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要十四讲表】第9讲表(方便五乘解脱)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

雪庐老人编表/徐醒民老师主讲

民国八十五年七月讲于台中市佛教莲社大专佛学讲座

第九讲表(方便五乘解脱)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第9讲表(方便五乘解脱)

第九讲表题目是「方便五乘解脱」。这个「乘」字,照名词读的话读「ㄕㄥˋ」,孟子过去讲车辆「千乘之国,百乘之家」,一辆车子叫一乘。当动词讲,讲「ㄔㄥˊ」。「ㄕㄥˋ」与「ㄔㄥˊ」两个不同。我们学佛的大部分把这个字当作比喻的话,比喻大菩萨或者是小乘,一共有五种。比如说菩萨在苦海里边度众生,他开了一条大船,乘载的人非常多,那是大乘。这个字现在很多人读成为「ㄕㄥˋ」字,那是一般人这样读,你若读「ㄔㄥˊ」字也不能说是不对的,说到车辆当然读「ㄕㄥˋ」,可是大船、其他的各种工具来装载的话,读「ㄔㄥˊ」也可以,但是你在外面最好读「ㄕㄥˋ」,因为一般人都读「ㄕㄥˋ」,你不读「ㄕㄥˋ」的话,人家说你这个字都不会唸。

还有「解脱」,一般读「ㄒㄧㄝˋ脱」,解脱是什么呢?古来犯了罪的,国家把他这个犯罪的人抓来,脚上用铁链子把他拴起来,手要拷起来,脚镣手铐,这还不算,还有两块板把颈子托起来,那就叫「解」。「脱」就是通通把它撤开来,手、脚、颈子都能够自由自在了,这叫作解脱。但是你现在说「ㄒㄧㄝˋ」脱,反而人家不了解,你什么解脱啊?读解「ㄐㄧㄝˇ」脱反而一般是比较容易懂。这个也在乎各位你自己怎么读,你读解「ㄒㄧㄝˋ」脱当然是正确的,读解「ㄐㄧㄝˇ」脱也不是不正确,解就把你解开来,受了种种的约束,甚至于被绳子捆绑了,然后把它解开来,他就脱离了痛苦,解「ㄐㄧㄝˇ」脱也未尝不对,所以这个读法各位你怎么读都可以。但是在古人讲经的时候,他首先要交代清楚。

「方便」,佛法必得讲方便,不讲方便的话,人家没有办法学,所以必得要讲这个方便,契合学的人的程度,他才能接受。这张表分为三段,后边还有附带地讲那些名词。

(甲)、契机施度

第一个先解释「契机施度」,机是学的人,学佛的人他什么程度、什么根机。契是契合,正好合乎他的根机,普通讲法:他是什么天分,再用现代的教育学来讲就是智商,他是什么样的智商,他的智商到多少分数,你就用什么样的教育的教材来教导他,过高了他不懂,过低了他学了没有兴趣,所以一定要契合他的智商。施度,施就是布施,菩萨度化众生平等地布施。契机布施来度化众生,就要看根机了。「钝根」,大致来讲,比如切菜的刀来讲,刀口很钝的、切不动的,当然不大锋利。「利根」,刀口很利的叫利根,它的作用很厉害。拿这个比喻,智商很低的叫作钝根,根是根机;利根他智商很高的。

对于智商低的人—「钝根」,「心思昏昧」,他的心理、他的思考能力昏昏沉沉的、不明白,就是他的心理不明白、昏暗。「眼光很浅近」,看不远。所谓浅近,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对于长远的利益、长远的好处他看不到。这种人你只能够跟他「讲些世法方便」,世法就是世间法,什么是世间法呢?就是做人的道理,按照做人的道理,可以保持一个人格,这一生是人,再来世还是可以到人间来。比人程度高一点是可以生到天上去,不像在人间有各种痛苦,生到天上享福,那享得更多了,讲这人天之法,叫世法。方便呢,就是随着他的知见来说这些方法。如果说是跟他讲那些出世法,比如说六道轮回啊,一定要出六道,这个他不了解,没办法—「与上法不解」。这种世法,释迦牟尼佛那时就是分成五个层次,讲五乘解脱。在今日之下,讲世法,讲做人的道理,佛家要守住五戒,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话,现在人家也不懂了,那你这个方便呢又要变通变通办法了,你现在逢人就说,你要讲仁、讲义、讲礼、讲智、讲信用,现在人家讲什么信用啊,人家不理会这一套,那你讲的话,又要把它变更变更办法,你这个道理还是不能变更地,但是说的言辞、方法要变动。至于说做人的道理人家都听不懂了,生天的道理更不懂,那更需要方便法。

再讲到「利根」,利根是什么呢?「心思敏捷」,所谓心思敏捷,敏是很聪明的,捷是一听到这个道理,「闻一以知十」,子贡说颜子的话。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子你们两个学习的能力究竟谁高谁低啊?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颜回是听到老师讲这一件事情,他能悟解到十方面的;「赐也闻一以知二」,赐就是子贡自己,我听到一件事情我只能够领悟到一两方面而已。闻到一两方面也就不错了,闻一以知十那当然是非常好。心思敏捷就是闻一以知十的意思,十是个满数,就是说闻一桩事情,所有的道理、这句话的所有含义,他都明白了,这是心思敏捷。这样的人他的眼光很远大。所谓「眼光远大」,不只是看见这一生的事情,而从过去,他了解过去有很长的时间,未来他也看得到,他也了解,这是眼光远大的。这样的人你要「说出世法的了义」,出世法一定要脱离六道轮回。了义,了是究竟的,比如说把任何事情完了,所谓完了是完完全全地了了,了了是了结了,最澈底,做到最圆满的了,所以生死问题叫了生死,了生死就把生死问题整个就澈底解决了。对于这种人要说了义法,不是说方便法。所谓方便是引导他,让他先了解目前的利益,他接受了目前的利益,进一步再引导他再往前进,孔子的教学就是这样,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诱导他往前进,这样的话就是方便的方法。了义就是一下就把究竟的意义说出来,这是对于利根的人这样讲法。对于利根的人,「与下法不满」,与就是给他,说给他次一等的法,就不是了义法,换句话是用方便法跟他讲,他不满意。

(乙)、世间

「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人乘」,「现世的福报」,「不失为人身」。既是讲现世福报,一般心思昏昧的人,他只看得见、注重的也就是现世,这一生的福报。换句话说,你跟他讲福报,你的福报要自己一方面享福,一方面自己培养福报。借着这个福报来引诱他、来诱导他,让他来学人格,他不但接受了人格教育,他就不会失掉这个人身了。这个在佛家来讲,无论如何要劝他「受五戒」,对于这种人讲,你受五戒有多么好处,你本身也没有灾害了,家庭里面什么都好,一切都是顺利啊,这个他听得进去。只要他听得进去,能够守得住这个五戒了,进一步地守得很好,实实在在,虽然是讲的方便法,只要他能够照着这样做,确实是有好处。比如说讲这个五戒,在家人拿夫妻关系来讲,五戒当中就有一条戒邪淫,你跟他讲你守住邪淫的话,无论是丈夫是太太,能够守得住邪淫的话,夫妻的婚姻就能够巩固的,家庭的幸福、夫妻两人一生的幸福,自自然然就会有安全保障。他真要记住这样做的话,果然效果一定是兑现的,兑现了之后,他就觉得有信心了,对于其他的杀、盗、妄语连着他都有信心了。都是这么做的时候,原来是勉强做,然后做到很自然的时候,再给他讲生天的,告诉他人间还有痛苦啊,生天道要修十善了,他也能够修十善,是这样,这就是方便。这是人乘。

「天乘」当然又进一步了,就跟他讲天上有「胜妙的天福」,非常殊胜的、非常美妙的那种福,不是人间所能享受到的。无论是吃的东西、住的房屋、听的声音,就音乐来讲,我们人间再好的音乐也比不上天上的音乐,杜工部作的诗是讽刺的话,「此曲祇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他形容皇宫里面那种音乐,从虚空里面飘下来那种美妙的声音,他说好像祇应该是天上的音乐,人间怎么能够享受到?这个意思就是说帝王皇宫的音乐,我们民间听不到的,只有帝王高高在上享受这个音乐,人间没有这个福分,他是有讽刺的话。其实人间再好的音乐、皇宫里再好的音乐也比不上天上的音乐。所以我们道场里边唱的赞子,那叫梵音、梵曲,梵就是梵天,天上的音乐。这就是胜妙的天福,讲给人家听,他觉得这个好,我们人间的色声香味触都比不上天上的。你要想到天上受那种福报,那你就要先「行十善」,对于这种人讲,他只知道天福好,他把天的福报「误为究竟」了,在过去印度的外道、现在世界上的那些一般宗教都把生到天就是究竟了,那就是一种误会。生天当然有条件的,就是行十善。

保持人身、能够生天这都是「偷安小果」,暂时偷安,就是前面讲表里讲,人在生死苦海当中,到了人间、到了天上只是头浮出来,浮到海面上吐一口气而已,这是偷安。这个人乘、天乘寿命完了之后,再到三途里边去,享福当时就造业的,后来再到三途里边去,这是不究竟的。

但是佛法呢,学佛的时候,人乘、天乘是一个基础,有了人格、有了生天的善行,这是学佛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来帮助正功夫、来学佛,这样才能过渡到出世法,如果只在这上面,那就跟一般的宗教不一样。所以佛法虽然也讲人道、也讲天道,跟一般的宗教绝不相同。一般宗教止于天道,佛法讲天道是一种方便,在这方面打下了人格善的行为的基础,这样做到很纯熟的时候,再诱导他走上出世法,所以佛家讲天道跟一般的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那就说人家讲的跟我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呢?这当然是不同的。

(丙)、出世

「出世」法,出世法就是以世间的作基础,这个又分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个层次。

「声闻」就是佛在世间那些小乘弟子跟着佛,佛在那里说法,他是一直跟着佛来听佛法,听佛那种声音叫声闻,不能离开佛,这样他当然学得好,这样他能够证果的。佛讲的这个法,佛对于小乘的弟子这种根机,跟他讲见思惑,要「断见思惑」,见思惑一断干净了,「证到罗汉果」。他们「修四谛法」,四谛法后来有讲的,这里不再详细讲。

「缘觉乘」比声闻乘要高一等的,为什么高一等呢?所谓缘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佛在世的时候,他当然也是跟着佛,听佛说法,但是他听了佛说法,他的理解的能力比小乘的弟子要高一等,他领悟的能力比较强。再一种的,他也曾经听佛讲过法,后来离开了佛;或者是在佛不在世间,没有佛在世的时候,他单独的自己能够有自修的能力,他看见世间这些飞花落叶,看见世间花草长出来了,很茂盛,但是没有好久花也落了,像红楼梦里面林黛玉「黛玉葬花」,「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葬花词一读的时候、一看的时候,觉得人世间无常啊!他能开悟,觉得万法无常,他要解决生死问题,生死这个问题很严重,他就从自然界无常的现象,领悟到人生无常,人生无常再领悟到草木风吹犹再发,草木一到春天来,它又发了,草木又再发,人不能说死了之后就没有啦,他知道有三世因果,所以人死了以后还有来世,他也领悟得出来,所以他能够断见思惑。断见思惑为什么比声闻乘要进一步呢?声闻乘断见思惑,缘觉乘可以「断见思习」,惑的种子断了之后,习气—罗汉果还没有断干净,缘觉乘他能断干净了。这个「缘觉」是两层意思,一个还是跟佛,始终不离佛,他能够断除习气,比罗汉果又高明一步。另一个就是看见自然界自己领悟,独自能够领悟万法无常,这叫「独觉」,这是缘觉另外含有独觉的意思。缘觉、独觉证的这个果,不叫作证罗汉,而是「证了辟支佛」,辟支佛是印度文的名词,翻译为中国的意思叫缘觉。他是「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基本的也是四谛法,不过把四谛法更详细的列开,生死的流转是十二个循环不断的因缘。

无论是声闻乘、是缘觉乘,都是叫「自了的小乘」。自了,自己了了自己的生死,这是属于小乘的。小乘什么呢?比如说拿车辆来讲吧,不是大乘,大乘是开了一列火车,一个车箱、一个车箱,旅客载了很多。小乘呢,大巴士还不能算,摩托车后面还可以载一个人也不算,骑个脚踏车好了,自己开、自己载的、自己行驶,这是小乘。自了的,他不能够度化别人的,这不是菩萨。

「菩萨」是「自行化他,证成佛果」,所谓菩萨是什么呢?菩萨就是菩提萨埵,印度文的名字,翻成中国文字,照这个音把它简化为菩萨。菩萨翻成中国意思很多的,主要的意思就是「觉有情」,这是觉悟,他是有情。为什么有情呢?凡是各类众生都叫有情,他是有情识的。我们凡夫众生虽然有情识,但是迷惑颠倒的众生不是觉悟的,菩萨是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我们凡夫众生是迷惑的有情,所以菩萨不同的。菩萨是觉有情,一方面自己觉悟了,另一方面他也让人家觉悟,就是自觉又来觉他,这就是「自行化他」。他要成佛,在修持成佛的过程,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教化他人,他人就指的众生,自行化他就是自度又度他。将来成功了,就是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证的是成佛的大果」,既不是罗汉果,也不是辟支佛,那是佛果。菩萨主修的是六度,「六度万行」是普度大众的。这六度后面专门有张表讲,这里也不再仔细说。普度,平等地度化众生,怎么平等度化呢?任何众生只要有缘的,无边无际的众生只要有缘,菩萨他都去度化,绝不选择,不是说某人是我的亲戚、是我的朋友,我就去度化他;或者虽然是普度,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说话说少一点,对于朋友我跟他多说一点,这是什么菩萨?这不算是菩萨。菩萨只要有缘的话,众生怎么样他能接受的,就是倾囊相授,巴不得那些众生把你所知道的全部拿去,全部教给他,任何一个众生不问是亲的、是疏的,都这样平等地度化他,这是「普度大乘」,大乘菩萨是这样的。

这出世法分成三等,这个三等,释迦牟尼佛是鼓励人人都学菩萨乘,不要学二乘。佛有一句话「二乘是焦芽败种」,什么焦芽呢?那是一个稻种,稻种放在泥土里发了芽了,发了芽了你不能让它在泥土里边完完全全长出来,再把它拔出来,把种子发出的芽在锅子一炒,炒焦了,这叫焦芽,这芽焦了它还能生吗?没办法生了。还没有发芽的种子把它败坏了,叫败种。佛为了勉励人家要学大乘,不要学小乘,就说小乘是焦芽败种,这个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学小乘的话,都学着去证罗汉果、去证辟支佛,自己是解脱了,那么多众生怎么办呢?不度化众生,不行菩萨道,佛法就传不下来,佛法的种子就等于败了,败了种子了,佛法的芽也发不出来,发出来也一下就断了,也就是焦了。

所以佛法要到中国来,大乘佛法就特别盛,为什么盛呢?就是好在中国文化。孔子就讲,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对子夏讲的:你要做个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是什么呢?小人不是讲那个专门做坏事的小人,不是。孔子讲的小人儒,专门管自己的,做个好人,这个好人不错啊,在今日之下这种小人也难找了。但是在孔子说的,这种小人是不可取的。你专门做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很好、人格也很好,别的事情不管,你这个也不够,孔子认为不够,他说你应该做君子儒。君子儒是什么呢?就是菩萨道一样的,你要把你所懂的这种道理,你要教化一般人。再说小人是处处执著,他不能够往上学形而上学。君子儒呢?君子不器,君子不执著,不要执著器世间、不要着相,他才能够通大道的。所以中国有这种文化,可以说孔子在中国文化,佛法没有到中国来,孔子就是个大菩萨,先在中国出生,早就把大乘佛法铺下路了,所以佛法一到中国来,这种大法立刻就兴盛起来。南传佛法,就是小乘,小乘当然有他的好处,注重戒律,人格一切都修持好,但是讲到了义,成佛的大法,那小乘佛法不够啊。讲到这里我们必须对佛法与中国文化互相地研究,你才知道佛法高明处,自自然然地我们也会发这个大心来行菩萨道。

(附)

见惑、思惑归并起来讲,叫作「十使」。这个使字不是外交大使,他是等于警察一样的,或者是一个凶神恶煞一样的,这十件事情在我们众生的身边,跟在我们身边,使得我们不得自由的,我们时时刻刻被这十个使者看管着我们,我们得不到自由。这个十使,一个是五种利使,一个是五种钝使,五利使、五钝使。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这五种是「五利使」。贪、瞋、痴、慢、疑,这是「五钝使」。五利使是见解上面的迷惑,五钝使是修持上面的迷惑。惑就是烦恼。

「身见」,任何一个众生就把人的这个身体当作自己,人问:你在那里啊?看看自己,这就是我,或者指著鼻子「这就是我」。自己的「自」字,你画一个象形字,就是个鼻子,那个鼻字古时候就是自己的「自」,每一个人指著自己,这就是本身。身见就是我见,就是自己啊。

「边见」,就是根据身见起来的,拿人的生命,对于生命有两种见解,一个是这个人身寿命完了,你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断见」。再说人死了以后还有来世,可是这个来世还是到人间来,这叫「常见」。还有一种在这个两点之间的,比如说学那个外道,学长生不老的,他认为这个人身可以永久的活下去,这个也是常见。不过在佛法里边讲的常见,就是死了以后再到人间来,再是人身;畜牲死了以后,下辈子还是畜牲,这叫常见。这个或者是断、或者是常,都是边见,偏于一边的叫作边见。

「戒取见」是外道,外道也有他的戒律的,他这个戒律是不正确的戒律。印度那时候有很多外道,他看见外道有相当功夫的,他也有天眼,他看见一条牛死了以后生到天上去了,他一想,这个牛怎么可以生到天上去呢?大概这个牛吃的是青草,每天出劳力。还有他看见一只狗死了以后生天,他也想狗能够生天,狗的生活牠给人家看门,在古代你知道狗不跟现在一样,狗吃的食物是吃大便哦,吃人的大便、其他动物的大便,狗是吃屎的。他认为牛能够生到天上,他就学牛的生活方式、学狗的生活方式,所谓牛戒、狗戒。在印度有牛狗外道,牛外道、狗外道。后来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持牛狗外道、持牛狗戒,将来得的什么结果啊?佛就告诉弟子,他持牛狗戒持得好的话,他可以保持牛狗的生命,下一辈子还是牛,下一辈子还是狗,不过持牛狗戒很辛苦,牛要吃草,狗要吃大粪。虽然持得很辛苦,守得很清白的话,不过是保持牛的生命,下一辈子还是牛的生命、狗的生命。那弟子又问了:守得不好怎么办呢?守得不好要堕地狱的,这个很危险。为什么外道他看这个牛戒、狗戒?他因果没有看清楚,牛能够生天,牠是过去造的生天的业,牠这个牛的寿命完了以后,牠是过去天道的善业成熟了,生到天上,狗能够生天也是这个道理。外道三世因果没有看明白,所以才有这个,这个是「非因计因」。戒取见是:不是这个因,它把这个因当作是一个因,这是错误的,这是戒取。取那个「不是真正的戒」,他守这个戒,那很冤枉的,这是一种邪见。

「见取见」呢,比如说外道,他把天道看作都是究竟的啦,认为生天是一劳永逸的,他就想尽办法能够生天就好,他就不知道天上寿命也有一定的,生到天,寿命完了之后,一下来的话又要堕落了,这是见取见。见取见,见到天道,就取那个天道,把天道当作涅槃的境界,就是「非果计果」,那个不是真正的果,他把它当作最后真正是一个果,这叫非果计果。

「邪见」,不信三宝,拨无因果,……比如说不明了三世因果,世间任何事情也看不明白,道理也看不通,这些都是邪知邪见。

这个五者就是五利使,五利使要破除还比较容易,这个见解上你真正懂得学理的话,他可以一次就断除了,一次断除见惑就是证到小乘,证到初果。

「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这几个内涵大家一看就明了。贪名利,最重要是贪图美色。瞋恨心、愚痴心、傲慢心、怀疑心,任何圣人道理他都不相信,三世因果他更不相信,这叫疑心太重的人,这是非常危险的。

这是五钝使,真正讲思惑的时候,疑是归到见惑这边来,贪瞋痴慢这四点是思惑。思惑分为三界,欲界是贪瞋痴慢这四种;上面色界、无色界只有贪痴慢,瞋恨心没有。三界一共有这几种,分成八十一品,分成九地断,九九八十一品,才能断得干净,断干净之后,证到罗汉果。这是见思惑,在这里附带地说明。

方才讲的后面附带的「见惑」、「思惑」只是扼要地跟各位讲讲,你们各位后来自己研究的时候,这个特别注意,为什么要注意呢?我们凡夫众生不能够了生死,就是这个十使,十使在看住我们,我们在六道里面出不来啊。其中这个「身见」最难断,身见一断,后边的边见、戒取见就容易了。再就「思惑」的贪瞋痴当然是难了,譬如说,天道欲界天也有贪瞋痴慢;生到色界天,瞋就是没有了,无色界天,瞋当然更没有。换句话说,我们修道的人,如果说是有什么事情不对,马上就发了瞋恨心的话,别说不能了生死,生天都很困难的,生到色界天都很困难的,这个我们时时刻刻自己要了解的。

再说讲到前面五利使,戒取见、见取见,我们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从古印度一直到现在,虽然是末法时期,还是有佛法。印度的外道,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有几十种外道,到现在印度还是很多啊,那些外道不断地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国,又传到我们国内来。它要直接传到国内来,还好办一点。尤其先传到美国,从美国一来的时候,那不得了,教从美国来的,那非学不可了,那危险了。一般人都没有这种分别能力,只看从那里来的,大家认为它是对的,这就要特别小心。台湾现在有很多,什么上人啦,什么那个来的啦,他们一说法,动辄有几千人几千人,那岂止我们这个小局面?那是不得了的啊,但是你要说他,那都是外道,这个要特别小心。我们学佛法,释迦牟尼佛早就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不依人,你要把这个佛法考察清楚,是不是纯粹?是不是真正佛所说的法?不要因为人,某某人在说,那个人说法是有多少听众,那个人说法是社会的影响力有多么大,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了,那个不行的。必得「依法不依人」。

这里都是佛讲的法,你把这里所讲的什么是「五利使」、什么是「五钝使」,时时刻刻记得。比如说那个戒取见,印度外道多得很呢,除了牛戒、狗戒、鸡戒,还有饥饿不要吃饭,他就能够得道了。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也曾经饥饿的时候,他为什么饥饿啊?他就表演给人家看,他也跟外道学,学不吃饭,到后来舍弃了,还是要吃饭。以这个行为很明显地来告诉人家,一直不吃饭行不通的,那不是一个中道。这一层我们要特别了解,了解这个之后,你不管现在从国外、从那个来的话,他提倡什么,不合乎佛法,我们一概不要采取。这个跟大家要补充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11日10:36: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07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