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要了解,人生有一个真相,叫人生是无常的。请问大家,人的寿命有多长?平均寿命七十几岁,可是问题是那叫平均寿命,不是每个人的命。生命应该是在呼吸之间,我们明白到生命是随时会有无常出现的时候,那人与人会珍惜每一刻、每一天,去利益、去成就对方。比方说当父母的人,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会不会无常到来,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让孩子早一天不用依赖我们,他可以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这样的心境去教自己孩子,很小就懂事,就有担当。可是很多妈妈很喜欢听一句话,比方说出去三、五天没有回来,一进门,这些孩子,「妈,没有妳我都活不了(音了)了!」妈妈听了高不高兴?真高兴,赶快再去做好吃的。那妈妈这个爱不就形成孩子的依赖了吗?所以真的看得远,爱是考虑到没有我的时候,他也能过得很好,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样去爱他,怎么样去跟他互动?要这么去思考。不然像刚刚那对夫妻,先生对她的那种情爱造成了她往后自杀的根源。为什么?以前的乐变成什么?变成苦,求不得就变苦了。
悲智双运当中,首先我们要抓到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是「长善救失」。长善当中,善最重要就是善心,就是这颗心,救他的过失。长善心就让我们了解到,成就孩子的这颗善心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目的。因为父母、老师假如没有认知到这一点,可能会觉得孩子身体长大了,孩子成绩不错了,都是看到表面而已,没有看到他心地的发展如何。我们挑几个社会现象来思考。比方,请问大家,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跳楼自杀的,成绩好不好?大家有没有听过哪个放牛班的孩子因为成绩跳楼自杀?一个都没有。甚至于一些研究生、博士生跳楼自杀以后,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父母还搞不清楚,「怎么会是我儿子,怎么会是我女儿?」请问大家,一个人要做这样的行为以前,有没有征兆?有。为什么最亲的父母、身边的人看不到?这个很值得我们思考。什么障住了我们本有的母子连心的天性?小的时候,孩子一有什么状况,父母马上可以感觉得到。
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到一个大家族去偷金子,他也挺有天分的,好像能够感觉到金子放在哪,真的去给人家偷。拿到金子很高兴,就要走了。可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个大家族这么多口人,当场就把他抓住了,然后把他拉到衙门去。县太爷就很不能理解,他说:「这大白天,你去偷人家的金子,你难道没有看到旁边有很多人吗?」结果这个小偷说:「有吗?有人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大家细细去感受,「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汲汲于名利,汲汲于某种追求的时候,他整个精神统统被它给控制住了,其他的感受能力会愈来愈弱。所以这个欲很厉害。
比方说虚荣心上来了,只希望孩子成绩给我好,给我得奖,到底孩子痛不痛苦,顾不上了。真的,我们不能体恤到身边人的心,一定是我们的虚荣心愈来愈重。因为柔软的心、感同身受的心是本有的,怎么现在不能用出来?它有障碍。包含夫妻相处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虚荣心起来了,常常「妳穿这衣服,让我很没面子」。先生可能就开始拿着太太去跟人家比来比去的,也感受不到太太在这种情况也是很难过的。你说,「妳看人家身材这么苗条,妳赶快去减肥」,「妳看人家都是双眼皮,妳赶快去割双眼皮」。不断的去要求另一半,虚荣心在作祟,那太太就很累了。假如太太常常拿先生去跟人家比,「人家都赚多少钱了,你才赚这一点点」,「人家都买房了」。真的就有一个大学的教授,而且他是那个领域顶尖的,但顶尖的不代表赚很多钱。太太就每天在那里唠叨,「你看人家又赚多少了,你还在这里干吗?」结果她的先生最后受不了,跳楼自杀。太太有没有感觉先生这么痛苦?感觉不到,为什么?被虚荣心障住了,这个东西害死人。今天我们能够保持那一分耐心跟爱心,迟早人的潜力会发挥出来的。不要去比较,为什么?每个人的整个成长、发展是不同的。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态度非常的重要。
刚刚跟大家举到的,不能只看到一个人的成绩愈来愈好,成绩很稳定,还要看到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这么分析?假如一个人从小的成绩统统都是名列前茅,其实这样的人很可能得失心是非常重,他输不起。所以父母、老师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要去引导他的心态。成绩好了,不能对人骄傲;成绩不好了,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气馁,要「见人善,即思齐」。成绩好了,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觉得自己高、别人低,要懂得去付出、去帮人,「己有能,勿自私」。假如老师、家长没有这些心理的引导,在这种重视成绩的社会风气,坦白讲,所有的孩子全病了,成绩好的傲慢,成绩不好的自甘堕落。全部都生病了,在成绩当中患得患失,太严重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是健康的人格,而不是只有看到成绩。请问大家,哪个成功人士说「我今天成功,就是因为小学三年级我的数学考了九十八分」,有没有?人生,什么是根本,孰轻孰重?是这个健康的人格最重要。他在成绩当中都懂得自我反省,懂得学人之长,他一定有出息的,不用担心。一直逼,逼到最后一定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什么是小利?眼前的分数就是小利。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灵是不是健康、正确的成长。
我常常看到,大学联考考完了,高中毕业生从三楼、从四楼就把书包、课本「唰」丢下来,「砰」。记者也没学《弟子规》,尽照这些镜头,这些镜头不要照了。可是我们当老师的比较敏感,每个动作的背后,我们在想孩子是什么心理状况?他对读书厌恶成那个样子,请问他考上大学了,人生一帆风顺了吗?考上大学正是他最需要学习的时候,结果他已经对学习这么样的厌恶了,那他以后能学到什么东西?所以这么多大学生去读大学,这四年都是玩。他们有一个说法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他的心坏了,那些曾经拿到的奖状、奖杯又有多大的意义?而且我们还要想到,孩子不是拿个大学毕业生的证书而已,请问他的人格能不能事业有成,他的心灵能不能组织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悲智双运,这个智慧是要看根本,要看得很深远。
我们冷静去观察一个现象,这一代的孩子读书要逼、逼,上一代的孩子不用逼。上一代的孩子不只读书不用逼,以后他工作,以后他组织家庭,不用让父母操心。而现在的状况是读书操心到工作,工作操心到以后组织家庭,都提心吊胆。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就是这一颗责任心、这一颗孝心、这一颗善心,这个才是根本,它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一个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有责任心了,他的工作跟家庭你也不用担心。我们从这里感觉到,经典「学记」讲的「长善救失」,有很高的智慧,一句话就把教育的根找到,教育孩子、教育学生还有教育我们的员工,都要从这个根本开始。
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