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1讲/蔡礼旭老师主讲

admin 了凡四训评论13阅读模式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12/3/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4-000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今天是我們過完春節,第一次跟大家分享《了凡四訓》這個課程。這個年大家過得如何?很好!很充實,還是睡得很好、吃得很好?更好的是福慧增長,智慧增長。尤其人生最值得愛惜的是光陰,我們早一天珍惜光陰,有智慧就可以利益家庭、利益身邊的人。所以應該珍惜有限的光陰,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像現在晚上很多人都在看連續劇,大家不只自己好學,帶著孩子一起來學習。《格言聯璧》當中有提到「詩書起家之本」,一個家庭的父母、長者,懂得讓孩子從小知書達理,明白做人的道理,這個家的家道就要興起,就要興旺了。所以詩書為起家之本。

我們第一堂課一起來學習《了凡四訓》,學習首先要立志。我學這一部《了凡四訓》的目的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我們的目的,這一本是家庭四訓,明朝袁了凡先生傳給孩子的,所以是一本很好的家訓。有這麼好的家訓教誨,只要我們肯深入學習、肯去奉行,那我們的家道一定可以興旺。所以要有志氣,從自己自身能夠建立起千年不衰的家道。大家有沒有這個志氣?人常說「誠則靈」,至誠則感通。您現在發的這一分至誠的心,要護佑後代子孫,這是真心。千年之後的子孫都會感應到,都會受到你的庇蔭跟教誨。所以千年不衰的家道確實有,是發真心的祖先能感得的。

在宋朝,北宋時期,范仲淹先生在世的時候,他家門口種了兩棵松樹。我們一想到松樹就知道,松柏後凋於歲寒,「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松樹跟柏樹在冬天的時候都不會枯萎,這個是比喻,比喻有德行的人,有德行的君子在任何惡劣的環境,都不會改變他的氣節,所以代表君子。種了兩棵君子樹,也是期許他的後世子孫,個個都是有氣節的讀書人。而且在這個樹上寫到「清蔭大庇,期與千年」,他的德行風範,能夠讓千年之後的子孫還以他為榜樣。范公的後代一定都效法他的教誨、他的榜樣,他確實做到了。

大家現在發這樣的真心,一千年之後你所留下來的風範,你的後代也會學習。請大家把今天這個日子記下來,二O一二年三月五號,挺好的日子。有了這一份志向、使命,學習就有動力,更積極。不只對自己的家庭如此。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也期許在這個倫理道德缺失的大時代,自己認真去奉行這些教誨,自己的家庭是社會的好榜樣。有了好的榜樣,人對倫理道德才有信心,有信心他就肯去學。所以對家庭以至於對社會民族,都應該有一份使命。

我記得整個社會缺乏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風氣,都是功利比較強。我自身也是二十五歲的時候才有這個機緣,跟著師長學習中華文化。很遺憾,都成年以後才開始學,所以基礎就很不好。現在看到小朋友學就很高興,因為他們會學得比我們更好,這是我們歡喜看到的。我們二十幾歲都不懂事,做了很多事情終身都遺憾。比方,跟父母頂嘴,做了一些事讓父母晚上都睡不著,這些事情都是很不應該,也很折福。這些孩子能先學了,我們就很安慰。

但現在社會當中,還有很多人是覺得那個是落伍的東西,那是過去的東西。您親戚朋友有沒有這個說法?有。你聽了之後什麼反應?「你真是沒有智慧、沒有眼光,五千年這麼好的東西你都看不懂!」這個時代沒人教了,不能責怪任何人,所以先人不善、先人無知,上一代人不懂,上上一代人不懂。

我現在說上一代人不懂,你們承不承認?你們的定功很強。不承認就不算了?還得承認,不然現在社會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忽略了倫理道德就是現在的亂象,這不是偶然的。看起來好像沒有忽略,事實上我們不知不覺,都把孩子的價值觀引向功利去了。比方說他一進考場,公布成績一回來,一踏進來,「你考幾分?考第幾名?」你從小都是在乎這些東西的,而不是在乎他的心態、在乎他的德行。

你看現在的大學生在網絡當中寫什麼?他說:考試不作弊,明年當學弟;另外一邊寫到:寧可沒人格,不可不及格。現在在大學裡面不作弊的孩子都不多了,大學都作弊,他以後能保證他有德行嗎?大家想一想這句話嚴不嚴重?嚴重。這一句話是告訴大家,現在的大學生讀了十七八年的書,讀成什麼樣子?讀成他的人生當中,他的人生有一把秤,一個天平,左邊叫分數,右邊叫人格,他讀了十七八年的書,讀出來的人生態度是什麼?把分數跟人格放在天平秤,哪一個東西重?分數。這個書讀得值得反思。

功利之後,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把這個道德給捨掉。既然是這個樣子,那我們還能相信下一代能夠把這個社會帶到更好的未來去?所以大家不重視道德、不重視誠信,人與人相處很累,不守信義就很累。大家看現在這些商業場上,黑心食品很多,有沒有?現在人家拿東西給我們吃,首先不是說謝謝了,是說什麼?這個哪裡生產的?哪裡做的?吃什麼東西現在都不安心,都是道德喪失了。然後一看,這個地方上一次做什麼還不好。所以一個地方信義喪失了,連帶整個地區,人家都不相信了。

「德有傷,貽親羞」,你讀哪一間大學的,你的品性很不好,全世界都知道、社會都知道,以後人家說那個大學的學生不能用。所以我們的行為是代表家庭、代表我們的團體,甚至代表我們的國家。尤其當華人要更自愛一點,行為不好造的罪業很大,你是華人,做得不好,人家說那個就是Chinese,是不是?那十幾億人都被我們拖下水。告訴大家,當華人積功累德也容易。你德行很好,人家說華人就是這樣的品質,那十幾億人都沾光。所以恭喜大家,當華人只能勇往直前,沒有後路可以走。對於道德來講,一定要成就自己才好。

我自己小的時候的印象,好像長輩他們很在乎我們讀的科系,「你讀這個科系的很好,出去賺很多錢」。然後長輩有時候在談話的時候,「你看那個隔壁,那個巷子,那個阿明當了醫生以後,一個月賺多少錢,你知不知道?」醫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幹什麼?救人?我從小到大都沒聽過。誰負責任?這個社會風氣誰負責任?你曾經問過人家「你一個月賺多少」都有責任。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各個行業高貴在哪?高貴它能服務人,那是它的價值。錢是什麼?是感恩每一個行業的付出,表達一份感恩。而人那份服務人、那份救人、那份成就人的價值,這不是用錢去衡量的。

所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是明瞭做人的道義;小人,他的心思都放在怎麼去謀到自己的私利,自我為中心。大家冷靜看,我們現在的孩子是時時知道提起道義,還是時時只想到自己?從這個現象看,我們到底是在用君子之道教孩子,還是用小人之道在教孩子?這教育沒有偶然的,沒有僥倖的,你用什麼思想教他,出來就是這個結果。

我自己在跟家長們交流傳統文化的時候,我是愈講愈慶幸父母給我的教育。我自己沒有成家,沒有當過父親,當然當老師的時候,我們還是很用心在學校教小朋友。自己沒有經驗,可是我是我父母的孩子,就講啊講,就想到整個人生幾十年,父母是怎麼把我們教育長大的。突然感覺得到,父母從來沒教我們要自私自利,從來沒有。

我印象很深,我爸爸特別講道義,家裡爺爺奶奶跟著我們,我爸是長子。哪有什麼「四個兄弟輪流住,一個人住多長,在那輪流」。好不好?好不好不是看表面,好不好是要父母講。「爸,現在都是輪流住,你看著辦。」你要孝順父母當然要感受他們的心。假如我來想,我覺得換來換去挺辛苦的,人年紀大了就怕麻煩,有沒有?對。他假如四個兒子換四個地方住,那個鄰居才比較熟了,我明天又要走了。你看那老人家每天在那裡是不是要搬?真孝順的人是時時以父母的心來思考,以父母的感受來思考,這才盡孝,盡孝不是做表面給人家看的。我爺爺那個時候的人都覺得:長子,住在長子家。我們從小跟爺爺奶奶處很好,特別幸福。爺爺奶奶的事情,我父親是從來沒有說還要所有兄弟都要一起協助,一起出錢才能做,爺爺奶奶的事自己能承擔的就承擔了。往往都是弟弟們發現了:不行,不能你一個人孝順父親母親,我們也應該要盡一份力。不談這些利的東西,該承擔的哪怕自己壓力再大,都勇於去把它承擔下來。所以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

請問大家,一個人不自私自利是快樂還是痛苦?快樂的聲音好像……不大像是這樣。你們有沒有過過不為自己想的日子?你假如過過了,你就知道那個個中的味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都不為自己想的時候,身心特別輕鬆。而且你會感來一個很好的人生境界,就是「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感覺現在社會很多說法似是而非,因為我要出社會的時候,我很多同學都說,我出去會被人家欺負。你們看我像出去會被人家欺負的人嗎?他們一、二十年前這樣預言,我今年中國歲(虛歲)也四十歲了,我也沒被什麼人欺負。所以人還是厚道好,肯吃虧好,不要去計較。其實愛計較的人不管他擁有多少,他隨時的心態都在計較,他怎麼會是一個快樂的人?不可能。難怪現在憂鬱症的人、吃安眠藥的人愈來愈多了。大家都在那裡爭,都在那裡計較,會有這個結果出來。所以希望後代幸福,就要有一個非常健康的人格、正確的處世心境,心境是幸不幸福的關鍵所在。

所以這個時代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不少誤解,我們也有一份使命,從我學好,我做出好的樣子,讓大家對於學中華文化的人,都豎起這一隻指頭來。說到這裡我有點心虛,可是諸位朋友,你們的修養、度量比較大。你們聽人家講得對,縱使他沒有做好你們都相信,因為你們善根深厚,沒有苛刻。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過年前,我剛好有這個幸運,就到師長身邊去親近他老人家,多聽他的教誨。不然我遠在馬來西亞,師長在香港,平常都沒有辦法教訓我,我這個年輕人還是挺危險,像教我這樣的年輕人,特別不容易是什麼?離得遠,見面也不好罵,罵了又怕不高興,「不然我不幹了!」又怕你耍脾氣,又怕你難受,可是有一些問題又不得不講。所以像我們這些沒有跟在身邊的學生,很重要的一個態度,就聽師父講經的時候,句句是在講自己,才能有收穫。

天地之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都能給人生啟示。結果我去聽老人家講課,從第一節課到最後一節,過年前,這麼多節課,只講一個主題,真準。哪一個主題?「三十二相」。這個「三十二相」就是人,他很善良、很有福報,常常積功累德,他的相貌就是富貴相。師長好幾次跟我們馬來西亞的,或者跟一些宗教的領袖,不同宗教的一起,像到梵蒂岡、到埃及,他們出去參觀旅遊,老人家的年齡最大,其他的宗教代表年齡都沒有師長大。結果幾天下來,老人家拿著扇子,走起步伐非常瀟灑,都沒有疲憊的樣子。那些小他一二十歲的人,呼……(喘氣的樣子)。人家馬上問:你的氣色這麼好,您是怎麼保養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勸他要有慈悲心、要吃素、要斷惡修善,人家就能接受。

所以剛剛才跟大家講,我們學傳統文化要讓人家豎大拇指,首先要容光煥發。人家一看馬上,「你的氣色很不一樣,你最近是在忙什麼?」你馬上說學中華文化,他就有興趣了,你的相貌就變成中華文化的招牌。大家冷靜去觀察,二OO七年,胡小林老師第一次到馬來西亞來,可能有一些朋友有見過,他剛開始學,現在五年過去了。你看他每一段時間都不一樣,那個相貌愈來愈圓滿。二OO七年來的時候還比較瘦,現在整個人,臉是圓的。他幫助了很多人,那福報很大。包含中醫界的彭鑫醫師,大家注意看他們,他們隔幾個月錄出來的光碟,你注意去看,那相貌變得非常大,那是真正的聖賢弟子。像我相貌都沒怎麼變,今年一開始道德要提升,首先要打破自欺一關,不可以自欺。還有什麼執著放不下,才會造成這個相貌不圓滿?這個得要先認知清楚。所以修行就是改個性,個性一定要改掉。德行能上去,命運才能轉,量大福才會大。所以我感謝師長,我們這些古聖先賢冥冥當中還是很疼愛我,都在提醒我。過年前第一節課到最後一節課,全部是三十二相的課,就告訴我你今年不把這個臉好好修一修是不行的。所以我是過年前聽三十二相,過年後去了還聽,所以這一課是必修的。

我們一開始,對於家庭、對於國家社會,以至於對於聖教、中華文化我們都有一份使命,我們把它好好學好。我們接著進入《了凡四訓》的經文,一開始就是:

【立命之學】

這一本書在日本,天皇奉為治國寶典。而在日本商業界、企業界經營之聖,有這樣的稱謂的,現在只有剩稻盛和夫一人,其他的年齡大的都已經過世了。我們熟悉的松下幸之助,這些企業家都已經過世了。稻盛和夫八十幾歲,他還在,而且身體還非常好。他推薦給世界,尤其推薦給下一代年輕人,你的人生要幸福必讀的第一本書,就是《了凡四訓》。

我很佩服這一位長者,他不只自己的命運改變了,他還盡心盡力要改變下一代的命運,改變地球的命運,世界的未來。他是一個企業家,他提出來,縱使經濟成長全面停擺,都應該要共同面對大自然破壞的問題。他這麼有影響力的人,講出這麼有良心的話,不簡單。所以這麼成功的人都這麼推崇這一部書,包含我們的師長在世界當中這麼有影響力,都提到他年輕的時候,也受這一部書的影響,改變了命運。

而這個立命的學問就是,「命」是命運,每一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有命運。我們怎麼明白人生的命運是從哪裡來的,又怎麼去改造它,才能夠讓這個人生、這個生命產生更大的價值?不然我們的命運全部都被算准了,都被控制住就沒有意義。所以這個「立」字,有建樹的意思,怎麼來建設我們的這一生。而且這個「立命」,「立」也有決心的意思,學了之後一定要去做,一定要把命運改過來。所以有志氣了,我們說「立志」,這個都是決定的意思。人生都有命運,而且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們接著來看經文就能夠明白了。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余」是了凡先生自己稱呼自己。他說到,他童年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童年喪父」,最辛苦的還是他的母親,他母親還要把這個孩子養大,這確實是含辛茹苦。我們自己的母親假如是這樣子,我們從小就要懂事,長大趕緊回報母親的恩,讓母親早一點過上好的日子。古人的教誨在《太上感應篇》也說到,「矜孤恤寡,敬老懷幼」,對於寡婦、年幼的孩子都應該額外的關心、幫助。尤其在鄉里裡面,要去幫助他,這樣才是有仁愛之心。

「老母命棄舉業學醫」,他的母親。(小孩哭聲)人生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人生也沒有一刻不是提升學問的機會跟道場。我剛剛說沒有偶然的,是說我是在回想,小時候我有沒有去到一個公共場合,人家在講課,結果我還在那裡哭,那可能我就會有這樣的果報。人世間說穿了就兩個字,就是「因果」,所有的事情離不開因果。再來,任何境界考自己的定力,有這些聲音出來的時候,你能不能如如不動,不受影響?

了凡先生的遭遇,相信他會特別體恤他的母親,聽他母親的話。所以本來他是想要,這個「舉業」就是求功名,考科舉,以後當官,他有這個心願。但是母親講,希望他放棄學業來學中醫。他體會到母親的心,也想順從母親的心意。因為他的母親講到了,學醫可以養生、可以濟人。這個「養生」,「生」,第一個意思是生計,就是生活問題。他從事中醫,用心去給人看病,病人感謝,會有一些供養。古人兩個行業,是不給人家說做了一定要給人家收錢的,就是當老師跟當醫生的人。因為他們的天職是作育英才,當老師的人,師生如父子,那不是利益關係;而醫生他是救死扶傷,他的信念就是要把人救活。我記得好像有一個片子,是講一個神醫,他就做了一個比喻很好。他說今天有一條狗生病了,我都要幫牠醫治,因為他尊重生命。我把牠醫好了,牠咬我一口,以後牠病了我還是會醫牠。那是他的信念、他的天職。上天賦予他的一份職責,這個可貴。他有一個中醫的技能,可能以後生活沒有問題。第二個意思是,他學會中醫自己也會保養自己的身體。所以可以養生、可以濟人,可以去把人從病魔當中救活過來,幫助別人。

我們看到這裡也想到,范仲淹先生小的時候遇到算命的人,他跟算命先生講,你看我能不能做宰相?算命先生很驚訝,你這個孩子年紀小小就想當宰相,未免胃口也太大了。他看這個算命先生的態度,有點不好意思,他說,不然這樣,你看我能不能當醫生?一下子變成醫生,這算命先生也很驚訝,你為什麼從當宰相變成要當醫生?范公那麼小的年齡就說,因為唯有良醫跟良相可以救人。范公那麼小,他就以什麼為人生的價值?就是救人。所以《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有一個五歲的男孩,剛好他的母親讓他看資料,看到這個孤兒院的情況跟養老院的情況。五歲的孩子看了之後,他在那裡裝撲滿(裝錢),他就裝滿了。他就想:「媽」,本來他的表姐跟他講存到銀行去,他說:「拿去幫助這個孤兒院的孩子跟老人。」然後還跟他媽講:「有空帶我去,我還可以幫他們做一些事,擦桌子,煮飯給他們吃。」「人之初,性本善」。他媽給他買了那個車子,他說我要載著那些小朋友去找他的爸爸跟媽媽,這都是天性。所以孩子從小就讓他以救人為人生的價值,他以後一定有出息。范公從小以天下為懷,絕對離不開范母的教育。

了凡先生的媽媽給他分析了,學中醫「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你父親也有這樣的心願。這個「夙」就是舊時的意思,以前的意思。你父親在世的時候,也有這樣的夙願,希望你能夠學習一門技能。就像學好中醫這一門技能,以後你成為名醫,成名了,在社會當中也有地位。這個「習一藝」,有一句俗話講,這個也是很值得我們家長們來體會這個道理,叫「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他有一門技能可以服務大眾了,他就可以謀生。但假如他沒有學成技能,哪怕家財萬貫,總有一天也會坐吃山空。有這樣見識的家長,在東漢光武帝時代,有一個大臣做得特別好,叫鄧禹。鄧禹,他生了十三個兒子,他十三個兒子都有他特殊的技能可以謀生。而他是大臣,有很高的俸祿,但是他不把這一些留給他的孩子,讓他們可以自己謀生、獨立。這個很重要。

古人看得很遠,以前的大官,他房子都不建得大。結果人家就說了,你當那麼大官怎麼自己家裡的門怎麼會很小?他說我當大官,我的孩子不一定當大官。我現在帶著他,整個生活都變得很奢侈,以後他養成這個奢侈習慣,我不就誤了他一生嗎?古人看得很遠。

所以勤儉為持家之本。以後你的孩子能夠把家庭維持得好,一定要有這樣的美德,不然他的人生會一團糟,一團亂。甚至於她嫁到哪,哪裡就有災難,是吧?娶一個好太太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太太會怎麼樣?一敗塗地,就起不來了。所以整個天下安不安定,決定在女子的教育。天下的安危,女人操之一大半。以後能不能出人才都看母教,母親的教育。母親假如奢侈、浪費、懶惰,怎麼可能會教出好的下一代出來呢?

所以諸位家長,你們假如是生女兒的,天下的安危就在你們的手上,這不是開玩笑的。有賢女子,才有賢妻,才有賢母,這是必然的邏輯。所以我們五千年來都非常重視女子的教育,她從小就孝敬、侍奉父母,培養美德。現在女子的德行忽略了,只重視她的學歷,讀書也都讀得很高,但是有沒有培養出這些持家的美德,得要很慎重去關注。我聽說現在很多女孩子叫「月光女神」,叫每個月都花光光,還要回去說:爸,我沒錢了。到那個時候就欲哭無淚,要從小教,習慣成自然,愈小教愈好。那不只他的父親累,以後她嫁給誰誰累,是吧?

我記得我有一個長者,他就跟我講,他說我結婚以前,帶這個女朋友出去吃飯,覺得怎麼吃這麼一點點,女人挺好養的。後來結了婚,他開悟了。所以告訴大家,開悟要早一點。

古人他懂得承傳寶貴的經驗,像以前的格言都有說到,「娶妻要看丈母娘,買牛要買尾巴長」,再套一句閩南話,「選田要選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禮」,是同一個道理。你今天要去買田地,你要看它的土質肥不肥沃;你今天要去買一頭牛,你要看它的尾巴長不長,這都是寶貴的經驗。你要找一個對象,找一個好女子,你一定要先看她媽媽有沒有德行。話是這麼說,我還沒有遇過哪一個人,他找對象先去看丈母娘的。所以學歸學,還是要用上才能利益你的人生。

真的,一定受母親的影響,大家注意去觀察。女子不注重這種什麼化妝品、保養品買一堆,比較注重自然就是美,就是她化個淡妝而已,不會濃妝豔抹。我聽說最近有一個節目,是讓自己的太太把濃妝卸下來,然後再去認,有點認不出人來。所以當女人挺辛苦的,什麼時候可以睡覺?一定要先生先睡覺了,然後才能卸妝。其實保持心境樂觀平和就不容易老。

我跟大家講一個事實,我姐姐大我兩歲,四十二歲,我大姐大我三歲,四十三歲,我都不跟她們兩個出去。為什麼?因為出去,「這是你妹」。我姐姐從不化妝,現在背個包包進去大學教書,她是師範大學教授,常常人家把她當學生。我媽媽不注重濃妝豔抹,她們就很清秀,穿衣服也都整齊樸素就好了,絕不買奢侈的東西,很貴的衣服沒有。最近不只我不大敢跟我姐姐出去,剛好過年時候,我跟我媽出去,遇到一個日本的同修,日本的朋友,他說:這是你媽?我還以為是你姐。所以都不敢認。我聽了之後,一則以喜,為什麼高興?媽媽看起來年輕是自己最大的福氣,身體好;一則以憂,當然不能憂,憂能使人老,我現在已經老到跟我媽是以姐弟相稱了。所以人重視心靈的健康就不容易老,穿什麼衣服都有氣質,好看,二十塊錢的衣服穿起來人家當兩千塊;沒有氣質的人,兩千塊人家說路邊攤買的,就會氣死你了。

所以我那個長輩他說,結婚前覺得女人很好養,結婚之後開悟了,說食物很便宜,衣服很貴。所以每一次跟他太太出去,都是閩南人,他太太看到那個名牌的在那裡站比較久了,他在旁邊開始心跳加速,在那旁邊自言自語:麥啦,麥啦。他太太瞪他一眼說:買了,買了。我翻譯一下,閩南話「麥啦、麥啦」就是不要、不要,不要買。所以從這一件事情我也有一個體會,就是人生有一個重要的態度,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上,這要有良心。現在的孩子花錢花得凶,最辛苦的就是父母,那都是血汗錢,人要有良心才好。所以這些觀念很重要,女子要有德、要勤儉,要會教育下一代。

我們剛剛講的,你為人父母也要有深遠的智慧,你才能讓你的孩子人生立於不敗。漢光武帝的大臣鄧禹,他不會因為自己有這麼高的地位跟財富,而變成他孩子的依賴,讓他們個個都有能力來謀生。所以孩子有一個好的能力,這一輩子你就不用再擔心他的出路;而且孩子又好學,又肯學,他的能力會不斷的提升。

我們教育孩子,古人有一句話講,「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有一技之長之前,或者是寫一手好文章之前,首先德行重要,德才兼備,德還是排在前面的。而德行最具體的,這個「士」是讀書人。最具體的兩個字,「器」,度量,胸懷要大;「識」是見識、智慧。有智慧、又有度量、又有慈悲心,那他往後可以寫好的文章或者好的技能,一定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大家想一想,現在孩子的心量能為誰著想?有沒有為自己住的社區著想?有沒有為自己的學校著想?這都是要靠引導的。有沒有為自己的國家著想?所以父母的胸懷有多大,你栽培出來的孩子就有多大的胸懷。孩子他很單純,你看你怎麼樣去成就、塑造他。

我們從歷史當中來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偉人。曹操心量很小,「寧可我負天下人,都不能天下人負我」,意思就是不能占他一點便宜。你看最後年老的時候,頭痛得不得了,每天都在那裡計較來計較去,哪有不頭痛的道理?結果後來遇到華佗,華佗說可以幫他治,必須把他的腦袋剖開來。結果他還把華佗打了一頓,華佗死在監獄裡面。他造這個孽也大,華佗可以救多少人。所以度量小,又不相信人,造很多孽,你看從這兩個歷史人物比較差很多。

再來,「見識」,周朝有見識。周朝這些開國的領導者胸懷大、有見識。周公制禮作樂,所以周朝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朝代最久的,八百多年,很有見識。周公的周禮還影響到幾千年之後的中國人的社會、華人的社會。有沒有見識?有。秦國沒有見識,他用武力、暴力統一天下,十五年就亡國了。所以「器」跟「識」對一個人的人格影響就很大。而我們從剛剛那一句,也可以看到了凡先生本來要從政,從政也是為人民謀福祉,這個都是氣度。後來從醫了,母親也是期許可以濟人、救人。大家看,引導孩子都是讓他服務人,然後去為社會做貢獻,而不是自私自利,就是為了自己的薪水去著想而已。接著我們看下一句講到: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

後來,了凡先生差不多十五歲左右,到了慈雲寺。我們看這個「慈」是慈悲、仁慈。這個「寺」,本來的意思是指皇帝直接管轄的單位叫寺。這個很多人不知道,一看到寺想到什麼?佛寺。其實佛寺、佛寺就告訴我們,佛教的教育本來是誰管的?是皇帝直接管的。所以那些幾百年的佛寺,都是皇帝簽名的,御敕的,皇帝親自下令建造的。皇帝直接管轄的一級單位叫寺,比方外交部叫鴻臚寺。我們從這一個字就可以明白到佛教本來就是教育,而且他是皇帝直接抓的教育。

中國社會,兩個很重要的教育,一個皇帝抓的佛教教育;一個是教育部,那個時候叫禮部,教育部長叫禮部尚書,直接抓儒家的社會教育。這兩大教育,不是宗教,在清朝雍正皇帝,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他就寫了一篇昭告天下的文章,說到儒釋道三教是好的教育,教化了神州大地的人民幾千年。「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這三教的教育都是勸人改過遷善、修養心性的,都是教育。

而這個「慈雲」也是提醒我們,處處慈悲待人。「雲」是表無心,就沒有私心、沒有自私自利,做任何事情不帶私欲目的的。而這個佛寺主要做兩個工作,第一個,把梵文的經典翻譯成中文;第二個作用是教學講經的場所,這個是寺院的功用。

佛家的教育發源於印度,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誕生,他是一個國家的王子,結果後來發揚光大在哪裡?中國。現在印度沒有佛法了,大家會不會覺得挺奇怪的?首先為什麼是佛法在印度發展起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印度示現?因為在佛門,佛菩薩這樣的智者,他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大家應該都聽過觀世音菩薩吧?千處祈求千處應。在台灣有一個「八七水災」特別嚴重,有人在這個急難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都有示現出來救他們,那個是在急難當中去救。而釋迦牟尼佛這個示現,是示現了七十九年,很長的時間來給大家講經說法。因為當時候的印度人看到了六道輪迴,他們修禪定,不簡單。在禪定當中看到有天,有畜生道,有餓鬼道,還有地獄道,還有人道、修羅這六道。請問大家,你現在可以看幾道?最起碼人道跟畜生道看得到。那我再請問大家,畜生道的生命、靈性是人的幾倍?請問一個原始森林裡面的螞蟻有多少?大家想一想,畜生道的(生命)是人類的幾倍根本沒法算,天文數字。所以能做人容不容易?太難了。可要珍惜得這個人身,頂天立地的人,好好的再提升自己靈性,不能再墮落下去了。所以人身難得,正法難聞,中華民族的兒女難當。你們都當到了,這一生要有志氣,成就自己的智慧、道業,人生要發揮光芒。

所以印度看到六道,他們又起了個念頭,人這麼多生命都在這個六道一直轉一直轉,統統在這裡受苦,出不去。起個念頭:如何出六道?這個念頭感得佛陀在印度示現,來告訴人們如何出離六道的方法、智慧,是這樣出現在印度的。我們很多朋友也是因為覺得人生好苦,快過不下去了,有沒有離苦的方法?剛好機緣成熟就遇到佛陀的教誨。所以人生很多因緣都跟心念的感召有關係。那為什麼後來印度的佛法沒有了,反而是在中國開花結果?因為印度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階級的觀念。他們分好幾個階級,不平等。而佛家的教育就是告訴大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是平等的。而且聖賢、佛菩薩的平等做到什麼程度?自己卑,尊重他人,自卑而尊人。我用幾個成語大家就體會出來了,「生佛不二」,大家看,是平等的,眾生跟佛,他是平等的。眾生排前面有沒有看到?生佛不二。再來「怨親平等」,你們有聽過親冤平等嗎?沒有吧?怨親平等。跟你有過節的人擺前面,你看那個胸懷包容,親擺後面。怨親平等、生佛不二,從這些成語都可以看出那些修養處。

而因為他根深蒂固這個不平等,後來又走回他們傳統的宗教,這個佛教的教育就傳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一直承傳兩千年,不斷的就是中國。因為中華文化特別重視孝親尊師,孝順父母、尊重老師。而整個佛家的教育,它也是以這個為大根大本,完全相合。而中華文化特別強調孝道,華人一被點撥,「你是孝順你父母這一輩子,還是希望他生生世世都離苦?」諸位朋友,你希望孝順你父母這一輩子,還是希望他生生世世離苦?我相信接受過中華文化的人一聽到這裡,他的整個胸懷、思惟就想得非常遠。尤其生命沒有生死,這身體是什麼?是工具,是為這個靈魂所用的。孔子都講出來了,「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他這個靈魂,身體壞了,不能用了,他當然要去再換一個工具,當然他愈換愈好。所以人一明白這些道理,他孝順父母就看得很遠,他父母去世了,多做好事利益他的來生,就不會還去殺很多東西,那個都變成父母的負擔。這個是整個中國社會,特別重視儒家教育跟佛家教育的原因。

結果他到慈雲寺遇到一個老者,長相叫「修髯偉貌」。「修髯」,這個「髯」就是腮幫子有鬍鬚,可能是留了長鬍子。「偉貌」,這個「偉」就是長相很不平凡。「飄飄若仙」,長得很瀟灑,好像不大像世間的人,有一種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氣質,就是清心寡欲的人。「余敬禮之」,他看到這樣的長者也格外的恭敬。了凡先生那個時候才十五歲左右,他看到長輩都懂得恭敬對待,也很大方,也不會扭扭捏捏的。我們幾千年來教育小孩,教他穩重、教他大方。現在的孩子特別浮躁,話很多,真正客人來了又畏畏縮縮的,這有點顛倒過來了。所以孩子能不能穩重大方,都要從這些生活細節來教導。

「衣冠整齊」,從這些小細節就很謹慎;言動,講話有任何動作都很端莊、大方。「言動端莊,識得廉恥二字,自然有正大光明氣象」。「識得」,就很能分辨廉恥這兩個字。「廉」,他就不會去貪吃、貪東西、拿人家的東西。我們小的時候到長輩家裡面,都不敢亂造次的。長輩給東西了,「小朋友,這個拿去吃」。都要先看哪裡?看一下媽媽,看一下爸爸,爸爸點頭了才可以拿。假如「咳咳」就不能拿。然後有羞恥心,自己的行為不能羞辱自己的父母。這樣的態度,一言一動都是有合乎規矩的,大方的,又識得廉恥。他的器宇不凡,氣質不凡,以後就是正大光明的胸懷。都要從這些處世待人的生活細節來培養。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1讲/蔡礼旭老师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27日21:38: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8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