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七集) 2015/9/15 台湾台北灵岩山寺三重别院 档名:WD15-007-0007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十九页,第五行。网络的同修如果没有经本,专心听就好。如果需要经本,请向华藏,在网络上的法宝流通那边去申请,就可以寄给各位。我们看十九页第五行,昨天我们学习到「菩萨教化品」前面一段的经文,修行五忍。今天我们从第五行,请看经文,我将这段文念一遍:
【次第起干慧性种性有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段。『次第起干慧』,修行它的次第,前面这段经文是菩萨「初发想信」,接着就是次第生起「干慧性种性」。干慧也是一个形容比喻,形容还没有得到真谛法性理水,故名干慧。真谛就是我们讲的自性,明心见性,见到自性,这是真谛。还没有得到,接近,往真谛的边缘靠近,修行它的次第层次,就是一层一层的接近真谛、接近自性。在这个过程,此地讲的「次第起干慧」,次第就是接着前面初发想信,接着生起干慧性种性,这个干就是还没有水来滋润,还没有得到真谛法性的理水,还没有得到这个水来滋润。这是用水来形容比喻,还没有得到水的滋润,这个智慧是比较干的,所以用这个名词来给我们说明这个层次的智能它的性质。
『种性有十心』,有十种心,这当中有十种心。『所谓四意止』,「四意止」是四种。这个止,我们佛门讲的止观,止当中有观,观当中有止。一般教下的修行,都是离不开止观修学的原理原则,不管大乘、小乘、显宗、密教都修观,这个观当中有止,止当中有观。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讲,其实讲只是讲一个观,因为观当中有止,止当中有观,所以我们修行功夫得不得力,关键在会不会起观。如果你能够生起观察、观想,最高的是观照,你懂得作观,功夫就会得力。功夫得力你会得到法喜,得到法喜你就不会退转。我们修行会退转就是修得枯燥无味,没有得到法喜,所以就容易退转。譬如说我们听经,你听得懂,它这个当中有观的作用;如果坐在那边听不懂,那只好打瞌睡,不然就胡思乱想,不然就听不下去,赶快到外面去逛街,必然是会有这种现象。这个都包括在止观的原理当中。
所以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跟我们讲,自古以来修行人很多,你不能说他不用功,但是他不懂得这种止观的原理原则,他不懂得作观,变盲修瞎练,修得不如理不如法,得不到法喜,这样放弃、退心了,这个也还好,反正他就是不再往前进,不再继续修,就是耽搁了,停下来。另外一个种类,他是很用功修,但是不懂得止观的理论方法,盲修瞎练,蛮干,那会出问题,那会着魔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没有理解清楚,没有认识清楚,凭自己一股蛮劲很用功在修行,盲修瞎练,后来就会出问题,就会着魔发狂,这个我们也看到不少,在海内外都有。因此对经教里面的道理,它的方法,它的境界,必须先认识清楚,这样修才能精进。不然他也是在进,过去我们净老和尚常讲,那是怎么进?他也在进,叫乱进、杂进。那个就不叫精进,叫乱进、杂进,他夹杂。那就是乱修,盲修瞎练,叫乱进。这个会出问题,不但得不到效果,还有麻烦。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因此江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讲,我们修行人要懂得观照,起观。我们还做不到观照,要先从观察、观想。观照要离心意识。
止观,它有小乘的止观、有大乘止观、摩诃止观,显宗、密教离不开这个修行的原则,大乘、小乘。我们净土也离不开这个观,你看《十六观经》,观想、观像、持名,十六观,也是离不开这个观的原理。懂得作观,如理如法来修,就会得到法喜。为什么得到法喜?效果出现了,信心增长了,当然他就不会退了。所以懂得作观,他能够伏烦恼。我们为什么修行修修会退转?因为我们修的功夫还没有办法降伏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就是说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说,我们还控制不了我们贪瞋痴慢这些烦恼,这个烦恼还是降伏不住;降伏不住,我们很容易信心会退失,这样就容易退转。如果你对伏烦恼有一点点效果,你信心就增长,有一分的效果,你就增长一分的信心;有两分的效果,就增长两分的信心。
我们在伏烦恼之前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大乘经讲的,《了凡四训》改过之法它当中也有讲到,就是我们业障比较重,这个业障不是善业的业障,恶业的业障比较重,贪瞋痴慢烦恼的业障比较重。这个业障比较重,我们人的身心会感到很沉重,智慧不开,常常生烦恼,心里常生烦恼,这个就是业障,这是业障。业障,我们大家都知道要忏悔业障、要忏除业障。忏除业障的方法也很多,在大乘经里面讲得特别多。忏除业障,小乘它是作法忏,大乘除了作法忏,还有取相忏、无生忏,也叫大庄严忏,忏悔也有三个层次的。
忏除业障,作法忏就是说,在《五戒相经》里面讲我们犯了戒,犯戒它有轻重不一样,它有开遮持犯,有轻重,犯了戒,在小乘戒里面有下可悔、中可悔、不可悔三种。下可悔就是比较轻的,比较轻的可以接受忏悔的,你只要在出家众面前忏悔、在师长面前忏悔,在佛面前发露忏悔,这个业也就可以消除,发露忏悔。中可悔也是可以忏悔,那个比较重。不可悔,就是不接受忏悔,这辈子永远不能受戒,不接受忏悔,这个业障太重,忏不掉了。譬如说杀生这一条,第一条戒杀生,如果你去杀到蚂蚁、蟑螂,这个叫下可悔,微小动物、蜎飞蠕动,你杀这个叫下可悔,这个比较轻,可以接受忏悔。你杀牛、杀羊,这个动物比较大的,这个是中可悔,这个罪比较重,但是还是可以接受忏悔。如果杀人,那就不能忏悔,那就不可悔。但是杀人它也不是完全不可悔,要看你有意的杀还是无意的杀,如果有意的那就不可悔,如果无意的、误杀的,还是可以接受忏悔。如果故意去杀人,这就犯了不可悔罪。这是小乘有这样的,它接受忏悔只是到这个。另外还有一个叫逆罪,逆罪就是杀父母师长,那个是逆罪,那更重,罪就更重,那当然也是不可悔,不可接受忏悔。但是如果不是故意杀的,是误杀的,还是可以接受忏悔。
在小乘不能忏悔的罪,譬如说在《五戒相经》里面讲堕胎是不可悔。堕胎,现在很多人堕胎,大概十个有九个堕胎过。堕胎在五戒就是犯了不可悔罪,就是有一个礼拜,怀孕有一个礼拜,你故意把他堕掉就不可悔。如果流产,不是故意的,那个是可以忏悔,那个没有罪;但是故意的,那个就有罪。但是现在故意堕胎的很多,都是故意的,那不是无意的,还跑到医院去,那都是犯了不可悔罪。所以这个小乘戒它就不接受忏悔。但是大乘戒还是可以忏悔,大乘依《占察经》、《梵网经》,还有很多大乘经典,还是可以接受忏悔。但是这个忏悔,你要忏除到取得好相,譬如说晚上你作梦,梦到吉祥的好梦,或者见到瑞相、见到佛光,你身心感觉到轻安,像《了凡四训》讲梦吐黑物或飞步太虚,原来一身很沉重的,现在很轻安、轻松,很安定,这个就是粗重的业障已经消掉了,就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果还没有这个现象,就是业障还没有消除,严重的业障还没有消除。取相忏。
我们念佛这个方法就是忏悔,就是很直接的修忏悔。但是念佛也要专心念,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多念,也要如理如法来念。念佛也不能急,也不能急躁,也不能懈怠、不精进,这样效果都不理想。懈怠只是说功夫没有办法提升进步,但是精进也要看情况,如果不如理不如法,很急躁的心去念佛也会着魔的,这个也不能不知道。最好,我们在道场,像我们现在打佛七共修是大概不会着魔。如果自己修,自己要懂得理论方法,可以。总之,你在念佛当中不要一面念,一面想着要见到什么境界,要想见佛,在那边打妄想,容易招感魔事。也不能太急,急着要赶快得一心不乱,你愈急就愈得不到。所以一心不乱不是这样修的,一心不乱是你平平常常的,这样绵绵密密的,这样长时间来修,水到渠成。不能懈怠,也不能急躁,这样我们功夫用久、用深了,自然就成就。
念佛,你有至诚心的来念,这个效果就很殊胜、很快,我们至诚心念,就是说我们用心来念这句佛号。所以我做三时系念,念佛我就是不管念得怎么样,念得好不好,总是我们要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楚,念得明白。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好了,其他的你就放下,不要再夹杂其他的妄念。有妄念起来也不要去理会它,起来让它起来,你不理会它就没事了,你愈去理会它,妄念它就愈多,力量就愈强。你不理会,它自然就没有了,我们要专注的就是这句佛号。
此地讲这个,这里讲的菩萨的境界,但是这种作观在我们凡夫就可以修了,因为它同样是修学的功课,但是它层次不一样。好像我们在学校,你念国文,小学生也有国文,中学也有国文,高中也有国文,大学也有国文,博士班也有国文,它层次不一样。所以我们这里看到菩萨修的好像跟我们没关系,如果跟我们没关系,佛讲这个经也就没有意义,跟我们肯定有关系,我们都能够修的,这样讲才有意义。此地虽然讲的菩萨,但是我们凡夫也是可以修,我们凡夫修,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这个层次来修。特别修「四意止」,这个对我们念佛,或者修其他的法门都有帮助,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这个四意止在我们现前修叫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第一个就四念处。不管大乘、小乘,因为四念处有小乘、有大乘,都是修四念处,但是境界、层次不一样。我们现在凡夫以小乘的层次来修,在眼前我们的境界是我们可以修的。大乘,你这个理论方法懂了,你也能修。这个修对我们念佛法门有帮助,帮助什么?帮助看破、放下。因为我们现在念佛功夫不得力,最大的障碍就是还没有看破、还没有放下,对这个身心世界还是有贪恋、有留恋,我们最大的障碍是这个。用这个四意止,也就是四念处,来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是有帮助。
所以,下面讲『身受心法』。这个就是下面讲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就是四念处讲的,此地讲四意止。这四种能够观想一种成就,这个心妄念就止息了,心猿意马就可以停止下来。第一个观身不净。观察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我们这个身体的五脏六腑都很不清净。每天我们都要排泄的也不清净,从我们嘴巴吃进去,好香很好吃,但是排出去好像那个味道就不好了。这个痰、眼泪、大小便溺、流汗,排泄出来都是不净物,不清净的,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观身不净。
这个观,就是此地讲四意止这个意,你意念要很专注,才能观得起来。就是我们一般讲注意注意,这个是佛学的名词,就是要注入你那个意念,你要专注,那个意念你要去专注,这个观才观得起来。如果我们的心很乱、很散乱,就很难观得起来。这要很专注,才能作观想。如果我们心浮气躁,心很乱,心很浮躁,观想就不容易作观。所以心浮气躁,你要先收摄浮气。《太上感应篇汇编》讲,「人能收摄浮气,遇亲便能孝,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就是人如果你能够收拾心浮气躁的心,让心恢复到平静,遇到父母亲你就能尽孝。为什么不能尽孝?心浮气躁,遇亲不能孝。为什么遇善不能果?善事要很果断去做的,为什么你不能去做?心浮气躁。遇到有逆境为什么不能忍辱?还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就容易发脾气,心恢复平静,他就会有智慧去观察。好像水起了波,风吹起了波浪,它照外面的景象就照得支离破碎的,照不清楚;它静止的时候照得就很清楚。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你在很杂乱的时候,你要观察什么事情、观想什么,观不起来的;等到我们的心很平静的时候,你的智慧就显露了,你就能观察,就能作观想。所以在作观之前要心静下来。这观身不净。
观身不净,也就不会去执着我们这个身体,不会去执着这个身体。修这个观身不净的行业,一个是葬仪社的,一个是医生。外科手术的医生,他们常常在看,在医院。但是他们有没有放下?好像也没放下,也没看破放下,因为他天天在接触,他不懂得作观;他懂得作观的原理,他这个行业修这个是最好。殡仪馆一天到晚看死人,有的人替死人洗身体,但是他没有学佛,不懂得作观,他只是跟人家洗一具多少钱,这个收入还不错,他是观这个,观那个钱,他不是观身不净。有一次,大概一、二十年前,悟忍师的弟弟往生,我们去助念,去殡仪馆,我就到第二殡仪馆去给他念经。悟忍师他妹妹,他几个妹妹,他们兄弟姊妹好几个,他的牌位放在殡仪馆停尸间的后面,我那个时候做维那,去殡仪馆念经给他回向。我就跟他妹妹讲:我们要到后面回向,我们从外面绕过去,稍微远一点绕过去,从外面后面绕过去。他妹妹说:不要不要,我们从这里面中间直接穿过去比较近。我说:好,要穿就来穿。我做维那,我就走第一个,然后经过那个停尸间,很多尸体什么样子都有,很恐怖的。我做维那,要领众念佛通过,他的妹妹和他的家人都跟我后面走。走到后面回向完了之后,我说:要绕出去,还是要直接再穿过去?他妹妹说:不要不要,绕过去、绕过去。她看到被吓到了。在经营那种行业的,修这个法门是最适合,因为他的工作就适合修这个。
在佛陀的时代,也有佛弟子去教人家修行,一个修不净观,一个修数息观,两个人修了很久都没有效果,后来就跑去问释迦牟尼佛。他说:佛,你的弟子教我们两个人,我们一个修不净观,一个修数息观,我们修了很久,没有证阿罗汉果。佛就问修不净观这个人,你是做什么行业的?他说打铁的。现在没看到了,我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到打铁要抽风柜,抽风柜让那个火烧得很旺,就是抽一进一出、一进一出,这样抽风柜。佛的弟子去教这个打铁的修不净观,修很久没有效果。另外问这个修数息观的他在做什么?他就是在做殡葬业的。古印度它那个殡葬跟我们中国不一样,中国是用棺木装起来,然后埋在泥土里面。现在都是火化的比较多,也是有用棺木装起来。但印度不是,尸陀林是什么?尸体吊在树上给鸟吃。现在西藏,我看一个影片,现在四川那边有一个海拔四千多公尺的五明佛学院,他们在西藏那边,它的葬法是人的尸体送到那边去,然后天葬师就用刀割割割,然后给秃鹰吃。我看了那个片子,我去年在澳洲看了那个片子,有一点点生起观身不净的这种观想。天葬师现在还有,我有问过西藏的喇嘛关于天葬。他说天葬,秃鹰要吃,没有修行的牠还不吃,如果造恶业造很多的,那个不要,还得要有修行的牠才要。所以印度也是这样的。以前印度尸陀林,现在尼泊尔都是这种葬法,天天看人的身体不净。佛就跟他们讲,你们两个人修行的方法对调一下,那个打铁的修数息观,殡葬业的这个修不净观。后来修了没多久两个都证阿罗汉,那个打铁的,因为他天天抽风柜,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修数息,出息入息、出息入息,跟他的行业刚好是相应的;殡葬业一天到晚在看死人,尸体腐烂这些他天天看,他修不净观,符合他的行业。行业不一样,修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佛就说,你们两个修行的方法对调一下,很快就成就。
我们现在观身不净,四念处第一个就是观身不净,如果你能观察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你也就不会特别去爱惜这个身体、去执着这个身体。第二个,观受是苦。观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享受,我们享受其实也都是苦,《法华经》讲三界通苦。我们有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那个快乐也不是真的快乐,那个乐叫坏苦,乐过去了,苦就来了。好像我们吃好吃的东西,一开始吃很快乐,等一下吃太多、吃太饱、吃太胀,苦就来了,乐会变成苦的,苦不会变成快乐的。所以叫苦苦,苦上是加苦,乐会变成苦的,苦不会变成乐的。所以苦集灭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就是真的。苦是真的,快乐是假的,苦是真的,所以叫苦谛。我们要观受是苦,如果你观察到这个世间真的是苦,你就会看破放下,你就不会去追求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些都是苦!这个我们可以一层一层的去深入观察。
《无量寿经》佛也跟我们讲,有钱也苦,没钱也苦,大家去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的确是这样。有钱的人他的苦就是他有这个财富怕丧失掉,一天到晚想这个钱怎么投资,能够赚更多的财富。特别是有买过股票的人,这个经验都会比较深刻。买股票,一天到晚看股票的数据在跳,心跟着跳,患得患失。所以我遇到很多同修去买股票,买到最后也很苦,因为输光光,好像赌博一样,都没有了。看股价一直跌一直跌,原来一支买二十块,现在变两块。看屏幕上股价一直掉一直掉,你说那个心好受不好受?不好受!其实如果知道因果,买这个世间的股票损失的机率大,赚的机率少。应该买哪一股你们知道吗?我现在告诉你们,买哪一股?阿弥陀佛这一股是最保险的,这个稳赚的,这个赚到,你就到西方去了。我现在都买这一股,世间那个股票我不买,我都买这一股,这一股投资在七宝池莲花当中。怎么买?我们多印《无量寿经》,印经、印佛像、造佛像。买这一股,你的钱给你寄在坚牢库,坚牢库就是五家抢不走,国王,国王就是政府,政府给你抢不走;第二,强盗、小偷,盗贼抢不走;第三,水灾不会给你淹没;第四,火灾不会给你烧掉;第五,败家子他也拿不走。给你寄在坚牢库,这个是最保险的。但是如果你不相信佛的话,那也就没办法,你只好自己损失,不要怪佛,佛跟我们讲清楚,你不相信,你不信那就没办法。你相信,就得救了,就有救了。
所以我们发心在三宝里面种福,这是真的,这个可以带走的。你在世间投资这些,你福报尽了,什么都没有,暂时借你看一看,很可惜,非常可惜。但是要修福的人,还得要有福报,他才能修得到福报。不然,这个修福的机会在他眼前稍纵即逝,你没有抓住,它就流失掉了。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修福的机会。在十五年前,我一毛钱都没有,师父说要印《大藏经》来息灾,我就抓住这个机会了。抓住这个机会,也给我们同修修福的机会。有很多人,他不晓得要修什么,我说来寄在这个坚牢库里面,来生来世你都会得福报的。这个我们在《地藏经》可以看到的,《地藏经》,你看印这个经,你看「校量布施功德缘品」它有几个项目,其中有修这个旧的经典,那个是福报最大,修新的也很好,「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如果发起的那个人,将来会做大国王;随喜的这些发心的人,将来会做小国王,小国王就好像一个县市长、乡镇长,看你发心多少。所以现在我们看这个世间有大国王,比较大的,他下面这些一层一层的,都是过去生跟着他修的,修印经的,在三宝种福的。在《地藏经》讲得很清楚,你相信不相信?你还是有怀疑,还是买股票,佛菩萨这一股你不买,你要买世间这一股,亏掉了就不要怪佛菩萨,要怪自己不相信。
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看到很多有钱的人,他不知道修福,他这一生的福报是过去生修的,这一生不懂得修,福报享尽,来生就没福了。现在我们看修福的,都不是很有钱的人,大部分小康家庭,来生如果你不往生西方,来生肯定也是大福报。但是建议大家还是不要求人天福报,还是把这个回向到西方,去增高我们的品位,那个是最真实的,人天福报也不究竟。如果你还不想去西方,那你会享受人天福报。
所以观受是苦,这个苦我们要常常去观察我们这个世间真苦,如果你有感觉到这个世间苦,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观无量寿佛经疏菁华》,善导大师讲「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你看发一念厌苦之心,厌就是感觉这个世间真苦,人一旦知道这个世间苦,他就会想解脱这个苦,这个人就是开始觉悟了。如果这个人觉得世间还满快乐的,就是人在苦中不知苦,这个人还是迷惑颠倒,还没觉悟。如果你知道苦,那你开始觉悟了。我们现在学佛的同修,有听经的同修,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感受到这个世间真的很苦,我们比一般人的觉性要高,比一般人他的警觉性要高。特别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家属、同修、朋友,你看人要往生,生离死别,特别生病往生,我们也常常看到,真的很苦,苦不堪言。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苦境界,当时我们会感受到真的很苦,但是我们如果没有常常提起观想,也很容易又忘记了,过了也又会忘记。所以它这个观,还是要常常提起观想。
所以观受是苦,我们所有的享受都是苦的,没有快乐的。所以在娑婆世界、三界六道里面,所有的受都是苦,三界通苦。超越三界的圣人他才有真正的快乐,在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他们有快乐,但是也还没有究竟。一定要修到成佛,离苦得乐才达到究竟。我们现在遇到净土法门,那就很方便了,我们只要信愿念佛,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马上超越六道十法界。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去,一定要去。所以每次做三时系念,念《弥陀经》念到这段经文,我都有一些感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个苦是针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讲的。所以我们想要离苦,唯有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第三,观心无常。我们身是不清净的,我们的感受、享受是苦的,我们这个心无常,这个心是妄心,虚妄的,不是真的,妄心。妄心是无常的,无常就是不断的在变化。生灭变化,这个细的变化我们感受不到、体会不到,但是粗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譬如说我们心无常,我们讲得比较通俗一点,心情,你早上的心情跟现在的心情不一样,早上的心情跟上午的心情不一样,上午的心情跟中午不一样,中午跟下午又不一样,下午跟晚上又不一样,晚上睡觉跟白天又不一样,那个心变化无常,这是妄心。佛教我们观这个,主要是说你要认识我们现在这个心它是无常的,它会变化的,它不是真的,要观察这个。再看我们这个世界也统统是无常的,这个世界为什么无常?因为我们心无常,变出来的境界就无常。因此我们晚课,佛门晚课都要念无常偈。你看我们这边都有写很大的字,「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这是我们晚课、佛七我们也都念这首偈。念,你要起观察、观想,能够观照是最高的,起码能够去观察,去观察我们这个世间的确是无常,我们的心也无常,这个世界也无常,一直在变,身心世界统统是无常。
无常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实?我们在这个世界当中,我们是没有办法去占有任何东西的,我们也控制不了,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到最后是一场空。连我们的身体,我们都控制不住,是无常;身外之物,那更是无法得到的,只是暂时借我们使用,我们有暂时的支配权力,事实上是这样,我们无法占有、无法得到。在《般若经》讲,因为本经也是属于《般若经》,「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在这个当中分别执着妄想就是很冤枉的,冤枉什么?冤枉造业受报,这个很冤枉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就放下了,放下这个就没有了,我们就得到解脱、得到自在了。观心无常。
观心无常,《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这首偈我们要常常念,也是对我们观心无常有很大的帮助。《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去观察这个心不可得。过去心,过去都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在了,在哪里?没有了。你说现在心,现在,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像我们讲这个话,我现在讲这句话,讲完就过去了,它没有停在那边暂停一秒钟,它没有,讲完也就过去了。过去不可得,说现在,现在也过去了,说未来,未来还没到,所以我们仔细去观察这个心,三心不可得,你都得不到的。这是《金刚经》很直接教我们观三心不可得,你常常这样去观察,会开悟的。你刚才起一个念头没有了,一剎那就过去了。这个不可得就是无常,这个妄心是无常,常常提起观照、观察、观想,对我们看破、放下就很有帮助。
第四个,观法无我也。观法,法是什么?观心是无常,法就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一切万法,精神的、物质的这个身心世界,无我就是我自己不能去主宰的,无我就是你没有办法去主宰,它的意思在这里。如果有我,我们就可以主宰,我们这个身体让它不要老就不老,让它不死就不死、不病就不病,那这是我们可以主宰的,这个就有我。现在我们做不到,不想生病还是会生病,不想死它还是会死,我们控制不了,这个叫无我。如果你能够观察到一切法是无我,那还有什么执着?这个执着自然也就放下了。但是我们还没有观察到这一层,就是会执着。所以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错误,我们总觉得这是我的。其实这个都不是我,是我所有,连我们这个身体,身体也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好像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像我们现在房地产所有权状,我所有的,不是我,真相是无我。
以上四意止跟我们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指我们现前三界、六道、十法界的现象就是这样,特别是六道法界最明显。这四种是讲我们虚妄的身心世界,你要去观察它的真相,它不是真的。但是这个虚妄当中有真的。所以在经上也跟我们讲有「常乐我净」。常就是永恒,它不是无常;我,那不是无我,那有真我;有清净的,有快乐的,常乐我净,这个常乐我净就是你永远不会失去的。但是这个常乐我净在哪里?在极乐世界。在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在六道里面,我们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你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那就变成常乐我净。无常变常,永远不会有变化的;有真我,无量寿就是真我。身体是莲花化生,就不像我们这个世间这个身体很不清净。我们世间现在这个身体,真的是很不清净。所以我看到医生,为什么进开刀房要带口罩?我的理解,大概肚子剖开,你看大便小便都在肚子里面,那个味道不都出来了吗?所以要带口罩,就是不清净。所以当外科医生修观身不净是最好的,符合他的行业。但是他不会观,他还是放不下的;会起观,对他就有帮助。
我们念佛人,我们要深入观察、观想、观照,这个要相当的一个功夫才能观得起来。现在我们观不起来也没关系,我们有一句阿弥陀佛,靠定了,你什么法门也都有了,你说这个多方便。所以我们讲其他的经典,有帮助我们增长念佛的信心就是在这里,因为你有一个比较,你才会体会到念佛的殊胜在哪里。不然你念这一句念得有气无力的,有的念得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就是不知道它的殊胜。你知道它的殊胜,你会很认真念,你一分一秒都不肯放弃。现在为什么念得不太想念?因为不知道。不知道,以为还有什么法门更好,我们分析其他经典,你就知道一般通途法门的修学,那真的是有它的难度。但是这些理论我们多了解,对我们念佛功夫也是有帮助的。所以善导大师讲,解门可以多理解一些来帮助我们行门,就是其他净土经以外的大经大论,我们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可以多理解一些。但是行门你就不能多,要一门深入;解可以多一些,来帮助我们这个行。所以这个经也是帮助我们念佛,让我们对念佛法门更增长信心。这个是讲四意止,这个菩萨修的,我们凡夫也可以修。
下面是『三意止』。『三善根』,三种善根,此地讲『慈、施、慧也』。「慈」就是慈悲,佛门讲慈悲,儒家讲仁慈。这个慈也就是一般宗教讲的爱,爱心、仁爱,仁爱之心;仁慈、慈悲就是一个爱心,就是爱护众生之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观音菩萨大家都知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三个善根,我们对众生有慈悲心,就想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要怎么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要帮助他破迷开悟,因为苦是从迷来的,乐是从悟来的。所以世间第一大好事就是帮助人家破迷开悟,他就离苦得乐了。怎么帮助他破迷开悟?就是要讲经说法,把这个道理方法,这些事实真相跟他讲清楚、说明白,他明白了,迷就破了,他就觉悟了,他就知道怎么做、怎么修,如理如法去修,他就能达到离苦得乐这个目标。因此,好事,没有比这一桩更好的事情。所以佛在经上也讲,「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我们讲慈济,慈是慈悲,济是救济,这是佛教的名词。现在一般社会大众讲到慈济,就是救灾,他知道慈济就是做救灾的,哪里有灾难发生赶快去救、赶快去接济他们需要的,帮助他们需要的。没有房子住盖个房子给他住,没有衣服穿买个衣服给他穿,没有吃的送吃的,没有喝的送喝的,精神上受到惊吓给他安抚,这个是一般社会大众大家知道要做的慈济工作。这个工作就是属于救灾的工作,灾难发生了,赶快去救济他,现在的慈济一般都是知道做这个。但是更重要的慈济,现在社会大众很多人就不知道要去做了,更重要的救济是什么?教育。现在社会上最缺乏的教育是什么?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是普遍全地球都最缺乏的。现在整个地球动乱不安,为什么会动乱?因为人心乱,人心乱就造成地球上的动乱。人心为什么乱?因为没有教育。
我们讲没有教育,现在大学比过去多。那个不是教育,那个是我们净老和尚常讲的,现在的学校,特别是大学,是高级科学技术知识传习所,那不是教育,它是传授你科学技术知识的一个场所。现在学校是教这个,它没有教你做人处世的道理,没有教你这个,怎么做人做事。现在说只教做事,不教做人,我看连教做事都没有。实在讲,人也不会做,事他也不会做。为什么说事不会做?不负责任,他做什么事?谈不上做事情。所以讲人事人事,人做不好,事肯定也做不好。所以这个教育没有了,这属于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现在人很麻烦就是这一点。
现在当老板的很不好当,都请不到人,请来的员工他喜欢就做,不喜欢他就不干了,他也不管你,这样的人就没有仁慈之心,他只想到他自己。今天到店里来打个工也好,一般你说你不想做了,你也要事先跟老板讲一下,让他去找人。现在有很多他不事先跟你讲的,他今天心情不好,他跟你说不做就不做了,他不管你今天有没有人,你说叫那个老板他怎么办?如果你当老板你怎么办?那你就很困难了,你临时到哪里去找人?找人也要时间,最少也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人是说不干就不干的。我在前年,我是想帮助一些大学生,如果找不到工作,现在说景气不好,找一些工作给他,给他一点微薄的薪水。我们道场的黄居士跟我讲,他说师父,你不要太慈悲,现在的学生来他说不干就不干了,今天上午心情不好,下午就不干了,他就走了。后来我就放下这个想法了,如果是这样,我们想帮也帮不上忙,你想帮他也帮不上忙。现在的确很多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仁这个字是两个人,就是有自己,还要想到别人,你不能只有想你自己,还有别人。所以一个人会替别人想,会替对方想,这个人才有仁慈之心;如果只有想到自己,那这个人是不仁慈的。所以菩萨这里讲修慈,慈就是要有仁慈之心,我们讲慈悲,你要为别人想,才有慈悲心;只有为自己想,都不为别人想,这个人没有慈悲心。所以在一个公司行号,老板要为员工想,员工也要为老板想,要互相的。
我们现在这个慈,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现在我们净老和尚提倡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就是慈济,这是根本的慈济。救灾的慈济是治标,这个是治本,根本的慈济。人都教好了,这些天灾人祸它自然就没有。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人心不善感应来的,人制造出来的。人心改善了,改恶为善,这个灾难的因它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慈济才是根本的慈济。就是教育,提倡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根本的慈济。现在知道要做这种慈济的人不多,知道去救灾的慈济的人很多,因此这方面我们要多加倡导,让社会大众能够重视这个教育的重要。
下面讲「施」是布施,慈悲喜舍,施是布施,欢喜施舍。我们有的,别人有缺乏,我们很欢喜施舍帮助他们。施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利,一方面是利他。就好像六度的布施度,那是自利,破自己悭贪心,我们有的可以施舍,就是放下,帮助我们放下这个悭贪之心。四摄法的布施,它是接引众生的,好像我们老和尚过去在新加坡、在澳洲,现在到英国、欧美国家去做布施摄,就是送礼,跟其他宗教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就要施舍布施,布施给他们,他就乐意来跟我们交流了,交流这就可以把佛法介绍给他,这是利他。所以两方面,有六度、四摄,同样是布施,但是一个自利、一个利他。
第三是「慧」,慧就是智慧,我们一般讲理智、智慧。有智慧的人他才会去做慈悲喜舍的事情,慈悲喜舍它是建立在智慧理智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错了。慈悲喜舍如果没有智慧,那也会出问题的,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也是很麻烦的,那不是真正慈悲,没智慧。好像我们现在一般做父母的,他对儿女很慈悲,很爱护他的儿女,但是怎么爱?他溺爱,宠他,不教导他。他有错,不知道去教导他,总是一昧的宠他,这种慈悲就出祸害。你把你的儿女害惨了,将来他做错了,他也不知道;做错了,他有果报的,他果报不好。那是谁害?你做父母的人害了他。
像现在学校有老师处罚学生,父母就去告,这个就很不理智。现在的父母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以前我这个时代的父母亲,特别是我母亲,你在学校给老师处罚,回去连吭都不敢吭,你讲了就会再被修理一次,你会敢讲吗?还敢去告状吗?愈告就愈惨。所以老师跟父母他能够合作小孩才教得好。现在不是这样,小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就要去告老师。我听新竹一个同修讲,他说他们学校,小孩子在学校汗流太多,就骂老师,说怎么让他的儿子流那么多汗,都没有给他吹冷气,他就去告老师。你说这种家长是无知到极处了。夏天流汗才好,夏天不流汗,将来就要洗肾,无知。现在政府法令又规定这个,跟外国学的,那个真是很不慈悲,好像表面上是保护孩子、爱护孩子,还有虐待儿童专线,现在订这个法律叫做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是非善恶、不分青红皂白,订这种法律叫做恶法,将来要堕地狱的,那不是开玩笑的。现在正义的声音都没有,都是那个邪恶的声音特别大,大家特别去支持这个,你说这个世界怎么会没灾难?灾难怎么来的?人制造出来的。人为什么制造出来?迷惑颠倒制造出来的。
这个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这菩萨修的。三善根,这三种善根。下面三意止有三世,我们这段明天晚上再继续来学习。我们今天先学习到这段,这段还没讲完,明天继续来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