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24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主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二十四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4-0024

MP3下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十四次。請看經文: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這一段經文是「即諸見以顯平等」。前面講到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世尊恐怕後人聽了這樣的說法疑惑實在有我見,所以在此地又以即非是名來破除我們的執著。「我見等,相有、性空」,就是這四種見,這四種見是一切錯誤見解的根源,在相上講好像是有,但是在性上講是沒有,就是相有性空。「恐凡夫執為實有」,這一執著認為真有,這個見解便是束縛了,「豈非反加其縛」。學佛要緊的是要解黏去縛,才能夠證得相有性空的解脫境界。學佛如果在修學過程當中反而增加繫縛煩惱,那我們的路子就走錯了。

在這段經文裡面說,「今曰佛說我見等,其偏執於有相邊」,佛講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偏在有相這邊說,「未達見等亦復本空」。這是我們要明瞭的,說明這四種見是相有性空,與上半部講四相的情形是一樣的。我們不要認為四相是相有性空,四種見是真有,那就錯了,這四種見解也是相有性空。「此人但知相有,未解性空。」這就是一些迷惑的人,聽了佛所講的,他就起分別、起執著,所謂是隨語生解,他是未解性空,「則我人等見永不能除」,這是學佛之所以不能見性、不能明心,或者我們說不能證得理一心不亂,他這個病根的所在,就是沒有能夠把這四種見從內心裡面真正的拔除。佛實在是大慈大悲,在這個地方把真相給我們說了出來。佛講「即非,是就性空這個道理上來說。是名,他是就現相上來說的。」現相是緣起,既然是緣生之法,自然是當體即空,這是沒有例外的。看了這段經文,我們就曉得這四種見的執著也不可以有,然後才能夠顯示出三空的正智。

請看表解上的小註,佛說這段的意思,「是在令人會得」,會是體會到,「我人等見皆是緣起幻相」。《圓覺經》裡面的兩句說得再好也不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兩句是佛在《圓覺經》上教誨菩薩們的。眾生所以對一切相、對一切見有那樣深的分別執著,不能夠放下,就是他不曉得這是幻,所以他不肯放下,離就是放下。菩薩聰明,經過佛這一指點,他就曉得原來這一切是緣起幻相,四相是幻相,四見也是幻相,既然知道它是幻相,當然你在這一切幻相裡面決定不會再起分別執著,知幻即離,心裡不會再有分別執著;離幻就是覺,換句話說,如果不能離幻,那是迷,迷是凡夫,覺是佛菩薩。

「經文當中曰佛說則偏於相」,這些字我們都要留意,凡是看到「佛說」,偏在相上講;「約如來說,這是偏在性上講」,偏在性空上講;佛說偏在緣起幻相上說。此地講「故曰世尊說」,說個世尊說,「這是佛、如來兩個意思都包含在內」,這是言語的善巧,把性相二面都包含在其中。

我們應當要曉得,「我見是無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楞嚴》上說得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是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如果在知見上再建立一個知,這就是我見,再建立一個這就叫無明,這是無明的根本。所以是「為成之由」,就是我見是無明本,這是為什麼成為無明的根由,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破我見是智慧光明,乃成佛之道」,我們學佛的人終極的目標是希望成佛,也就是成就大智大覺,佛是大智大覺,決定不迷,所以是成佛之道。成佛的根本道一定要破四見,四見是無明本,因此破四見是轉無明為大圓鏡智,般若智慧光明就現前。

在這個地方,我們從理論與修學上來說,「在理性上講,於差別當中見平等」,佛在一切經上都是這樣教誨我們的。而我們的「修功」,特別是見道位以後,你沒有見道,當然你還沒有證得平等,你還在這個地位上,你在差別當中,所以這個地方講開悟,這個悟是「在差別當中見到平等」,這是真正開悟,見道位。見道之後叫修道,修道怎麼樣?從平等性當中去見差別的事。「性修不一不異」,不能說它是一樣,也不能說它是兩樣。前面曾經很詳細的說明不一不異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在這個地方我們再重複溫習一遍,能夠見到性相不一不異,性修也是如此,也是不一不異。像古大德乃至諸佛菩薩常講,「啟水月道場」,啟是建立,啟建這個道場,什麼道場?水月道場。水月是什麼意思?水裡面月亮的影子,水中之月。諸位曉得,水中之月有沒有?沒有,決定沒有月亮,相上有沒有?相上有。水裡有個月亮的相,水裡並沒有真正月亮,這是相有性無,性是空的。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建立道場,無不是這個概念,他對這個道場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沒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大作夢中佛事」,佛事就是弘法利生,既然建道場,天天講經說法,大轉法輪,弘法利生,這個事情就好比作夢,夢中,這個意思「唯心中不存一個能修所修而已」,也不存能度所度,這個心才到真正的清淨,無比的清淨。做不做事情?天天在做,永無中斷,但是他所做的是夢中佛事,所建立的是水月道場。這是我們應當多想想,應當要學習、要效法的,這才是正知正見。

「才有我人等見,即是轉智成識」,智是本有的般若智慧,一起我人眾生壽者這個見解,這種見解意念才生起,本有的般若智慧馬上就轉變為八識,智是覺,識是迷,換句話說,轉覺成迷。這是我們學佛人特別要提高警覺的。怎麼轉法?我們在圖裡面做一個簡單的解釋。般若智慧是本有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給我們所說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八識,本覺是四智、是智慧,由智慧轉變為識,這是一念無明所轉變的,諸佛菩薩教給我們是要把這個反過來,一念覺悟轉八識恢復本有的四智菩提,這一點相當重要。古德常講,聽經要在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很正確的理解。

四智,「大圓鏡智是根本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後得智」。沒有四見的時候是四智起作用,才有我見,這四智就轉變,大圓鏡智就變成第八阿賴耶識,平等性智就變成第七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妙觀察智就變成第六意識,成所作智就轉變為前五識,這是八識。「八識本無」,是因為你本有的四智,四智是本有的四智,起了一念我見,變成八識;我見要是沒有了,八識又恢復成四智。四智跟八識是同一個理體,這是在悟的狀況之下叫做四智,迷了就叫它八識。但是諸位要曉得,悟是本有,迷是本無。

本經「全經所言,旨在破四相」,這一部《金剛經》所說的宗旨就在破四相,所以經一開端佛就告訴我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得破四相是本經的宗旨。但是「相起於見」,所以四見乃是四相的根本。經文到這個地方,「至此則說明我見等為緣起假名」,不但我相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見也是假的,這四見也是緣起假名,「本性空寂,正所以總結全經」。經文到此地,全經的宗趣我們不難見到。再看下面經文,這是「通結始終心法」。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意這個『心』字,前面所講都是講發菩提者,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一個「心」字。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這段經文我們把它看清楚,這是通全經的教義,把它做一個總結。本經開端須菩提尊者問發心、住心以及降伏其心,世尊一一都詳細說明,所以這個地方做一個總結,就是『應如是知,如是知見,如是信解』,結成這一部經的問答。這是講,「開經以來,所說發廣大心、起廣大行」。最要緊的就是要不著相,也就是經裡面常講的「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乃至發心不住」,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不住的意思,發心不分別執著發心的這個念頭,不要說這個相沒有,這個念都沒有,發不發心?發菩提心,發,不能夠分別執著。「得果不住」得果,果有沒有?果有,不是沒有,得果也不能有得果的這個念頭,佛在前面舉例過,從須陀洹到阿羅漢,乃至須菩提自己現身說法,最後如來也現身說法,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方為通達無我法」。你要是住在不住上,「我統統都不住了」,你心裡還有個不住,既有一個不住在,怎麼能證到無我?誰不住?「我」不住了,可見得四見四相還是存在,還沒有能夠擺脫掉。因此不住亦不住,這個才是究竟通達,「必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解」。這一段意思非常的要緊。

「前面但說發菩提,不說心字,所以遣其執著此是菩提心之見,苟執於法,便落我人四見。」這個經文裡面佛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應當細心的去體會,否則的話,佛說法的真實義趣我們就當面錯過。

「如是二字,指前所說諸義」,這部經從開經以來一直講到現在,「不外緣生性空」,無論怎麼講法都不出這個範圍,「直至究竟無住」,這是講到了極處,講到如來果地上亦是無住。

「如是這兩個字,意思顯示諸法一如,一切皆是」。「知是止的意思,見是觀的意思」。真正把事實真相明白,妄念就止,所以叫知止。我們今天的妄念止不住,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知道事實的真相,千萬不要以為經上佛給我們這麼講的,佛講這些話,你要是聽不懂佛所講話的真正意思之所在,你還是迷惑顛倒,你還是沒有辦法把你的妄念止住。見就是觀照,像《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此二依止觀故解」,這個二就是知與見,這兩者是依止觀,止、觀,那麼你對於依正莊嚴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才能有正確而真實的理解。換句話說,沒有止觀,對於世出世間法,往往錯解了,不是正知正見。唯有具足止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定慧等持,名之曰解」。換句話說,解之一字相當不容易,往往我們會把經教、祖師的言說曲解,所謂曲解是就字面上來解釋,很容易犯錯誤。

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來說,昨天我們在晚上講經之前,有一位鄭居士,他是一位大學教授,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帶了他兩個小孩來看我。他說他們家裡供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每天領導全家人都很虔誠的做早晚課。他說這個佛像沒有開光,心裡面總是有一點放不下,是不是需要將佛像請到我們圖書館來開光,或者是請法師到他家裡面給他的佛像開光?我就告訴他,我說你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而且現在是大學教授的身分,假如這尊佛像需要人給他開光,舉個例子說,請我去給他開光,我開光了,你這個佛就靈;我要不給你開光,這佛像就不靈,那好,你來拜我好了,你拜佛像幹什麼?佛像之靈不靈是我叫他靈就靈,不叫他靈就不靈,你想想哪有這種道理!諸佛菩薩還要一個凡夫去給他開個光他才靈,你能去拜他嗎?他聽我這麼一說,似乎聽了好像有點道理。我接著告訴他,我說所謂開光不是給佛像開光,是給我們凡夫打開我們心地的光明,與佛光光光相照,是這個意思。

凡夫心地光明怎麼開?凡夫迷惑顛倒,佛像塑好之後,舉行開光典禮,哪裡是為佛像開光?是為這些大眾開光。怎麼開法?說明佛像表法的意思。譬如你家裡面供觀音菩薩,把佛經典裡面所講觀音菩薩的功德說清楚,菩薩代表大慈大悲,菩薩代表上求下化,菩薩代表自己修學,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表這個意思。我們見到這個佛菩薩形像,立刻就要想到自己要修大慈悲心,慈憫一切眾生,佛光明、觀音菩薩的光明,跟你自己內心的慈悲光明,光光相應,你的慈悲心生起來了,這叫開光。我們得懂這個意思。在表法的時候,開光,法師拿一面鏡子,照照佛菩薩,然後再把鏡子照照你,這意思懂得嗎?佛菩薩無處不現身,佛光無處不照、無時不照,還有什麼開不開?問題是我們迷惑顛倒的眾生,自無始劫以來,我們這個心地的光明從來就沒有現一現,更不能夠與佛菩薩光明光光相照。要懂得這個意思,這叫真正開光。他聽了我所說的這番話,他很感激,他說:我懂得這個道理了,我沒有疑惑了。

在中國人拜觀世音菩薩是最常見,也是最多的,佛門有個術語說,佛法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位要能夠體會這兩句話,你就曉得大家為什麼拜觀世音菩薩,歷代的祖師大德為什麼勸一切學佛的同修要禮敬觀世音菩薩,那就是修佛教的根本法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道理就在此地。譬如本師釋迦牟尼佛代表的是慈悲、清淨,釋迦牟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釋迦翻作能仁,能仁就是慈悲的意思,仁是仁愛,寂默就是清淨的意思。我們說得簡單一點,大家一聽就明瞭,我們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要起慈悲心、要起清淨心,慈悲是待人,清淨是對待自己。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光照到我們身上,我們自己的心光與佛光相應了。當你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裡面才起心動念、才分別執著,迷了,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馬上就覺悟,在境界裡頭一切妄念統統息掉、統統止住了,阿彌陀佛的光立刻照到我們身上,我們自己的心光與阿彌陀佛的光明又相應了,這是開光的真實義。由此可知,形式上的開光,舉行這個儀式形式不重要,明白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寺廟裡面所以舉行這個儀式,因為一尊新的佛像塑好供奉起來,必須要把這個道理跟大家說明,使大家不至於迷信,破迷開悟,這叫開光,光是智慧,不要把佛像當作神明去膜拜,那是迷信,用意在此地。諸凡此類,在佛法裡面真正是不勝枚舉,如果我們不明白其中真實義,學佛必定是迷信,愈迷愈深,怎麼能開悟?怎麼能見性?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同修,我們發心,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要成就,這些基本的道理如果要不明瞭的話,這一生怎麼可能成就?愈是高級的佛法,愈是真正的佛法,它的理論、它的行持愈趨向於平實,就是平常、很實在,沒有談玄說妙,也沒有花言巧語,絕不會有什麼希奇古怪的事情,那些都不是佛法所取的。

請看底下經文,我們說根本智,「根本正智即無分別智,即是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這四個字怎麼講法我們要把它搞清楚。可見得不生法相就是教下常講的根本智現前,也就是無分別智現前,在淨土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他一念不生。起一念就有法相,起個我見,我見是個法相;起個人見,人見是個法相,那就生了法相。所以一念不生,不生法相。不生法相你要常常保持,保持你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的清淨心就是自己的根本智,一切時、一切處不生法相。也許要問,我們對待別人,講解的時候生不生法相?對別人講解的時候還是不生法相,像諸佛菩薩一樣,為別人講解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經》裡面說的。絕不是自己生了法相的時候,再給眾生來言說,那就錯了。你自己要生法相,那你已經是凡夫了,你已經是迷惑顛倒,你已經是轉智成識,那就錯了。所以自己心地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一念不生,這是真心,這是本性。

「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我們要想做到不生法相,不生法相的功夫,在圓教來講是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不是我們平常能夠做得到的。但是學佛我們必須要向這個目標精進,念佛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證得理一心不亂,教下的學人總希望自己開智慧,那就是根本智現前,可見得這是所有學佛同修共同的目標。如何能夠達到?就是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解,這就是佛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這些辦法,這就是不生法相的前方便。所以我們的功夫、我們的修行,全在知見信解上,我們的功夫要在這上面去做。「不生是功效」,不生就是說效果,「本不生上,著力不得」。古人常說此處著不得力,這句話有很深的意思。本不生上,著不得力,為什麼?你要是「著於不生,便是生也」。「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這個意思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一切法相就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無非是假名而已,它的本來面目,即非是空寂的,本來沒有,當體即空。因為一切法相皆是緣生之法,緣生之法只有假名,沒有實體,你在這個裡面起心動念就錯了,著就是起心動念。

「一切法相本為緣生,故生即無生,乃為真不生義」,不生法相,這才叫真正不生,曉得生即無生。《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叫真正的不生。必須明瞭「即法相而無法相,即生而無生,非以不生為不生也」,這句話要記住。如果說是什麼叫不生?不生是完全沒有,完全斷滅了,那是錯誤的。什麼叫不生?明瞭生與不生是不一不異,這才是真不生,就是生即無生。要懂得這個意思,這才是正確的不生的道理。如果你要是把它當作空無,這錯了,這是很大的錯誤。像這些地方都是非常的精微,非常的細密,必須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去揣摩,才能夠得到一點彷彿。真正要入這個境界,必須要徹底了解一切法相緣生性空,要了解這個道理。

底下我們說一點附帶的意思,我們就儒家學術來說,來看佛法發菩提心。菩提,覺的意思,「發菩提心就是發覺悟的心」,這一點也相當不容易。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給我四個字教我受持,這四個字是「至誠感通」,通就是覺性,覺才能夠通達,迷了就不通。我們要求覺求通,憑我們自己的能力努力的去求學,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很難做到。那怎麼辦?我們必須要求感,感而遂通,這是修學的一個祕訣、一個善巧。如何感通?必須得要至誠。諸位想想,至誠心就是菩提心的體,直心,所以至誠心當然就通。為什麼?因為真心就通;不誠是妄心,妄心就不通。所以真心就通了。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包括「直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的心,「大悲心」是他受用的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諸位要是讀《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是這麼說的。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菩提心,三心名詞變了一變,他說「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如果我們一對照,這個意思看得很清楚,直心就是至誠心;深心是好善好德的心,經論上都是這麼說的;大悲心,經上說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這個意思非常的明瞭。

儒家跟我們講,八德裡頭,「忠孝是至誠」,所以在中國文字上,諸位來看,中國的文字它有表法的作用,它有啟發人覺悟的作用。忠是中心,不偏不倚,這是忠,所以正心這就是忠。孝這個意思更殊勝,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子,這個意思表示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體。外國人講父子有代溝,當中有界限、有代溝,在我們中國文化裡面,上一代跟下一代是個整體,當中沒有代溝。不但上一代跟下一代是個整體,諸位曉得,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又有下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所以從這個字來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一個整體。所以忠孝兩個字,的確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大總持法門,忠孝要是做到圓滿就是佛,跟佛法講的又有什麼差別?

「仁愛心就是深心」,仁是二人,看別人就跟看自己一樣。「信義和平真正是大悲心」,對待任何人怎麼叫慈悲?有信、有義、有和、有平。所以從八德來看,這個八德的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佛法裡面講三心,中國講八個心。換句話說,開合不同而已。儒家跟我們解釋說,「不誠無物」,「誠者,所以成物也」,這個物是講一切人事都能夠美滿的成就,要靠誠心。「自誠明,謂之性」,就是從誠到明,這是性。「從明到誠,這是教」,明是智慧,般若智慧;誠是本性的性體,從本性裡面放的光明,這是講本性,性德。我們性德現在失掉,我們現在要求學,要破迷開悟,這個明是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又回到我們的真誠心、至誠心現前,這是教學,這是教育。「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盡其性就是我們的性德能夠完完全全的顯示出來,正如同諸佛菩薩世出世間聖賢一樣,這是儒家所講的。「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可以預知,「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這是古人的占卜,從這個占卜裡面能看得到,「動乎四體」,這更具體,四體是手足,就是一舉一動,從整個社會大眾他們的言行舉止就可以能夠看得出,這個國家是興還是要亡。「禍福將至」,將要來的時候,「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神明在哪裡?至誠就是神。這是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與佛法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理論、這種道理正是不謀而合。所以我們學佛之後,回過頭再看儒家的經典,就很容易理解了。有許許多多地方平素不容易懂得的,學了佛以後,以佛法理論的基礎讀儒書,書裡面許多精微之處都能夠展示在我們的眼前,顯露無遺,正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的見解,都是從至誠心裡面顯露出來的,在佛法裡面講,從真如本性當中流露出來的,哪有不同!正所謂是佛佛道同。請看底下一段經文,正宗分就到此地,下面是本經的流通分。裡面分為三段,這一段「示勸流通」: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注意這個數字,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

這裡不說菩提,而說菩薩。

【持於此經。】

此經是這部《金剛經》。

【乃至四句偈等。】

『持於此經』是講全部的經文。『乃至四句偈等』是說最少,四句偈,就是不能夠受持全經,受持《金剛經》裡面的四句偈。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其福就勝過前面這一位以阿僧祇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

我們看底下有註,這一段經文不難懂,「這是校量勸說」,著重在為人演說,勸大家要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力去弘揚,「以示通經之益也」,這個通就是流通,這是告訴我們流通這部經典的功德利益。「一切有為法中,最難看破者財寶。」世間人,你看看貪財貪利的人,這個現象很普遍,正是所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就是把財寶看得太重。佛就拿這個來做一個比喻,「持無量世界財寶施」,這是說能夠把一般人最難看破的他看破了,他能放下,他肯布施,可是怎麼樣?「不及持一卷經,乃至四句偈者」,還不及持一卷《金剛經》、甚至還不及持本經四句偈的功德利益。這是「顯示法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意思前面一再說,此地再作一次勸勉,我們曉得佛所說的話是真實,決定不是妄語,我們應當如是信、如是解、如是受持。「四句偈等,等是指半偈或是一句」;換句話說,還不足一首偈,一首偈四句。這個意思是講,本經一句經文受持為人演說的功德,超過前面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經中常言半偈即可證道」,真的嗎?就以本經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如下文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兩句,兩句就是「半偈」。「如果我們能夠信受奉行,直趨無上正覺也。」不在多,你就把這兩句做到,你就能成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受持是自利,演說是利他」,演是表演,說是勸別人,換句話說,受持就是表演。為什麼?我們自己照這個去做,做成榜樣給人看,別人看到,然後你再給人說,別人相信了;如果你自己沒有做到,你沒表演,你沒做到,你光是勸別人這樣說,人家不相信。所以演是自己表演,你看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那就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他所說跟他所行完全相應,所以他所講的話我們能夠相信。那就是說他已經表演給我們看,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這個演就是受持,這個地方講受持完全是自利的。此地這個受持顯出受持這個樣子,是給人家說的,利他的,就利他方面來說,受持就是演、就是演說。

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示流通法」,就是佛指示我們流通的方法。既然流通大經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當然我們也不能執著流通的相,更不能起流通功德利益的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受持、為人演說。全經精華就在這兩句,希望我們要特別把它記住。

【云何為人演說。】

這是佛對須菩提說的,要怎樣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兩句是全經的總結論。

【何以故。】

為什麼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下面這首偈說出所以然的道理,因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果要是以《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全都是有為法。《百法》裡面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後面六法叫無為法,這九十四種有為法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請看底下註子說的,「二句一偈乃本經之要旨」,二句就是前面這兩句,一偈就是這一首偈,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這一首偈乃本經之要旨,最重要的宗旨。這部《金剛經》,前面跟諸位說過,大乘佛法是佛法當中的綱要,《般若經》又是大乘佛法的綱要,《金剛般若》又是般若經裡面的綱要。換句話說,本經是大乘法裡面綱要之綱要,而這兩句一偈又是本經的綱要,你就可想到這兩句一偈的重要性。既然是本經的要旨,當然它就是大乘佛法的要旨,它就是「一切佛法的要旨」。我們能夠以兩句一偈去修學,這是行門裡面的總綱領,是行門裡面的指導原則。不但是指導原則,是最高的指導原則,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要是依這兩句一偈來修學,沒有不成就的。不但成就,而且很快成就。「性修理事,盡在其中,學者當從此入」,我們學佛的人應當從這個地方入門。

「必能不取,方能不動」,不取於相,世出世間一切法相、非法相都不取,然後才能如如不動,「然亦必能觀不動,乃能不取」。不動與不取是相輔相成。「取則著相,取則心動,而非如如之性矣。」這是說明取相的過失,取法相,心動了、著相了;取非法相,你心也動了,也不是如如之性。像這些極其精微之處我們千萬大意不得。

「如如,真如之異名」。「真如,指本具說的」,性體裡頭本來具足的,「如如,指證得而說」。經裡面講真如,是講本有的;講如如,是證得的。如如是說你所證得的,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如如、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用「如如」這兩個字來表示。如者,如其真性,一切相如其真性,真性如其萬相。「能所雙亡,寂照同時」,寂照同時,一切大乘經裡頭常常看到這一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見了性的菩薩,大菩薩與諸佛的境界,我們要想學習,就要從這個地方留意。

「但能不取於相」,可見得最重要的還是這一句,只要你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本性當下便現,智理冥合」,智如其理,智如理,理如智,所以叫「智如理如」。由此可知,我們取法相、取非法相都是大錯特錯,那就不叫真修行。

再講到「一心湛寂」,一心就是真如,真如的相是湛然寂滅的,湛是清淨,就是清淨寂滅,「了了分明,清淨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禪家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如果我們要是證得這個境界,必定是這樣的一個現象,心地清淨無比,了了分明,一定是身心清涼,這是你證得本來面目的樣子。

「《圓覺經》云: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無證」,這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破除人我一切諸相」,破除我見、人見一切諸相,一切諸相都不分別不執著,「如是發心,不墮邪見」。我們把《圓覺經》這段經文與佛在本經所講的對照一下,我們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深信不疑。

「六種比喻之中」,夢、幻、泡、影、露、電,這裡頭也是以「夢為總喻,其餘五種是別喻」。「當知一切法皆不可得」,就像夢一樣,一切法都不可得。前面講,內三心不可得,外面一切境界相緣生,凡是緣生之法都是空無自性,我們應當覺悟。作夢的時候,夢是假的,我們現在在清醒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作夢?諸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嗎?我們現在正是在做大夢,你現在一切的念頭是三心,你現在所接觸六塵的境界是緣生,內心相,外面一切境界相,根身境界相,哪一樣是實在的?所以「醒時即是夢時」,希望諸位能夠深深的體會到這個道理。「夢是指一切有為法,若知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曉得了不可得,「而不迷不執著,有為法便成無為法」。由此可知,所謂有為無為,法哪有什麼有為無為?是在你知與不知。知是覺,不知是迷。覺了,一切法就叫無為法;迷了、不知了,一切法就叫有為法。

經文到此地可以說是全經的總結,不但是全經的總結,可以說這是整個大乘佛法的總結。修學佛法者於此意不可不知,不可不圓知,不可不深知。你要是知得不圓滿,知得不夠深度,你的疑惑不能夠拔除,身心世界不能夠徹底放下,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還是有障礙,既有障礙,免不了知見橫生,免不了有進進退退的現象,這種現象要是現前的話,總是進得少、退得多。這個地方尤其要注意的,我們要特別提醒自己,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一切有為法我們修不修?修,像前面所講的啟建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我們不能不做,我們天天在做,努力在做,愈做愈起勁。像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你看他們是多麼的精進在做,雖然精進在做,自己心裡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切法俱不可得。

諸位這個地方要留意,不可得又何必要做?這個道理前面都講過,不可得又在做,做與不可得是一不是二,真如本性的體用才圓圓滿滿的現前。如果你要是一切法不可得,算了,我不做了,你執著在非法相上,你落空了,你墮落在空這一邊。正是他大作夢中佛事,他不住空;明瞭一切法不可得,他不著有,豈不是空有二邊不住,佛菩薩大行其中道第一義也。這是我們要學的,人家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一天到晚說法利生,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法就是大作夢中佛事,無說是因為了不可得,說法的相不可得,說法的念不可得,雖不可得又說個不停,又沒有中斷。佛菩薩說法如是,我們作佛弟子的人,我們聞法、我們修持、我們流通大法,也必須要像諸佛菩薩一模一樣,認真努力依教奉行為人演說,這就是大作夢中佛事;雖然如是,必須了知內三心不可得,外境緣生,當體即空,無有一法可得,心地清淨光明,一念不生,正是經上所講的不生法相,這個不生法相與前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互相照應。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這是「正結流通」:

【佛說是經已。】

『是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已』是說完了。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裡面有幾個名詞必須跟諸位提出來做一個簡單的解釋。「比丘、比丘尼,是受具足戒之出家弟子。」在佛門裡面的稱呼,前面也跟諸位提到過。像和尚這個稱呼、法師這個稱呼,這是通稱,乃至阿闍黎,和尚、阿闍黎都是梵語,印度話。和尚,中國的意思是親教師;阿闍黎是軌範師,軌是軌道,範是模範,意思就是講我們的模範老師,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做我們模範,這是阿闍黎;法師是修學以佛法為師,或者是以佛法教授別人的,這是通稱,所以在家出家、男眾女眾具有這個條件的都可以稱。可是「比丘、比丘尼」在家人不能隨便稱,因為他一定要受出家的戒律,具足戒就是出家戒律裡面條條都能受持,圓滿具足,男眾稱為比丘,女眾稱為比丘尼。所以這兩種稱呼是出家弟子的專稱,在家沒有受過具足戒的不能用這個稱呼。『優婆塞、優婆夷』,這兩種稱呼是在家的通稱。「優婆塞」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清淨士,近事男」,士是古時候讀書人,這個讀書人心地清淨,淨士就是承事如來,或者是親近承事三寶的在家男眾。「優婆夷」,夷在印度是女子的稱呼,就是「清淨女,近事女」,是親近三寶、侍奉三寶的在家女眾。這兩類是佛的在家弟子。這是一般的四種稱呼,合起來佛門裡叫「四眾弟子」。

我們從這段總結的經文裡面來看,在祇樹給孤獨園佛說《金剛經》的法會上,內護有四種弟子,外護則有八部鬼神,經上講『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這是八部鬼神的代表,說一個天人、說一個修羅,就把八部護法神都包括在其中。講到內外護,最重要的是內護如如不動,外護不取於相,希望大家能注意到這一點意思,這就是真正的內外護。我們金剛般若這一會才沒有白白的參加,這個功德才是真正的奠定,奠定修學的根本,奠定修學最好的、最深厚的基礎。學佛很多人問,我們要從哪一部經典下手,從哪一部經典入門?我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問,不但我遇到,我在過去親近李老師的時候,也有許多同修向李老師請教,特別是一些大專學佛的同學,李老師對他的介紹都是以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下手。這個開示是很有道理的,特別是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你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金剛經》學起,特別是從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這一部《講義》在台灣流通非常的廣泛,我自己在此地講經這麼多年,《金剛經講義》在我們講經法會當中先後發起影印過三次,現在講義的本子我們都送完了,圖書館裡面現在只剩下三十幾本。這一次我們舉辦大專佛學講座,課程就是用這一次我們的錄影來供養諸位同學。講座預定是八天,每一天錄影教學是佔六個小時,另外還有三個小時我在現場主持,為諸位同學解答疑問。這種教學從上一次,也就是去年暑假我們第一次利用電視教學來辦了一次大專講座,每天三小時當堂來給諸位同學解答問題,同學們對於這種方式覺得很有受用。因為在這短短期間當中,我們一門深入,整個精神精力聚集在一部經的修學上。

上一次我們採取的課程是《六祖壇經》,這一次採取的是《金剛經》,在教義上也完全能夠銜接得上。這個方法如果大家認為很好,認為有價值,我們將來寒暑假的講座完全利用這個方法,而且我們也將這種方式來推廣,普遍的介紹給各個寺院,各個佛教團體,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將佛法廣泛流通,廣泛的介紹給一切喜愛佛法的四眾同修們。我們圖書館每一位同仁,我們都在盡心盡力向這個目標來邁進,向這個理想前進。當然我們更重要的是要記住,佛陀在《金剛經》裡面每一句、每一節經文的教訓,特別是兩句一偈,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我們自行化他才不至於墮落,才不至於走上一個錯誤的道路,使自己又迷於五欲六塵,又迷於自行化他,墮在能所二邊,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信受奉行』,我們簡單跟諸位做個說明。在此地我們用「信解奉行」。「信」,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信心不逆」,這才是真正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要建立真正的信心。講到「解」,經上講「深解義趣」,要解得深、要解得圓,義是道理,趣是趣向,就是這一部經典的宗旨。「奉」,是「遵奉經義」,我們要遵守、我們要奉行經裡面所講的道理。「行」是實行,實行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世尊在本經裡面一再教誨我們,受持是自己這一邊來說的,為人演說是利益眾生,自行化他,這樣才是真正的圓滿。所以經的結語,『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這部經到此地是講演圓滿,法會也已是周圓了。最後我們有一點殷切的期望,那就是希望我們每一位同修,每一位在電視機前面看到聽到這部《金剛經》,我們都要遵守佛的教誡,從聞思修,希望早一天能夠證得無上菩提。這是我一點期望,我想也是諸佛菩薩對我們大家唯一的期望,早證菩提,圓成佛道,度化眾生。謝謝諸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8日08:59: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958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