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 2016/6/1 台湾台南极乐寺 档名:02-041-0341
《二O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三四一集经文
第八一四页 末3 「修胜菩提行」者 至 第八一六页 第1 菩萨则二无我皆悟
「修胜菩提行」者,修习殊胜无上佛道之行也。与上句联读,则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从文殊之大智,而起普贤之大行,而普贤大士之德,端在导归极乐也。「受记」,从佛受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因具上述之智慧、誓愿,与诸妙行,故必得佛之受记,而圆满佛果。故曰「受记当作佛」。《淨影疏》曰:「举彼智行,记必成佛。」弥陀此偈中首二句,是智愿。中三句,是所修胜行。末句受记成佛,是所感之妙果也。
辛三、歎二空智
【经】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解】「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会疏》曰:「一切有情非情,淨秽凡圣,名为诸法。性者不改义,其理体也。(诸法本具之体性,永无改变,乃其实际理体也。)因缘合成,假名诸法。(因缘和合,而现诸法,实皆虚妄,但是假名而已。)自性寂灭,体不可得,故云空无我。」我者有二:一者人我。凡夫不了五蕴和合假现有我之义,妄认实有自主自在之人,能常主宰是名人我。若能了达但是五蕴假合,实无自体,是为人无我。是为小乘人之修行,断烦恼而得涅槃。二者法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是名法我。若了达诸法但从因缘生,实无自体。是名法无我。小乘唯悟人无我,菩萨则二无我皆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一十四页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修胜菩提行者」,从这一句看起:
「修习殊胜无上佛道之行」,这叫胜菩提行,当作动词用,也念为「横」,修胜菩提行。与上一句要联起来读呢,「则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从文殊之大智,而起普贤之大行」。学大乘的同学,这几句话不能不知道,不但知道,而且常常记在心上,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相应,那我们就在菩提道上。如果不相应,那我们就在六道轮迴当中,这个不能不知道。
中国的佛教是大乘,没有小乘。没有小乘怎麽修?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弟子规》、《感应篇》,那是什麽?《弟子规》是儒家的最重要的启蒙课本,《感应篇》是道家启蒙的课本。唐朝中叶中国祖师大德们不学小乘了,小乘在唐朝初年有,中叶以后没有了。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这两个宗派的名词,现在人知道的都不多。不学小乘怎麽能学大乘?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用儒、道代替小乘。从唐朝一直到清代,在家出家,高僧高士,高僧是出家人,高士是居士,在家人,出来的人才不少,密宗所谓有大成就者,宗门教下都有,那淨宗就不必说了,更多。由此可以证明,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我们不学小乘,一定要学儒、学道,不学儒、道,一定要学小乘,你才有基础学习大乘;如果都没有,大乘法不能契入。就是淨土宗,要没有宿世善根,信心不能建立。所以修淨土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
早年,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二十几岁,李老师常常提醒我们,以台中莲社做榜样,莲社的同修,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老师说只有三、五个,真往生,绝大多数不能往生。什麽原因?不是经不灵,经要不灵,应该一个都不能往生,他还有往生的,少数。这桩事情距离我们现在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之后的今天,一万人当中有几个能往生?老师在那个时候说三、五个,现在这个要往下降,大概只有二、三个。这个事情提高我们的警觉心。
现在社会的动盪,地球上灾难很多,比起六十年前严重了很多,我们细心观察这个社会,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怎麽办?这一段经文就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答桉,我们怎麽办?这教我们,修胜菩提行。怎麽个修法?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修习殊胜无上佛道之行」,这句话在此地就是肯定的告诉我们,信愿持名,求生淨土,亲近弥陀,这就是殊胜无上佛道,就专指这句。从文殊的大智,起普贤的大行,文殊大智我们生不起来,为什麽生不起来?没有生文殊大智的基础。基础是什麽?淨业三福第一句话所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做到,所以接不上文殊大智、普贤大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