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5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评论2阅读模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五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4-0005

MP3下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讲。

 

前面我们将本经的序分介绍完,今天要跟诸位介绍本经的正宗分,也就是正说分。在过去梁昭明太子将本经经文分为三十二分,这三十二分自古以来有些大德采用它,也有一些人是不太赞成的。因为这三十二分是便于读诵,所以流传也就相当之广。如果从三十二分来说,第一分就是本经的序分,最后第三十二分是本经的流通分,从第二分到三十一分都是属于本经的正宗分。我们这一次跟诸位研究《金刚经》并不采取这三十二分的分法,我们的科判,就是章法段落的分法,多半还是依谛闲老法师的《新疏》,多分是取这个来做标准。

 

现在请看经文,正宗分。正宗分里面有两大段,第一个大段是「示真妄二心以彰般若妙用」,示是指示、显示真心与妄心,如果把真妄两种心明白了,彰是显明,般若微妙的作用就很明显的显示出了。这一大段经文也相当的长,首先了解义趣。第一小段经文是「请益的仪式」,也就是请法的礼节。我们看经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叙述请法的礼节,这些礼节我们也需要注意,更应当要学习。在目前这个社会里面,虽然这是古时候的礼节,我们要了解礼节的精神,方式不妨从俗。首先我们来讲『时』,这个「时」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大城乞食回来以后,吃完饭,也洗好脚,敷座而坐这个时候。敷座,坐定了,已经坐下来,就在这个时候。『长老』,在佛法里面有它的定义,不是随便称呼的,譬如在一般大经里面它都具有十个条件,在此地我们是以最简单的标准来介绍,第一个他有道德,他道德为大众所尊敬,同时也得要有相当的年岁,是「德尊年高之称」,这是佛门里面一般称之为长老。

 

『须菩提』是人名,这是梵语,中国的意思,就是华语叫「空生」。他是佛之弟子,在十大弟子当中他是解空第一,随佛有二十多年,他是佛的常随众,从跟释迦牟尼佛起到这个时候,这在般若会上。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讲《阿含经》,阿含有十二年,方等有八年,合起来就有二十年。二十年之后再讲《般若经》,《般若经》一共是讲二十二年,这是《般若经》里面的,所以说随佛已经有二十多年。今天,「一眼看穿教化本怀,而为此经之发起当机」。我们在这里先讲这个意思,跟诸位简单的叙述。这个地方的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字眼,这个「时」也就是须菩提尊者契入的时候。我们读《华严经》,清凉大师在《华严》四分当中的后二分告诉我们「托法进修,依人证入」,这两句话非常的重要,前面也都曾经给诸位讲解过。我们回味这两句话,须菩提尊者这二十多年之间都是依照老师教诫的方法来进修,今天这个「时」字就是他的证入,一眼看穿了,恍然大悟!这是个关键的字眼,一悟之后,自自然然就发出希有的感叹。

 

他从什么地方悟的?是从佛日常生活当中,悟入真如实相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真如实相。《般若经》里面所讲的实相,就是《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真法界就在我们眼前,可惜我们不认识。须菩提在这个时候看出来了,认识了,禅家所谓自己本来面目,净土宗所讲的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都是这个境界。所以这个时字在此地是一个关键的字眼,我们不能够轻易的看过。几时我们也遇到这个时节因缘,像须菩提尊者一样的恍然大悟,这一悟就证入了。这桩事情实在说是不容易,这个不是老师传授的,是自己的功夫达到,成熟了,自自然然的契入这个境界。

 

「长老」这两个字,在古德译经里面,有的时候把它译作「具寿」,具足的具,寿命的寿;也译作「慧命」,智慧的慧,生命的命,把它译成慧命。将来诸位读经看到有具寿、有慧命,晓得这些字样跟《金刚经》的长老的意思是相通的。罗什大师译经用长老这两个字样,的确是顺我们中国习惯,我们中国人对于年高德望的人都称之为长者,有了年岁,我们尊称为长老。

 

须菩提,意思是空生。为什么叫空生?这里面有一段故事,经典里面记载,须菩提尊者他的俗家是一个大富长者之家,当他出生的时候,他家里面财宝忽然不见了,忽然没有了,一切财富都失掉,仓库里面东西都空空的,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他生下来家里面有这么一桩事情。过了七天,库藏的东西又恢复,就是失掉七天,因此他的父母就给他取这个名字,他生下来家里什么都空了,叫空生。这种相在佛法里面实在是表法的意思,那就是他后来在僧团里面对于佛所讲的空义,他是第一个领悟的,所以在弟子当中称之为解空第一。这个人也不是普通人,他也是古佛再来,在《西域记》里面所记载的,须菩提本来是东方青龙陀佛,化身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里面来做释迦的弟子,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这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在讲一千二百五十大众的时候,跟诸位说过这个意思。如果没有诸佛菩萨示现来护法,佛一个人没有办法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是一切圣贤共同的事业,这个里面实在没有彼此之分,像须菩提尊者这是古佛再来之一。

 

底下讲到他启请,诸位看表解,我们先将这些名相介绍出来。『偏袒右肩』,偏袒是表三业恭敬。『合掌』是表一心不乱,心合于道,表这个意思。由此可知,须菩提在这里开悟,大彻大悟了,他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何以故?因为他已经成佛,早就成佛,他是东方青龙陀佛示现的,哪有不悟的道理!所以跟着佛跟了二十多年,也表示恍然大悟,其实是为了我们众生。换句话说,当时跟释迦牟尼佛学佛的那些真正的凡夫弟子,已经跟佛学了二十多年,这个时候可以接受像《金刚经》中所说的了义的般若法门,于是他来表演这一套。因为《金刚经》的教义才是诸佛教化众生的本怀,他这一眼看穿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其实又何尝不是他自己教化众生的本怀?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完全是示现,就跟戏台上表演一样,这个时节因缘到了,应该要表演这一齣。

 

在礼节上说,一点都不含糊,偏袒右肩,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都是礼节,刚才讲的三业礼敬,三业是身口意三业,都表示恭敬,这是学生对于老师请法的礼节,古印度如是,在我们中国古礼也是这样的,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都要起立、要行礼。行礼为什么偏袒右肩?印度人的服装跟我们中国不一样,一直到今天诸位要是到印度去观光,你能够看到印度人,印度人的衣服就是一块布,因为它是属于热带,天气炎热,就是一块布包在身上。平常包的时候是两个肩膀都盖住,行礼的时候要把右肩露出来,为什么露出来?便利于做事,长者有什么吩咐,他右手在外面好做事情,方便,行礼当中表示这个诚意,立刻要为长者服务。跪在地下是「右膝着地」,跪一个脚,不是两个脚都跪,原因跟偏袒右肩意思一样,一个脚跪,起来方便,伺候长者要敏捷,就是动作要快,要小心、要谨慎、要敏捷。这是礼节里面全都包含了。两只脚跪下来,起来的时候动作就慢了,这些我们都必须要晓得。「合掌」是表一心,十个指头表散乱,表这个心散乱,十个指头合成一个叫合掌,表示这个时候我一心至诚来接受老师的开示,接受老师的教诲,所以合掌是表内心之诚敬。『白佛言』,白这个字是敬词,是下对上而说的。上对下就叫告诉,「佛告须菩提」。「须菩提白佛言」,这是一种尊敬之词,白是表白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表白出来,这叫语业清净。下面说到「请益之词」,就是请益的言词,请看经文: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一段是须菩提尊者请教的言词。前面这一段是他示现开悟之后,对于佛教化众生的善巧先赞叹一番,『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讲到希有,要是把它归纳起来有几个意思,第一是「时希有」,时节因缘的希有。学佛的同修大多数都晓得,佛出现在世间这个机缘很难得,不是常有的。以我们现前这个大时节上来看,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底下一尊佛弥勒佛到我们世间来示现成佛,是在世尊灭度以后五十六亿万年。诸位想想看,佛出现在世间,住世的时间并不很长,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住世只有八十岁,他就圆寂了。佛的法运虽然只有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以后是灭法,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了,换句话说,众生就没有得度的机会了,必须再等五十六亿万年以后弥勒佛出世,这个世间再有正法,可见得这个时节因缘太希有。这是赞叹里面有这个意思在,太希有了。

 

第二个意思是「处希有」,佛所出现的地区也不可思议。现在世间人迷信科学,不相信圣教,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他不相信这些。事实上绝不是说他不相信就没有,如果说不相信就没有,我也不愿意相信它。实在的是你不相信它还有,这些龙天鬼神他确实存在,而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佛出现的地区希有。在整个世界来说,佛当年出现的是在印度,佛灭度之后大概九百年间到一千年间,佛法传到中国来,在今天世界当中我们中国确实是佛教的第二祖国,第一祖国印度已经灭亡了。佛法在印度历史只有一千年,在我们中国的历史差不多有二千年,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成为一体,真正变成采多姿的中国佛教。历代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学证果的人不计其数,我们在二十五史、在佛教史里面,在《高僧传》、《居士传》里面都能够看到。当然还有很多修行证果的人没被人发现,没有记录下来;被人发现记录下来的,在我觉得那还是少数。就像《往生传》来说,多少人真正往生了,许多人不晓得。编写《往生传》的人,他虽然是尽心尽力在搜集这些资料,遗漏的还是太多太多,这是我们可以想象而知的。这就说明,佛法出现的地区希有,这个地区的人有福。

 

第三个意思是「德希有」,佛的智慧福德最为殊胜。这种殊胜唯有契入境界的人,就是一真法界,契入实相的人他才能够证知,他能够真正证明,清清楚楚的了解。第四个意思是「事希有」,讲现前的意思,就是教学希有,佛的善巧方便。不但佛的言教、意教,更难能可贵的是身教,我们一般人只晓得佛的言教,没有能够看出佛的身教与意教的巧妙,他是把整个言教全部都表现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所以须菩提尊者赞叹,『善护念诸菩萨,善嘱付嘱诸菩萨』,这个「善」就是妙极了。

 

底下我们再跟诸位解释「菩萨」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的。「希有」是洞悉老师出世本怀,教化善巧切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真正是希有。菩萨称之为诸,「诸菩萨」,换句话说,菩萨从初发心,有信位、住位、行位、向位、地位,五十一个阶级,称之为诸菩萨。「护念」是说老师的悲心念念不舍,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人善,可教,佛不舍他;这个人恶,不可教,佛也不舍他,这是大慈大悲。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去效法、去修学。众生,要依本经的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同修,不学佛的我们暂时不说,我们是学佛的,曾经在佛门受过三皈五戒,这些人都有很大的善根,过去生中亲近过无量无数的诸佛如来。也许要问,我们亲近过这么多的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做生死凡夫?诸佛菩萨护念我们,而我们自己不尊重自己,那就没有法子。换句话说,自己不肯护念自己,诸佛如来虽然护念,我们自己依然不能成就。

 

这些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们,首先我们不晓得众生与佛是一不是二,虽然大乘经里面常讲,我们也听得耳熟,但是怎么样?不敢直下承当,错过大好机会。我们所修的,古德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可是我们怎么样?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岁岁年年都在不觉之中,从来没有觉悟过,所以不能成就。怎么晓得从来没有觉悟过?因为你念念都为境界转,念念都迷在境界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自己意思的,你就生欢喜心,你的心动了,被外境所转;不顺你自己的意思,你就生瞋恚心,你就起烦恼,你也被外境所转。虽然口头说学佛,二六时中念念增长的不是无明就是邪见,那怎么会成就?真学佛的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增长的是智慧、是清净心。换句话说,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他在境界里头修「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智慧,如如不动是定,人家修的是定慧等持。意地里面乃至表现在外面,就像佛一样,「善护念诸菩萨」,无论是善人、是恶人、一切众生,是念念不舍,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去度脱他,这叫「善护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是我们的榜样,不但教给我们,他表演做给我们看,我们再要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

 

「付嘱」就是嘱咐的意思,咐是吩咐。「善付嘱」,佛没有说一句话,这个是善;如果有言词说出来,虽然是付嘱,那不善了。佛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做,让学生自己看出来,自己去悟入这个境界,这种方式才是真正之善。这个善付嘱,唯有看穿、唯有悟入的人他明白,换句话说,他也真正接受世尊的付嘱了,他自己一定是依教奉行,也以这种善巧方便去接引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要想想,世尊日常生活所表现的,我们再回头看一看我们这个世间,哪一个人不如是?世尊日常生活当中定慧圆满,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习气念念增长,我们自己并不觉察。如果从世尊行仪当中一下看破了,再回过头返照自己,这个里面就有无量的受用。

 

底下这一段,『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几句话是须菩提尊者正式提出问题请教老师。「善男子、善女人」,这两句话的称呼我们要注意到,换句话说,不是一般的男子女人,为什么?一般男子女人他还没这个意思,他没起这个念头,起什么念头?我这个心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我的烦恼如何去降伏,他没有发这个心。凡是发这个心,修菩萨道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菩提心。换句话说,发了菩提心,要想修菩萨道,要想断烦恼,这种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还没发这个心的,那不叫做善男子,也不叫做善女人。这部经对谁说?就是对这种人说的。由此可知,这个经是成就我们的菩提心,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烦恼断了,心安理得,「住」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这个到后面我们会详细给诸位来讨论。

 

我们先看表解里面的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语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叫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梵语在经典里面一直都是用音译,是属于尊重不翻。我们先说「正觉」,它是对凡夫来说的,凡夫不觉,外道虽然觉,它不正,所以在佛法里面提出正觉。正觉,一般小乘阿罗汉就证得,得小乘阿罗汉。没有到这个境界,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能算正觉?因为他的我执没有断,他烦恼障存在,虽觉也不正。降伏其心,那个心就是烦恼心、就是妄心,烦恼妄心要不能够降伏,就无法恢复正觉。正觉在佛法上是最低的成就,在念佛法门里面属于事一心不乱,可见得念佛是一种方法,目的是要达到事一心不乱,也就是证得正觉,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必须要留意的。

 

「正等」,等是等于,等于佛,虽然没有到佛的地位,跟佛也差不多了,这个正就是正觉,他的正觉等于佛,这是称菩萨。菩萨,给诸位说,也不是称普通的菩萨,而是正如同本经所定的标准,是称见了性的菩萨,我们一般在圆教里面来说,是初住以上的菩萨。要以圆教来讲,七信位的菩萨就是正觉,初住以上就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的称呼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都称之为正等正觉,像《华严经》里面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之为正等正觉。「无上」,是专称如来果地上的,再没有比这个高的,大觉圆满。在本经里面,须菩提尊者对世尊所说的话,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不是普通人,换句话说,他所发的心就是发成佛之心,这样的人真正希有。

 

我们过去讲过《六祖坛经》,而六祖大师就是这样的希有之人。六祖初到黄梅的时候,见了五祖,五祖问他,你到我这里来干什么?他就很不客气说,「我来只有一个目标,我来是求作佛的,不求余事」,他直接就是求作佛的。换句话说,他来求什么?他来就是为无上正等正觉而来的,他不为别的,这个人是标准的善男子。所以我们要发心作佛,发心作佛你就得要修菩萨道。你既然有这个心,有这个心了不起,你发这个心,那人家就称你做菩萨,你自己也当之无愧。为什么?真正是菩萨心,这个心一发,与世间人心迥然不同,世间人所追求的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你所追求的是无上菩提,那怎么会一样?这个心一发,与世间人相处就非常融洽,为什么?没有利害冲突,世间人要名闻利养,你都不要;世间人不要无上菩提,你要,你们两个相处,彼此不相干,没有冲突,所以能够很融洽的相处,正是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一句话不是我们勉强去做到的,是自自然然就做到的。

 

先把发起请经这个意思,略微跟诸位介绍一下。首先是须菩提真正发现了,所以对释迦牟尼佛赞叹「善护念」,心中护持;「善付嘱」,口中付与,佛是天天讲经说法教诲众生。尊者请法,这里面是两个重要的意思,第一个就是「应云何住」?真正发无上菩提心,他应该把这个心安住在哪里,「真心安住」,住在什么地方?这桩事情虽然是主题,但是很难,我们这个心到底安住在什么地方?真心之后还有妄心,妄想心就是生灭心,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生灭的念头「云何降伏」,叫妄念不生?云何降伏就是降伏妄心,就是摄制妄心的意思。

 

世尊对于降伏、对于安住都是示现无言,换句话说,世尊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出来了。怎么降伏?你看世尊所做的;如何去安住?世尊日常所住的。太巧妙了!修行人要晓得,「安心除妄」是真修下手功夫。不在这上用功,你就不懂得修行;不在这上用功,就不是真修行;不在这上用功,那就是盲修瞎练,这是希望诸位要特别记住的。我们要想真修,修个什么?修个安心除妄而已,无论在什么境界,心是安稳的,妄念不生。在天堂,心安稳,妄念不生;在阿鼻地狱,心也安稳,妄念也不生,那天堂跟地狱在你的感受当中是一不是二,你所住的天堂地狱都叫做一真法界。不会修行的人怎么样?他心不能够安定,妄念是念念都在那里生,那就不是真修行,这种人没功夫。功夫在烦恼少,不但烦恼少,烦恼没有了,烦恼断了,这叫功夫。

 

这一段经文,须菩提尊者问意里头,实在讲他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第二个问题「云何应住」,江味农居士校勘记里头,他根据唐人的写经,这一句应当是「应云何住」。第三个问题就是「云何降伏其心」。换句话说,你要把这三个问题记住,这一部《金刚经》里面就是解答这三个问题。向下经文,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解答的,前半卷要是按昭明太子的分法,就是前面十六分,是答覆第二、第三这两个问题,后半卷是答覆第一个问题。由此可知,这部经仍然是以「发菩提心」为主,这是我们要记住的。正如同大经里面所说的,修行如果把菩提心给忘失,都不是真修,都落在魔道之中,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不注意到。

 

下面是世尊答覆须菩提的话,当然真正的意思是对我们的开示,是教诲我们修学,请看经文。「如来许说」,尊者有问,佛当然欢喜,不会舍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实际上尊者所问的三个问题,佛在此地统统答尽了,但是这种答覆只有须菩提明了。我们要是听了这几句话,还是莫名其妙,这个妙处我们还是不晓得,因此我们还要来把它研究、分析。首先我们看佛的赞叹,两个『善哉』,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要留意。第一个「善哉」是赞叹须菩提尊者,这是就迹象上说,就是表演上来说,他智慧现前,看到实相般若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他是以智慧证得,这是值得赞叹的,就是赞叹他大彻大悟。第二个「善哉」是再赞叹他从大悲心发起代众生提出问题。我们晓得佛经里面的请问,里面有五种问,这是属于利乐有情问。实际上,发心、安住、降伏,须菩提尊者他又何尝不明了?他是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明了,不是他自己不晓得,他自己是明知故问。而我们凡夫是真的不明了,真正不晓得怎么样去断烦恼,我们这个心应该如何去安住,怎样发心、发了以后能不退转,我们是真不晓得;不晓得,我们也问不出来。尊者示现开悟,悟了之后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请教释迦牟尼佛,由释迦牟尼佛来为我们开示。佛就说,『须菩提,如汝所言说』,正像你所说的,你说得一点都不错,如来的确是『善护念诸菩萨』,的确是『善付嘱诸菩萨』,你所看到的完全正确,真实不虚,一点都不假。『汝今谛听,但为汝说』,实际上「为汝说」就是为大家说,为我们大家讲的。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我刚才说了,在此地我跟诸位补充一点,就是《大论》里面有说五种菩提,我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补充出来。先看「菩提心」,说到菩提心,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讲,大家都很熟悉,菩提心是以直心为体、为本体,深心与大悲心都是作用,有体有用,千万不要以为菩提心是三心,是三个心,那你就搞错,其实它是一心,一而三、三而一,经里面讲「三心圆发」,实际上就是一心不乱。这个三等于一,这个数学也很奇怪,一般的时候三是不会等于一,这个地方三跟一是一个意思。

 

「直心」,什么叫直?这个很难懂。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菩提心是说这三种心,直心是至诚心,《观经》里也讲深心,大悲心讲回向发愿心。我们要问,什么叫诚?这个字是个关键,曾国藩先生在《求阙斋笔记》里解释诚的意思,一念不生叫诚。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就不诚,诚,至诚,诚到极处这就是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诸位想想看,在一切境界里头他一念不生,这种境界。这些名相大家很难懂,我就把它变了变,我把直心说之为平等心。诸位想想,起一念就不平等了,一念不生,我人万物是平等的。平等这个境界就是一法界、就是真法界,是一真法界,平等的,所以这是平等心。深心,古德给我们注解讲,好德好善的心,善与德到极处,这心是清净的,所以深心是清净心。大悲心是回向发愿心,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慈悲心,利益他人之心,发愿回向把自己的功德利益统统都赠送给一切众生。譬如自己有福自己不享,我要把这个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这是大悲心,这是回向发愿心。菩提心,简单的说,是以平等心为基础,就是以直心为基础,清净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一体两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可见得菩提心是一个心,不是三心,三心圆发实际上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一心不乱。这是觉心,决定不迷。

 

迷惑,心不平等,不平等,菩提心失掉,菩提心的体没有了。因此我们单讲深心跟大悲心,我们要问世间人有没有?有,世间人确实有,为什么不叫菩提心?因为他没有平等心,就是他的深心与大悲心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础上,他是建立在分别心的基础上,某人对我好,我对他很慈悲;某人对我不好,我不要去理他。可见得他那个慈悲不是从平等心里面建立出来的,所以虽有大悲,不是菩提心。声闻缘觉有没有深心、有没有大悲心?他也有,他虽然有深心、有大悲心,他也没有菩提心,原因在哪里?他没有直心。

 

诸位要晓得,直心是什么?直心是真心。真心是什么?真心就是见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直心现前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一分真性就是直心。从此以后,我们以《华严经》例子上来看,《华严经》圆教初住明心见性了,从此以后,从初住到十住,十个位次就是修的直心。当然他也修深心,也修大悲心,换句话说,他也修清净心,也修慈悲心,可是是以至诚心、平等心为主,法身大士尚且要修学,何况我们!十行位的菩萨偏重在清净心,偏重在深心上修,修自利。你看十住修根本,十行位修自受用,十回向位修他受用,所以讲三心圆发那是什么人?那是初地以上,三心都圆。从这个以后境界才步步高升,一直到如来果地。

 

《大论》里面跟我们说从因到果,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修学要晓得这个位次,这就是「五种菩提」。五种菩提里面第一个就是「发心菩提」。本经里面所说的就是这个位次,因为他还没降伏其心,还没有见性,这是刚刚发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一发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如果以天台大师藏通别圆四教来说,你到底是哪一教的十信位,这是你个人的根性,这个地方没有法子明确的指出来。你是圆顿根性的,那你就是圆教十信;你要是带着浓厚小乘习气,那你是三藏的十信,或者是通教十信,这是各个人不相同。你真正发这个心,是非常之可贵,如果发心要不修降伏其心,这个发心会退转的,所以十信在《华严》里面没有地位,为什么没有地位?就是他进进退退,很不稳定,原因在这个地方。

 

你发心之后,你要认真去修,修什么?修降伏其心。修降伏其心就是「伏心菩提」,这是三贤位,就是十信位再上去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个位次上修什么?就是修降伏其心而已。由此可知,断烦恼多重要。烦恼障里面,烦恼障与所知障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烦恼障不但生烦恼也障所知,所知障的障所知也帮助你生烦恼,所以降伏其心就是断二障,这一点希望诸位要明了。再进一步是「明心菩提」。明心,正如同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这是见了性的。这五种菩提,此地所讲的都是大乘别教这个说法。如果在圆教,明心就是在三贤位。别教是断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是初地,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的初住,此地所说的都是属于别教来讲,就是一般普通大乘法里头所说的明心见性,我们称之为明心菩提,它的地位是别教初地到七地。再往上去就是「出到菩提」。出是超出,到是到达,就是将要到达如来的果地,与如来的果地很接近了,从这个地方一出发,你就到达了。这有三个位次,别教八地、九地、十地。「无上菩提」,这是说如来的果地。由此可知,我们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的什么?菩提心而已。你到某一个阶段,菩提心给你立个名称,所以从初发心到无上都叫菩提。

 

讲到「住」,住是什么?安住,把心住在一个地方。诸位看看这五种菩提,你说那个心安住在哪里?心一有安住就坏了。好比你念书,你上学念书,你现在上小学一年级,从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研究所,你要问问:我应该住在哪里?你一住就留级,不留级就不叫住。所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只有降伏,没有安住,诸位晓得这个意思,住不得,一住就退转了。佛六波罗蜜里面提出精进波罗蜜,里面没有说一个安住波罗蜜,没有这个,只有精进。成了佛以后还住不住?没住,像释迦牟尼佛每天往舍卫大城乞食,天天教化众生,他没有住,连如来果地上都无住,何况我们在初学,不要生这个念头,你有一个安住的念头是绝对错误的念头。

 

应该有什么念头?应该有个断烦恼障、断所知障的念头。就是要遵守《华严经》里面最高的指导原则「托法进修」,法是佛给我们讲的理论与方法,我们依靠这个方法来进修,就是说依靠这个方法。功夫要从什么地方去得利益?要依人,依人证入。上一次我给诸位说过,世间人常讲做事难、做人更难,处事容易、处人难。而一个修行人他就是在处人当中,把自己一切的习气都磨练掉,所以叫依人证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要不依靠人,他就没有办法证无上菩提,这种修行方法就是降伏其心,五十三参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这些大众,这里面有学佛的人、有外道的、有不学佛的人、有毁谤佛法的人,男女老幼、各行各业,什么境界都有,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们在这个里面鍊自己的心,鍊什么?鍊菩提心,直心,鍊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境界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像《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面的境界,一切的有情众生皆是佛菩萨,皆是善知识,我们要藉他来鍊我们的清净心,来鍊我们的平等心,出生我们大慈悲心,这就是依人证入。善财童子在《华严经》里面表演这个样子给我们看,教给我们学的,《法华经》里面常不轻菩萨也表演这个样子给我们看,都是我们依人证入的榜样。

 

如果将这些经论、将诸佛菩萨示现要是疏忽了,我们不是盲修瞎练那是什么?我们这一生必定又要空过了,不会有成就的,因为你一天到晚还是增长邪见、增长无明,天天还在生烦恼,这是要觉悟的。在菩提道上的人,他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净,在顺逆境界里面一天比一天平等,对一切众生流露出来的是真正慈悲心,就是此地所讲的「善护念」、「善付嘱」,虽没有到诸佛如来的境界,也相似,也接近,这叫真正修行,这是真正的功夫。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在境界里生起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着,作茧自缚。所以发大心修大行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降伏其心的这个大道理。

 

佛在此地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两个「如是」意思相当的深长。后面几句话,我在此地刚才都说过,发大心、修大行、住、降,正是修行功夫切实下手处。「住」,止于一处,实际上就叫做一心不乱,这才是安住。一切境界里面,我常常提醒同修们,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我们真正安住之处;而不是在境界里头取一处,那就坏了,不可以在境界里取一处。「降」,就是要断妄想,克制摄持,前面也提示过,就是儒家所讲的克己的功夫。在佛法里重视在化解,将烦恼化作智慧,这是真正的降伏其心,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底下这两句我们也在此地跟诸位说明,「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谛听』,我也给它注出来了,了达声尘本来不生,所以不可以随着语言,应当详审而听。「谛者,真实正确也,虚心领受也」。详审而听,虚心领受,此佛诫吾人者也。这是佛教给我们,应该如何来听法,要详审、要虚心,不可以随言语转,那就错了,就会变成死在言下,那就不会开悟,所以着重在义趣,不可以死在言下。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里面含着三个意思。第一就理体上来讲,众生与佛本来是一体,「生佛本自如如,则生佛皆是也」,如是,生佛本如,生佛皆是,没两样。「内根身,外器界」,器界就是环境,我们自身与外面的环境「无非真如」。真如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真如变现出来之物,哪一法不是真如?所以说「皆是真实相」,「乃知世出世间,无一法不如,无一法不是,故云:如是…如是…」。这是从理上讲,是从事实真相上来说。如果你是见到这个真相,契入这个真相,你在这个世间一切环境里决定不会起心动念,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那你虽不成佛,也差不多了。

 

第二个意思,是就前面意思来说的,「须菩提尊者悟入法界本是一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从舍卫大城乞食回来的时候,日用平常之中被须菩提看出来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明白了,原来就是一真,「穿衣吃饭洗脚,是真安住、真降伏」。这必须要悟入法界本是一真,才能够见得到;没有悟入法界本是一真,他生活在十法界里面,对于一真法界的真相他没有法子明了。住一真法界的人对十法界的情况明白,一点都不迷惑;住十法界的人,决定无法明了一真法界的人。如是如是这个话就是对须菩提说的,「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跟我一样就行了,你既然看出来,难道还不知道吗?是就这个意思说的,这个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得通,对我们凡夫就讲不通。对凡夫也有这个意思,所以如是如是意思很多。第三就是后义,后义是对我们住在十法界里头凡夫初发心的人所讲的,这就是指下文广释详细、简略种种的开示,这是对我们有用处。

 

下面几句诸位应当要留意。「学者须知」,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将经义文句,回到自己身上,于日常生活中,时时返照,自有真实受用」。这几句话非常要紧,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不能开悟,毛病都是心为境界所转,在境界里面忘掉真我,真正的自己忘掉了。换句话说,把自己的真身(就是法身)忘失、迷失了,误以为五蕴之身是自己,执着这个根身,把自己这个根身与法身理体相对立。本来是一体的,他要对立,这一对立当中就生起迷惑、造业、苦报。虽然惑业苦都是虚妄而不实在的,然而虚妄不实在的,它有其事,它并不是没有这个事情。譬如作梦,梦中的境界当然是虚妄不实的,可是你不能说没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真有,我们现前境界就是如此,六道轮回就像作梦一样,有没有?没有,虽没有,但是有这个事存在,不能讲没这个事情。我们现在所干的就是大做其轮回之梦,不知道回光返照,返照就是降伏,降伏就是二边不着、中道不存,这个心多么的平等,多么的清净!以这样的心待人接物,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是从平等清净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才叫无缘、才叫同体。

 

就是念佛人,他要是不懂这个道理,他这一句佛号也念不好。这是我们平常都能够见得到的,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就是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将这一句佛号去降伏妄心。念佛这个法门妙,分别心才一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分别心打断了;欢喜心才一起来,烦恼心才一起来,都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驱散。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修净土人降伏其心的法宝,可惜他不晓得用,没有把它用在降伏烦恼上,所以他不能得一心。这是两句如是的大意,今天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7日08:48: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953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