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纲要 (第九集) 台湾台北华藏讲堂 档名:09-028-0005
请掀开经本八十九页:
【是菩萨不着趣入。不著不趣入。不著已度。不著非已度。不著布施。不著悭贪。不著净戒。不著犯戒。不著安忍。不著忿恚。不著精进。不著懈怠。不著静虑。不著散乱。不著般若。不著愚痴。当于尔时。于著不著。亦无所著。何以故。达一切法毕竟空故。】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今天讲台上有一位同修提了一个问题:诵《无量寿经》可六度齐修,要如何修?我们刚才念的这个就是六度。六度里头最重要的着重在那个度字,梵语称为波罗蜜多,我们中文就翻成度的意思。假如只修布施、持戒、忍辱不能叫六度,度什么一定要搞清楚,布施是度悭贪,你能够把贪心放下,用布施这个手段,把悭贪不但事没有,连这个念头都打掉,那就叫布施波罗蜜,才叫做六度。由此可知,念佛也好,念《无量寿经》也好,念经的时候能够放下万缘,那就是布施。依照规矩去念,从经文展开,「如是我闻」,一品一品念下去,念得没有错乱、没有颠倒,这就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这一部经很长,初学的人大概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念完,至少也得一个半小时,你要很有耐心把它念完,这个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念的时候勇猛精进,每天或者是规定念一部、或者是念二部,天天不缺,这就是精进波罗蜜。念的工夫不夹杂一个妄念,那就是禅定波罗蜜。经文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怀疑,充满了信心,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可见得念经也是六度齐修。不过最重要的,是你要将念经的六个原则,如何能够应用到生活上、应用到工作上,你就真得受用了。否则的话,读经的时候有六度,不读经的时候六度都没有了,那个没有什么大用处。最要紧的是要能够应用在生活上,使你的生活就是六度,六度就是生活,这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受用。
今天经上讲的这一段,这个境界就高了,是把你的修学向上提升。这个提升的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这个境界,说实在话,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到极处,无有可舍的,那你就圆满了。布施圆满了,是条条都圆满,不但这六波罗蜜圆满,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都得到大圆满。这个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不著』,决定不能着相。什么叫着相?我们一般人见色闻声,心里头落印象,落印象就是着相。如何不着相、不落印象?难。你要能不落印象,你就成功了,你不但是六道出离、十法界也出离了,你的功夫超过一般的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如果用天台家的话来讲,通教的佛、藏教的佛,你都超过了,这个标准就高了。当然不是我们现前境界,可是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锻炼,我们必定会落印象,希望这个印象淡薄,印象不要太深、不要太浓。假如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就有进步。
『趣入』是证果。譬如小乘能够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他就趣入初果,也就是须陀洹。我们一般讲证入,或者讲证得,这个「趣入」跟证得的意思一样。可是要知道,他不能着相,如果他说:我已经证得须陀洹果了。这个人肯定没证得,何以见得?佛在《金刚经》上说过,须陀洹不作是念,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说他已经证得须陀洹。如果他还说已证得须陀洹,他有这个念头的话,他不是真的须陀洹。由此可知,从小乘初果,小乘是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阶级,一直到圆教如来的果地,人家修的是什么?就是修的「不著」。这么多的品位从哪里来的?就是不著功夫有浅深不相同,品位低的不著的功夫浅,品位高的不著的功夫深,实在讲都是修的一个原理、一个原则。《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可以说这两句是大小乘人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叫真修行。所以这个地方是对自己来说的,一味从不著上下功夫,心里面绝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你已经就着相。
『不趣入』,「不趣入」的念头也不能有。为什么?趣入跟不趣入是相对的,相对的在佛法里面讲,叫二法。维摩居士讲得很好,《维摩诘经》里头说的,佛法是不二法。《六祖坛经》也讲得很清楚,二法就不是佛法。诸位要知道,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才起心动念就是二法。怎样才能做到不二法?二边都不著,趣入是一边,不趣入是一边,二边都不著,这就成功了。二边不著,佛经里头也有个名词叫中道。诸位要知道,佛说个中道,方便说,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个中道。真的有个中道,中道是一边,二边又是一边,不又变成二边了吗?祖师唯恐我们不会这个境界,所以后头又加一句,二边不立,中道也不存在。中道也不能执著,执著就不是中道,不执著这个时候是中道。所以趣入、不趣入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才真正能够趣入。此地所说的境界非常微细,实在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应该怎么办?趣入,向趣入这个地方加功用行,我们才有指望。如果说不趣入,不趣入就懈怠、懒惰,不干了,那永远没有指望。所以这些话是等到我们自己功夫到相当程度了,才告诉你趣入这个念头不能要,那你就真的进入了。这个意思要懂。总而言之一句话,如果我们真的办不到,那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经上讲的到极乐世界再办,现在不是我们的境界,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能入这个境界,那就不难了。这是最稳当、最近的一条道路,开启我们般若智慧。
下面这一句是讲利他,前面这一句是自度。自度不能着相,度他也不能着相,『不著已度,不著非已度』。《金刚经》上世尊讲得很好,他用他自己来做个比喻,「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个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不着相。度众生的事情做不做?做,从来没有休息过;虽做心地清净,决定不落痕迹,这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有什么本事?这就是他的本事。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做一桩事情,心里落印象。落印象就是造业,不落印象不造业,没有业。没有业,当然他就没有报。我们落印象,印象里面可以分为三大类:好的、不好的、无所谓好坏,这三种,无所谓好坏叫无记业。三种都有果报,好的是善报,三善道,不好的是三恶道,正是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我们没有能力不着相,那起心动念、一切作为就要想到善恶因果报应,才能够真正的自求多福。现在人常讲改造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懂得因果。果上没有办法改变,要在因上改变,因、缘上改变,这个是合理的,这是真实的。所以度众生,这个度就是帮助众生、关怀众生、爱护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不可以着相,「著已度」,这是著有;如果「著非已度」,那是著空,空有二边都有过失,都不能够解决问题,对自己都是障碍。
下面这六句就是六度。『不著布施,不著悭贪』,这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要不要做?要做,布施的目的就是度悭贪的。「悭贪」是烦恼,是烦恼里面的根本烦恼。佛在经上说,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没有比这个更重的。实在这三毒再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贪。你为什么会有瞋恚?贪不到才发生瞋恚;如果你贪得了,瞋恚就没有了,愚痴自在其中。所以三毒归到最后就是一个贪,六度把这个摆在第一位。所以六波罗蜜,实在讲都是布施波罗蜜。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这两条都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于法布施。所以六度包括菩萨一切法门,而六度又可以归纳成一个布施。这才晓得布施重要。布施就是舍,布施就是放下。般若是看破,布施是放下。彻底放下,究竟放下,悭贪的根就拔掉了;换句话说,你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你要想断烦恼,从哪里断?从布施断。怎样才能达到究竟圆满?要不着相。布施著了布施的相不行,即使悭贪也能够断了,断得不彻底,断得不圆满,一定要不著,才是究竟圆满。这个要认真去做。
第二个,『不著净戒,不著犯戒』。戒律是修学的根本,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是从持戒下手。如果不持戒,决定不能成就。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要记住的。戒律从哪里下手?根本戒就是五戒,佛在一切经上教给我们的五戒十善,从这里下手。佛在《观经》给我们讲修行的三福,三福是所有宗派行门修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包括念佛法门。念佛是易行道,但是如果你持戒不严,念佛也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变成什么?念佛是善业,你还在三善道受报,不能往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到。所以祖师大德教给我们持戒念佛。
戒律,广义引申就是守法,样样都如法。这个意思既深又广,无论是修学世法跟出世法,一定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样去修学。可是你要做到圆满也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他最后结论上告诉我们,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故。既然毕竟空,佛为什么要设这么多法?这些法都叫方便法,破众生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用这些方法来破除的。也正如同众生生病,大夫用药物来给你治病,这个药很有效,你服了这个药,确实药到病除,等到你病没有了,药也不要了,法也不能执著。病好了,病好了还天天吃药,就又吃出病出来了;病好了,药就没有了。所以那个药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佛法就好比是药,方便法。所以佛法也是因缘生的,众生没有病,哪来的佛法?所以,众生病没有了,个个都成佛,法就没有了。这是法不能够执著。在我们现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去持戒,我们还着相持戒。千万不能说我不著,不著是好听,不著净戒,你也不著犯戒,就天天犯戒,那还得了吗?那个不得了。「不著犯戒」,前面那一条要做到,后面才有功德;如果前面那个不要,我单单要后头,我不著犯戒,天天犯戒去,那就是要堕落了,你就完全把意思错会了。前面这一句圆满了,后面这一句才得力,功夫才真正得力。
『不著安忍,不著忿恚』。「安忍」是忍辱波罗蜜。世间人常说,「忍耐是有限度的」。他为什么会有限度?因为他著了,他著了相。著了相,这个忍辱的确是有限度的;如果不着相,这个忍辱就没有限度,那才能叫圆满。忍辱对什么?对瞋恚的。「忿」是忿恨;「恚」是瞋恚。多半是对于逆境,这个境界不称心、不如意,才生瞋恚心。学佛的人、学菩萨的人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这个烦恼起来了很可怕,佛在经上比喻说,「火烧功德林」。什么火?瞋恚之火。你看人一发脾气,全身发热,脸上都赤红的,瞋恚之火,非常可怕。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持戒有功,定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开慧就是德。你一发脾气,戒定慧就没有了,这叫火烧功德林。戒定慧三学也是佛法的总纲领、总原则,包括无量无边的行门。我们常讲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比喻你从这个方法证得,前面讲的趣入,你从这个方法趣入,所以把它比喻作一个门。这一发脾气,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所以功德不容易保持。
你要问问,你修行有多少功德?那你就想想,你从什么时候到现在还没有发脾气,你就这么一点功德。如果你到讲堂来听经之前,发了一顿脾气的话,你的功德就是几分钟的功德,从发脾气以前的都没有了。这个样子是不是白修了?没有白修。那是什么?福德。福德,发脾气没有关系,福德烧不掉,功德烧掉了,功德没有了,你修的戒定慧都变成三界有漏的福报。所以你要晓得,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在三界里头享福、受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知道佛经里面讲的五戒、十善不一样。你看十善里面,身三、口四、意三,这个身三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也有这三条,不一样。五戒是功德,十善是善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可是五戒那个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虽然名词一样,好像在行持上也差不多,可是意义不相同,一个是曾经持戒发了誓愿,我一定要守;十善,你没有发这个愿、没有发这个誓。所以戒跟善有很大的差别。
在念佛人来说,戒帮助你得定。定是什么?《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你要是得到了,决定往生。念佛三昧功夫浅深不等,上等的功夫叫理一心不乱,中等功夫叫事一心不乱,下等功夫叫功夫成片。实在说,上等、中等我们很难达到,但是那个下等的功夫成片,如果我们大家努力一点都可以得到。下品行吗?行,下品生凡圣同居土,这个里面也有三辈九品。功夫成片的生凡圣同居土,上三品往生的人不但可以预知时至,而且可以自在往生。这个自在往生就是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不一定要等我们寿命到了,不一定,想提前可以;寿命到了的时候,如果你还有事情的话,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就是我们讲的生死自在。可见得生死自在在念佛法门来讲不难,确确实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不肯布施,你就做不到。布施什么?放下,你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了。真正肯放下,让自己心里头丝毫牵挂都没有,你就成功了,你就能做到了。
所以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知道这个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不但世间法是假的,佛法也是假的。世间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只依靠这一句佛号就成功,就决定得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我们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同学们听得也都耳熟了。由此可知,成败的关键,一个是放下,一个是耐心,忍辱波罗蜜就是有耐心。凡夫总有习气,现代人所谓的有些瓶颈,一定要把它突破,你修行的功夫才能得力。突破,唯一的条件就是耐心。譬如念佛,如果我们日夜不断的去念,感觉得疲劳、疲倦,这个就是业障。怎样把这个业障突破?你就是坚忍,克服自己这个习气。突破这一关,念佛的好处你就得到了,你会愈念愈欢喜,愈念愈自在,愈念身体愈健康。头一关很难突破,突破之后就得自在,念的时候法喜充满。
下面一句,『不著精进,不著懈怠』。一定要勇猛精进,虽勇猛精进心里面不要著勇猛精进的相,着相就不好,因为你着相,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要懂得离相,离相修行是诸佛菩萨心,着相则是凡夫心。凡夫跟佛菩萨就是心不一样,佛菩萨心清净,凡夫的心污染。着相就是污染,不着相就清净,差别在此地。所以《般若经》上一再强调不著,一再强调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因为一切法不可得,你就决定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决定不能懈怠,一定要勇猛精进,二边不著,这个就对了。
底下经文是『静虑』,「静虑」就是禅定。六度里面禅定这个名词,在译经的体例里面叫梵华合译,因为禅是梵语、梵音,定是中国字。所以这个名词里面,一个字是梵语,一个字是中文,把这两个合起来,成为一个佛学名词。禅很接近定,但是我们用定来解释禅很难,所以必须要加以解释,于是解释里面多半翻作静虑,这个是解释禅定的。静就是定的意思,可是它里头有虑,它不是个死定,它是活的。所以定中有境界,不是没有境界。所以静虑又翻作止观,这个名词诸位也常常见到。天台家就是修止观,止观就是禅,它有小止观、有摩诃止观。止就是定,就是此地静的意思,静止;而观就是虑的意思。他用观,用观好。好在哪里?不用心意识,这才叫观。心意识是什么?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不用心意识,譬如我们眼见色,我们眼看这朵花,没有用分别心,也没有执著心,也不落印象,这个时候叫观。如果才有分别,这是莲花,这是红色的、绿色的荷叶,那就不是观,你就落到心意识里面去,这就错了,这是凡夫的知见。
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观,真的是止观,止是如如不动,观是不取于相,不着相。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叫静虑。不是说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不知道不行,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没有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你用的是什么?用的是真心。心意识是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真心对外面境界是真实的境界,不是虚妄的境界。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对凡夫。凡夫用心意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佛菩萨也对着我们现前这个境界相,他怎么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这才让我们真正明了境随心转。所以诸佛菩萨见色闻声是实相,我们今天见色闻声是妄相、幻相,梦幻泡影。同样是这个境界现前,他就不一样。他用真心,现的境界就真实;我们用妄心,对的境界就虚妄。所以说相随心转、境随心转。
明白这个道理,会修行的人,他怎么个修法?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外境。外境,那不管事,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地。把妄心修正为真心,真心就是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离开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心是真心;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是妄心。凡夫把真心变成妄心。妄心在法相宗里面讲就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佛菩萨回过头来了,所谓转八识成四智,叫四智菩提,那就是真心。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过来了。你要问怎么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转了,你所接触的相就是实相。所以实相跟妄相是一不是二,不是说妄相外面有个实相,那你就错了。同样一个道理,妄心跟真心是一桩事情。不是说妄心外面有个真心,真心外头有个妄心,那你就错了,这就错到底了。所以给你讲真妄不二,就是念头上转。转过来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你就趣入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静里头有虑,这个虑,诸位要知道,不是思虑,思虑落到意识里头去了;这个虑的意思就是明了,不须要经过考虑的,一切明了,是这个意思。所以,实在讲用静虑不如用止观好,我们更清楚、更明了,意思显著。
末后这一句,『不著般若,不著愚痴』。实在讲,不著就是般若,著了相,般若就没有了。「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靠修来的。从哪里来?从禅定当中来的。你看六度里头第二是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里面来的。换句话说,禅定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凡夫的心不清净,是污染的心,被污染了。染污心起作用就是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些东西;清净心起作用,里头没有这些东西,决定没有烦恼。这也说明,佛菩萨跟凡夫心不一样,我们讲用心不相同,要明白这些道理。般若不执著,愚痴当然也没有。所以愚痴也不能执著,不但没有这个事,名词也没有。名是假名,都是世尊接引一切众生方便的设施,不是真事。
这是把菩萨修行的六大纲领说出来了。菩萨从来没有休息,认真勇猛精进的在做,虽然做不着相。所以他没有疲倦,像《行愿品》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同样做一桩事情他不厌。我们这个世间人,天天做一样的事情,做久了就厌烦。菩萨不厌烦,他为什么不厌烦?他没有着相,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怎么会厌倦!我们为什么会讨厌?着相。你看我每天干这个,他就厌烦了,着相。他不着相,所以他也不会疲倦,也不会厌烦,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对于一个工作,如果很认真努力去做,也能够做到不着相,你这个工作一定会做得非常圆满。世出世法没有两样。
下面更进一步,不是教你不著吗?不著也不能著,你要著了个不著,也就坏了,你还是著了。『当于尔时,于著不著,亦无所著』,你那个心才真清净。《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清净平等觉」,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纲领。你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果报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大乘无量寿庄严给诸位说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就得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圆满的得到,不是说得到一分。我们在这个世间,福报很有限,得到的是非常非常渺小。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就算是几十年,你有个房子住,你得到这一个房子,这个城市你没有得到。你当个市长,假的。你当个市长,这一个市是你的吗?不是,空名而已,你并没有真得到。可是清净平等觉得到,那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是圆满的得到,你真得到了,绝对不是部分的。所以一定要修清净、平等、觉。这三桩一个得到了,三个都得到。我们一般最多的,都是从清净心。我们读经、念佛、修行,修什么?清净心。用什么方法修?用这六个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什么?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清净心;「心不颠倒」是慧,就是觉。清净平等觉后面的觉字,觉就是心不颠倒,样样清楚,样样明达。这样是不著也不著了。
下面说,为什么?把所以然的道理跟我们说出来了。『达一切法毕竟空故』,「达」是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毕竟空。这个诸位要晓得,「毕竟空」就是毕竟不可得,不可得才是圆满的证得。这个意思不好体会,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没有入不二法门,我们把一切法都把它分作二截,一个得,一个不得。哪里晓得,得跟不得是一桩事情,那你就入不二法门。给你说不可得,是你心里面决定不能有这个痕迹,不能有这个念头;给你说得,真的,一切你都得到。可是你心里头有个得的念头,你什么都得不到了。为什么原因?你心里面产生了障碍,这是业障。如果没有这个业障,为什么说一切都得到?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自性变现的。你的心性是能变,虚空法界是所变,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你怎么会没得到?你当然得到。可是,你有个得的念头,你就得不到。清净心里头没有一物,你有个得的念头,坏了,你就得不到。这是事实真相,这是真理。所以心要清净,清净心的德用不可思议。《华严经》称之为《大不思议经》。什么不思议?这个心之体、相、作用不可思议。可是才起心动念就被污染了,污染之后里头就产生能所,就对立了,你的受用就非常非常有限。所以通达明了一切法毕竟空。《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给我们说明一切法的真相。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再翻过来看九十一面,九十一面第三行,卷十。我们从第五行第二句看起,我把经文念一段: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最尊最胜。最上最妙。具大势力。能修行无等等诸法。能圆满无等等诸法。能具足无等等诸法。能得无等等自体。所谓无边殊胜相好妙庄严身。能证无等等妙法。所谓无上正等菩提。】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我们就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说明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这些菩萨们,这个地方是舍利弗尊者、目连尊者,饮光是迦叶尊者,善现是须菩提尊者,这都是佛的大弟子们,他们赞佛。佛在这一会里面跟我们讲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赞叹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无比的殊胜。这段经文我们念了之后,我相信同修们非常羡慕,怎么个修法?我告诉大家,最简单、最容易的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全具足了,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里面具足圆满的波罗蜜多。许多人不肯念佛是没有认识佛号的功德,他不晓得,叫不识货,那没有法子,最好的宝贝摆在面前不认识,这种人很多很多。
世间人认为什么东西宝贵?宝石、金刚钻摆在面前,这个不得了,没有一个不喜爱的。其实比这个东西更宝贵的太多了,什么东西?故宫博物院的破铜烂铁。摆在那里,你们谁要?没有一个人要,马上就丢掉。那个才是真正宝贝,几千年的古物,金刚钻换不来的。内行的人、懂得的人,知道那是宝贝,它的价值超过金刚钻。几个内行人?恐怕那些东西摆在我们这里,我们这里所有人看看都摇头,都不要它。佛号就是如此,真正知道这个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的人,真的是不多。真明了,真肯去修,就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一个不成就,而且成就都是无比的殊胜,没有人能相比。这些事实,《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很多,《往生传》里面也记载很多。就是摆在我们眼前,最近这几十年,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不在少数。
这段经文我们略说一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什么叫修,什么叫做行?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太多了,佛在经上把一切众生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叫身、口、意。身,所有一切动作,身的行为;口是言语,口业的行为;意是念头,起心动念。行为再多,总不出这三大类,所以用身、语、意全部包括了。行为有了错误,才需要修正,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修正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这就都包括了。用什么做标准?般若波罗蜜是标准。「般若」是智慧,「波罗蜜」的意思是究竟圆满;换句话说,是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来做标准,那当然是『最尊最胜』,没有比这个更尊贵,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最上最妙』都是赞叹。
般若波罗蜜到底是什么?佛在这部经上讲的是真多。《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全文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二十四本,这个节要是二十四分之一,原文是二十四本。说得这么多,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心经》上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解「无智亦无得」,讲了二十二年,讲了这么一大堆,结归到最后是无智亦无得。无知是从心上讲的,我们讲能现所现,或者是能变所变。能现的是心,《华严经》上所说,虚空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这个心,无知。我们今天的病在哪里?偏偏去求知,那就坏了。真心里头本来无知,你天天求知,你不是糟糕了,你的心就坏了。所以修行人修什么?修定,修无知,无知是真知。这《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体,无所不知是作用。
我举个例子,举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我刚才讲的,我们眼睛看这个花,我们看它无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打妄想,这摆在面前清清楚楚,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真知,般若。这就是般若波罗蜜。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有人来问,这是什么?我告诉你,这是莲花。这什么颜色?红的颜色。无所不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是对他的,不是对自己的。对自己的是无知,你的心永远清净平等觉,叫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是无所不知。不教化众生,对自己是一无所知,什么都不知道;虽不知道,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糊涂,不是白痴。所以般若有体、有用。我们修行人修什么?先要修无知。换句话说,先要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无所不知,这个才最妙。所以『具大势力』,这个「势力」就是我们今天讲能力,具大势力就是你得大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下面讲,『能修行无等等诸法,能圆满无等等诸法』,「无等等」是一切法,你能修行一切法,你能圆满一切法,这个无等等是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能具足无等等诸法,能得无等等自体』,「自体」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在有情众生我们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称为法性。这一句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能得无等等自体」就是明心见性。下面这是讲的相好,正报、依报。正报,像大乘经上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正报。依报,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弥陀经》上讲的极乐世界,种种庄严说之不尽,依正庄严你都得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