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75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75

第75集 A

MP3下载

第75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五页最后一行。这是本经的教起因缘,十门里面第六门,宣说胜行。

 

【六宣说胜行者。欲契真性。非行不阶。故说普贤无方胜行。】

 

这一段是《疏》文,下面这是注解,我们直接看注解。教起因缘一共有十科,就是十个小题目,这是第六。『宣』是宣说。『胜行』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佛在大经,就是《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可见得,要想圆满成佛,普贤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普贤行与其他行门差别在哪里?这是首先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菩萨行门的纲领不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使在《华严经》上,也不超越这个范围。文殊的十行,不过是把六度般若再开成,方便愿力智,《华严》里面讲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最后的方便愿力智,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是以般若为根本智,后面四种是后得智。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只可以说在条目上有简繁不同,内容并无二致。普贤行殊胜在哪里?它所殊胜的就是心地清净平等。唯有真正清净平等,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看下面宗密大师的注解。本经的《疏》是清凉大师作的,《钞》是宗密大师他们师徒二人。

 

【六宣说胜行等者。既顿悟本心圆明。反伤多劫流浪。故须修习胜行。令契本源。还源观云。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久被尘坌。而有矿秽之垢。若人唯念宝性。不以种种磨治。终不能发光现物。真性亦尔。久被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终无净用。】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把悟、修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古人所谓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悟了不修,得不到利益,也就是说得不到真实的受用。由此可知,《华严》这是根本法轮,特别重视在真修。我们看华严三圣的表法,《华严》是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文殊是代表悟,普贤是代表行,把普贤菩萨摆在第一,重视修行。前面第五段,这是讲悟,顿悟,悟后要起修;不起修,悟了还是没用。换句话说,决定不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这是诸位一定要觉悟。悟得再深,悟得再高,还要搞生死轮回,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一转生就退转,就有隔阴之迷。所以菩提道难,凡夫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在哪里?就是生生死死进进退退,麻烦在这个地方。所以彻悟之后,彻悟,文殊、普贤彻悟了。文殊普贤修什么?念佛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不能往生西方,《华严经》就不圆满。为什么?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永远不退转。你到那里去修,悟后起修,你快一点修、慢一点修,无所谓,为什么?他不退转,他没有隔阴之迷,他也不要去轮转,他无量寿。三个阿僧祇劫,对无量寿来讲,那真是不算一回什么事,他寿命长。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为什么要提倡这个法门。

 

在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的初祖就是普贤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第一部讲《华严经》,在华严会上提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净土宗的初祖。如果讲尽虚空遍法界,那是大势至菩萨是初祖。尽虚空遍法界,提倡念佛求生净土是大势至菩萨;在我们娑婆世界,第一个提倡修净土的是普贤菩萨;在我们中国,第一个提倡是慧远大师,东晋的慧远大师。我们讲净土宗的初祖,就是三个,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悟了之后,才真正生惭愧心,多生多劫在六道里头,头出头没,生死流浪,这是可耻可悲的。耻辱,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什么时候才觉察?真正觉悟才晓得。觉悟之后,必然是求出三界,求成佛道。出三界,虽然说不难,是在菩萨、罗汉来说,不难;在我们凡夫实在是不容易。声闻、缘觉、菩萨出三界不难,圆成佛道难。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过去生中住菩萨道,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种善根福德因缘是多么深厚,因为他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还有退转,还有隔阴之迷,想到这个地方就毛骨悚然。供养四百亿佛,还有隔阴,还退转,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从菩萨退转到凡夫。真正明了这个事实,才真正体会到,念佛求生西方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下下品,也不会再流转,也不会退转,也不会有隔阴之迷。所以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之所赞叹。

 

《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特别赞叹这个法门。普贤菩萨代表毘卢遮那如来,这个法门难信,实实在在是难信。此地这是讲,悟了之后,要修胜行,最殊胜之行。这最殊胜之行,在此地来说,我们心里就有数,最殊胜之行是什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的胜行。『令契本源』,本源是自性,明心见性,达到彻底究竟圆满。《还源观》云,这是华严宗修行的理论原则。这是从比喻上说,譬如『大摩尼宝』,摩尼宝珠,摩尼是印度话,摩尼宝珠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如意珠。你得到这个宝珠,可以随心所欲,想求什么,它就变现什么。你在物质上的受用永远不会缺乏,能够随心所欲。这个宝珠『体性明净』,它是光明洁净。可是现在这个宝珠很不幸,埋在土里面埋得很久,它有了染污。我们举个比喻,譬如说黄金,黄金是明净的,但是黄金没有提炼,在金矿里面跟泥沙混合在一起,这是染污。必须把它开采出来再提炼,把染污统统把它排除掉,纯金才炼出来,这情形是一样的。所以它在泥土里面埋藏了很久,这就变成一种矿,肮脏的东西很多。用这个比喻说。

 

『若人唯念宝性』,宝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佛在经上讲,这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法看一切众生,绝对是平等的,绝对没有高下。佛好比是提炼到纯金,菩萨、声闻、缘觉也炼得差不多,像九成金、八成金。像现在的K金一样,虽然不是二十四K,二十三、二十二,也不错了。我们一K也不到,完全没有提炼。这就是虽然你觉悟了,悟了有没有用处?悟了没有用处。悟了什么?是个金矿,不值钱,没有用处,必须要提炼。提炼,这就是修行。所以唯念宝性,『不以种种磨治,终不能发光现物』,我们发现了金矿,开采、冶炼,这样才能得到受用。

 

『真性亦尔』,这再回过头来讲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佛性,就像这种情形一样,『久被烦恼垢染』,这个久,真是无始劫以来,我们的烦恼习气,染污了真如本性。所以我们虽然有佛性,但确实是凡夫;虽然有般若,我们今天确实是迷惑颠倒;虽然有法身,法身,还依旧是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过这种日子,这是多么可悲,这是多么可怜。几个人真正觉悟了?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苦难都多。今天伊拉克的战争,如果处理稍稍不妥当,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三次世界大战,决定是核子战争。如果在那个地方,一个星期之内,爆发三十颗原子弹,我们这个地球上,人类就要死三分之一了。虽然爆发在那个地方,那个原子尘随风飘流,飘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有人死亡。这不是人类有能力来控制的,这种情形非常非常可能,所以说危机重重。在这样环境当中,我们想了生死,出三界,除了念佛法门之外,确实没有第二个法门。不是说别的法门不好,好,我们的根性不够,我们没有能力修,我们没有时间修。如果是上根利智,有充分的时间,他学其他的法门能成就。今天这是劫难临头,没有时间,来不及了。

 

在大陆,黄念祖老居士,诺那活佛的传人,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今天念佛,不念咒了。原因在哪里?来不及了。正是古人所讲的,「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我到北京去看他,他告诉我,大陆上这四十年当中,学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凤毛麟角,念佛往生的有几百人,不能比。你们看他的《谷响集》,这我们在台湾已经翻印多少次了。《谷响集》是他专门答覆学密同修的信件。他对于学密的同修,劝他念三部书,第一个是《无量寿经》,第二个《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的,第三个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而且劝学密的同修,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不发愿求生净土,不可能有成就的。这是综合《谷响集》那么多文字的结论,这是我们在现前,所遇到的真正的善知识。

 

底下就说,『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终无净用』。修行,离不开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的总纲领。首先要持戒,一看到戒,大家就想到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就想到这上去。这个想法太窄、太狭义了。戒是一门大学问,戒学,佛法到今天衰微到极处,原因在哪里?戒没有了,没有人懂得戒学。正如同儒家没有了,在这个世间消失了。原因在哪里?礼失掉了。礼是儒家的行法,戒是佛法的行法,修行的方法。戒律是什么?是生活规范,戒律是生活,必须要遵守。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地方,你一定要能够辨别善恶的标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如果没有能力辨别善恶,那个戒还谈什么?没有法子好谈。今天几个人知道哪些法是善法?哪是恶法?虽然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我们离开经典迷惑颠倒,展开经典也是含糊笼统,也没有把它搞清楚。

 

经典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标准,起心动念,凡是想自己的就是恶;起心动念,能够为别人着想的这是善。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佛说起心动念想自己是恶?因为佛法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它的目标在此地。你不能见性有两大障碍,这两大障碍,第一个就是我执,第二个是法执。起心动念想到我,你天天在增长我执,你怎么能见性?要见性,必须要破我执。我执破了,证阿罗汉。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我执破了,证事一心不乱。不但「我」不能执着,「法」也不能执着,有了法执,不能见性,所以这两大障碍。由此可知,一切的我执与法执是恶,我们起心动念,都想到一切众生,把「我」先给它断掉,我执断掉,再进一步,法也不执着,法是自性的德用,不执着,这个用才是正常的,执着就成了病。不是说没有作用,有作用,有作用不能执着,执着就是病。

 

今天有几个人修行重点摆在这个地方?戒律要持,持而不执着,你才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执着定,不能开慧;执着戒,不能得定。戒律修得很好,人天福报。好像我告诉你,楼梯好,从这个楼梯可以爬到二楼。楼梯好,站在楼梯上,不肯往上去,他不知道这是个手段,不是目的,从这个楼梯爬上去,那就对了,怎么可以执着?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条之中,晓得戒是得定。因此持戒只有自己持戒,决定不能看别人持戒不持戒,我自己戒律持得很好,看到别人不持戒,心里就难过了,或者就轻视、瞧不起了,自己贡高我慢,那这样的持戒所得的效果是生烦恼,是造罪业,哪来的功德?没有功德。

 

所以六祖大师讲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这就对了。《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修行人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个人之外,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善知识,善友。善友是什么?善友是老师,佛门里,称老师称善友。所有一切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示现的这个善法,我要跟他学,是我的老师;恶人示现的恶行,我要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紧改过自新,所以善恶统统是我的老师。我要以平等的心来恭敬供养,这叫普贤行。谁有过失?我自己有过失,别人都没有过失。为什么?他是我的老师,他做样子给我看,让我自己反省,让我自己检点,改过自新。这样的修行,才叫普贤行。所以普贤行,永远是清净平等的。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这是持戒的原理原则。

 

持戒在生活上就是守法,守老师的教诫,守佛菩萨的教诫,守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乃至于一切善人、恶人所表现的,我们统统要遵守。善人的学习,恶人的反省,全是在戒律里面。戒律不是那几条条文,死在那个条文里头没有用处。这绝对不是我们把一切人都看作佛菩萨,把一切人看作佛菩萨,你就起了一个念头,我把他看,他不是真的,把他看作佛菩萨,你能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一切众生是确确实实佛菩萨,我才会真正觉得他是真佛,是真菩萨,他示现给我看的,我这个平等清净的恭敬心,才能够生得起来。我把他当作佛菩萨,我的恭敬心生不起来。所以普贤行不容易修,这是真实的智慧,真正的觉悟。菩萨道上,学生就是我一个,没有同伴。同伴,他跟我一样,差不多,轻慢心就生起来了,礼敬诸佛,这一句就做得不圆满。没有同伴的,没有同学的,全是老师,全是诸佛,全是菩萨,圆满的礼敬才生出来。

 

普贤行是圆满行,清净心是没有缺失之心。希望同修在这里留意,要在这个地方认真修习。这是戒学。定学是什么?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如如不动。在一切法里面,见色闻声还会动心,还会起念,定就没有了。于一切法中,起心动念了,这个外境是魔。魔怎么样?折磨自己。如果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境界是佛。所以佛与魔,心外没有,心外是无佛亦无魔,佛与魔是在自心。心,禁不起外面诱惑,境界就是魔境。能够在一切境界里如如不动,这外境是佛。所以自己是佛,外境是佛。为什么说成佛了,看大地一切众生同成佛道?道理在此地。绝对不是说,我成了佛,大地众生还没有成佛,没有这个道理,那就变成二法。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这些经句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叫定。慧是一切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是智慧。戒定慧这三德是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虽然是性德,也要用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但是要记住,性修不二,这就对了。性德跟修德是两回事情,永远不能契入;换句话说,你得不到真实的受用,性修不二,这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下面大师引用经文来说:

 

【故经云。不如说行。于佛菩提。则为永离。】

 

这是佛说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如」,『不如』就是违背了。我们学佛的人,天天念经,天天讲依教奉行,怎么违背?因为你所依的教是文字、是语言,那个不如,那不是佛教。岂不闻,经典上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佛是什么意思?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很好,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叫你着相。不着,执着就没有了,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这就是佛的意思。你这一有执着,我执、法执全具足,你哪一天才能解如来真实义?可以说永远没有指望。你执着!所以这个如说,太重要了。违背了这个原则,『于佛菩提』,佛菩提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是自己的圆满自觉,那你就愈去愈远了,『则为永离』。

 

【又法句经言。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为明胜行。故说此经。】

 

《法句经》里面两句话,『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这四句是《法句经》上的话。所以念得再多,实在讲没有用处。佛一生说这么多法,不是叫我们统统学的。诸位仔细去读经,你就知道了,佛说法都有一个当机者,当机是什么?就是为他说的,他来问,给他说的。所以我们晓得,他不是为我说。我要见了佛,我去问他,佛一定对我说出跟他们不一样的。跟大夫看病一样,你来了,我看了你的病,给你开个方子,处方,你拿这个处方,一用就好了,药到病除。第二个人来了,我再给他开个处方,不会是相同的。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医生先把药方开好了,来看病?方子没开错,你吃了不好,是你病害错了,你没有照我的药方害病。哪有这种大夫?所以要晓得佛这一部《大藏经》,是当年他的处方。现在佛不在了,这个《大藏经》处方,不是对我们的。但是对我们有一个处方,就是持名念佛法门,这是给后世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在不在世都没关系,这个药方是药到病除,是治一切病的,不是其他的处方,其他的处方要对症。对症,那个病马上就除掉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

 

所以学东西,自己要记住,决定不能违背戒定慧,这就是如说修行;违背戒定慧,就是「不如说行」。戒定慧是总纲领,六度也不出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是慧,忍辱跟禅定是属于定,其余都是戒,布施也是戒,持戒也是戒,精进也是戒。所以六度,不过是三学展开细说而已,绝对离不开这三大纲领。所以你看佛法,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窄小,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狭义,它是广大圆满无边。我们学习,这是看个人根性,我不是利根,不是上智,老老实实学一部经典能成就,心是定的,不散乱。广学多闻,那是根性很利的人,自己要认识自己,根性不是那么很殊胜的,就老老实实学一样东西。一门深入,死心塌地,这个戒定具足了,定里面自然生智慧,还能成就。如果同时学很多东西,你的心很难定下来;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在佛法里头来说,是世智辩聪,没有智慧的。

 

今天下午,有四个出家人来看我。他们在念佛学院,念的课程很多。我就跟他举一个比喻,我说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十年学一部经,一个人十年学十部经。从广博这一边来说,学一部经的,不如学十部经的;从专精上来讲,学十部经的,不如学一部经的。一部经专,一部经,他十年当中没有妄想,他不想看第二部,他心定,他有智慧。学十部经的,心散乱,没有智慧。所以真正修学,抓住这个纲领,戒定慧三学,定在一部经上,依照一部经来做,三学就具足,全部抓到了,这个很重要。

 

底下这一句说『为明胜行』,为了要说明行门当中,最殊胜的修行方法,『故说此经』。此经,广义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狭义就是指这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专指这一卷。

 

【然有二种。】

 

最殊胜行有两种:

 

【一遍成诸行。二顿成诸行。】

 

这个『遍』,这是华严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遍,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他统统具足。顿是快速,立刻就成就了。所以这两个遍跟顿,并不违背,是一体的,要既遍又顿,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遍;导归极乐,顿。往生西方,一生成就,这是顿法。连窥基大师都赞叹,窥基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你看看他注的《弥陀经》注解,《阿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作的,他都承认这个法门是顿超的法门,一生成就。这两种,下面给我们解释。

 

【初者。】

 

这个『初』就是遍成诸行。

 

【谓次第浅深各各差别。】

 

因为这是包括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遍成。这些法门里面,确实有『次第』、有『浅深』,『各各差别』不同。

 

【于中又二。】

 

这里面再分为两类:

 

【一行本。二行相。】

 

『本』是理论的依据,『相』就是方法,所表现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相状。我们讲就是修行的样子。

 

【行本者。】

 

这是依据行相之所本。

 

【谓菩提心。】

 

所以在身语意三大类行为之中,是以意为根本。意是念头,正所谓是心清净,语、身自然就清净。心不清净,语跟身怎么修也修不清净,这心清净很重要。『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这是根本,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迷。这是菩萨行的大根大本,迷了就不行。

 

我们基金会有一个董事,焦国宝居士,他在过去,他服务的机关在台北,听我讲经听了不少年。以后他的单位搬到台中去,所以他现在住在台中,年岁也大了,我不晓得有没有退休?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刚刚搬到台中,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在台中,遇到一个同修是女的,交往还不错,他说可不可以结婚?我就给他回了一个明信片,写了一个字,什么字?婚字。婚是什么?见到女人,头就昏了。他还不错,他就不结婚了。表示什么?他不昏,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结婚,他不昏。中国古圣先贤造字,这个字里面的学问大了。所以中国文字跟全世界文字不相同,它这个字叫你看到会觉悟。焦国宝有没有做对?给诸位说,对了一半,并没有完全对。完全对的什么?是结婚之后还不昏,那就对了,那才是对的。

 

所以中国人讲什么?家,为什么?夫妻在一起相敬如宾,就是不昏,特别提醒你,不能昏,昏就糟了。不是叫你不成家,可以成家,成家不能迷惑颠倒,还是要常常觉悟,这才对。所以夫妻相见如朋友,如宾客一样。这才真正是道,五伦之一。他只体会了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他就不知道,所以他还是昏。不是昏在这一边,就昏在那一边,两面都昏,他不晓得走中道。佛讲中道,儒家也讲中庸,这都是偏在一边,这都是错误的。那真的是要觉悟了,不结婚,立刻出家。他也很能讲,出家也可以讲经说法,他既不结婚又不出家,你说还不是昏,是不是?还是昏。这是讲的觉心,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觉悟,觉而不迷。

 

【大经云。】

 

这个大经就是指《华严经》。佛在《华严》上说: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悉为魔业。】

 

『忘失』是离开了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修种种善法,都是属于魔业。魔业是什么?业障。统统有障碍,为什么有障碍?因为你所修的一切善业,你有能有所。能,我能修,一切善法是我修的,我的功德很大,我的福报很大,我执增长,法执增长。我、法两种执着增长,就不能明心见性,障碍了你的大菩提心,这就是魔业。你所修学的结果,如果真的是善,你来生得人天福报。如果说伪善,那将来还要受三途苦报。佛讲的话没错。

 

【故二千行法冠于最初。】

 

《华严经》上讲修行的方法讲了两千多种,在「离世间品」讲了两千多种的『行法』。在没有讲修行行法之前,先讲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菩萨行法的依据,一切行法的根本。先要心觉而不迷。实在讲,我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大家讲得很清楚,这个心要觉、要正、要清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无量的行门就是修觉正净。《华严》里面,是列出两千个行门。『冠于最初』。

 

【善财见诸善友。皆先陈已发。表是修行器故。】

 

在「入法界品」,或者在我们这部《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的品题,很清楚、很明白、很长,《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的法界,这是诸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谁能证得?普贤行愿能证得。所以入,有能入、有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能所不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做给我们看,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去参访这些善知识,善友就是善知识,也就是老师。『皆先陈已发』,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首先是表明发无上菩提之心,这才是法器,善友才会真正教导他,他才能真正得利益。没有无上菩提心,遇到善知识也没有用处,遇到诸佛菩萨也没有用,所以这个心非常非常重要。下面给我们略说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

 

【然菩提心略有三种。一者心体。二者心相。三者心德。】

 

『德』就是作用,『相』就是样子,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相状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这个要搞清楚。这部经的好处,就是宗密大师跟我们讲得很详细,所以没有时间读整部的《华严经》、整部的《疏钞》,念这一部就够了。这部《别行疏钞》,可以说是全经的浓缩,全经的精华,我们非常感激宗密大师,他不厌其烦,详详细细跟我们说明,这是这本书的好处,它足以代表全部的《华严》。

 

【言心体者。】

 

先讲『心体』。

 

【广有无量。】

 

如果细说,无量无边说不尽。

 

【海云比丘说有十心。】

 

这在五十三参里面,把无量无边归纳成十大纲领。十大纲领,我们还嫌多嫌烦。

 

【要略为三。】

 

再归纳,归纳为三条,这是我们平常讲菩提心最常说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就是这三条。

 

【一者直心。】

 

这三条都是菩提心之体,本体。

 

【一向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着。】

 

这个地方讲的这三种菩提心,希望同修们记住。为什么?他讲得简单、扼要、明了,其他地方讲解的没有这么简单,没有这么清楚。往往我们念了三菩提心,会念得莫名其妙,不晓得他讲什么,这个注解好。『一向正念真如法故』,这一向,简单说,就是一个方向。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目标。这一个目标是什么?是正念真如法,这是心体。真如法不可思议,你能够想象的不是真的,你能够说出来的也不是真的。真正的东西,是超越了思惟,超越了言说。所以佛祖为什么叫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就是一向正念真如法故。

 

真如法到底是什么?一切佛法皆是真如法。不但一切佛法是真如法,一切世间法也是真如法。只要你在一切世出世间法里面,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哪一法不是真如法?我们今天随手拈起这一法,如果诸位是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这是真如法。大家懂不懂这个意思?我拈起这个给你看,毛巾,这不是真如法了,是不是?为什么?它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人加的。看这黄色的,如果我们祖先叫这个颜色叫红色的,现在大家都叫红色的!名字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离开一切名字,真东西你见到了。你眼见到是真的,你起个念头是妄的,妄念。我见是真见,我见到黄的毛巾是妄念。所以没有一法不是真如法。这一句就是教你,真心之体是什么?一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只要真心离了妄念,没有一法不是真实法。

 

后头讲『即是大智』,这是圆满的智慧,般若智慧。『无所执着』,我们今天是搞成习惯了,无始劫来,就养成一个习气。习气什么?分别执着。一念,马上就分别这什么东西,这什么东西,错了,落在第二义里面了。一念没有分别的时候,没有执着的时候,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一向正念真如,第一义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起心动念,所有一切障碍都来了。所以你看这一句,一向正念真如搞糊涂了,这是没有法子。你们今天能听懂我这一句话,你在修行上就很大的帮助。换句话说,你的烦恼执着就会去掉很多很多,身心自在。

 

【二者深心。】

 

『深心』,实在讲,就是本愿。直心是真心,本愿统统是从体上说的,本来具足。

 

【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乐』很难讲,如果讲我们爱好,这个爱好就起心动念,就落在妄念了。但是找不到一个名词能够代替,这个爱好是自然的。正如同《无量寿经》上讲了八个自然,《楞严经》上给我们讲的清净本然,是这个意思。真性里头是自自然然显现出一切至善之法。

 

【谓发大愿。即四弘誓愿等。】

 

我们在路上,就像孟夫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遇到一个人有难,掉水的时候,你一定自自然然伸手把他救起来,拉起来。你有没有起心动念?看到了,很自然就把他救起来,这是恻隐之心,这是胜行,不是一个起心动念。可是诸位要记住,在中国东方人是这个样子的,在美国千万不可以。这是常识,他们的观念跟我们不一样。美国如果小孩跌倒了,你赶快扶起来的时候,后来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假如他跌伤了,他的家人来告你,告你赔偿。我们那边一个同修,看到一个小孩跌倒的时候,结果他把他扶起来了,送他回家。过了两年之后,他说法院里有人告他,有个律师告他,说这个小孩当时跌得膝盖里面的筋跌断了,要求他赔偿八万块钱,无妄之灾。到最后他也请律师,打官司,实在是没有道理,最后结果还是赔四万。好心好意的扶一个人,赔四万块钱。所以在美国你看到不管是老人、小孩,跌到地下的时候,出了什么事情,你动都不能动他。动他,美国人最喜欢告状,还有专门这些律师,看到这个情形,律师说,我帮你告,拿到钱,我们一个人一半。这样的一个社会。

 

那遇到这个情形怎么办?马上打电话给警察,拨119,两分钟警察就到了,由他来处理,没事情。所以你看外国人他不会碰的,他马上打电话,警察就来了。所以外国人帮助人,恻隐之心是赶紧打电话报警,千万不要动他。这个常识,诸位要有,否则的话,到外国吃亏上当。每个地方风俗人情、生活习惯、道德观念都要搞清楚。所以我们中国方式搬到外国不行,外国人搬到我们这里也不行,地方走多了,就逐渐了解。这是胜行。

 

所以『四弘誓愿』是出自于本性的,不是勉强修的。真正觉悟,他自然就发出来了。我们天天念,「众生无边誓愿度」,一个众生也不肯度,是不是?那个众生,我看了就讨厌,冤家对头,我才不度他。「烦恼无尽誓愿断」,一天到晚生烦恼,没有一样能做到,有口无心,都是假的,这没有用处。必须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他自然发出来。所以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菩萨他觉悟了,起心动念都是想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从来不会想到有自己。我执没有了,把自己给忘掉了,没有自己,只有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断烦恼,为一切众生学法门,绝不是为自己,也为一切众生成佛道,因为唯有圆成佛道,才能够真正彻底帮助一切众生,这叫深心。

 

【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则前二所作。亦为众生。】

 

直心、深心都是为一切众生,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我过去也迷惑颠倒,也跟他们一样受苦受难。现在自己觉悟了,离开一切苦难,再看看那些人,自自然然会帮助他,会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除非他不能接受,不肯接受,那只好等待,那就是缘不成熟;等待缘成熟了,自自然然就示现出来帮助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都不会舍弃。一定要等到他缘熟,缘不熟,去了也没有用。所以帮助一切众生,有这个大愿,不能有这个心,天天念着,我要想什么方法帮助众生,那就错了,又落在第二义去了,又在打妄想了。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清净心就是智慧,就是光明遍照。你才能看到哪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他需要什么。那个众生,今天程度怎么样,他需要什么?应机施教,这样才真正能够帮助众生,破除烦恼。他机缘没成熟,帮助他没有用,反而造成障碍。

 

所以佛、菩萨来帮助我们是他的慈悲,他不来,还是他的慈悲。不来是我们自己业障重,来了我们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还要轻视他。轻视,这就是造罪业,自己罪业更重。所以他不来,是绝不增加我们的罪业;他来,是我们的业障消除了,机缘成熟了,决定帮助我们成就。所以佛菩萨出不出现,统统是大慈大悲。至于要问,佛菩萨什么时候来度我们?不是问他,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什么时候真正想出离三界,真正想圆成佛道,你只要有真心,真正有这个意念,佛菩萨决定就来了。换句话说,真正觉悟的人,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佛经不能不相信,句句是真实话,没有一句是假话。我们再看下文:

 

【故慈氏章云。菩提心为灯。大悲心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光即大智。上解心体竟。】

 

它这个点错了,上解底下这个点应当点到大智,『即大智,上解心体竟』。『慈氏』这一章,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前面一章,我们这一章是最后一章,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章。在五十三参里面,慈氏菩萨在文殊之后,普贤之前,前面一章。弥勒菩萨曾经说了一个比喻,『菩提心』好比是灯,『大悲心』好像是油,油灯,没有油,这灯点不亮;『大愿』就是灯炷,这个点燃了,它才会放光,『光照法界』。用这个方法,用灯来比喻菩提心的相状,菩提心的心体。那它的作用就是智慧,般若智慧,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所以这个智慧不能现前,智慧变成了烦恼。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迷了,圆满的智慧就变成无量的烦恼;觉悟了,无量的烦恼就变成无量的智慧。可见得,转变的这个观念、枢纽就在迷悟,就这么一点点。所以悟了的人快乐,无比的快乐;迷了的人烦恼,苦恼得不得了。

 

以上是把「心体」这一段给我们说完了,下面这是讲「心相」,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样子是什么样子,今天时间到了,下一次,我们看看菩提心是什么样子。好,我们念佛回向。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6:30: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9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