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做到「勿轻略」,真的,时时「归零」的人才做得到。一觉得自己有什么,有哪些经验了,决定归不了零。所以人要做到客观,谈何容易?不放下内心的傲慢,不放下内心的成就感,或者是经验,做不到。只要傲慢不放下,很难感召有智慧、有经验的人一起共事。「你觉得你厉害就你做」,人家走了。有智慧、有经验的人是靠德行、靠使命感感召的。你不尊重他,他又不谋个什么,他就不会留下来了。所以这个尊贤,在天下九经当中排在第二位。我们现在很冷静,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它的管理能力可能还远不及企业界的管理能力、公务单位的管理能力。我们决定不可以有一个错觉,学传统文化的人什么都会、什么都懂,那传统文化就学错了。传统文化六十四卦,六爻皆吉叫谦卦,不懂的要主动请教才对。你说厨房,厨房很多是专业的,你要跟他请教;管理工作,也要跟专精的人多讨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第一,我们也刚学没多久。可是有经验的人,你不礼敬他,他不攀缘,他这些经验就不会拿出来了,因为他觉得缘不成熟,他何必去得罪人?所以「百事之成,必在敬之」,所有事情成败在哪里?恭敬心。「其败也」,这个事为什么会失败、会败丧、会由盛转衰?「必在慢之」。傲慢一起,败相已露,不能丝毫侥幸。比方办讲座,我们这个地方办了二十几期讲座,大部分都是先盛后衰,前面几期最好。奇怪了,明明是后面愈做愈有经验,为什么是衰?明明前面最没经验,为什么反而最感动人?态度。前面做虽然没有经验,非常诚恳。后面觉得都办了好多,心没有那么恭敬了,这种磁场给人的感觉不一样。看起来好像制度是愈来愈完善,但是人心愈来愈下堕了。所以制度不是最主要的,人的素质、人的心态才是关键。
「斗闹场,绝勿近」,那些容易发生吵架、打架的场所,绝对不要靠近。我们去了会心神不宁的,会扰乱清净心的地方,都不要去。「邪僻事,绝勿问」,那些不好的事情,不要去听、不要去看,更不要好奇的去问。「邪僻事」,这些是非人我的东西就不要去调查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其实说实实在在话,现在我们在团体当中,大家都还在学习,尽量隐恶扬善,多肯定优点,大家向这些优点学习。大家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不要尽挑毛病,挑着挑着,大家都变成喜欢挑毛病就麻烦了,这个风气是不知不觉的。所以交谈都是怎么互相护念,绝对不是批评他的短处。下一句讲「将入门,问孰存」,要进房门的时候先问,有人在吗?这个都是生活当中对人的恭敬。我们有时候出现一些场景,彼此都很尴尬,那都是我们自己的心不够柔软。开门开得很急促,结果人家刚好在那里换衣服,你就很尴尬了,你都没有先敲敲门。或者人家刚好在那里剪指甲,你一下人就冲进去了,人家剪到皮就麻烦了,这个都是失礼。「将上堂,声必扬」,要进入客厅的时候,先提高声音,让人家知道有人来了。这个都是设身处地,不要让人家突然吓了一跳。「人问谁,对以名」,我刚刚是突然想到,有些人喜欢走路很轻,然后吓人。我后来发现,这样的人特别怕人家吓他,这个叫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有人问「是谁?」应该回答自己的名字,我是某某某。你不能说「我,我就是我,你听不出来吗?」让人家对方在电话那头很紧张,他也怕失礼,猜错了。这个都是对人不恭敬,再熟的人不能失礼。「吾与我,不分明」,只说「我」,让人分不清你是谁。
「用人物,须明求」,借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请求允许才能拿来用,这都是恭敬。你跟那个人很熟了,还是要有这种分寸。比方他是管这个东西的,你的职位再高,都应该尊重他的职权,不能你职位高了就随便,或者压人,这不对的。「倘不问,即为偷」,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或者是主管人的同意,就变成偷窃的行为了。其实大家假如敏感一点,你对磁场很敏感,旁边的同事不在,你没笔写,先拿来写一下,你那个动作一起,你可以感觉到磁场不是很好(你假如敏感的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验,现在说错一句话,脸上觉得怪怪的,磁场不大对劲,脸部的肌肉有一点抽筋,赶快调整一下心态就好多了。你假如有这个感觉,恭喜你,你愈来愈敏感。话讲对了,愈讲正气愈足;一句话讲错,好像有点像气球消气了。「借人物,及时还」,借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爱惜使用,并且准时归还。在己,建立信用;在他人,才是真正感激别人的帮忙。人家借我们东西还得他来给我们要,真是太夸张、太失礼了,根本就一点感恩心都没有。「后有急,借不难」,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了。刚刚讲「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比方我们单位里,都是十方来的支持,十方来的就是要给十方用的。话是没错,但这些物品必须要有专人管理,你可不能拿着公家的东西去卖你的人情,这个是很容易出现的。一定要主事者同意才行,当然主事者同不同意,他一定有个团体的规矩。再来,管理物品的人也很考验,这么多资源在你的手上,你能不能公正严明去用这些东西?要不然谁跟你交情比较好,你东西就送给他、拿给他,这个就造罪业了。所以大家看,管钱、管物品的人,都要很廉洁的人才能管,不然他一管,铁定害了他。
接着我们看「信」,信是人言为信。有一个老先生,我们到他们家拜访,在汤池的农村里面。他家里有一些古书、藏书都是线装书,同仁看了说,「这些都是很好的书,可不可以借我们回家看?」老人家说,「没问题,但这个是我们家传家的宝,你要注意,不要把它弄脏了」,就交代了一些事。讲了几句交代,同仁怕他不安心,「老人家,这样好了,我们写个借条」,本来是要安他的心,写个借条,我们借了哪些书,写好。结果那个老人家说,「写借条,你讲的是人话吗?」这个话很有味道,「你讲的是人话吗?」人跟人相处还要借条,人言为信,你讲出话都不守信,连做人的人格都没有了,还要借条,那已经是很丢脸的人格了。大家看三、五十年前,借东西要不要写借条?没有。借的人诚惶诚恐,每天在那里睡不着觉,赶紧早一天还人家。看起来现在有很多法律,好像人进步了,告诉大家,要法律提出来解决的问题,都是人已经退步得很厉害了。你看立法,好多法律都出来了,解不解决问题?请问大家,现在立法,父母不可以打小孩,打了还可以告父母,你看这个法律是新出来的,好不好?天伦的东西,还得用法律解决就麻烦了。赡养老人,还得规定不赡养老人关起来,那都是道德不知道已经堕落到什么程度,才会出现这种法律了。
伦理道德让人耻于作恶,这个才是根本解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他只是免于罪罚,没有羞耻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言语确实是很容易造罪业,所以在《无量寿经》当中,身口意三业,口业排第一个提醒,「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一般会造的口业大分四个部分,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第一个妄语,代表人傲慢、狂妄,他才会讲出妄语来,谦退的人不会妄语。好大喜功、好面子的人都很容易妄语,言行的问题都在心地上。两舌叫挑拨是非,爱憎特别强烈的人,不经意的就在两舌,他看谁不顺眼,到处讲他的不是,两舌就出现了。嫉妒心很强,很容易两舌。绮语,花言巧语骗人。会绮语的人就是带有目的,贪欲重,容易绮语。再来,轻浮容易绮语,不庄重,讲一些会引起邪念的话,这都是绮语。恶口,脾气太大容易恶口,说话骂人,容易动情绪,就很难不造作恶口。我们看「凡出言,信为先」,凡是开口说话,说到一定要做到,哪怕自己头破血流,也要守信义。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要随便答应别人,「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接着「诈与妄,奚可焉?」那些骗人欺诈的话,怎么可以说?一个人修行要从不妄语开始做起,不讲不实的话、狂妄的话、膨胀的话,都不能讲。是什么,就事论事去讲,绝对不掺水分进去。「话说多,不如少」,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所以没有价值的话,一句话都不多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时间跟精力就耗掉了;多念一句是一句,你多念一句,能消八万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常常会烦恼很多,业障太重,跟人相处不和谐,做什么事都不顺利,这个都是业障。得要下功夫多忏悔、多礼拜、多听经、多明理、多用功,才能调伏业力。
这里有一段话讲到,「世上光阴短」,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地狱噩梦长」,这几十年不好好用功,一堕下去就麻烦了,万劫不复。「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不要再搞情执了。「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其实我们只要不念佛就是打妄想,那个妄想叫轮回心,又造一个新的轮回业了。所以老实念佛重要,把妄念慢慢调伏下来。「只贵愿力强」,有这种愿力,出轮回的愿,「哪怕妄想多,句句念能真」,句句念清楚、念分明,都摄六根。「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这一生决定出生死之海。接着经文讲,「惟其是,勿佞巧」,说话的内容按照事实去说,不要添油加醋,不要说好听、骗人的话,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就事论事去讲。接着「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那些耍诈、好听而骗人的话,或者是肮脏、粗俗的话,这些俗气的话、不文雅的话,切记别去说。我们讲粗话其实都是自取其辱,你骂了人,最后人家一找机会,不会骂回来了吗?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任何事情在还没有看到真相以前,不要随便批评,发表意见。任何事情还没有清楚以前,这个是「知未的」,不要任意传播,避免成了谣言。甚至于传到最后不是事实,当事人觉得被侮辱了,可能终身都记怨在心,化不开来。在团体当中切记,没有确定的事情不要乱传。甚至于确定以后,这件事确实有损他的名节,都要隐恶扬善,这样才厚道。
在《论语》当中有一段话,「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处事,没有经典为标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对、很有能力,但是那个态度是完全违背经典,所以「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当我们听到一个人说,「某某人会怎么样,他会失信」,结果后来他真的失信了,我们说「你怎么这么厉害,猜得这么准!」这样的人你会不会佩服?事情还没发生他都能猜得很准,你佩不佩服?(听众答:佩服。)你愈佩服,他就愈想猜,有没有可能会猜错?他都这么猜了,最后整个团体的氛围都受影响,「他可能会怎么样……」去猜人、去怀疑人的念头风气形成,就麻烦了。贪瞋痴慢疑,疑也是五毒。其实我们常常预测别人,是不是也带点傲慢在其中?不逆诈就是不预料别人会骗你、会欺诈你。不亿不信,亿就是揣测,不揣测人家会不守信。反过来说,就是假如他能揣测、预料,事先发觉人家会不守信、会欺诈他,但能猜得这么准的,这样是贤德的表现吗?有时候有没有可能会冤枉了别人?可能有人要说了,「真的被他骗了怎么办?」吃亏是福,他骗你了,你有没有少块肉?你的福报有没有被他拿走?你们怎么没反应?该是你的福报,谁骗也骗不走。你是要变得鬼灵精怪好,还是厚道好?人要愈学愈单纯,反璞归真,这样好。我们刚好有些机会在师长旁边,看到骗师长骗得很厉害的人,我们坐在旁边看到他,火都快上来了。看到人家师长对他好得不得了,「来来来,坐坐,泡茶泡茶」,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老人家不知道吗?老人家不放在心上,还是真诚对待他,为什么?他是佛。我们都把他的过失放在心上,看到他就气得牙痒痒。老人家用心如镜,真诚对待,一次、两次、三次,那个人的良心就唤醒了。
我们没有这些经典的指导,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厉害的部分,反而是违背经典的部分。可以预先知道事情,不是用这种推测、揣测,「好像」、「可能」、「我听说」,这个都不客观。一听说了就开始判断,这很容易误解人。一误解了,几十年都解不开,因为他觉得你不尊重他的人格。大家有没有被误会过的时候?好不好受?「我是这么讲义气的人,你把我看这么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我们慢慢再来体会「但力行,不学文」,我们现在都很拼命在做,但是不深入经典,「任己见,昧理真」。我们是用经典的正知正见在带领团队,还是用自己的习惯在带领团队?要高度慎之又慎。「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没有这样的谨慎态度,不随顺自己的习惯、习性做事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几十年来最习惯的就是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离经一字,便是魔说」,要有这个谨慎度才好。下了这个功夫,最后才能「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得先老实才能契入这种「随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还没契入就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就变狂妄了,那是拿着祖先的福报在造业。我们得高度警觉,「谨慎为保家之本」。
今天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