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第234集 文字)新加坡净宗学会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三四集) 199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34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三首看起:

 

【众生心海念念殊。佛智宽广悉了知。普为说法令欢喜。此妙光明之解脱。】

 

这是众妙净光天子,他得法是「了知一切众生心海种种攀缘转解脱门」。偈颂里面,清凉大师注得比较长,值得我们做参考,这个意思很深。第一句就是一切众生的念头,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菩萨在此地,就是得法里面所讲的「心海攀缘转」,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做过详细的报告。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他说「若以生灭八识,即彼第八,亦名为转」。通常我们一般讲,第七识是转,或者讲前七识都是转;严格的说,八识都是转,将性德转成了妄想分别执著。第八识是妄想,第七识是执著,第六识是分别,所以八识都有转的意思。「以恒转故」,恒是恒常,永远没有间断,所以每个念头不一样,「云念念殊」,殊就是不同。「恒故非断,转故非常」,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不断不常。《中观论》里面给我们讲的八个不,不生不灭、不断不常,这些都是讲的事实真相。

 

佛的智慧宽广,宽广也就是深广的意思,悉能了知,这句话我们要重视。佛智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在本经「出现品」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智慧是平等的,能力是平等的(德是德能),相好庄严也是平等的。今天我们为什么搞到不平等?本来是平等的,现在搞成不平等,这个不平等是我们的妄识造成的,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每一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相同,所以在智慧上、在能力上、在相好上显出千差万别。晓得这个差别的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本来面目现前,本来面目是平等的,跟一切诸佛如来果地上没有一丝毫差别。我们今天的毛病在哪里自己要知道,知道自己的毛病,在佛法里面讲这个人开悟了。悟后要起修,悟后要不修,我们不能恢复自己本来面目,本来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德相。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就为这桩事情,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这个事实真相。听的人很多,佛法今天流传到全世界,读诵经论的人很多,为什么收不到效果?这里面真正的因素就是不肯依教奉行。我们怎样读经、怎样听经,完全还是以自己意识为主;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放下,时时刻刻我们稍稍检点检点,立刻就发现,依然是自私自利,依然是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是病源、病根。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学们,什么人有智慧?什么人会学?有智慧的人,会学的人,把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放下了,不再用这一套,要把它换一换,换成佛的看法、佛的想法。佛的看法、想法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他的。我们放弃自己的跟他学,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这不算好汉,这是我们不服的。我们也把释迦牟尼佛当作一个人,我们两个是对立的,你说你的对,要我接受你的,我凭什么接受你的?你对,我也没错,变成敌对的。我们对于佛的教诲是真的心服口服了吗?没有做到,只是表皮而已。充其量我们今天做到什么?不反对、不毁谤,只可以说我们做到这里。真的服了吗?未必!这是我们修学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原因。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牵着我们走,决定没有叫我们放下自己要顺从他,我们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他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我们今天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自性的德用,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这是决定没有错误的,随顺性德,也是应该的。因此,千经万论都是讲性德的点点滴滴,会学的人要抓住纲领,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挂在口边,「从根本修」,这就是抓到总纲领。根本是什么?菩提心。所以古大德把菩提心称为第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这是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第一句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摆在前面。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那就是菩提心;品位高下,这才是念佛功夫的浅深,这话说得好,印光大师非常非常赞叹。

 

菩提心是正觉之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什么?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经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里面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论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的,他说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两个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了。所谓直心,是真诚到极处,没有一丝毫虚妄。这个标准我们很难懂,什么样子才是没有虚妄,才是至诚,真诚到极处?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做诚?「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我们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诚就没有了。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这个人就不是凡夫了,是什么地位?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发心住的菩萨。所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你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提心一发,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六道里面没有发菩提心的,十法界里头也没有发菩提心的,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没有发菩提心,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认识清楚。这是菩提心之体。

 

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我们在很短时间里面可以得到,长时间就不行,烦恼习气就起来了。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读到,《了凡四训》注解里头,他举这个比喻,画符。道教画符,佛教念咒,符咒怎么画才灵?真诚心,真诚心画符符就灵,真诚心念咒咒就灵。所以道士学画符,符天天要练,练得很熟,当他画的时候,这一笔点下去,到这一道符完全画好没有一个念头,这符就灵;起一个杂念,这符就不灵。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佛门很多大德写字送给人,写一个「佛」字,这佛字灵不灵?跟画符一样,这个字一笔下去到这个字写完成,一个念头没有,这个佛字灵,那些邪鬼邪神看到这个他就躲避。如果你写时还打妄想,这个字不灵,挂在那个地方鬼神没看见,不灵。咒亦如是,所以我常讲,你要是念楞严咒,楞严咒太长,那么长的咒念下来,里头不打妄想太难了,所以就很难、就不容易感应。大悲咒就短一点,愈是短的咒,我们愈容易念的时候不掺杂妄想。所以古人讲得好,讲得非常有道理,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号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里头不打妄想可以做得到;咒很长,念咒不打妄想就比较困难,道理在此地。要用真诚心,它就灵。

 

真诚心起作用就是深心跟大悲心,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起作用,这是两个作用,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自利是深心,什么是深心?我们今天把它说得具体一点,说得详细一点,清净心是自受用的,平等心是自受用的,正觉心是自受用的,这是深心,自度。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慈悲心,他受用的,对人对事对物一片慈悲。慈悲从哪里生来的?是从真诚、清净、平等、觉里面生起来的。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菩萨如果不能自度而能度他,无有是处。什么是自度?清净平等觉是自度。从清净平等觉里面生的慈悲心就决定能度他;没有清净平等觉,说是有慈悲可以度他,佛说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囉嗦一点,用十个字写了五句,就是菩提心。念念不离此心,行行不离此心,这个人就是真的发菩提心了。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正觉,它是常住的,《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它不是妄心,妄心有生灭,菩提心不生不灭。用不生灭的真诚心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妄念,为什么?众生再多、妄念再多,也出不了清净平等觉的范围。清净平等觉好比是大海,众生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是里头的波浪,波浪再多,没有离开大海。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别说诸佛菩萨,真心现前的人统统知道;在《华严经》上来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个个都晓得。我们要是说,自己起心动念做一点不好的事情瞒着别人,是,人可以瞒住,人是凡夫,可以瞒他,诸佛菩萨瞒不住,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诸佛菩萨用真心,所以我们点点滴滴人家都清楚、都明了。

 

我们要时时刻刻警觉到,佛菩萨、天地鬼神在鉴察我们,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发心拜佛做老师,跟老师学习,那我们就要对老师负责任,时时刻刻呈现自己的成绩给老师看。这不是每天读多少经,早晚功课不缺,这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我早年初接触佛法,章嘉大师教导我的,最重要的是实质,形式是表演给初学人看的,是接引初机的一种方式。大众在一起共修有规矩,这都是形式。最重要是有真实的内容,真实内容是从你念头上起了变化,把妄想分别执著转变成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要从这个地方做一个大转变。我们念念都要想到、要警觉到,中国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两个神,在这一生当中跟着我们,不会离开。这两个神一个叫「同生」,跟我们同生;一个叫「同名」,我们叫什么名字,他也叫这个名字,这一生当中日夜不离开。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他们都做报告,送给鉴察世人善恶的这些神明,提供给他们做参考。他们有能力帮助我们获得吉凶祸福;吉凶祸福不是他有权加诸众生的,不是,依据众生的业感,他不过是做增上缘而已,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决定是自己造的。所以佛知道,菩萨知道、鬼神知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10日18:24: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62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