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学的次第,「阿含」十二年,等于佛教小学的教育,打根基,基础的教育十二年。我们今天什么人肯发心自己去打十二年根基?「方等」八年,方等是进入到大乘;然后又说「般若」二十二年。这总共是四十年的时间。那个时候的人真正是有耐心,天天听佛讲经,研究讨论,依教奉行,这么样才成就的!我们今天学佛拿不出成绩,自己要多反省检点,为什么没有成就?有这四十年的底子,这才为大家说一乘法。《法华》的教义与《华严》无二无别,这个时候『会三乘归一乘』,「会」是融会,把阿含、方等、般若统统融会归纳到一乘法。
演【权即三,实即一。】
从方便来说,有三个阶段,有三个层次;讲真实的,真实是一,可见得那是一而三,三而一。正因为这个法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古德才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我们问,阿含是不是一乘法?方等是不是一乘法?般若是不是一乘法?如果不是一乘法,怎么能够会归到一乘法?如果不是一乘法,为什么能够开成三乘法?一而三,三而一。换句话说,一乘法可以浅说,可以深说,可以长说,可以短说,就是这个意思,可长、可短、可深、可浅。程度浅的,浅说就是阿含;中等程度的,中说就是方等、般若;已经成熟的人,真实说就叫一乘法,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决定不能够执着,在这里面一起分别执着,那就是契入一乘的障碍,决定不能够有分别执着。
佛法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者,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他一上来就学大乘,没有经过阿含、方等、般若这个顺序。譬如,我们学《华严经》,我们一入门就学《华严》,行不行?行!《华严经》有浅说。《华严》浅说就是阿含,深讲就是方等;再教你「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来看《华严》,那就是般若。能够把《华严经》整个变成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现前的心行,那就叫一乘法。从一部经里面也能看得出三乘权义,权教的意思。诸位要是懂这个道理,才晓得中国古人他们是怎样去进修的。清凉大师当年在五台宣讲《华严》,他老人家一生讲了五十遍,就有学生跟他听了五十遍。五十遍《华严经》那就是从阿含讲到方等、讲到般若,最后讲到一乘,不要再讲别的,后人尊称他老人家为华严菩萨。其实教哪有一乘、三乘?教没有,乘是人分的。三乘是众生根性不同而分的,教没有一三,人有一三,以教配人,教也变成一三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切佛法无不是活活泼泼,不能够执着在文字相上,才能够会通大义。
演【大车,谓大白牛车,即大乘妙法也。】
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大白牛车』就是从前的马车,印度人称马为大白牛。在古时候马车是最大的,可以坐十几个人,比喻作『大乘』。
这一段解释「等颁珍赐」,只要根性成熟了,佛对于一切众生决定平等,决定帮助你契入一乘法,这是如来出世本怀,是如来教学的本愿。「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下面讲到念佛法门,讲到特别法门。
疏【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廕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
这一段文是解释末后这一句,比喻念佛法门。『而于其中』,就是于三乘一实之中,也就是一代时教之中。『复出念佛一门』,「复」是又的意思,又给我们讲出念佛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特别了,前面三乘、一乘,那是有大根、小根的,小根只能够学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才能够学菩萨法,可是念佛这个法门就不需要。我们看《演义》里面注解:
演【不论大根小根三句,对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说。谓华严纯接上根,下根绝分。】
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破无明证法身的人,没分,所以说下根绝分。
演【今则上自不退菩萨,下及悠悠凡夫,三根普利故。】
这是讲念佛法门。『上自不退菩萨』,不退菩萨就是法身大士。从上面来说,把《华严经》这里面的当机者统统包括了,同时又能够包含所有的『凡夫』,六道凡夫,这个法门就不可思议!『三根普利』,他的对象非常的广泛,上根、中根、下根无所不包,统统都能够得到利益,这叫普利。这就是《疏》里面讲的「但念佛者,即得往生」,这八个字非常重要。可是这个念佛,你得要会念,一定要如理如法,那真是万修万人去!
演【亦不待根熟四句。】
就是《疏》里面「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讲这四句。
演【对上大教难投五句说,谓法华待根成熟,方乃会归。今则不俟弹呵,无烦淘汰,即得西归故。】
经过四十年的教学,才有资格参加法华盛会。现在不需要弹呵,也不需要淘汰,就成就了。凡夫最重的习气就是分别、执着。佛给他讲了十二年小乘法,执着在小乘上。佛看到在小乘上这修学已经够了,成绩成熟了,可以把他提升一层,再讲方等经。方等经里面处处呵斥小乘,批评小乘人焦芽败种,劝修小乘的要放弃小乘学大乘,回小向大,为什么?这个时候才学大乘他有资格,他有小乘的基础。所谓舍小乘是放下,不要再执着小乘,继续不断的进修大乘佛法,以小乘的基础来修大乘佛法,这样就对了。八年的方等,他们学得不错了,但是还是老毛病复发,这又执着大乘佛法了。二十二年般若完全讲离相,讲三轮体空,把他这个执着凡情淘汰得干干净净,完全以一片清净之心接受一乘法。法华会上是讲一乘法,一乘法要清净心才能够接受。可是念佛这个法门无需要经过这个阶段,只要一往生就得三不退,这是不可思议。
底下有个比喻,譬如『不次之擢』,擢就是提升。好像升官,一般人是有等级的,慢慢的往上晋级。这个人没有经过等级,一下就升到最高的地位,这是什么缘故?『廕序之官』。像从前帝王时代,他父亲是个亲王,儿子长大又封亲王,这种官叫廕序之官,世袭的,不需要当中晋等,这是皇帝特殊的恩德,『恩出非常,名殊恩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就好像是这种情形,无需经过这么多的等级,一下就到法身大士的地位,虽然没有证得,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实报土的待遇、享受,这像世袭之官一样,恩出非常,这个不可思议!
今天开佛教会,我们与政府几位主管宗教的人在一起吃饭,我们就很大的感慨。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国人不努力,将来世界的佛教是别人的天下,不是我们中国人的,那是真正惭愧!佛教虽然出现在印度,可是它的茁壮、开花结果都在中国。在现代这个时代说佛教是中国的,可以说决定没有问题,纯粹是中国文化,不必牵涉到印度。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绵延这么长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这样大、这么深远的影响?那是以往国王大臣护持,国家的力量护持,所以才能够发扬光大。现在情势不相同了,异端丛生,每个人买个小地方,他就可以在那里讲经说法,各人讲各人的,现在讲经说法不知道有多少!每个小道场拥一些信徒,把整个佛法的力量分散,对整个社会,这佛教的影响力没有了。如果在今天,我们说法的法会集中,台北市只有一个大讲堂,不必分开,这一讲经,几千人听,对于社会是很大的影响力!你一看,这里天天讲经,天天有几千人去听,不学佛的人也来学佛了。他那一看,这边几个人,二十个人、三十个人,不如基督教!再要听听,这个地方讲的跟那个地方讲的不相同,讲的意思不一样,多听几家就不晓得哪个人讲的是对、哪个人讲的是不对,应该听哪一种说法?这就是知见不统一,没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这是佛法的衰相,灭法之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