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二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28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八一页:
钞【然古之跋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祗是遥瞻影像,而且备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
这一段接着讲参学,参学在修学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桩事,不但出家人要参学,从前在家求学,求学也要讲求寻师访道,跟佛门里参学没有两样。因为师道是最尊的,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听说哪个地方有贤德之人,我们一定要亲自到那里去向他请教;而不可以随随便便的请他,「你到我这个地方来教教我们」,这个太轻率,一定要自己恭恭敬敬的去参究、去拜访。古德参学的目的都是如此,就是亲近圣贤。
现在朝山的风气很盛,朝山就是参学的遗风,朝拜善知识;可是现在众生福薄,圣贤人没有了。在台湾几个道场距离都不太远,朝山花一、二天时间就够了。如果在大陆,交通尤其是不便,莲池大师生在明朝末年,他老人家是万历年间的人,说这个话都是当时的,当时佛教已经相当衰了。所谓明末四大师,莲池、蕅益、紫柏、憨山,这四位法师把佛教再振兴起来,这是很难得希有的因缘。那个时候朝山已经成这种现象,现在还有什么话说?没话讲,都是去游览风景,看看佛菩萨的形像,法相庄严。在过去,朝山的人确实非常辛苦。
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朝五台山走了三年才走到,年岁也大了,身体也不好,一路上就是生病,有时候病了几乎就起不来,病得这么重。他的恒心毅力,那是值得人佩服。最后他终于达到目的地,去参礼文殊菩萨的道场。他在路上重病的时候,遇到文殊菩萨来救他、帮助他,当时他并不知道那个人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变化成一个邋遢、贫苦潦倒的出家人,穿得都破破烂烂,好像在外面要饭一样的。每一次生病有大难的时候,这个人都出现在面前,来帮助他、照顾他,给他药吃,一直到病好了,这个人就走了。他告诉他,他住在五台山,他的名字叫文吉。以后到五台山打听这个人,有个老和尚告诉他,这是文殊菩萨化身,他才知道。
莲池大师在此地劝我们,我们参学是参礼善知识,现在阿弥陀佛在西方,是现在佛,十方世界里面第一善知识,你为什么不去参访他?这个意思就是:为什么不求往生?为什么不去见阿弥陀佛?你要吃这样多的辛苦,到外面去朝山拜佛、去参礼,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真的空跑一趟。有的时候不但空跑,得到只有反效果。你参访一位善知识,指你一个路子;你参访二位善知识,就指你两条路子;你参访三个、四个,那你走到十字街头,不晓得要走哪一条路好?那就苦了。
我们到底学什么好?莲池大师这个意思,实在讲就是跟印光法师接引学人的态度没有两样,就是叫你老实念佛,不要去东跑西跑,把你的光阴、精力都浪费掉。你有这个光阴、有这个精力,为什么不好好去念佛?这是我们要能够去体会。底下一段讲:
钞【城东老母。】
这段公案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
钞【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
城东老母她跟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也住得不远,她与佛没有缘,她不喜欢见到释迦牟尼佛。看到释迦牟尼佛从前面来,她调过头,她就走别的地方去了,总是避而不见。虽然她不愿意见佛,可是佛常常现在她面前,现面前,她就回避。这个老母从东面来,佛就现在东面,看到佛调头而去,往南面去了;佛又化一个身,在南面又堵住她;她又往西面跑,西面佛又化身;搞得四面统统都是佛,结果她哭起来,指头蒙着面不见佛,结果每个指头都化一尊佛,十个指头就十尊佛像。业障就这么重!这就是解释,这是自甘堕落,不愿见佛,「是则名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与佛没有缘,的确佛都没办法度她,城东老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钞【过未之佛,势所难逢。】
『过』是过去,『未』是未来。过去佛、未来佛,确实我们很难遇到。
钞【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阿弥陀佛是现在佛,现在佛你要是空过了,这真正是可怜悯者。所以一个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二六时中心里面决定不能离开阿弥陀佛。佛号不能间断,口里面有断,心里头不能断。《楞严》说得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是心里想佛,我们读经是想佛;看注解,像莲池大师的《疏钞》,《无量寿经》的注解,这都是忆佛,我们心里没有离开佛。为人演说也是念佛,我把净土的道理讲给别人听,劝别人相信、劝别人发愿,统统是念佛。必须要这样做法,我们的确二六时中心里从来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这样我们自己心里面才没有怀疑,才有把握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这一生决定不空过,这是比什么都要紧的。末后这一段称理,这是称性而谈。
钞【称理,则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自性即今显现,是现在说法义。】
这是称性来说。我们自己的自性本来是灵明觉知,古德常讲「湛寂灵明」,形容我们自性,这就是『其土有佛』,这个土是讲的法性土。尽虚空遍法界,所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哪里没有佛?有!处处皆有,时时都在,这是自性觉。不觉,我们这个佛就迷失掉,佛就找不到了。
自性不迷就是『现在说法』的意思,这末后一句『自性即今显现』,显现就是不迷。怎么显现法?交光大师在《楞严》注解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就不迷,识是迷,根中之性不迷,如果我们能用根中之性,那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见色,我们用见性见;闻声,我们用闻性闻;不像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他们用眼识见色尘,用耳识闻声尘,这都是迷而不觉。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佛菩萨用见性见色性,就明心见性;用闻性闻声性,外头就不是六尘,而是六性,这叫明心见性。这个说起来很玄,不但我们没办法做到,恐怕听都听不懂。我们把这个意思再浅说一点,诸位总晓得一个大概。
我们眼见色的时候有了分别,这个分别心起来,这就是眼识见,第六意识见,这是识见,见的色尘;在见色当中起了执着,执着就是末那识见,末那识执着;见色的时候会联想,想过去、想未来,会连串起来想,这是阿赖耶识里头种子现行见,就是妄想见,这叫情识,这不是性。见性见是怎么见法?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换句话说,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就是见性见。见性见外面是色性,性是平等的,性是一如的。你在这里面分好丑,这是识里头才分,性里头没有的,性里头找不到好丑。好丑是从分别心、执着心产生,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哪里有?就没有了。
所以见性见、闻性闻,这个世间是平等的,这个世界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见不到?就是因为你有分别执着妄想,所以你见不到。你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现前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所以佛菩萨他跟我们不一样,永远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没有。这就是《楞严经》上交光法师教给我们的「舍识用根」。舍一切分别,就是舍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第八识是妄想的根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