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掩映』,约二法交彻说,明入暗,暗入明。『涉入重重』,这个意思好比镜子一样,过去唐朝贤首国师(清凉大师的老师),讲一真法界,讲十玄门重重涉入的境界,皇帝听不懂这个意思,他就叫皇帝建一个八角亭子。亭子盖好之后,亭子每一面放一个很大的镜子,他说:你要不晓得重重涉入什么样子,你走到亭子站在当中,你去看一看。他一看,像到处放,好像一个人变成无量分身,这境界现前,他恍然大悟!所以是造成这么一个境界叫他去体验,体验当然还不是真实的境界,是彷彿的境界,由这个地方可以能够悟入。
经上常以帝释天的罗网做比喻。罗网现在很少看到,日本大的寺庙里面还有。罗网多半是用铜丝做的,装饰宫殿里面雕梁画栋的,它是防止鸟做窝,就破坏这艺术品了。帝释天的罗网都吊着夜明珠,叫摩尼宝珠,这珠会放光,像我们现在吊的灯一样都放光。每一盏灯的光光互相照的时候,这是光光涉入,分不出彼此,像我们这讲堂虽然灯不多,有十几盏灯,你晓得这个光是哪一盏灯?每一盏灯光都在里面,都涉入。虽然涉入,各是各的光,并不掺杂,妙就妙在此地。为什么晓得不掺杂?因为你熄掉一盏灯,这个光就没有了;如果掺杂了应该熄不掉,它还留在此地。虽然涉入又不掺杂,这个相非常之微妙。古人因为没有这么多灯,就用帝释天的罗网来做比喻,「帝网千珠」,就像一千盏灯泡一样,光光互涉,妙影重重,无穷无尽的意思。
『妙体融通,不一不异』。妙体,就是讲我们真如本性。大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是能现的体,佛是所现的觉悟的相,众生是所现迷的相。我们再拿做梦来比喻,能做梦的心比喻这个心,我们做的好梦、美梦就比作佛,我们做的恶梦就比喻众生,好梦、恶梦都是那个心变现的。心觉就现四圣法界,心迷就现六凡法界,四圣六凡是都是这个心变现的,换句话说,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四圣六凡是一不是二,三无差别,没有差别,一桩事情,是一不是二!能现的是一个,所现的里面只有迷悟不同,迷也是真如本性,悟还是真如本性。
诸位要晓得,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心里面所现之物,一切物象也是我们心中所现之物。这个现象,如果诸位仔细去体会,实在讲是可以体会得到。譬如我们想睡觉的时候,我们眼睛一闭,这相有没有?没有了,真的没有了,佛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确实不是真的!睁开眼睛,是随你分别执着现的这些相,闭了眼睛,这些相都没有了。虽然睁开眼睛,我们心里起一个念头,外头的相随我们念头变化,相随心转,喜欢的,愈看愈喜欢,讨厌的,愈看愈讨厌。那个相真的有喜欢、讨厌?没有,你心在转。你心在转,外面境界就在转,可见得相随心转,这话讲得很正确,没错!因为相是你自己心里变现之物,所以它也随心所转。
诸位懂得这个意思,就晓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在别人手上,自己可以转,风水也是自己转,就不会上当被骗了。改风水从哪里改?从心里头改,心能转境。外面改决定改不了,无济于事。外面境界,你看了讨厌不高兴,改一改看得很顺眼了,但是你是从境界上改,不是从内心里面改,你还是迷而不悟,你解决不了问题,再好看的,看久了就讨厌,可见得外境改是改不过来的。内心里面如果真改了,就像佛菩萨一样,那真正是大慈大悲,不舍一人,为什么?他从内心建立的,他不是从外境上建立的。外境上建立的,决定不能长久,从内心里面建立才真正的长远;外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有变化的。
明白事实真相了,晓得能变的心是真的,所变的相是假的。像我们做梦一样,我们能做梦那个心是真的,所做的梦是假的,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可见得它是假相。可是假相是真心变现的,就是真心的样子。我们的心剎那剎那在那里变,在那里分别执着,这心不定,所以每天晚上的梦境不一样;如果心是定的,应该做梦都是一样的。你心不定,所以心的样子不相同。心是什么样子?在做梦时就看到了,梦境就是心的样子。你心是什么样子,在梦境里头显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那个心那是妄心,它不是真心。
真心是什么样子?现在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样子就是我们真心的样子。你要是能体悟到真心的样子,你在一切境界里头就如如不动,就自在无碍,真正得到法身、般若、解脱。「法身」,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了解这叫法身,就是绝对不会再执着身是我,什么是我身?一切万法是我身。就好像在梦中忽然觉悟过来,我现在在做梦,什么是我?整个梦境都是我,梦里头自己是我,梦里头一切人物也是我,山河大地也是我,没有一法不是我,为什么?统统是我心变现的。离了我心,没有一切法!佛法里大彻大悟的人,他就晓得,一切人物、一切万法、宇宙天地就是我一个人,是我自己真心显现的境界,就像做梦一样,完全明白了,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是证得法身。「般若」是智慧,彻底了解是智慧,在这里面「解脱」,解脱得自在。没有喜怒哀乐,什么都没有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就得大自在。这是佛法里讲的三德密藏。
「不一不异」,因为我们自性随缘,所以就不一;虽然随缘,它不变,所以不异,就是没有两样,是一样的。在有情分上叫佛性,在无情分上叫法性,换个名词,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但是有情跟无情是有差别的,一个动物、一个植物矿物,形相上确实是有差别,有差别就是不一,但是在性上来讲是不异,能变的心是一不是二。或者我们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也很明显,觉悟的人跟迷惑颠倒的人,就是四圣跟六凡是不一,但是从本性上来讲,佛性上来说,四圣跟六凡不异,我们的性跟诸佛的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
他用这个大道理来显示印度的文字跟中国的文字「不一不异」,文字这形相上来看不一,印度文跟中国文完全不相同,从表达意思上来说,不异!翻译过来是一个意思,所以不异。从音声写出来的符号不一样,意思是一样,不一不异。用这个来显示,翻译的「译」字也是称性之谈。如果把这个理扩大到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事理都可以用称性解释,如果用称性来解释,那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