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8/7 中国庐江金刚寺 档名:WD11-002-0015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1/WD11-002/WD11-002-0015.mp4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从第六页第一面,从第六行看起,从《要略》:
【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次则登坛受具。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便拟躐等。罔意高远。亦可慨矣。】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的《要略》。昨天我们讲到《增注》,弘赞律师的《增注》,把莲池大师这段《要略》,「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弘赞律师这一段注得相当的多。我们今天这一段就是接上面来的,这段话是莲池大师一个感慨的话。
『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我们一般出家剃头,要先受沙弥十戒,先受这十条戒,就是你剃除须发就要受这个戒,这是佛陀当年规定是这样。『次则登坛受具』,这个次是进一步的。「登坛」,我们这边有《佛学辞典》的注解,「筑高坛行授戒式之处曰戒坛」。这个坛,它是筑一个台比较高,这个叫坛。登上这个高台,接受受戒的仪式,这个处所就叫戒坛。「受者登此受戒也」,受戒的人登上这个坛接受受戒的仪式,这个叫登坛。所以这个叫戒坛。这里还有一个「戒场,「授受戒之道场。同于戒坛。但戒坛者,自地而立,戒场仅限平地耳,释氏要览上曰:今言坛场非一也。坛则出地立基,场则除地令平。今有混称,盖误」。这是说戒场跟戒坛,坛是筑高台的,筑一个高高的台叫戒坛,戒场它是平地,没有筑高台,没有筑高台叫戒场。所以我们一般讲坛场非一也,坛跟场它是不一样的,非一就是不一样的,「坛则出地立基」,坛是出这个地面上筑高台;「场则除地令平」,把地把它弄平。「今有混称,盖误」,现在有混合起来称呼说坛场,这个是错误的,盖误就是错误,坛跟场它是两种不同的形式。「次则登坛受具」,受具就是受具足戒,就是比丘戒。你必定要先受沙弥戒,沙弥戒学会了才能登坛受比丘戒。因为沙弥十戒是比丘戒的基础,没有沙弥十戒,比丘戒也做不好。
『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今名」就是说名称称为沙弥。沙弥前面我们讲了一段,有驱乌沙弥、应法沙弥、名字沙弥,我们现在大部分都是属于名字沙弥。要真正做到沙弥戒,当然也有它一定的条件。根据弘一大师的《演讲录》,他说你要得沙弥戒,要有两位清净比丘来给你传授,来教你,你才能得这个戒;要得到比丘戒,要有五位清净比丘。现在这个时代,在我们中国,从南宋之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所以这个戒自然也就得不到,得不到,我们现在看这个书主要是学习。明朝末年,我们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他也给我们做一个示现,他就是依《占察善恶业报经》占到清净轮相,然后在佛前受比丘戒。后来各种因缘的关系,不能如理如法的持比丘戒,又从比丘戒退到沙弥戒。所以他的著作里面都讲「菩萨沙弥智旭」,他做到沙弥戒。
现在老和尚也是要求我们,希望能做到沙弥戒。这个就相当不错,当然如果你能够进一步去做到比丘戒,那是更好。但是我们现在如果你不依《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个方式,这两个戒都不可能会得到,现在唯一的方式只有找《占察经》。我们现在看戒律的书,必定要去深入。老和尚劝我们学习,我们要知道怎么去修学,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得成,学不成,这完全靠自己,师父他只是给你指点,指点一个修行的方向,要怎么修,从哪里下手,这个都要靠自己。所以这些年来,我也是在这个地方不断的去留意。所以我看到《占察经》,知道这些古来祖师大德他们怎么得到这个戒。我们现在要来学习这个戒,这个经不能不读,如果不读这个经,我们的戒就学不到、学不好。
沙弥,「而本所受戒」,就是你本来所要受的这个戒。现在如果要受持这个戒,在小乘戒来讲,也必须要有个环境。这个环境也相当重要,你没有这个环境,你要受持这个戒也有障碍。这个环境就是有一个僧团,大家见和同解,大家发心要来学这个戒,有四个人以上就可以一起共修。你有一个地方,自己一个道场,或者是茅蓬,大家来学习,这就比较没有人障碍。如果你住人家的道场,学习起来也会有障碍。我举出一个例子来讲,譬如沙弥十戒有一条过中不食,你住的道场人家都有吃,我们不吃,跟这个道场的人就会有一点隔碍在,吃的人他也觉得不太好意思,不吃的人他也觉得说好像他修得比较好,心理上总是会有些疙瘩在,大家想会不会这样?以前台北有个在家女众,有一天到道场,我说请妳来吃晚餐。她说我现在晚上都不吃。我说妳是不是持午?她说没有没有,我是胃不好,不是功夫好,她赶快做解释。这就是你在一个环境上它就会有一些,彼此之间会有一些困扰。譬如说你这个地方大家都有吃,那就大家一起吃,反正大家都吃,也就没有什么罣碍;如果大家都不吃,也就大家都不吃,那也没有什么罣碍。但是如果你要持这一条,我是建议还是要有个环境。如果大家发心来修这个,大家都不要吃,反正大家都不吃就好了,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但是如果你有事情出去到其他道场,或到其他环境,或者人家请客,那时候可能要开缘,人家吃你可能要跟着人家吃。像以前老和尚他就是,在台中莲社他也是持午,日中一食,李老师也是持午,但是有居士请客,他们都去应供,晚上都去应供。为了接引众生,让他们生欢喜心,他们也是吃,他都会带老和尚一起去给人家请客。老和尚说:我持午。他说:你这个时候要去给人家请客,让他生欢喜心,接引他入佛门。这个时候就是开缘,这个也要明白。到那边你要吃得让大家高兴,那些居士才会生欢喜心,他才乐意来学佛。如果请你到他家去,他菜摆了一桌,你坐在那边都如如不动,我看他心里也会很难过,是不是?请你来等于没请。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要持这个,刚开始不熟悉的人你给他请一下,如果你要坚持持午也并不是说完全不可以,你只要告诉居士说晚上不吃,请客最好请中午,这个大家也可以理解,一般居士他也能够理解。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他没有学佛的,他完全不知道的,那是开缘。
另外就是不持金钱戒,不持金钱戒就是说,你要守这一条,你就不能有私人的私房钱。弘一大师也讲,这条戒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好持,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拿钱,不拿钱是防止你贪心,你有钱就会增长贪心。但也不是说你完全不可以放钱,银行都不能有存折,不是这样,但是你要公开。像我的存折都放在道场,都给慈师她们,我是过路财神,有时候连摸一下都没摸到也就充公了。你拿钱可以,你要说净,说我拿这个钱要干什么用。譬如说你身上准备一点钱,特别我们在外面,出门在外,或者你开车,要加油,要坐车,你跟你这个僧团的人羯磨表白说:我这个钱是要做什么用的。这个叫说净。说了就不犯戒,我这个钱是预备做什么的,买什么东西的。但是你不能自己私藏,我有一笔私房钱,那个就犯戒。
这是给大家说明,我们有些钱也要公私分明,你自己需要用的预备一些钱。譬如说你身体不舒服,自己要买个药或者怎么样,这跟大家说净就不犯戒,你先预备着,因为你不是要积财伤道。这一点也不是说不可以,只是说大家要有这个共同的共识,然后大家在一起修这个戒、来学习这个戒,就没有障碍,就不会出问题。其实你们住山上去找个茅蓬,几个人在那边修沙弥戒是很好修的,修一段时间你就会心清净,就有神通。因为你没有受到污染,把这个污染隔离掉,你心就会慢慢恢复清净,清净心现前你就有通,你就会通,预知时至并不困难。所以戒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先把它远离,因为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很重,你一接触习气毛病又起来。所以先疏远,先拉个距离,先不要去接触,让你心清净到一个程度,不会受影响,你再去接触就没问题,再去度众生。所以戒它是前面一个阶段的前方便,就是五年当中要学习这个。
「而本所受戒」,剃了头本来这十条戒就应该要去受,剃了头你又不接受这十条戒,那何必剃头?所以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愚」就是愚痴的人,「茫乎」,他也不知道。剃了头,该受这个戒,他也不知道,那是愚痴,没智慧的人。『狂者忽而不学』,「狂」就是说狂妄,他不重视这个,「忽」就是说忽视、不重视,他也不想学。『便拟躐等,罔意高远』,「躐等」就是说他想一步登天。躐等,这个音是猎,躐就是超越、跳过去的意思,就是想一步登天。好像你要到三层楼,不经过第二层,从第一层要直接跳上来,这个叫躐等,就是学习他没有按照次序。「罔意高远」,这个音念网,罔这个字是古字。罔在《论语.为政篇》里面有讲,这个罔也有迷惑、困惑的意思。《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论语》里面这个罔就是迷惑。学习不按次第,想要达到很高远的成就,这是达不到的。所以莲池大师讲,『亦可慨矣』,「慨」就是感叹的言词,感叹的话,这个慨就是很感叹,给我们说明这样学习不可能会有成就。
我们接着看弘赞律师的《增注》,我们接着往下看,在第六页第一面倒数第二行,「是故者」,是解释《要略》,「是故沙弥剃落」,他解释是故两个字,者也是一个语助词。是故者,什么叫事故?这两个字,「承上起下之辞」。这个是故,就是这个缘故,就是接上面这个解释,就是这个缘故,所以叫承上起下,承接上面的文义下来的,然后开启下面要讲的话,承上起下之辞。「谓三无漏学,以律仪为首」。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所谓无漏就是超越三界六道,这个叫无漏。戒定慧以律仪为首,戒是摆在第一个。所以中峰禅师他编《三时系念》,一开头就唱戒定真香赞,他不是先唱炉香赞,他先唱戒定真香。他把戒定真香摆在第一个,意思很明显,也是告诉我们,我们修学要从戒定下手。我们《三时系念》你要做得有效果,中峰国师已经很明白告诉我们,一开始叫我们唱戒定真香,就是告诉我们,你要从戒定开始。我们《系念》,你现在要做得有效果、如法,你不从戒下手不行,这个中峰国师就给我们编得很清楚、很明白。中峰禅师他在家的时候就受了五戒,他重视这个基础,因此他的成就非常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