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十五集)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由弟子规入论语评论阅读模式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十五集)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讚誉能够生起恐惧,听到过失反而欢喜,这样就能够感召正直、宽恕的这些有德行的朋友跟我们亲近。

  

为什麽要「闻誉恐」?对待别人的讚誉我们为什麽要恐惧?因为真正有德之人谦虚,而且在没有成就圣人之前难免会有过失,别人的讚誉可能是出自于别人对你的敬佩,或者是他看不到你的过失,对你非常欣赏,他对你的讚誉很有可能会超过事实。如果讚誉超过事实,这就不是好事,为什麽?因为名不符实,往往就会遭遇到祸患。所以有德君子一定是不希望别人讚誉,听到讚誉反而生起恐惧,生怕自己德行不够,当不起别人这样的讚誉,或者是人家讚誉太过了,自己会生惭愧。「闻过欣」是听到自己的过错反而欢喜。可能有时候别人讲我们的过错讲错了,我们也要欢喜接受,这样别人就会很乐意给你劝谏,给你提意见,你改过就非常容易。因为自己看自己的毛病是很不容易的,别人能够提醒,应该生感恩心。所以有这种心态,自然就能感召正直、宽恕以及博学多闻的朋友。

  

孔子正是这样的人,我们在《论语.述而第七篇》看到这麽一章经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章我们看到,孔子有一次遇到这麽一个人,叫陈司败,他来向孔子请教,说鲁昭公知不知礼?鲁国是一个很讲礼的国家,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国君要是不知礼,确实是被人耻笑,所以孔子说知礼。结果孔子退,离开了之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揖,巫马期是孔子的弟子,陈司败就对巫马期说,进之曰就是走到巫马期跟前,大概是小声的对他说。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党,君子是没有偏袒的,这个党是偏袒的意思,难道孔子这样的君子也会有偏袒?为什麽陈司败要这样说?因为其实陈司败也知道,鲁国的国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按照礼来讲,同姓的人(姓氏相同的)不能够通婚,吴国和鲁国是同姓的国家,结果鲁君娶了吴国的夫人。这是陈司败说的,「君取于吴为同姓」,鲁君娶了吴国的女子,她是跟他同姓。结果鲁君为了掩饰自己,把他夫人的姓氏改了,称他的夫人叫吴孟子,鲁国国君是姓姬。结果陈司败就抓住这一点来问孔子,而且看看孔子到底知不知礼。结果他发现孔子竟说鲁君知礼,所以他就认为孔子是偏袒自己的国君,因此他说「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像鲁君如果都说他知道礼,他懂礼,还有谁不知道礼?

  

陈司败这样的问话固然有他刻薄之处,因为孔子回答「知礼」,是非常的涵容。巫马期听到这个话之后,把这个话转告给孔子,「巫马期以告」。孔子听了之后就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丘是孔子的名,孔子自称名表示谦虚。他说我真幸运,有一点点过错别人就知道,就能够这样提出让我改正。其实孔子这麽知礼的人,难道对于鲁君娶同姓夫人是违礼这一点他不知道吗?当然他是知道的。他为什麽又偏袒自己的国君?这就是孔子之厚道,善于为自己的国君掩过饰非。就好像儿子见到父亲犯了错误,他会为父亲掩饰过失,而把过失归到自己。正是《了凡四训》裡面讲的,「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愆就是过失。父母有过失往往不应该彰显,而应该掩盖,把过失归到自己。孔子正是这样的人,他宁愿让别人说自己是偏袒,也不忍心让别人说他的国君失礼。而别人认为他是有过错,他也乐意接受,他说我自己很幸运,有过失人家都知道。你看把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过错上,这也就掩盖了自己国君的过失。所以你看,孔子正是这种闻己过则喜的人。实际上圣人怎麽会有过错?即使是有过错,他也是在示现、在表演。

  

《弟子规》上又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错是有两种,一种是无心犯的,一种是有心犯的。无心犯的叫错,别人提醒,我们知错了,要欢喜改错;有心犯的就是恶,明知是错还要去犯,这就是恶,明知故犯,罪加一等。说老实话,如果明知是错还犯的话,这种是良心已经没有了。

  

在《论语.卫灵公篇》有这麽一章经文,「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在这裡狠狠的批判臧文仲。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他犯了窃位的过失,窃位就是篡位,就是谋反,就是忤逆,这个罪应该是死罪才对。孔子给他定了这麽大的罪,依什麽事实来定的?我们看到也觉得很惊讶,孔子说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也是鲁国的贤人,很有德行,他叫展获,字子禽,这个惠字是他的諡号,死了以后后人给他的封号。柳下惠曾经在鲁国做过士师的官职,士师就是典狱官,我们现在讲的司法官。柳下惠曾经三次被罢职,可能就是臧文仲在从中作梗,他看到柳下惠是个贤人,就不给他机会为国家服务,这叫「不与立」,不让他立于朝中而能够发挥作用。臧文仲这样的举动我们可以想像得出,就是嫉妒障碍。嫉妒障碍是大恶,看到别人比自己贤良,比自己有能力,不是生欢喜心,觉得这个是国家之福,赶紧要把他推举出来,为国家为人民效力,这样的心就是忠诚;而臧文仲反而是嫉妒障碍,要把柳下惠打下去,所以臧文仲就是个奸臣。孔子给他定一个罪名叫「窃位者」,一点没有为过,虽然他没有真正做出窃位的行为,但是这个心已经等同于窃位者的心,他没有把国家人民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

  

蕅益大师讲孔子诛心,就是从心地上来看他,来批判他,「诛心在一个知字」,明知柳下惠是贤人还不推举,这是「有心非,名为恶」。所以我们学习圣贤之道,一定要把嫉妒心放下,这是成圣成贤乃至做君子的大障碍。从小的地方我们就要警觉,譬如说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比我们擅长,比我们优胜,我们心裡就放不下了,这个就是嫉妒。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如果不及时把它切除,它会愈长愈大,最后真的自己会变成乱臣贼子之流,可能会导致遗臭万年。像宋朝的秦桧,他就是嫉妒岳飞,对名闻利养非常执着,他也是窃位之行,他比臧文仲更可恶,他是真正下谗言把岳飞害死。

  

《弟子规》上有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过错,犯过失是难免的,只要能够改就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错改了就没有了,能够改过这就是大善,善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善。你想修善怎麽修好?改过就是修大善,所以天天都能够修善。如果有过错还要掩饰自己,要掩饰的话就增一辜,辜就是过错,错上加错。本来可能第一个错是无心犯的,只要改了就好,结果要掩饰,掩饰就变成有心了,有心非,名为恶。增一辜不是只加一倍,加十倍、百倍了,因为那个念头是恶的。君子修身成圣成贤,就是改过而已。圣人之所以成就圣人,没有别的,一个是好学,一个就是改过。

  

在「雍也篇」有这麽一章经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您老人家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说这个话是感慨万千。他回答鲁哀公说,弟子当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最好学,怎麽个好学法?他说「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就是好学的定义。这个跟我们想像的好学不一样,我们一般想,好学就是读书读得很多,很爱读书,学东西很快。这是好学吗?不一定,关键看他有没有这六个字,就这两条: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22日20:37: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2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