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第7集)悟道法师主讲(文字/台语)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七集)  2006/9/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WD03-003-0007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03/WD03-003/WD03-003-0007.mp4

诸位观众,大家好,阿弥陀佛。上一集我们讲到下三品往生是造作罪业,罪业造的有轻重不同,如果造五逆十恶就是下下品往生,造的罪轻一点就是下上品、下中品。我们是属于造罪业的众生,这一类众生难度。难度居然有人得度,是什么原因?《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跟我们这一生造善造恶与环境关系很大。

 

俗话常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生活环境有关系,就是善导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的遇缘不同。我们遇到的是善缘,成就很顺利;遇到的缘不善,我们多少会受影响。这是很明显的,像我们学佛,如果我们运气很好,一开端就遇到好老师、好同参道友,学佛就能够一帆风顺,进步非常快速。假如一开端遇到的不是真正善知识,把我们引入歧途叉路,麻烦就大了,再回来很困难,难在先入为主,我们要很慎重。知道先入为主这个道理、这桩事实很重要。所以儿童读书,启蒙的老师决定他一生。现在一般不太注重这个事情。古时候家长送儿女上学对于第一位老师,他非常慎重。他的选择,学问不重要,教小朋友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德行最重要。就是要这个小孩跟着老师在德行上薰习,让他从小把德行根基扎稳,先入为主,这个很重要。

 

我们学佛法也是如此,我们接触佛法,第一位老师是关键人物。今天善知识少,学佛一开头就遇到真善知识,那个运气未免太好了,很少人能够遇到。纵然遇到了,你对这位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当面错过就非常可惜。这桩事情说来,还在一个「缘」字,在这个缘,你跟这位善知识有没有缘分?关键在缘。没有缘分,虽然跟他几天,听他的东西,听不出什么法味来,再听别人的,那个人说得也不错,再听另外一个,那个也不错。听得愈多,学得愈杂,头脑就复杂,妄想就多,分别执着也多,对于自己修学造成困难,造成障碍。不知道佛法修学与世间法的修学不一样。

 

佛法修什么?修定。诸位要知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佛法的目的是开智慧。没有智慧,你不能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你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从哪里来?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所以佛法修学不是别的,是修定。在净土法门里面就是修清净心,《无量寿经》在经题上讲得很明白,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就修清净平等觉。《弥陀经》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平等都是定的别名,我们是修这个。所以最怕头脑里面搞得太复杂、太麻烦,这个要不得。真正把这些问题肯定,认清楚,很难很难!我们念这么多经书就不如念几本书那么专、那么精,念几本书不如念一本书,真正做到专精。再往里面专门深入下去,最后就是一句名号,那一卷经也不要了,确实如此。

 

为什么念佛堂还得要念一卷《阿弥陀经》?这一卷《阿弥陀经》是定心的。心里面有妄念,不定,一部经念下来,妄念没有了,然后佛号提起,那个佛号才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才起相应的作用。所以一卷经,通常再念三遍往生咒,或者是七遍往生咒,目的就是定心,把妄想念掉,以清净心来念这一句佛号,也就是大经所说的一向专念、一心专念,是这个意思。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采取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推崇阿弥陀佛接引的方法。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功德,能够教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佛度众生的愿才圆满,佛对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教化才不至于落空,这真正了不起。

 

所以一切法门到最后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佛门也常讲殊途同归,统统归到净土,统统归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哪有二乘种不生?二乘种不生,实在讲是过分的执着,不肯接受这个法门,那就没有法子。只要他不坚持,对这个法门能够生欢喜心,是这个意思。因此十方小乘众生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求愿往生,决定没有妨碍,都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过去生中的习气很重,小乘的习气很重,绝对不是一下就能够改过来,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他还证阿罗汉果,然后回小向大,他那个速度很快,证得阿罗汉果,摇身一变就是菩萨,就是经上所说的阿鞞跋致,永不退转。所以这些事与理我们都明了才不至于产生疑惑,疑会造成修学的障碍。这是这一段的大意,文,我们同修自己看。我们再看第七段大师告诉我们,韦提希夫人听了释迦牟尼佛的开示:

 

疏【得益分齐者。】

 

『分』是一分,『齐』是等齐,她所得的利益在菩萨阶级里面跟哪一类的菩萨平等,等齐。文,字面上是这个解释。我们从最后一句看起:

 

疏【问曰。韦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出在何文。】

 

韦提希夫人说她得无生法忍,什么时候得的?哪一段经文里面说出这桩事情?下面:

 

疏【答曰。】

 

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的。

 

疏【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

 

这部经是十六观,就是有十六大段,在第七段里面,『第七观』。

 

疏【经云。】

 

这是引用经典里面这段话,说明它的出处。

 

疏【佛告韦提。佛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

 

这是讲得利益。她的运好,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可以请佛亲自为她开示,感应真正不可思议,使她真正见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这种见佛就是《楞严经》上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属于现前见佛。佛灭度之后,现前见佛这个事情有没有?有,可是愈来愈少。我们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面见过,现代愈来愈少。现前见,像韦提希夫人是感应所见,不是定中,不是梦中,现前见的。不是入定,也不是作梦,像我们平常这样看到,这就叫现前见佛。另外有在定中见佛的,就是打坐入禅定,或者念佛止静的时候见到佛,这属于定中见佛。其次,有在梦中见佛,晚上睡觉作梦见到佛。现前见、定中见、梦中见,这些都是瑞相,都是好相。为什么我们现前见不到?是不是佛不愿意让我们见?如果佛还有这个念头,我不愿意跟你往来,那佛就变成凡夫了,因为他有分别执着。诸位要知道佛的心清净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执着。

 

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为什么见不到?障碍在我们自己这一边。我们的妄想太多,分别执着太厉害,所以将见佛的缘分障碍住。由此可知,真正用功的人没有别的,他妄想少,分别执着少了,缘成熟了,现前见佛的机会就多。如果我们知道这桩事实,我们见佛的机会不会比韦提希夫人差,所以要认真努力修学,从断恶修善下手,从舍弃自私自利,念念都想众生的真实利益。真实利益就是帮助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念佛往生,唯有念佛往生是真实的利益。为什么?其他纵然是极善,也是人天有漏福报,福享完了还是要堕落,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好事,真正的好事要帮助人、劝导人念佛往生。我们有这个心、有这个愿,又能够尽心尽力努力去做,就跟十方一切诸佛度众生的大愿相应。所以应当把这个法门广泛推荐、介绍给别人,这是极善,这是真善。有这个善心善行,妄想执着自然就少,因为妄想执着的根源是自私,念念想自己,毛病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方法帮助你把病根拔除,不要想自己。

 

可是有很多人想不开,听的时候点头,听完就忘记了,还是想自己。自己还要多赚一点钱,将来日子过得舒服一点。佛在经上讲财为五家共有,为什么不把它散掉?为什么不做好事?这个好事就是刚才讲的,用它来推荐、介绍净宗法门。钱用完了,明天没饭吃了怎么办?明天自然有人送来,不用着急,不用操心,真的一点都不假。但是世间人难信,不容易。这个信字非常难。所以《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信心非常不容易培养,必须对于事实、因果真正透彻了,他才能够做到。这么深的道理确实很难体会,很不容易懂。不懂就肯听话照做,那是大善根,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他说「诸佛如来」,不是一尊佛:

 

疏【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他此地讲的『有异方便』跟我刚才讲的原则上完全相同,就是心清净。心地清净你就能够见到佛,佛就现前。清净心的修法,可以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在此地他举出来:

 

疏【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

 

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第十三是观像念佛,就是想佛像。在十三观里面,这一条比较容易。你家里供养佛像,你常常想这尊佛像。所以我们供佛原则要供自己非常喜欢的佛像,你会常常想它,常常将这个佛像印在心里面。你因为想佛就不想别的,把其他的妄想就断掉了,这就是特别的一个方便法门。用这个法门把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使我们的心达到清净。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

 

疏【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

 

『妙事』就是见佛、见菩萨,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正报是佛菩萨,依报是宝池、莲花、行树,会见到这些。刚才说的,有现前见到的、有定中见到的、有梦中见到的,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见到之后如同不见,你的心还是清净的。假如见到之后一欢喜,完了,清净心失掉了,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都是烦恼。你才晓得佛菩萨很慈悲,为什么不现相给你看?一现相,你烦恼就来。烦恼已经有够多了,断都断不掉,佛菩萨怎么忍心再给你添烦恼?所以不现相给你看。你心地清净了,一切境界都不能够污染你,佛就现相给你看。

 

像当年慧远大师在净宗修学的方式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庐山建念佛堂,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这点要注意,同修数目是固定的,不是来来去去的,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所以他能够成就。净宗后来的道场都以庐山道场为榜样。到民国初年,净宗最后一个道场,印光大师的灵巖山寺,真正成就的也都是发心长住在道场里面,不是来来去去的;来来去去的人是挂单参学的,不是长住在里面的。大师慈悲也帮助别人,让你们到这个道场看一看,看道场的形式,课程的安排,用功的方式,希望你在这里观摩,然后到别的地方去建立类似这样的道场,他是准许别人来参学的。真正修行的,要长住在道场里面才能够成就。不是长住,不是天天不断的薰修,很难成就,为什么?众生习气太深,三天不念佛就俗不可耐,这是真的,面上就没有光彩。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日14:44: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372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