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七集) 2007/5/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03-003-0057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03/WD03-003/WD03-003-0057.mp4
诸位观众,大家好!上一集我们讲到第十六观,下品,下三品,下品上生。我们继续看这一观的经文: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上一集我们讲到这段经文,就是下品上生,这是一个大段的开端。佛叫着阿难,也是特别提醒我们大家注意。所以我们看到经典上佛叫着当机者,叫阿难以及韦提希,这两位尊者是代表我们大家。叫名字提醒我们大家,就是下面的话非常重要。下品往生,这下三品都是造作罪业的凡夫,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忏悔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这样往生的。我们现在是生在佛的末法时代,可以说下三品这个经文我们尤其要特别留意,因为我们冷静反省,确实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恶业较多、善业较少,这是普遍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下品往生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来说就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也不可以疏忽下三品的往生。
『下品上生者』,经文先把往生的品位确定,往生的品位先为我们标明出来。下面说的往生条件就是下品上生,如果符合这个条件,这样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是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或」是一个假设,或者是有一些造作恶业的众生。这个语气就非常的保守,不是说大家一定都去造作恶业,是说或者有一些众生会造作恶业,并不是说大家一定都会造作恶业。但是在以前佛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确实造恶业的众生较少,修善业的较多。在古代的环境好,大的环境好,社会引诱迷惑的事情少,因此造恶业也相对的较少。到了我们现代的社会,整个世界处处都是引诱我们去造恶业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诱惑,引诱、迷惑,引诱我们去造恶业,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很多。这是说「或有众生,作众恶业」,众就是很多,这个恶业不是一件、二件,是很多件,叫做众。
『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虽然这一类的众生造恶业,「方等经典」是指大乘经论,虽然他没有毁谤大乘经论,没有造谤佛、谤法、谤僧的罪业,没有造毁谤三宝的罪业。『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这个人虽然没有毁谤三宝,但是这个人愚痴,「愚人」就是愚痴的人。为什么愚痴?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是非善恶、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他不知道,他在这个世间作恶就是没有智慧。聪明的人决定不会造恶业,只有愚痴的人才会造种种的恶业,所以造恶业跟愚痴有很大的关系。造作恶业又没有惭愧心,就是说他造恶业,一般人做了亏心事,心会觉得不安,我们讲会受到良心的责备,心里不安,这种人造作恶业、造作罪业没有这个现象,他没有自责心,自己不会责备自己,自己造恶业,他自己没有感觉,没有后悔的念头。第二,有一些人造作罪业怕社会舆论的制裁,社会上有人会评论,别人对他的批评,有的人怕人家批评,但是这类的人,无有惭愧的人,他也不在乎,他也不怕人批评,人家怎么说随他们去说,恶业照常做,这就叫做「无有惭愧」,就是我们俗话讲的,这个人已经丧失天良;换句话说,无恶不作。这一类造作恶业的众生。这个注解我们同修自己可以去看。我们再看经文:
经【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这是说这个人平常造恶业没有惭愧心,到了命快终的时候,就是快死的时候,『命欲终时』,将近快要往生了,这个时候遇善知识,他的因缘好,遇到净宗的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在平常我们确实无法体会佛经灭罪的功效,真正不可思议!这在我们平常很难体会,灭罪的功效不可思议。「大乘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不是只有十二部而已,不是这个意思。佛讲经的体裁分为十二种,是十二类,十二个种类,不是说十二部,这我们要知道,这不能看错。譬如大家常听到的,经文有长行是一类,长行就是说这部经没有受文字的限制,文字很长。经文很长,这是一类,这一类我们就看到很多,一般我们看到长行文的经。另外一种是偈颂,偈颂就有字数的限制,有五字一句,七字一句,四句合起来叫做一首偈,这在经典里面我们也时常看到,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咒语,专门讲咒语的,这是第三种。经典有人请问佛说的,有一种是无问自说,没有人问,佛自动自己讲的,像《弥陀经》、《十善业道经》就是,这又是一种。这十二种方式,总共有十二种,举出几个例子我们大家有个概念。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总不出这十二种方式,所以以后的人称作十二部经,也称为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跟此地所讲的十二部经完全相同,就是大乘一切经典,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经文,「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特别指出大乘,大乘经典。大乘经灭罪的功德非常大。造作重罪,没有大乘经,这个罪消不了。小乘经消轻的罪可以,但是重罪需要大乘经。这个人他临命终那时才闻到佛法,才遇到善知识,在世的时候都没有机会遇到善知识,只有造恶业,没有惭愧。临终的时候,这个时间很迫切、很短,快断气了,你说这时候要给他讲一部经,再短的经也来不及,没有时间,很紧急,所以在这个时候善知识只有跟他讲经题而已,念经题,就是说一部经的题目,只念经题。念经题,念一部经的经题就能够灭『千劫极重恶业』,这灭罪功能也很大,只听到大乘经的经题就能灭一千劫的极重恶业。这里说极重,可见这个罪业不是轻的罪业,极,很重。所以在日本,日本佛教里面就有人读经读到佛经上这么说,看到经的名字灭罪功德这么大,所以他们就只有念经题而已,这在日本很流行,他们念「南无妙法莲华经」,这在日本日莲正宗就是一天到晚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是什么意思?这意思是不是经首名字就能够灭罪?只有念这个经题就能灭一千劫极重的恶业,何况他读全部的经文,何况再进一步能够理解经义,依教修行,那个功德就更大,更加不可思议!这是说这个人他临终才听闻到大乘经的名字,遇到善知识来给他开示。下面经文讲:
经【智者复教合掌叉手。】
诸位要知道,前面教他念大乘经的经名作用是灭罪,就是我们俗话讲的帮助他消业障。教他念经题,特别指定是大乘经。大乘经很多,凡是大乘经典的经题都可以,这里没有指定哪一部大乘经,十二部经里面的大乘经都可以,任何的经典都可以。『智者』就是前面讲的善知识,善知识有智慧,善知识了解正法,在这生死关头的时候教导他,教导他『合掌叉手』。一般合掌是这样,叉手是这样,交叉,这就是说他比较不能合掌,人快往生了,能叫他这样就算不错了。叉手也是合掌的意思,就是没有合掌这么庄严,手指头对手指头交叉,比较不像合掌那么端庄。端庄就叫合掌,比较简单一点就叫「合掌叉手」。叉手就没有合掌那么庄严,这都是表恭敬心,合掌表恭敬。
经【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这段经文,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段经文讲的,跟前面这段经文讲的,大家就明了,你看念大乘经经题是灭一千劫极重恶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佛的名号,『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说「除五十亿劫」,跟一千劫的差别太大了,五十亿劫,而且是「生死之罪」。前面是极重恶业。这个生死之罪,生死这个罪业是根本,一切罪业的根本,如果没有生死,这些罪业就都没有了。所以我们有生死,这就是一个罪根在,这个就是罪。可以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可见这句佛号灭罪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议。前面经题灭极重的恶业,这个是算治标。先解释一下经题,这部经讲的大概意思,听了之后先灭一千劫,然后再教他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消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大家就知道了。所以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这是古大德常常说,一切极重的罪业,所有经咒都消不了,这一句佛号能够消除。所以念佛号是灭罪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怀疑就不行。你是有障碍,不能说佛号没有效果,殊不知障碍在自己这边。你疑惑,对佛号没产生信心,没有信心,你念这句佛号当然也有消业障,但是所消的业障是很有限,没有这里经文讲的消这么大的业,但是消比较少的业障是一定有,这个原因就是对佛号没有产生真实的信心。
也有同修会问,我们要怎样念这句佛号才能达到真实消业障的效果?相信这是我们大家修学净土的同修很关心的问题。我们在大乘经、在净宗三经里面知道这个事实,得到这个消息,原来效果是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蕅益大师在《要解》,《弥陀经要解》,他老人家注解的,注解《弥陀经》,在《要解》上告诉我们。我们对于这一句佛号有坚定的信心,有真实的愿心,愿见弥陀、愿生极乐,随着你信愿力量的大小,消除你的罪障。你的信愿力量无比的强大,你无始劫所造极重的罪业都消除了。如果对佛号没有信心、没有愿心,不愿意往生西方,人家念我就跟着念,这样念这一句佛号消业障的效果就很小,还是会消业,但是没有经典讲的这么大。所以如果要问为什么别人念佛能消业障,我念佛念了多少年,业障也没消除?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信愿。有真信切愿这个心念这句阿弥陀佛,跟没有真信切愿念这句阿弥陀佛,那个效果不同,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所以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缺一样都不行,如鼎三足,好像三脚架,三支脚缺一脚都不行,缺一脚就站不住。信愿行三资粮就像三支脚,缺一脚都不行,何况缺了两脚。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这里讲的是「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
经【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这一段说明造作轻罪之人往生的状况。这段文里面一共说了六桩事情,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翻开注解,二百六十四页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这是说明造恶的人临终遇善知识,知道这个法门立刻就欢喜接受,假如他不能接受,听不进去,那也没有用处。在此地说的这是下三品,下三品都是造作罪业的。造作罪业的人能往生非常稀有、非常难得,绝对不是偶然的,也决定没有侥幸的,这一点同修们要特别注意。否则的话,怕大家读到第十六观生起一种侥幸的心理,投机的心理,认为现在造罪业不要紧,现在罪业多造一点,到临命终我快断气的时候再来念佛也还来得及。你要存这种心理就大错特错,这个就错误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