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14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十四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6-0014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第一百五十三面第二行: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祕密神咒。】

 

上一次给诸位说这是四不思议,这四种不思议比前面的境界更高、更殊胜,这是观世音菩萨证得圆通以后的境界。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修行的方法,『初获』之「初」,这个初字就是这章一开端,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他所修学的方法,是「初于闻中」、「反闻闻自性」,用这个办法。所谓初于闻中,这是就六根里的一根来说,一根明了之后是根根皆然、都一样。他所修的是耳根圆通,耳根所取的境界就是声尘,声尘的境界当然是非常广大,也是无量无边。在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是动,我们讲的有音声,有声就叫做动;另外一种就是无声,无声就是静,静也是耳根所对的对象。诸位要记住,不要以为听的有声音是我听到了,没有声音的时候是我没有听到,这个话是笑话,这是错误的,没有声音是静的境界,你也听到了。所以你听到的一种是有声、一种是无声,就是一个是动的境界、一个是静的境界。这个地方着重在「初」字,实在讲初相不可得,为什么?因为闻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初相你到哪里去找去?这是说真实话,初相不可得。从方便当中我们可以说初相,以往我们是迷在境界里,从今天起是反闻,这一反就是觉、觉悟了。不知道回头,随着境界迁流,愈迷愈深,这才叫做生死。

 

这个问题是相当的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把它讲清楚的,牵涉到的经论也很多。我们这个讲堂确实也是蒙佛菩萨特别的加持,为什么?我们不是有心的。不是我在这里讲经,故意配合得那么好,把这种种经论配合起来的,不是,是凑巧凑上了。我们《起信论》最近就是讲的这个问题,讲三细六粗,你要是把三细六粗的道理统统明白了,你才晓得怎么个反闻,这个意思就能体会得到。三细六粗是说,我们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无明是什么样的过程变现到我们眼前的境界?现在《大乘起信论》就是讲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我们本来是觉悟的,本觉本有,本来是觉悟的;现在不觉、现在迷了,什么原因迷的、几时迷的,一直迷到今天这个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这也是希望诸位对《起信论》要多下一点功夫,《起信论》我们是细讲,而且我们有两种注解供养诸位做参考,希望大家认真的来学习。我们预定的期限是两年,两年讲不完,讲两年半、三年也无所谓,总而言之,我们要细细的、认真的来讨论。

 

如果你通达《起信论》,一切大乘经就不困难了,《起信论》是一切大乘经的精华、精义,当然它有相当的深度,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可是我们初学的人也不必害怕,为什么?我们有时间,我们慢慢来研究。自己有时间可以研究注解,但是注解不可以看杂了,我们跟诸位选的这两种,这两种是初学人标准的注解,不要看多、不要看杂了。因为《起信论》的注解很多,差不多有七、八十种注解,不要看杂了,看杂了、看乱了,反而增加困扰。就是依这两种注子就好,而两种注子里我们以慈舟法师的注子为主,看到有疑问的时候再参考日本汤次了荣的注解,就是丰子恺翻译的,看这个本子,他注得比较细腻一点,两个本子合起来看,再听讲。如果认真研究的话,我还希望同学们,你们自己最好私下有研究讨论会,才会真正有心得。一个星期你们有三、五个同学,最好讨论会不超过十个人,像小组的形式,自己有这几个同参道友,每个礼拜有一次、二次的时间,来做深入的研究讨论,这对大家修学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当然对观世音菩萨这种修行方法你就晓得门路了,你也就会有个概略的认识,自己应该如何修学也就不难。

 

此地的「初」,在《起信论》里面讲就是「始觉」,四种始觉我们都讲过,这是始觉。从前不觉,现在一下觉了,耳根接触声尘,这是初觉、始觉。眼见色觉不觉?鼻嗅香、舌尝味、身对触尘、意对法尘,一觉一切觉,要懂得这个道理。你会用一根,六根全都会用,这就是「初于闻中」初的意思。「初获」,获是他得到,得到什么?『妙妙闻心』。反闻自性的时候,反闻之闻就是始觉,自性之性也就是本觉,始本合一,不但本觉妙,始觉也妙,本觉是心,始觉也是心,所以叫「妙妙闻心」。这个妙字,一个就是本觉、一个就是始觉,皆妙。现在也许同学们困难的地方就是反闻,反闻怎么反法?是不是我们的闻性出去之后,得回头来?这个难懂,《楞严经》里面举的见性,「十番显见」里头说得很清楚,我们的见性是不是见到物相然后又回来,是不是?没有这个道理。这里面牵涉到唯识的问题,上一次我也跟大家提到过,唯识纵然大家不愿意去专门修学它,因为的确太麻烦、太繁琐,但是唯识说理是比一切经都说得详细。那个理本来就复杂,所以讲起来当然复杂、当然难讲,但是唯识的大意我们一定要懂;换句话说,最限低度像《百法》、《五蕴》,《二十颂》、《三十颂》、《规矩颂》,这是要下点功夫去研究的。这个等于说唯识学里面的常识,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派统统要晓得,这几门功课可以说是大乘佛法里面的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的科目,要懂得,懂得这些,说法就方便得多。

 

所谓反闻就是不用心心所,就是反闻。交光法师在本经给我们提出一个修学的纲领,他叫我们舍识用根。我们晓得,本经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本经精华的一部分,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是我们念的这一章,这是全经的精华、最重要的一部分。观世音菩萨提倡的反闻闻自性,交光法师不叫我们反闻闻自性,教我们舍识用根是什么意思?诸位要晓得,舍识用根就是反闻闻自性。是从哪里返回来?是从识里面回来,不用识而用性,用六根的根性就叫做反闻闻自性。因为闻性从来没有中断,闻性是真常、常住真心;反闻,实际上就是返回用闻性,反的意思就是不用识,因为在以往我们六根涉境,全用心意识,就是唯识里面所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自己认真的反省,我们在二六时中,见色闻声是不是都用心意识?观世音菩萨他高明的地方没有别的。用心意识,这是用妄心,心攀缘境界,往境界上跑,在境界里面起贪瞋痴慢。顺着意思的,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妄心。实际上说,八识还不太有大过失,真正作怪的、造业的是心所。六道凡夫,哪个人不是生活在二十六个烦恼心所里,你在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境界的时候,所谓合了你的心意、合了你的意思,你们想想合了你什么意思?真心里没有意思。六祖大师所说的,真心是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心里没意思。阿赖耶识是只落印象,它也不分别好坏,就像布袋和尚的大口袋一样,它没分别心,人家供养什么往袋子一装,他看也不看。那个大口袋尽管装就是,好的也装、坏的也装,它不分别。第七识的执着、第六识的分别,可以说都不是心,你说合哪个意思,都没有。那个意思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心是什么?贪心。谁喜欢?贪心所喜欢。谁讨厌?瞋恚心所讨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2:10: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85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