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第30集)悟道法师主讲(文字/台语)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集)  2006/9/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03-003-0030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03/WD03-003/WD03-003-0030.mp4

 

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讲到善导大师的开示,还没有讲完,这集我们继续来报告。我们还是将善导大师这段开示再念一遍:

 

疏【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定想逐波飞。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这个开示是真修行最重要的警策、警惕。要怎样用功夫?要日夜不间断。所以一切法门里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日夜不间断比较容易,『行住坐卧』都用得到。走路也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站着、坐着也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躺着心里默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能不间断,能够做到不间断,比较方便,这是持名的一个特色。『身』常常礼敬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早晚拜佛就拜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嘴念阿弥陀佛;『意』就是心里面想,心里所想的是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粗,《观经》上讲的这些微细相,我们想不出来。要怎么想法?要叫我们去观想,我们想不出来。我们家里供养阿弥陀佛的像,现在彩绘或是雕刻的、铜造的很多,我们就想自己供养的这尊佛像,画的也好,雕刻的也好。你天天看,看得很熟,将来我们往生的那一剎那,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所现的相就跟你想的像完全一样,决定不会错,就是这尊像来接引你。这尊像你已经想了很久,这一天真的想到了,把阿弥陀佛想来了。这样想就容易太多了。教我们去观想,实在是很困难。看佛像,想这尊庄严的佛像,这比较简单,有个像让我们看、让我们想。

 

下面说『常与定合』,定在这个法门上,除这个法门之外,其他我决定不去想,不再想别的,只想这个。过去,有一天早上,有一位居士来找家师,他是第一次到台北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见家师,问家师学佛的方法。他过去亲近过两位仁波切,曾经到尼泊尔去修行,学密的。家师就劝他,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好,学密也好,学禅也好,学教也好,要一门深入。家师跟他说,你不用来找我,我这里是念佛法门,跟你那个法门不一样,修行的方法不同。一门深入,功夫才会得力,一门深入就是「常与定合」,不要改换法门。换个法门不仅是功夫,还是大智慧,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变主意。大智慧是他把所有法门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哪个门较近,他就选择近路,就不去绕圈子,不走远路。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学密的,我们劝他念佛很难,他对念佛法门不清楚,他的疑问很多,我们要浪费很多时间去给他解释,他未必能够接受,太麻烦了。所以他原来学密,不如劝他还是去学密。所以很不容易。我们中国古来许多祖师大德到晚年回归到净土,一归到净土就专修,确实他不但把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所有一切经论法门都舍掉,专念《阿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他三年五载成就了。这就是认识真正清楚,真正明白透彻了,他才『万事俱舍』,世出世间法都舍弃掉。

 

下面是个比喻,修定要像什么样子?像个『失意』的人。不但失意,这个人耳朵又听不到,眼睛又瞎。『盲』是看不到,『聋』是听不到。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像这样一个人,修定要像这样。大师说如果这种心态来修定,『此定必即易得』,这个定就很容易得到,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们自己明了,照这个方法去修,二、三年当中一定会有结果,有好的境界;别人来问你修行的方法,你也会指导他,会指路。假如违背了这个原则,『三业随缘转』,「三业」是身口意,随着外面境界转,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会起贪瞋痴慢,称心的起欢喜心,不称心的就厌恶,这就是你的身口意随着外面境界转,这是凡夫。我们无始劫以来搞生死轮回,为什么不能脱离轮回?就是三业随外面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定想逐波飞』。想修定,想修清净心,想一门深入,但是都不能成功,原因在哪里?随着境界转,这个很麻烦。世间境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纵然能放下,可是大乘佛法的许多经论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见到、耳朵听到了,动不动心?如果还起心动念,不行。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台湾这几年来,由于经济发达,大家都相当富裕。富裕,怎么学佛?朝山。大陆上四大名山还不够,还得要到印度去朝圣。要用这个经典说,你去朝山、朝圣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说实在话没有好处、没有利益。你要是见到印光大师,印光祖师不但会喝斥你,恐怕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里老实修行,到外面乱跑,浪费钱、浪费时间,心又乱糟糟。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哪个地方有高僧大德,自己心里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请教,请他指点迷津,人家参学是为了这个。迷惑破除之后,修学方法得到了,他就关起门来真用功,心定了,是为这个出去参学,绝对不是去游山玩水。

 

过去善知识还有一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标准?闭关的人、住茅蓬的人,凡是闭关、住茅蓬的决定是善知识,也就是他心定了,他有真功夫。我们的心不定,门路还没有找到,还没有摸清楚,去请教他。假如他也跟我们一样没搞清楚,他就闭关住山,你去请教他,他答不出来,你可以把他的关门打开,请他出来,跟我一道去参学。所以古人说「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禅宗里面很有名的公案。赵州和尚八十二岁都还在外面行脚参学,什么原因?门还没摸到,修行的门路还没找到,不知道自己要如何用功,才到处去请教别人,求人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

 

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他不会出去,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来请他下山弘法利生;没有人请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法是要来求的,求学,连世间法都如此,「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来启请,才下山弘法利生,没有人启请就一辈子住山。可能传授一、二个人,有的可能一生中一个学生都遇不到,所以这些情形必须要知道。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失掉了,现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闭关的,但是不是古时候的标准。现在是你喜欢闭关就闭关,很容易,一出家、一剃头就可以去闭关,没有标准,跟古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标准已经没有了。『纵尽千年寿』,这是讲修行的时间很长。『法眼未曾开』,就是智慧不开,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修学的纲领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确实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能成就。这是善导大师对我们的一个开示,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你不管用哪个方法修,观想、观像、持名,这个原理都一样。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章,一百七十五页,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八观。从第一「日观」到前面的「宝座观」都是观西方世界的依报,也就是我们讲的西方世界的生活环境。从此处起,从这个地方起,从第八观到第十三观是观西方世界的正报,也就是观佛、观菩萨,正报是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做代表。请看经文: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宝座观」观成就了,接下来就要观佛,西方的环境都观成了,依报的环境观成就了,要观西方世界的正报。这一段是承前启后,我们在这里看到释迦牟尼佛又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的名字,叫名字是提醒他,下面就有很重要的开示,就是要观佛。严格的说,十六观当中是以观佛为中心。请看经文,『次当想佛』:

 

经【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最后一句是阿弥陀佛梵音的名号。阿弥陀佛是梵音的省略,翻译的称号,详细称号在此地。整个《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三段极重要的开示,这是佛对我们第二段的开示。第一段最重要的开示是三福,这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章」,这是《观经》的精华,最重要的。尤其此处跟我们说明西方净土的理论(这个地方跟我们讲西方净土的理论),经文不长,可是说得很圆满。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身土不二,这里面含有很深的道理。佛门里面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里面就显示出三无差别的现象,事理都在其中。「诸佛如来」,不仅是阿弥陀佛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佛以外还有菩萨,还有缘觉,还有声闻,还有六道众生,生佛不二。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在诸佛如来四个字包含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这是诸佛如来,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法界身,身当作体讲,法界之本体。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就是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不但有情,无情也包括了,《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华严》讲得圆满,讲得透彻,没有一法漏掉的。这就是法界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日17:45: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377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