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第6集/悟道法师主讲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5/9/14  台湾台北灵岩山寺三重别院  档名:WD15-007-0006

play-sharp-fill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十八页。网络前的同修,如果没有经本,请大家注意听;如果需要经本,跟我们华藏法宝组(法宝流通组)去请,请他们寄给各位。我们请看第十八页第四行,从「菩萨教化品第三」这个品题,从这里看起。这次我们三重净宗别院每个月例行性佛七,今天是第二天,昨天也临时做了一场系念法会,今天我们接着念佛,晚上我们利用这个时间,来跟大家学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启讲这部经的因缘,在开讲的时候,也跟大家做一个简单报告。我们在现前这个世界上,大家看到这个地球上的确是天灾人祸,灾难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现在媒体的发达,信息传播很快,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事情,大概五分钟,全世界统统知道了;特别现在这个手机,它传递讯息又很方便。我们接收到这些讯息,都是灾难比较多,大部分是灾难,所谓天灾人祸。在现前这个时代,可以说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大家普遍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第一个就是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也就是对于发生这么多天灾人祸,不知道这个灾难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怎么去化解灾难。有信仰宗教的人,他到自己信的教堂里面去祈福、去祷告,去烧香、去拜拜,求一个心灵上的安慰;没有信仰的人,的确也就心理上没有一个依靠。这是现在地球上人类的一个现状。

 

灾难怎么来?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都是人类造作不善业感召的果报。我们现在看到地球上发生的这些天灾人祸,根据经典讲是花报,还不是真正果报。真正果报在哪里?在三恶道,看到花报就知道果报的严重。佛用花果来形容、来比喻,比喻因果,先开花后结果。你看这花开得好不好?这个花开得不好,后面的果也一定不好;这个花开得很好,后面的果一定很好。用这个来形容、来比喻,让我们去体会、去了解,因果报应这桩事实。

 

灾难,佛给我们讲是人心不善造作的,也就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天灾人祸都是人制造出来的。人为什么会造不善业?这个就是我们本经要讲的一个重点。本经讲的「佛说仁王」,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也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尊佛讲的,也代表一切佛共同讲的。仁王是有仁慈的国王。我们现在这个王,它的种类层次也很多,凡是居于领导地位的都称王。当然这个王有大有小,此地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做个代表。以此类推,不管在哪个行业,你是居于领导的,比如说你是公司的董事长,那你也是这个公司的王,这个公司你最大,大家都要听你的。居于领导地位这个王,他要有仁慈之心,我们一般经典上讲慈悲心。仁这个字,旁边一个人,再加一个二,就是二人,就是两个人。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做人不能只有想到自己,你还要为别人想,不能只有想到自己都没有去想到别人。如果只有想到自己,自私自利就很严重,他所作所为,他就不管别人,会伤害到别人、妨碍到别人、损害到别人,他不管。只要他自己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对我自己有利的,损害到别人他也不管,这样的人叫不仁,就没有仁慈心,他不会为别人想。

 

现在这个情况非常普遍,我们现在从离婚率这桩事情来讲。离婚率,就夫妻两个人,这两个人,两个人为什么会离婚?就是彼此之间没有互相替对方想,没有互相,这个是互相的。如果两个人互相都会你为我想、我为你想,那不会有离婚这个事情;如果有一方会为对方想,另外一方他不为对方想,那还是会离婚,这个要双方面的。有一方有为他想,他那边他就不管你,他要离婚他就要离婚了,他也不管你那么多,他就没有为对方想。所以双方都要互相的想到对方他的感受,还有整个家庭,上有父母,下有儿女,这些家族,扩大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界,跟这个都息息相关。一个国就是很多个家庭组合起来的,一个世界就很多个国家组合起来的,这等于是一个细胞一样,很多个细胞组成人一个身体。

 

所以要仁,有仁王,他才会去护国,他才有责任。现在当王的人好像都没责任,都推卸责任,功劳都是自己的,罪过统统别人的,不负责任。这样的王就不仁,没有仁慈心,自私。当然,他第一个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他没有考虑国家整体的利益。现在我们看到全世界,虽然也有为自己国家,但是还是有夹杂自己自私自利在里面。为自己这个国家是不是就对了?我为我这个国家,只要我这个国家得到好处,去伤害别人的国家,这样行不行?这样的国王行不行?那也不行,那也是不仁。那应该怎么样?也要替别的国家想。我们老和尚讲得更广,不但要为这个地球人类想,还要为别的星球想,别的星球还有众生。佛在经上讲的是最圆满,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要去帮助他,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样才圆满。

 

所以有仁慈心的国王,他才会去护国,才知道怎么护国。这个很重要。有的领导人他也很发心要保护这个国家,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去护国,他不会做。他为什么不会做?没智慧。我们众生为什么会造恶业在受六道轮回之报?没智慧。没智慧就会做错事,对宇宙人生的看法,看错了;想法,想错了;说法,说错了;做法,做错了,都是错的,结果就不好,就是造恶业得恶报,灾难就来了。所以现在的人最迫切需要就是下面「般若」两个字。般若是印度话的音译,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这个智慧跟我们一般观念当中的智慧不一样。一般我们世间人讲,这个人很聪明,聪明智慧很高,那个不是佛经上讲的般若智慧,那个智慧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叫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世智辩聪,佛在经上给我们讲是八难之一,他遭难了,遭遇到困难,就是他很多知见上是错误的,所谓邪知邪见。他书读得很多、读得很高,但是邪知邪见,他的见解偏差错误。所以佛在《楞严经》给我们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个邪师一种说法,有多少?像恒河沙那么多。我们实在讲也没有能力去分辨,往往被邪师误导,走入歧途,现在非常的多,这个是最麻烦的事情。

 

要怎么样才能化解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靠般若智慧,像《金刚经》讲的金刚般若,要靠般若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是音译的。我们一般讲到家了,你到达彼岸,从生死这岸到达涅盘的彼岸,这个都要般若智慧才能办得到。所以本经它要给我们讲的重点,就是在般若波罗蜜。一个人有智慧,你就能分辨是非善恶、真妄邪正、利害得失。我们学习的目标,也是朝开智慧的方向。所以我们现在净老和尚他所开示、所指导的,都是教我们往开悟、开智慧这个方向。我们讲一个比较简单通俗一点,就是教我们从理智这方面,不教我们感情用事。理智你看事情才能正确不会偏差,如果感情用事,他是非善恶都颠倒,讲的话都不合乎情理,都是感情用事,没有理智,不是智慧在做主,是感情。感情是迷,智慧是觉。理智是觉,感情是迷,迷你就会做错事,你也会说错话。说话也会说错,做事也会做错,结果当然就不好。结果是什么?天灾人祸,社会动乱不安。

 

所以现在报章杂志,你看报导很多这些领导的人,还有政治人物讲的话,他们不知道讲话的利害关系,不慎重。如果你说一个普通人,他影响力不大,我们一般普通人讲,人家不太会听你的,也不太会重视。如果你当总统的人,你讲话就不能乱讲,因为你讲的话有影响力。如果你讲对了,你功德无量;你讲错了,那罪过也无量,你给人误导。所以我们祖宗在教学当中都是教我们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我们一句话讲对了,可以把这个国家兴旺起来,一句话讲错了,可以把一个国家给它毁掉,你说讲话多重要!现在的媒体又不懂得隐恶扬善,反正他有什么就报什么,报出来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这么乱,跟媒体都是报不好的多、报好的很少,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于有一些第四台、地下台,唯恐天下不乱,尽讲一些扰乱社会人心的话,这个在《戒经》讲造口业,这个果报都不好。

 

所以我们学佛就学个智慧,没别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学智慧。我们修净土,念佛也不离开般若,念佛就是般若。《心经》讲,一切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从般若出的。所以般若是我们学佛的中心,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乃至于你要修一个世间的善法,都需要般若。所以本经讲的重点在般若这上面,讲的内容就是在说明般若。般若,你简单讲,一、二句话也可以;你要讲很多,《大藏经》里面有六百卷《大般若经》,那讲得很详细,统统是讲般若。

 

我们学习到前面的两品,「序品」跟「观空品」。序品接着正宗分,序是开头,什么因缘发起这样的一部经,就是为了要护国息灾。像我们现在双溪做这个百七系念,就是护国息灾。护国息灾,第一个就教我们要观空,这个空就是智慧,你有智慧才会观空。「观空品」跟我们说完之后,自己修行得利益,接着也要帮助众生、要教化众生,所以这一品的品题叫:

 

【菩萨教化品第三】

 

第三品是『菩萨教化』。「菩萨教化品」这一品,下面这一段经文,也就是给我们讲菩萨怎么去教化众生,菩萨自己修到会观空了,那怎么教化众生?菩萨就是要自利利他。这一品我们看到「菩萨」,菩萨两个字翻成中文,意思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觉悟的层次也很多,从我们人天然后一直往上提升,声闻、缘觉、菩萨、佛,层次很多。菩萨有证果的菩萨,有初发心的菩萨。我们现在发愿要修六度、要自利利他,你发这个心,你就是菩萨。我们还没有证果,叫初发心菩萨,你发这个心,你就是菩萨。如果大家有去受菩萨戒,传戒的戒师问你:你是菩萨否?你要说:是。你不能说:不敢当。那就不能给你授戒了。受菩萨戒你就要当菩萨,你不能说我不敢当,就要直下承当。我们虽然发心要作菩萨,但是我们烦恼一品没断,这初发心菩萨、凡夫菩萨。所以菩萨层次很多,到等觉菩萨也是菩萨,层次很多。

 

我们初发心菩萨也叫觉有情,这个叫始觉,你开始觉悟了。你觉悟了,你才会发心作菩萨;还不觉悟的人,你叫他来接触佛门,他都不愿意来。你愿意进佛门,表示比那些不愿意进佛门的,你的层次就比他高了。好像佛教是一个学校,你愿意进这个学校来了,有的人你请他进来,他还不愿意进来,他还在外面徘徊,他还不愿意进来,我们总是发心要来接触了。所以我们是觉有情,我们是开始觉悟,但是还没有圆满,已经开始了。开始有一点觉悟,知道要发心,要作菩萨,要自利利他,要普度众生,发这个愿。所以我们做三时系念,三时的忏悔每一时都有发愿,四弘誓愿。你跟着念,你就要发心,你不是念着玩的,然后叫你当菩萨,你说不敢当。不敢当,你怎么可以念?你不是在骗佛菩萨吗?这个就不对了。所以我们要直下承担。

 

「菩萨此云觉有情」,我们这里的话,叫做觉悟的有情众生。还没有学佛的,他也是有情众生,他还没觉悟。这一品它是给我们说明怎么去护持,十地行为菩萨所修之行,就是去护持十地行为菩萨所修的行门,要怎么样去护?佛讲「以五忍法终日教化众生,不住教化之相,是无住行」。我们看经文: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请问世尊,要护持十地行的菩萨,要修什么行门可行?要用什么来行化众生?『行』就是自己修行,教化一切众生。要修什么行来教化众生,自己要修什么来教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这个「相」就是你度众生就有度众生的一个相。但是菩萨度众生不可以着度众生之相,像《金刚经》讲的,度无量无边众生入无余涅盘,实无众生可度。终日度生,终日无生可度,天天度众生,但是他心里不着度众生的相。我度了多少众生,多少众生被我度了,这个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还有四相。《金刚经》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不是《金刚经》讲的标准的菩萨。《金刚经》讲的标准菩萨,起码你要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你有我、人、众生、寿者,有我就有人,它这当中就有一个对立,你着这个相就不是菩萨。所以不能着那个相,度众生不着度众生之相,这个才是真正的菩萨。我们凡夫度众生,我们着度众生的相,二乘他不度众生,这个都是着相。所以应该终日度生,终日无生可度,这个才是佛教我们的。下面佛讲五种忍,终日教化众生,用五种忍来教化众生,但是终日不住教化之相,这是无住行,就是《金刚经》讲的不住相的修行。我们凡夫就会住相,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所以下面: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

 

修五忍是菩萨法。下面给我们讲什么是『五忍』:

 

【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中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

 

这个五忍,忍这个字,它的意思是认可,认可跟修忍辱、忍耐意思不一样。它这个地方,这个忍的意思是认可,你修到这个层次了,佛讲的这些道理,你认可了,我们一般简单讲你认同了,的确佛讲的是这样,你认同了,认可、认同的意思。譬如说无生法忍,佛给我们讲,一切万法它是不生不灭的,叫无生。它本来无生,它就没有灭,它事实真相是这样。但是我们凡夫看到都是生灭相,我们没有看到真相,佛给我们讲,我们无法去认可这个事情,因为我们看到明明都是无常的,生灭变化的,怎么会不生不灭?所以我们无法去认可这个事情。你修到这个层次、这个境界,你自己也见到,真的是不生不灭,以前听佛讲的,现在认可了。还没有修到这个层次,还不认可;现在真的自己见到事实真相,也认可了。它每一个层次都有一个忍,就是说他修到那个程度,在那个境界,他认可那个境界,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的忍,不当作忍辱、忍耐的意思讲。这个是菩萨法。这个当然是已经证得般若波罗蜜的菩萨,那不是一般的菩萨。但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是往这个目标来学习,往这个目标来提升、来靠近。下面经文就是讲「自利行相(自利利他)」,就是说你自己修行得了利益,自己得到利益去利益众生这些修行的事相。我们看经文:

 

【善男子。初发想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圣胎』就是孕育的意思,培养圣人用胎来形容,好像母亲怀胎儿,怀胎十个月,孕育培养这个胎儿。这个地方用这个来形容,『长养十心』,培养诸佛菩萨的圣胎,用这个意思来形容。『善男子』,佛就讲了,给大家开示说,『初发想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下面给我们解释怎么样来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破见思惑在小乘是证阿罗汉果,在圆教,因为大乘也有分别教、圆教,别教跟圆教的位次不同。一般我们讲圆教破见思惑是七信位菩萨,在别教可能要入住,在十住里面,圆教属于七信位,别教在十住当中了。这是圆教、别教它判教不同,也就是修行根器不一样,所以他层次不同。研习空观,这个空就是观空,前面讲「观空品」,破了见思惑。破了见思惑,这个时候的种性叫做习种性,用这个空观来修习、来熏习,把见思惑断了,这个时候的菩萨叫习种性。

 

习种性,下面,生起十种心,生起『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这个我们一般在经典上,我们念《弥陀经》也都有念到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有这五根,根深入有力量叫五力。在此地这五根,再加上下面的『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这样加起来一共十心。修习如果破了见思惑,以这个十心是菩萨能够少分,少分就是还不圆满的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因为你在什么层次,你教化众生的层次就是在你之下的,在你之下的层次,你能教化在你之下的这些众生;在你之上的众生,你就教不了了。好像我们在学校,我们程度只能教小学,初中的我们就教不了了。这是菩萨他自己修行,他能够少分的教化众生。但是它这虽然讲少分,已经『超过二乘一切善地』,超越声闻、缘觉,因为他是菩萨。菩萨发了这个愿,超越了二乘声闻、缘觉。这个是讲习种性修这十种心。

 

这十种心,我们自己来修空观修到破见思惑,生起这十种心,这个对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来讲,实在讲我们也做不到,断见思惑我们做不到。特别你用一般的法门来修,它有它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是什么?第一个,你要有好的老师来指导你;第二个,你自己要有那个根器来学习,有那个根器;第三个,也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志同道合的一起来学习;第四个,要有好的环境,很多条件,这些因缘条件,如果缺一个都很难成就。所以你要修一般的法门,的确有它的一个难度在。但是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理解。像善导大师在《四帖疏》给我们讲,解可以多一些没关系,但是你修行不能修得太多,一下修这个,一下修那个。解门你可以多了解,来帮助你这个行门。我们现在修行法门,我们是修念佛法门。你就不要去一下修念佛法门,又修其他法门,修得很多,修得很杂,这个就很难有成就了。但是解门,它也能帮助我们念佛法门。我们法门就是用念佛就好,不能多,也不能换来换去的,换到最后,一样都不行。所以还是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行门一定是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但是解门,理论它能帮助我们行门功夫深入、功夫得力,这个是有帮助的。这个是我们要依赖经教长时来熏习,对我们行门的深入就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念佛人,我们不需要修到破见思,破见思就证阿罗汉,在念佛的功夫来讲,要证得事一心不乱,这个我们一般人是比较不容易做到。我们念佛人有个相似的一心不乱,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功夫成片,这样在我们修净土就及格了。修净土及格,它的条件就是伏见思,不是破见思,破就是断。因为断烦恼,我们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了愿要度众生,接着就要断烦恼。烦恼它有灭断、有伏断,灭断就是证果,见思惑断掉你就证阿罗汉,在圆教是七信位菩萨,这是灭断,在念佛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伏断就是烦恼的根没断,但是烦恼用念佛这句佛号给它控制住,烦恼不起现行,不发作了,这个叫伏断,这个功夫比较上容易。灭断比较难,难度高,不容易达到;伏断,可以说你只要老实念,人人都能做到。伏断,这个是一般你自己修行,偏重在靠自己修行的功夫力量。我们念佛有自己修,另外一方面佛力加持,这是自他二力双方面,这个就轻松很多,事半功倍,藉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那我们很省事,也很省力,也省时间,什么都省。我们对一般经典通途的修行方法了解之后,你回头你才知道,净土它的殊胜在哪里,我们也才会死心塌地的来念佛。如果对这个一般修行方法理论了解不是很清楚,总觉得是不是有比这个念佛更好的、更快的、更方便的,还是不死心。人都会有这种不死心的,如果真能死心念佛,那是老实人;你不是老实人,那就不能做到死心塌地的念这句佛号,念得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所以这个情况就必须要有经教来补助,帮助我们增长信愿。

 

所以这十心,第一个「信」,那是第一个,有第一个,才有后面的,第一个信没有了,那后面也都落空了。你看,我们净土也讲信愿行,《华严经》讲信解行证,第一个要信。这个「信心」,我们净土法门来讲也比较容易,这个地方讲的我们就比较不容易做到。净土这个信心,我们念佛,你有跟佛取得感应,你信心就会增长。我们烦恼一品没断,但是感受到佛力加持,你感受到了,有时候很明显,有时候不明显。譬如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大家做法会,或者念佛,你为什么会来念,会来参加?第一个条件就是你相信,你有信心,你才愿意来。信愿行,信,你才发愿要来念,念就是行,修行,信愿行。净土讲得简单,就是信愿行。如果详细讲就像这里讲的十心,简单讲就是信愿行,或者讲信解行证。所以都有信。但是这个信心程度各人也不一样,有的信得比较深,有的信得比较浅,完全信心是都没有怀疑了,他完全信心就具足了,具足信心。净土法门这个信,像我们一般修这个法门,你修到这个层次,断了烦恼,你证得这个果位、证得这个境界,这个时候你信心坚固。你达到这个层次的境界,你对这个境界的层次你认可了,因为你修到这个程度,你证实了,你的信心在这个层次上不会动摇。

 

我们净土这个法门,佛在《弥陀经》给我们讲难信之法。它这个法门修行不难,就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大家都会念,三岁小孩也会念,八十老翁也会念,甚至外国人你教他念,他也很快都学会了,但是就是难信。念念这句佛号很容易,大家都会念,但是你要叫他生起信心,很难。不但一般人不相信,就连有的证果的罗汉、菩萨,他都还不相信。你说证果的,他还不相信,你说这个有多难!还有研究经教的法师,经教研究得愈多,就愈不相信。为什么愈不相信?照一般通途的理论,你一定要断见思惑,才能超越三界六道;断尘沙,才能提升到四圣法界的佛法界;你要破一品无明,才能超越十法界,证得实报庄严土,入一真法界,这是一定的。净土,你现在统统不用,见思、尘沙烦恼,一品都不用断,就是信愿行带业往生,就可以横超三界,不但超越三界六道,同时超越十法界。你怎么讲,他都不会相信,哪有这个道理?所以经教研究得愈多的,他就愈不相信。所以这个叫难信之法。

 

难信,我们现在也信了,那什么原因?佛在经上给我们讲,我们过去世已经在无量诸佛那边种了很深厚的善根,你今天才会相信,你才肯来念佛。所以现在我们佛七吃饭的时间,都播放海贤老和尚的光盘,中午我们播放国语,晚上播放台语的。海贤老和尚的光盘,我们现在在台北是三餐播,我们长期这样播,听听,然后一句话重复听、重复听,刚开始听没什么感觉,现在听了,那句话的感觉不一样了。所以老和尚讲,一天听三遍,听个一年,你念佛信愿就具足了。那也是真的,但是你要有耐心一天听三遍,要耐心听。我是比较没有时间,没有那个福报,坐着好好听一个小时都很难,有时听个十几分钟也好,吃饭都匆匆忙忙的。但是你常常这样听一下、听一下,也有感觉。

 

所以海贤老和尚有一句话,我听了也很有感受,就是他说「没有善根的人,他不会来念佛的」。他这句话,我们平常听,好像没什么,但是我现在觉得体会比较深了,真的,没善根的人,你劝他来念佛,他不肯念的。不学佛的人,你劝他念佛,他不肯念,那我们也不觉得奇怪。这学佛的人,他没有净土的善根,你劝他念佛,他也不愿意,他要修其他法门,他也不接受净土法门。这个是我们都看到真人真事的,不是自己猜想的,都是如是我闻,我自己听到、见到,这样的人还不少。我是很少接触外面道场,但是有遇到过、听说的真的很多,要真正能够来念佛的,那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不然他没有那么乖要来念佛,是真的。所以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平常,但是它很深的道理。另外有一句:「没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听一听,好像也没什么,一心不乱,我们念《弥陀经》也天天念,常常在念一心不乱,我们也觉得耳熟能详,但是现在听起来,感受也就不同了,觉得我们念佛功夫是需要加深。

 

所以现在中峰国师讲的信行愿,也很有道理,他说「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你信了,但是,信愿你没有透过行,你的信心还是不坚固的,很容易就退失掉,你要信心坚固就要透过行,行就是要念佛。念佛念到,《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楞严经》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要这样。《弥陀经》,我们现在修三时系念,就以《弥陀经》为主,《弥陀经》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它有很多层次的,事一心、理一心,我们是不容易达到。但是也不是说不可能达到,也是有可能达到,我们念到功夫成片,相似的事一心,伏惑,这个我们是有把握可以达到,我们如果真正下功夫是可以达到。多念,你念久了,得佛力加持,你这个信心会不断的增长。

 

我们信心的增长,都是有得到佛力加持。佛力加持,我们感受的有明显跟不明显。一般我们大多数是比较不明显的多,就是显感冥应。我们念阿弥陀佛是显感,我们起心动念念佛就是感,好像我们这个讯号发出去了,发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是一体的,我们这个讯号发出去,阿弥陀佛那边他就有一个回应。这个回应,我们业障还很重、还没有减轻,这个时候的应都是冥应,我们感觉不明显,但是有应,有求必应,有回应。但是这个响应不明显,不明显我们怎么知道有应?就是说你念佛做三时系念,你做了之后还想来做,这个就是佛力加持了。如果没有相应,有的人做了,他就不会再来,那种个善根。但是如果你常常参加、常常参加,参加的次数多了,他慢慢也会不断的深入,信心也是一点一滴的这样增长、增长。所以你参加一次法会,就是得十方诸佛加持一次。其实,你诵一遍经就加持一次,三时系念诵三遍,就加持三次,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十方诸佛都给你护念,念一句佛号也加持一次。

 

我们无量劫来业障太重了,所以我们消了很多业障,但是还有很多还没有消,还要努力的念。但是我们念到,你只要伏烦恼,我们净土宗就及格了。现在不要说念到伏烦恼,你信心才会增长,你渐渐接近这个,你信心慢慢就会增长了,因为你感受到那个气氛,好像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气氛有轻微的感受到了,你信心就会提起来。好像我们到远处,有在烧火,我们还距离很远,但是暖气已经飘到这边来,我们感受到一股暖气了,我们就知道这个方向没错,那边有火。我们现在念念有一点感应,有感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气氛,你自己会感觉到;这个就是好像远方的火,那个暖气你感受到了,你就确定,对,这个方向没错,再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到火。你感受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气氛,你这句佛号,对,继续念,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极乐世界。见到佛,见到极乐世界,你信心就不会再有怀疑。所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佛也给我们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必定,它是很肯定的一句话,必定会见到佛。怎么见佛?忆佛念佛,就是我们三时系念叫系念,系念就是忆佛念佛,心里系念着佛,其他的放下。

 

有了信心就会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有进无退,他就会不断提升。「念心」,也是念念不退,能保持。「慧」是开智慧,智慧渐渐开了。「定」,心定下来,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就是心定。我们念佛法门也是修定的,不是说念佛法门就不修定,其他法门才修定,不是的,所有法门都是修定的,念佛一心不乱就是定。「施心」,也就是布施心,布施心就是放下。这个地方讲的修行断证功夫是断烦恼,事一心不乱的境界。我们念佛,你念到功夫成片就可以了。你念到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相应,你见到极乐世界、见到佛了,你跟佛心心相应了,这个时候你心里不会有什么牵挂了,你也没有烦恼,也没有忧虑,也没有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现在为什么舍不得、放不下?因为你还没见到极乐世界。如果我见到了,我现在最好赶快去,你那些牵肠挂肚的事情,忧虑什么、拉拉杂杂的,一扫而空。《三时系念》中峰国师讲「群业顿空」,顿空。所以我们加强念佛,你跟佛感应了,你就不会有怀疑,也没有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施就是放下。

 

你见到极乐世界肯定放下,保证你放下,你见到,你怎么会放不下?你看到那边那么好。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外国比我们好,他都要赶快去移民,他都要放下。我们这个地球还是五浊恶世,不要说地球,天上的天宫,我们这个地球的人类也是想象不到那边的美好。你见到极乐世界,天宫大梵天王请你去当,你都不愿意。《无量寿经》有一层一层比较,乞丐跟帝王比,帝王跟转轮圣王比,转轮圣王跟忉利天王比,忉利天王跟第六天王比又不如,第六天王跟极乐世界的人比又差太远了,你见到,你会选择哪一个?你当然是选择那个最好的。这个时候,你三界六道这一切顿舍了,布施,放下、放下,都不要勉强。我们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不需要太高。这里的功夫是比较高。当然你要功夫加深是更好,像海贤老和尚念到理一心,真的念到理一心。他一个字不认识,念到理一心,关键,他有信心的念,信愿具足的念,他短时间能达到。时间多长?《弥陀经》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若一日到若七日,快的一天,慢的七天。

 

「戒心」,你修到这个层次,自然不犯戒,你的心不会起贪瞋痴。「护心」,护持佛法的心生起来了,护念众生的心,教化众生的心,护法的心生起来。这个「愿」就是发愿,我们现在也都在发愿,我们念三时系念不是三时都要发愿吗?但是我们愿心还没有生起来。但是没有生起来,我们在发愿当中,我们也不断会提升,这个愿也会愈来愈真切,因为愿要透过这个行,就是从行去表现你那个信跟愿。如果没有行,就没有具体表现信愿;没有行,信愿就会落空,好像空愿。所以你有信、有愿,要从行去满那个愿,去证实你信的这桩事情,要透过行。所以你有没有信愿,具体表现在行上面。

 

大家来这里念佛都有信愿,你也相信,你也愿意,愿意来念佛堂念,这个就是愿,没有愿你不会来。没有愿的人他去玩,他也发愿,他是愿意去玩,愿意去吃喝玩乐,他愿意那个,不愿意这个。我们念佛人愿意来念佛,这就是表现在这个上面。只是说我们现在这个信愿,这个层次上是在什么层次?是很浅的,还是比较深的,还是很圆满具足的?但是我们透过这个行,不断的来念,不断的来听经闻法,不断的解行相应,把我们这个信愿慢慢的增长起来。毕竟我们不像海贤老和尚、锅漏匠那种根器的,一听信愿具足,一句佛号念到底,七天就成就了,我们一面念一面怀疑。所以这个要靠经教,经教来补助。

 

所以此地讲十心,最后一个是「回向心」,回向发愿。在《观无量寿佛经》也就是回向发愿,修任何法门,都可以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一定修我们持名念佛,你修禅也可以,你修密也可以回向发愿,修世间的善法也可以回向发愿,修大乘小乘、显宗密教,不管你修哪个法门,统统可以回向往生西方。你只要具足信愿,你的行门,你修什么行门,统统可以回向发愿。所以阿弥陀佛心量是广大无边的。佛他没有说:你没有念我的名号,我不理你。所以佛三辈九品往生,各种修行法门都有。

 

我们净老和尚最近讲经,他说甚至你修其他宗教的,你只要相信有极乐世界,你也愿意去,那就修你那个宗教的修行方法,你把修行的功德回向发愿到极乐世界,也能往生,佛也来接你。因为修行它的原则,不管什么教,总离不开戒定慧,中心就是修定,你心要定下来。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道教,念无量天尊,他就一直念无量天尊、无量天尊,也可以念到一心不乱;基督教念阿门、阿门,也可以。你就专念,念到一心不乱,或者你参禅,你只要相信真有极乐世界,你真愿意去,你不管修什么,你统统可以回向发愿,这个在《观经》三辈九品里面讲得详细。所以回向,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小向大。我们念佛法门回娑婆向极乐,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我们都回向到极乐世界,这就圆满了。这是「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一段。下面,「次第起干慧性种性有十心」,我们明天晚上再继续来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29日11:10: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34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