这叫做修行。所以会改的人,从心地改,从思想见解上下手,把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纠正过来,这叫从根本修,这叫会修。再看下面一段,这个比喻到此地是一个段落。

 

【下总校量功德云。】

 

做一次总的比较,比较功德。

 

【供养过去恒河沙佛。乃至造恒河沙七宝台。高十由旬。日月如是。乃至五十恒河沙七宝台。供养恒沙如来。】

 

我们先说这一段比喻。这个比喻讲得长,《无量寿经》里的比喻说得短,说得好懂。我们通常一般人晓得,供养佛,功德很大。供养一尊佛,功德已经就不可思议了。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过去的人,供养辟支佛一餐饭,辟支佛来托钵,恭恭敬敬供养他一钵饭,得的果报是九十劫不受贫穷的果报。那还是辟支佛,辟支佛是缘觉,说老实话,还没有见性,比阿罗汉高一等,比圆教初住菩萨差远了。那个得的福报都那么大,要供养一尊佛还得了!佛示现在人间,释迦牟尼佛每天也出去托钵,这恭恭敬敬供养佛一钵饭,那个福德决定超过供养辟支佛。供养一尊佛,得这么大的福报,要是供养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这个福、功德还得了吗?诸位要知道,这个地方是讲的假设、比喻,不是真的。真的恒河沙数这么多佛,你到哪里去找去?你找不到。这是先说,供养圣贤人福报很大,功德很大。

 

第二就是『造七宝台』。台是什么?台是佛讲经的处所,就是讲台。讲台总要高一些,下面听众在讲台下,他才能看得清楚。这个意思就是建道场,讲经说法的道场。道场,能讲经说法,不晓得有多少众生在这个道场开悟,在这个道场得度,这样的功德绝对不亚于供佛。那造了多少七宝台?也造『恒河沙』数七宝台,而且这个台造得很高。多高?『十由旬』。一由旬,我们讲最小的,四十里,我们中国华里四十里。十由旬,四百里高,这已经到了太空。这也是假设的,建筑这样高的七宝台。造多少?恒河沙数这么多。

 

『日月如是』,不是修一天、两天,天天这样修法,每天都供养恒河沙数诸佛,每天都建造恒河沙数的七宝台,天天都在造。『乃至五十恒河沙七宝台,供养恒沙如来』,照经上这个说法,他的功德利益没有法子想象。想象都不能,那怎么能说得出?无法计算,也没有法子说。下面说:

 

【不如有人乐喜菩提受持此经。乃至一喻。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

 

前面所讲的那一种供养,建造道场修福,福修得再大,只是人天福报,不能超越轮回。所以《无量寿经》上讲「假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这是给我们说明修慧的重要,修福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帮助我们超越六道轮回;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要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定要修慧。所以戒定慧三学重要。

 

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戒学的目标是得定,那修定,为什么要修戒?你要不守戒,定很不容易得到。戒律是把你一切贪爱的门,把它关住,心慢慢才得定。所以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好了,心都不想了。什么都不想了,慢慢就能够定下来,所以它的目的是得定。定还是手段,所以得到定,就不要欢喜住在定里面,那就错了。定的目的是开慧,慧才是学佛真正要得到的东西。所以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就住在定里头,他得到定,定好,定快乐,不想舍离。好像我们上这个讲堂来,咱们讲堂在三层楼,他到第二层楼,不错了,很好,他不愿意再往上去了,他永远得不到。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持戒的人,戒律很精严,戒持得很好,不能得定。把手段当作目标,好像我们上楼来,手段是什么?楼梯。他爬上楼梯,他就不想下来,也不想上去,在楼梯上住上了,这个人很愚痴。许多持戒的人都是这个情形。自己持戒得很好,看到别人破戒,看到别人不持戒,他就轻视别人,瞧不起别人,他有这种烦恼现行,他还能得定吗?不能得定。

 

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修行是修我自己,不是修别人。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自己没有过失,怎么会见到别人过失?那就怪事了。诸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没有看到一个众生有过失,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看不到众生过失?因为他本身没有过失,看不到过失。只有本身有过失,才看到别人过失。别人过失一起来,把自己过失勾引起来了。自己没有过失,外面什么样过失,我里头没有,没有反应。只有自己有毛病,看到外面,马上就反应出来。这是真正修行人要觉悟的,真正修行人要知道的。每天反省,我怎么又见到别人过失了,见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过失,自己怎么是老有这种毛病。

 

所谓过失什么?就是前面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不是外面境界、是非好丑不明了,明了,清清楚楚,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好丑境界,在我心里是平等的。自己心永远保持清净,这就对了。如果自己修行,稍稍有一点成就,贡高我慢起来了,那修的结果是什么?他证果了,证的是烦恼果。傲慢是烦恼,你看贪瞋痴,底下就是傲慢,他所证的果是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的果报在哪里?在三恶道。现在证的是花报,贪瞋痴慢,将来果报在三恶道。这修的是什么行?完全是颠倒错误,这些弊病,修行人很容易犯。自己没有一点功夫,还很谦虚,说我不如人;稍稍有一点功夫了,就觉得自己不得了,愈修烦恼愈重,愈修习气愈深。初学的时候,对人很谦虚;学了几年了,那个眼睛慢慢长,长到头顶上去了,看不到人了,瞧不起人。凡是这一类的人,我们不要去管别人,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别人与我不相干。他修行成佛了,我成不了佛;他堕地狱,我也不会跟他堕地狱。

 

所以外面境缘,实在讲,与自己了无干涉,要紧的是自己。自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心态反应出来的是什么?这个关系太大了。如果在境界里面,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我们的反应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觉而不迷,这就证明自己修行确确实实功夫得力,是一个真修行人。如果在一切境缘当中,境,佛法里面讲这个境界,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中国古文里头用的这个字很简单,现在讲就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面对着这些境界,我们还分别执着,还起心动念,这就错了。我们怎么修,谈不上功夫,为什么?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是凡夫;不被境界所转,那就叫圣人,《楞严》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同如来,就是成了如来,就成佛了。佛与大菩萨,他们的本事就是不受环境所转,不为境界所动,这就是定慧成就。这个经上跟我们说的,修福不如修慧,修再大的福报,不如有一个人,这个『乐』,是爱好、欢喜,爱好欢喜『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喜欢智慧,爱好觉悟。

 

『受持此经』,这里面重要的字眼,就在受持。什么叫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我把这个经送给你,你接受了,是不是叫受持?不叫受持。如果受持是这么简单的意思,我们每个人都受持了。你要真正懂得受持的意思,想一想,我们从来没有受持一部经。受是接受经典里面所讲的理论,我们对这个经上的理论有没有真的明了?真正通达明了,这是接受了。经里面所讲的教训、修学的方法,我们是不是完全做到了?没做到,没受,没接受。要把它真正做到,才叫做接受。经中所讲的境界,我们有没有契入?没入佛菩萨的境界,没接受。可见得,受持不简单。真正一个受持的人,他必然是心同佛心,愿同佛愿,德同佛德,行同佛行,这才叫全盘接受过来。也就是每部经最后一句话,信受奉行,信受奉行才叫做受持。不但尽形寿依教奉行,菩萨发的心大,生生世世尽未来际劫,都是信受奉行。特别在本经,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不是尽形寿受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永远的受持。依照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教训,去认真的修学,所以他所得的功德超过前面所讲的那个比喻,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依教奉行,决定了生死,出三界,圆成佛果。这哪里是一个世间福德之人,包括摩酰首罗天王也不能够相比。

 

这下面说得尤其好,不仅是受持这一部经,『乃至一喻,所得功德』,像经中讲的这九个比喻,真正有一个比喻彻底明了,彻底能照做了,那个真实的功德都不可思议。两个比较一下,就像《金刚经》上讲,受持一句偈,功德就不可思议了,何况全经?何况是一切经?一切经有没有方法受持?给诸位说,有方法,抓到纲领,就统统得到了。像个衣服,拉到领子,一拿,这衣服就很顺,很顺畅,全部就拿到了。而一切经的纲领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在外头听到不少人,说我修净土已经迷了,有人批评我,说我已经迷了。这个事实,我清楚,他不清楚。我一点都不迷,迷了的人决定不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人决定不迷。为什么?古大德确实做了一番仔细的去比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我们今天称为《大藏经》,一切经里面,我们去把它选,哪一个第一?《华严经》第一。《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一比?这《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说《无量寿经》第一?这都有根据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就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统统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性相因果是《华严经》的归宿,那它当然是第一,这个不假。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选用的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本子,他把全经分成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是什么?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世尊转告,跟阿弥陀佛亲说,没有两样。所以那一章经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四十八条当中,哪一条第一?再找,慢慢找,把第一的第一找出来。古今大德公认,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讲的是什么?十念必生。念什么?念阿弥陀佛,这才把第一找出来,原来阿弥陀佛是第一的第一,没有再上了。一句佛号统摄一切法门,我们不念这个,念什么?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部《大藏经》统统念圆满了,你要《大藏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你要念多少天?那叫笨念,我们聪明的念,阿弥陀佛,你看念完了,一部《大藏经》念完了。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念十万部《大藏经》,谁有这个能力?我有。诸位在这样校量之下,你才真正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在整个佛法里面,它占的是什么地位。

 

所以学禅,古德就说过,一句弥陀,就是无上深妙禅。你要学密,昨天我有个老同参,赵福崇居士来看我,他来问我,他学密宗,念咒,念得很辛苦。他来告诉我,我劝他念阿弥陀佛。我告诉他,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神咒,是咒中之王。你们密宗所有的咒子都不如这个咒子灵。一切咒没有这个咒的功德大,他不知道。我说我叫你学密,我传你无上神咒,「南无阿弥陀佛」。你看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密宗是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金刚萨埵菩萨,就是金刚手菩萨,把密法传给他,龙树菩萨传出来的。金刚萨埵菩萨是谁?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自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普贤是密宗的始祖,,他念阿弥陀佛往生的,他念的是咒中之王,你们善根浅少,传给你的小咒,让你们去念念。到你几时大善根、大福德现前,看看你,你这一生有资格成佛了,再把咒王传给你,阿弥陀佛。看看你,缘分还没到,没有资格成佛,传给你什么楞严咒、大悲咒,叫你去慢慢去念,安慰安慰你而已。哪里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咒中之王。所以真正认识清楚这一句佛号,实在讲,太少太少了。今天念这个佛号的人很多,念这佛,真正有什么好处,说不出来,怎么能叫人家相信?所以这个法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华严经》是什么经?《无量寿经》的注解。

 

所以受持一偈一句,功德都不可思议,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这个功德比较,没有法子比较。我们才知道,这个法门之殊胜,才真正肯把所有一切法门舍掉。我自己入这个境界,才体会到莲池大师,才晓得莲池大师讲的那两句话真正的用意,他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为什么?三藏十二部里头去悟,刚才讲了,笨人,笨法子。莲池大师这下开悟,聪明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三藏十二部念完了,这是聪明人,聪明方法,他得到了。得到,一定取这个法门,所以大师晚年,就是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他,他什么法门都没有。

 

他住在杭州,曾经杭州有一年大旱,不下雨,干旱,老百姓非常之苦,农作物没有收成。地方的官员都是信佛的,都是皈依三宝的,知道莲池大师真正有修行、有道德,请他求雨。我们佛门里头有求雨的仪式,禅门日诵里面就有,就有这个仪规。求雨的一套仪规,莲池大师不用,他找到来的时候怎么办?他说好!他老人家拿了个引磬,他说你们大家跟到我,就念阿弥陀佛。到这个田野里面去念,这很奇怪,他念到哪里,那个地方雨就下在那里,雨真的被他求到了,什么仪式都没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诸位要是真正相信,真正不怀疑,你要是有什么病痛,有什么灾难,你就老老实实念这句阿弥陀佛,也不要找医生,也不要吃药,念个几天,什么病都念好了,都没有了,你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你一天比一天年轻。所以这个法门,我是讲真话,这法门不老、不病,还不死。好,我们今天就说到此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

 

今年,我们这一座就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这几天我在景美,有个同修找我的麻烦,要我讲《观无量寿经》,要一个星期讲圆满。那只能够做最精简的方式来讲,提纲挈领的讲,不能详细讲。但是有好处,都是经典里面最重要的,精华的部分。讲到十二号圆满,十二号是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六,好像是十四、十五。十四、十五是星期五、星期六。我们在景美那边照样讲《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讲到十五号。十六号,我到美国去,我去一个月,大概在元月二十号左右,我就回来。去主要的,现在那边有几位同修,利用那个道场进修,我要把修学的方法告诉他,这是一桩要紧的事情。

 

另外,就是我们要建一个念佛堂,做为将来大家都可以到那边去进修,只要你们有假期。但是我们的道场,最大的容量是三十个人,不能超过三十个人。所以希望诸位同修,可以利用这个道场。你们如果有假期,到美国去住一个月、两个月,倒挺好。到那里去,等于说是闭闭关、禁禁足,老实念佛,在那里读读经。短时间把这个身心静下来,对于身心的健康,修学的进步都有好处。

 

好,我们念佛回向。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6:29: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97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