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在此地说,『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我们不要忘了,楞严会上的当机者是阿难,当然阿难在此地是个代表,也就是像阿难这一类的人是楞严会上的当机者。阿难这一类是什么人?阿难在十大弟子当中,多闻第一,可见得《楞严经》就是为多闻第一而说的。佛门里常说「乘急戒缓」,阿难就代表这一类的,观世音菩萨在此地也是暗含着点化这一类的众生。刚才也跟诸位提示过,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有缘分,就是我们这一方的众生大多数都是耳根比较利,所以观世音菩萨在此地讲「真圆通」。难道前面二十四位所证的圆通是假的吗?当然不假,都是真的。菩萨在此地强调一个真圆通,就是二十五种圆通法门里这一种圆通最容易成就,意思是在此地,并不是说前面二十四位所证得的不真,所以这个意思我们要搞清楚。
过去裴休居士,这在佛教也是很有名望的一位大居士,他在世间有相当高的地位,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他去访师,看到老师一个人在草庵里面打坐,很清静,他就问「老和尚有没有侍者?」有没有伺候你的人?老和尚说:有一、二个,只是不好见客。裴休说,「在哪里?为什么不好见客?」老和尚就叫,「大空、二空,你们出来!」大空、二空出来了,是什么?是两头老虎,老和尚在山里茅篷修行,陪他作伴、伺候他的是两头老虎。两头老虎从庵后面出来。裴相公做宰相,吓了一跳,老师看到裴相的神情不能够稳定下来,看他有害怕的样子,就跟两个老虎说,「好,已经见过面了,你们到后面去」,老虎就走出去了。这个时候裴相对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裴相就请教老和尚:老和尚你修什么法门,有这样的感应?老和尚一句话不说,待了半天就问他,你会了没有?裴相说不会。你们诸位想,你们会了没有?一心不乱!不要说证得理一心,证得事一心就可以,事一心是怎么样?我执破了,真正讲是无我了。无我,与一切众生就可以相处,没有分别了。裴相说不会,老和尚讲「好吧,你回去常念观世音」,劝他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的目的是要证耳根圆通,耳根圆通是属于理一心不乱,所以才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再看底下经文: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施无畏力』,要是据后面的经文说,「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后面经文上有这么一句话,观世音菩萨布施给我们的是大无畏。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可惜念了怎么样?不相信,那就没有办法,念了不相信。如果你要是念了相信,这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与你就有感应道交。『福备众生』,这个意思是说,不但能够令一切众生脱离一切苦难,而且还能够得福德,真是大慈大悲。大悲是叫我们离一切苦难,大慈是叫我们能够得福,得什么样的福?那就看你信心的程度。你要是全程肯定的去相信,一丝毫都没有怀疑,一切明了的去修这个法门,最高的能够得到如来果地上的福报。可是你要晓得,这种福报不是观世音菩萨给你的,是你从这个法门去修学,悟了藏性之后,如来果地上的福德,是你如来藏性本来具足的,所以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观世音菩萨给众生的实在是太多了,「施无畏力」这四个字就把它统统都包罗尽了。底下这一段,这是四种不思议。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一段是给我们说四种不思议,融合前面的二观,前面虽然是显明,上同十方如来、下合十界一切众生,这都是随机应化,在理论上说还是有限量、还是可思可议,虽然说三昧,还是从因地心上来讲的;到这一段文则显示他圆融到了极处,圆极了那就是不可思、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菩萨自己说『修证无上道故』,这是说这个道是无上道,其神妙愈不可思愈是无法来测度的。前面说法以及说称名的功德,我们还能够窥测到一些;到这个地方,那实在是无法再形容他,这是菩萨讲他修证到圆极了,能令众生得大自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换句话说,虽然他是菩萨,与如来在果地上的境界真是无二无别,所以谓之『无作妙德』。
这个经文着重在「无作」两个字,有作就不妙了,这是我们修学要特别留意的。什么叫有作?什么叫无作?有作、无作是都做,不是不做。有作是什么?有心去做,这个有心是有妄心,换句话说,就是有心意识去做的。无作做不做?做。做,是怎么样?没有心意识。他在那里做,没有心意识的做是妙作、是三轮体空、是「妙德」;有心意识的去做就有业,你善心去做是善业,恶心去做是恶业。诸位要晓得,要紧的是心,善心做恶事还是善业,恶心做善事还是恶业,这里头道理诸位细细去想。大乘戒律论心不论事,跟小乘戒不一样,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为什么?偏重在人天福报;大乘是论心不论事,偏重在出三界、证菩提涅槃,这是不一样的。善心、恶心都没有离开心意识,所以这种不能称之为「无作妙德」,就修道来说是有修有证,因为他有心,有修有证。我们念佛,如果是有作而念的话,你这个功夫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以《楞严经》这个理论,佛给我们所讲的,可以达到事一心不乱,但是不能达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定要舍识用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