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6/10/1 英国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4-007-0013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WD14/WD14-007/WD14-007-0013.mp4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地藏菩萨本愿经》。诸位同修,请大家翻开经本:
【分身集会品第二】
我这个本子的页码是第十八页,大家拿的经本翻到『分身集会品第二』。我们上一次,在六月份,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学习了第一品。这一次我们伦敦贝居士再度启请悟道续讲《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次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二品,上次学习刚好学到第一品,是一个段落。请大家看经文,「分身集会品第二」: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
到这里是一段。这个品名称为「分身集会」,我们大概知道这一品经它讲的内容,诸佛菩萨都能分身,有神通能分身。一般得禅定就发神通,在世间得禅定的天人都有神通。证果超越三界六道阿罗汉以上的,当然就有六种神通,都能分身。诸佛菩萨度化众生,能够普度众生就是他能分身。我们凡夫,六道凡夫,在我们这个世间有一句俗话大家常常听到,叫分身乏术。特别事情多,很繁忙,很多地方同时都要邀请,我自己本身也深深有这个感受。一般很多我们净宗道场邀请做法会,很多都是在同一个时间同时邀请,我们不能分身,只能到一个地方,不能同时到很多地方,因此有些地方难免他就感到遗憾,能够去那里就不能来这里,来这里就不能去那里。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叹,特别事务多的时候,没有办法同时去处理,所以才说出了这句分身乏术,想要分身但没办法,只有一个身。阿罗汉以上,菩萨、佛都能分身,他就自在了,他同时可以到很多地方去。这个在古来《高僧传》、《神僧传》这些传记里面都有记载。
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好像在《神僧传》里面。以前古时候一个印度的高僧来中国弘法,弘法很多年要回去了,这些居士大家都要饯行,去送他。饯行前一天都会供斋,请法师吃斋饭。来中国弘法很多年,当然度了很多人,听到法师要回印度,在我们中国人特别讲究礼节,就是要饯行。饯行就是明天要离开了,今天大家请他吃饭,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风俗文化,也是代表一个人情味。但是信众很多,不是只有一家,这家也要请,那家也要请,很多家那一天都同时邀请。第二天大家送法师回印度,很多人都去送,大概有五百个人以上去送。送了之后,送法师离开了,这些居士大家就回来了,回来之后大家就互相在讲,他说昨天我请了法师到我们家来吃饭。另外的人听到,昨天我也请法师到我们家吃饭。结果这样一传开来,四、五百个去送行的人,每一个人都说昨天法师是到我家来吃饭,怎么会到你家去?每一个人都说到他家吃饭,大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法师只有一个,怎么同时能够去四、五百个人的家里吃饭?后来大家研究了半天,得到一个结论,一定是这个法师不是普通人,有神通,他能化身,同时化五百个身,到五百个居士家里去接受供斋。
这个事情在中国佛教史,历朝历代,在《神僧传》里面都会记载一些比较神奇的事情,就是有神通的。一般我们就是看《高僧传》,《神僧传》就是特别把高僧里面有比较特殊、神奇的事蹟示现,再把它列出来,所以称为《神僧传》。因此我们可以明了,佛菩萨度众生他怎么普度众生,就是他能分身。果位愈高的菩萨,分身他的范围就愈大,佛他是能化无量无边身,这样度众生就很自在。
经文一开头给我们讲『尔时』,「尔时」就是佛开始讲《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完第一品经之后,在这个时候『有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这一品经,「分身集会」,你看他分多少身,地藏菩萨能分多少身,讲不清的,没办法讲,不可说。不可思,就是你想想像不到的,用我们这个意识心去想,想有多少,想不到。不可议,也没有办法用我们的言语来议论,就说不出来的。你想也想不出来,说也说不出来,你不可以用你的意识心去思想,也不可以用你的言语去议论,这个都达不到。不可量,这个量就是数量,你要说它多少数没办法说的。所以,「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无量无边,说不清的,没办法说的。这显示分身它是无量无边。这个已经超越我们一般的常识,超越我们的常识,这个是入一真法界,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入一真法界的境界,所谓法身大士的境界。
「所有地狱处」,就是无量阿僧劫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地狱也无量无边。地狱为什么那么多?因为众生无量无边,造地狱业的众生也无量无边,所以才有无量无边的地狱。地狱怎么来?在《观经》佛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众生的心想,想什么?想恶业,造极重的恶业,就现出地狱。所以都是众生自己心想造业,造恶业,才会有地狱这个现相。地狱,地藏菩萨他主要度众生都在地狱,这个前面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因地发愿,我们就知道,特别对罪苦的众生发大慈大悲心,要度脱他们。地狱无量无边,地藏菩萨要去度无量无边地狱的众生,当然他分身就要无量无边。佛在忉利天宫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无边分身地藏菩萨他们也都来听经,到忉利天来,所有分身的地藏菩萨统统集会到忉利天宫,听释迦牟尼佛讲《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这一段,就是讲「分身集会」,集会到忉利天宫来听释迦牟尼佛讲《地藏经》。下面这个经文接着:
【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给我们说所有分身地藏菩萨都集会到忉利天来听佛讲《地藏经》。『以如来神力故』,这个「神力」就是加持的意思,如来加持。『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除了分身地藏菩萨都集会到忉利天,还有接受地藏菩萨教化得到解脱的,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众生接受地藏菩萨教化,已经脱离六道,「从业道出者」,已经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数量有多少?也是『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六道每一道数量都是非常多的,「千万亿那由他数」,这个都是无量无边的数字,因为地藏菩萨分身无量无边,度的众生当然也无量无边。这是这一段讲接受地藏菩萨教化得到解脱,这个人数也是无量无边,跟前面一段讲的分身地藏菩萨是一样的。这些得度的众生,『共持香华,来供养佛』,跟地藏菩萨一起共同持香花来供养佛。
在古印度对佛的供养,我们一般在佛门看到散花、烧香,这个是表礼敬。香代表戒定,五分法身香,我们一般做三时系念,第一个赞就要唱「戒定真香」,所以香代表戒定。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修学,总的原则就是修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就是修戒定慧,有了戒、有了定才能开智慧。所以香表戒定,花表修因。我们一般看到花,就知道这个植物开花就会结果,花是因,后面所结的是果。所以看到花就知道后面会有果,先开花后结果,这是我们一般看植物的现象都是这样。这个花就表修因证果,我们修什么因就证得什么样的果报。所以六道、十法界、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因果,从凡夫到成佛也离不开因果,你修成佛的因,你的果就是成佛,修菩萨的因成菩萨,修罗汉的因成罗汉,修天人的因得天人,如果修恶业就得三恶道的果报,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所以花表因,因行。这个里面也是教我们认识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佛陀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功课。
我们世间一般人就是不知道修因,想要得的果往往不能满自己的愿。比如说,不管中国、外国,古今中外,世间一般大多数人都想要发财,想要有聪明智慧,想要健康长寿。这个是世间人,不管中国、外国人,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得到的,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得这个果报。但是有的人得到了,有的人还是得不到,这个原因就是不认识因果,不懂得修因,修的因不对。这个因就像种子一样,植物这个种子,在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个种子就是修因那个因。你要得什么样的果,必须要先认识那个因,也就是说我们想吃一个瓜,那你要去找那个瓜的种子来种,种出来就是我们想要的;你是要吃一个豆,你要去认识那个豆的种子,什么是豆的种子你要认识,要正确的认识,没错误,找到这个豆的种子,种出来就是你要的豆。佛用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善恶因果,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善恶的因认识清楚了,你来修善的因必定得善果。如果不认识清楚,往往把那个恶因认为是善因,修恶因他得不到善果,他一定得恶报、恶果。所以佛陀的教学,最基础的就是先教我们认识善恶因果,具体标准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经》是非常重要。
我们净老和尚这些年来,不断的提倡三个根的学习,第一个根就是儒家的《弟子规》,第二个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第三个根就是佛家的《十善业道经》,儒释道三个根,这个根非常重要。这个就是善恶的标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善恶的标准。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你要得财富就要修财布施,财布施修得多财富就得的多。但是世间人他不明白这个因果,只知道想赚钱、想发财,但是不知道要修因,施财得财富,它才是发财的因。我们一般世间人他反过来,悭贪,悭吝、贪心,不肯布施,不肯做好事,念念自私自利,想发财也发不了。如果我们看到有人自私自利发财,那不是因为他自私自利才发财,是因为他过去生他有修善因,他有修布施、做好事这个善因所得的果。这一生得到这个果报,他不知道再修,不知道再修,财富得来没多久福报享完了,他就没有了。财富来了不知道要再继续修福,积善修福,往往财富一来,人一享福就迷惑颠倒,就造恶业,那很快他的财富就消散掉了。古人说「富不过三代」,现在我们看看,一代都过不去,不要说三代。古人都有接受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他们懂得修。现在人不懂得修,所以纵然过去生有修福,这一生很快他就享完,不要等到来生,可能中年以后也就没福报了,因为他不知道要修,没有接受这个教育,他不明了。所以净老和尚,我们常常听他在讲席当中提到,财布施得财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