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必有其事,有事必定有理,理事不二,这才是正说。可是诸位在学校里碰到别的同学,他要对你怀疑,你就不必这样说法,为什么?对初学有理讲不清,愈辩愈糊涂、愈糟糕。可以暂时用方便说,叫他不怀疑,对佛法生信心,我们目的就达到了。何必要追根究底说这么多囉嗦话?搞也搞不清楚。所以佛说法因人而异,程度浅的给他说浅的,程度深的给他说深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但是决定不违背真理,这是决定不违背的。
疏【然此且就众生一期从迷得悟而言,似有澄之返之之迹,而于自性,实无得失,亦无增损。是故时浊时清,水非易性;忽背忽向,人无二身。】
这再给我们阐明,真性里面「本来无一物」、「本来清净」,哪有澄浊向背这些东西?这是决定没有的。『众生一期』,一期就是一生,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前世不说,后世也不说,就说我们现前这一世当中,从迷开悟了,好像是有『澄之返之』之迹相。我们以前迷惑颠倒,遇到佛法,依教修行,开悟了。其实,开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人人都有小悟,每天读经、听经都有悟处,都有点小悟,积小悟就变成大悟。可是,心一定要清净,烦恼要轻,才能积小悟成大悟。假如你说悟了,而烦恼并没有减轻,甚至天天还加重,纵然积许多小悟也成不了大悟。
真正悟,这个悟是开智慧。智慧能伏断烦恼,能破无明;纵然破不了无明,也能淡一点,它有这种功能。可是有人有悟,这个悟是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不能了生死。因为解悟只是理上明白了,理虽然明白,好比路认识了还没走,换句话说,烦恼没断,生死没了,路是认识了,那个不管用!解悟不管用,古人讥之为「说食数宝」。他不是邪知见,他不是法执,他是真正明了了,但是他没有依教修行,换句话说,他没有修定。悟了的人一定会修定,而且那个定是更容易成就,因为他认识路,他晓得修定的好处,又懂得修行的方法,他修行比别人来得快。这就是解悟而后修证,悟后起修,这条路相当的高明。
在一期修证,就是一生修证的时候,有「澄、浊、向、背」这些迹相,能看得出来;可是要晓得,如果就真如自性上说,没有这个迹相,决定没有。『实无得失』,真心里头没有得失,得失是妄心,『亦无增损』,真心里面没有增损。迷的时候,我们功德法财都损失了,悟的时候又得到了,其实真性里面没有得失、增损。底下说个比喻,『时浊时清』,水有的时候浊、有的时候清,可是『水非易性』,水本来这个性是清洁的,并没有改变,清浊不改变它的自性。为什么?因为水并不染污,水是水,泥沙是泥沙,暂时好像混在一起,可是让它一定下来,水还是水,泥沙还是泥沙,它自然沉淀下去。这个理我们要明白。『忽背忽向』,一会儿背着,一会儿向着,『人无二身』,还是那一个人,「背」与「向」不过是自己身转变一下。这都是从比喻上来说的。
下面再举古大德在修证功夫上给我们做一个榜样,做一个例子,这一段公案是出在《六祖坛经》里面,这是六祖大师得意的学生怀让禅师。今天时间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