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56集 文字)新加坡净宗学会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五六集) 2000/1/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56

 

请掀开经本,乾闼婆王偈颂第七首:

 

【众生迷惑常流转。愚痴障盖极坚密。如来为说广大法。师子幢王能演畅。】

 

在前面我们长行文里面看到,妙音师子幢乾闼婆王,他得「普散十方一切大名称宝解脱门」。他所修学证果的法门,自己成就之后,以赞颂来说出他的心得,我们在这个地方应当要怎样学习。前面跟诸位说过,「大名称」就是佛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说法。在这个地方我们很自然的就体会到,这个大名称就是西方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宝」是通常讲的三宝,佛、法、僧都称之为宝。全心全力的弘扬就是散宝,雨华散宝之义就在其中。

 

我们看偈颂前面两句,清凉大师说前面两句是「宝所济机」。第一句就说明对象,『众生迷惑常流转』,流转在三途六道。流转是讲果报,业因是迷惑,迷惑了自性;换句话说,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自己,所以感到这一种的苦果,不善之报。迷与惑是两桩事情,迷是从自身来说,自己本具的烦恼习气,这是迷;惑是被外面境界诱惑,以假为真,不知道根尘境界的真相。内而根身,外面境界,都以为是真实的,于是在其中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患得患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迷惑!如果觉悟之后,内六根、外六尘,它的作用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由此可知,根尘(尘就是境界)没有过失,六根哪来的过失?六尘也没有过失;过失从哪里来的?迷惑来的。迷惑,我们就错用了根尘,根尘是个工具,错用了。如果一旦觉悟,你就正用它了,正用它,用根尘为无量无边众生造福,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知,内根身、外尘境都是属于工具,它没有善恶。正如蕅益大师所说「境缘无好丑」,境就是六尘境界,缘就是六根,我们的根身,根身器界没有善恶、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真妄。真妄、是非、邪正从哪里生的?从迷悟。迷了,根身、器界,器世间、十法界都邪了、都恶了,都属于虚妄的。《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对凡夫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对于觉悟的人来说,佛一定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跟虚妄是一不是二,悟了皆是实相,迷了都是虚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法是什么?迷悟而已。悟能不能求?不能求。为什么?求悟的心是个妄心,用妄破妄,没有这个道理。真心本性不需要求,古德说得好,「但尽妄情,更莫觅真」,不要去找真的,妄的去掉就是真的。妄的舍离了,再去找一个真的,那个真还是妄,不是真的。所谓是「但尽凡情,别无胜解」,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懂得事实真相。

 

那个迷的根,就是执著根身为自己,这是迷悟的根。什么时候真正觉悟到了,这个根身,六根之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是我所。一切万事万法,无一不是我所。早晨说过,我所就是我们今天讲「我的」,我们只要把「所」拿掉、「的」拿掉,「我」就现前。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大家要细心去体会。你能体会多少,这里面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深度、广度完全看你转迷为悟的程度。迷没有边际,悟也没有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断的破迷,天天都在开悟,佛家叫这个境界叫「始觉」。到等觉菩萨还是始觉,一直到究竟觉,始觉转成究竟觉,不再称始觉了,这个意思我们应当能够领会到。

 

天天在觉悟,时时在觉悟,这是真修行、真用功,功夫真正得力的现象。古人所谓「悟后起修」,修什么?修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就是修的这个。迷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的苦乐,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为自己,这是迷,悟了之后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为别人,迷悟之相就在这个地方显出来。我们自己是迷还是悟,自己冷静反省观察就知道了。如果我们念念还有自己,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顺自己意思还有贪爱的念头,不顺自己的意思还有瞋恚、嫉妒的念头,自己立刻要觉悟,这是迷,没悟,修行就是把这个修正过来。一切境缘当中,名利、享受这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种念头不再起来了,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这真用功。绝不是你每天念多少声佛号、念多少部经、磕多少大头,那是形式,不是实质。实质是在心理、念头上做一个大转变,这个地方转变了,你的行为自然转变,从此以后不再为自己。换句话说,迷人一生为自己服务,觉悟的人这一生为众生服务,那个觉迷现象,这个地方彰显得清清楚楚。觉悟的人看到别人得利益、别人得荣誉,生欢喜心,迷人看到的时候生嫉妒心。我们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看到别人得荣誉,我们有嫉妒心错了,要修正过来;看到别人不幸很欢喜,这个错了。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菩萨生怜悯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自己要晓得,几个念头是觉悟的,几个念头是迷惑的;迷决定流转三界、轮回六道,觉了就超越三界六道。

 

大家对于经教都很熟悉,身见破了入圣流,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华严经》上讲初信位的菩萨。大小乘差别在哪里?小乘虽然放下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真正觉悟了,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我在前面所讲的,为一切我的,或者是说,为我的一切服务的工具,这是身见破了。大小乘的差别,小乘虽破身见,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他利益众生、服务众生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大乘菩萨主动而不是被动,差别在此地。小乘是属于消极的服务社会大众,大乘是积极的服务社会大众,差别在此地。这个位次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决定不退堕为凡夫,纵然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真善知识,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出离六道轮回,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了,叫「位不退」。

 

诸位同学,你们每一位都有深厚的善根,大家绝不是这一生才遇到佛法,才发愿修行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多,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植种善根。为什么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落到这种地步?原因总不外没有把「我」看破,没有把身见放下,所以无量劫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假如我们这一生,对于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还是模糊、不清楚,还是不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换句话说,来生后世也只有这个样子,甚至于还要堕落,谚语里面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总是不免流转。

 

在现前这个时代,诸位都晓得灾变异常,过去历史上没有过的,种种征兆都非常明显,只要你冷静细心的观察,真是一目了然。我们要怎样自救?怎样救世?那就是今天讲的,势必要把身见放下;换句话说,决定要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一念转过来,虽然是个小圣,小圣的智慧功德也不可思议。如果这一念转不过来,依旧迷惑,迷惑盖覆了我们的自性。底下讲『愚痴障盖极坚密』,障是讲的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盖是讲的五盖。二障、五盖里面基本的因素就是愚痴,愚痴就是前面讲的迷惑,不能觉悟,愚痴之人遇到佛法他不信。我们今天读经、闻法信不信?不见得。为什么?信的人一定依教奉行,那才叫信。换句话说,不能够转自私自利为大公无私,不信;不能够舍己为人,这不信。真正相信的人,必定在内心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真正相信,真实理解,他读经懂了,听经明白了。

 

「极坚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坚谓难坏,密谓无隙,间无空处,智不得生」。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被这些东西障碍住了,所以叫「障」;被这些东西盖覆住了,叫「盖」。诸佛菩萨无非是把这个障盖打破了;障盖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一层比一层严重。见思烦恼里面,第一条身见,不错,是很难破坏,所以称之为「坚」。难破也要破。诸位在此地,你们亲眼看到许哲居士她皈依,皈依受了五戒,我们就称她作居士,一百零一岁,她来给我们做证明,她身见破了,真的放下了。为什么她身体那么健康?无我,就健康。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随顺大自然是最健康的;违反大自然,毛病就生起来了。她的生理顺乎自然,饮食顺乎自然,思想见解顺乎自然,所以她健康长寿,佛家讲的金刚不坏身。一百岁,没有生病,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为什么?身不是我,一无所有。

 

佛家讲真实智慧,《般若经》上讲的,世尊讲二十二年。《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部头最大的,六百卷,我们要把这六百卷的大经总归纳起来,它讲什么?六个字而已,「无所有,不可得」,这六个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纲要。无所有,你认为有,你错了;不可得,你一定要得,那你也错了。她没有学过《般若经》,但是她做到了,她一生的言行确确实实做到了无所有、不可得,所以她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她的生活是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不像六道凡夫,六道凡夫生活在烦恼之中,她是生活在智慧里面。她的日常生活是高度艺术的表现,就是这个经上讲的「佛华严」,几个人能懂?她的生活是佛华严,她的认知是「大方广」。她发心皈依,我们皈依证、五戒证书写个名字赶紧送给她,仪式不要做了,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13日13:52: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63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