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6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十一集) 2011/4/2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6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古文课程进入「义」的这个单元,在一百五十四页的「绪余」当中,讲到:

 

【夫义。德之宜也。】

 

『宜』就是应该做的本分,而这个应该做的也是自己内心很自然升起的心境。比方我们上一节课谈到的「冯谖客孟尝君」。冯谖生活都有困难,然后他寄食在孟尝君门下,孟尝君问他有什么能力没有,冯谖都说没有,孟尝君还是照顾他,尽了这分道义。所以后来孟尝君遇到困难,冯谖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协助他。所谓受人点滴,涌泉相报,就像这滴水一样,这也是处世的心境、处世的道义。古人对别人的恩德念念不忘,这是处世的态度。我们现在是对什么事情念念不忘?从这里观照差古人差远了,想吃什么东西念念不忘,想买什么东西念念不忘,还是谁稍有得罪我了就念念不忘,这个与人相处就会很多烦恼。假如遵循道义,与人相处都是浩然之气。

 

而在「冯谖客孟尝君」这段文章当中,也提到孟尝君所管辖的是薛县,薛邑这个地方。其实他是一个领导者,他对于这个地方的人民,还是要尽心尽力照顾,这也是他应该尽的道义。结果冯谖提醒他,你不但没有尽道义,还给人民很大的赋税负担,很多人民都还欠他钱。其实应该多体恤这些老百姓才对。冯谖看到这一点,觉得孟尝君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义,所以把那些契约、借条全部一把火就把它烧掉了。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冷静观察,现在的家庭缺什么、不缺什么?现在的家,好像不缺吃也不缺穿,还是缺义,缺亲人之间的情义、道义、恩义。真的这个社会,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的冲突,其实都跟利有关系,利就相争,能够重义轻利,很多家庭跟社会的冲突就不存在。

 

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很多公司之间互相诉讼,告对方。一了解,原来这两个人以前曾经一起合作过,而且还是在创业之初,两个人是胼手胝足,同甘共苦。结果反而事业成功了之后,为了一点利益,最后闹僵了,就告上法庭去了。所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患难当中的时候,人贪心没有起来,互相体恤。可是福报现前,有福气了,有钱财了,人很可能在这个因缘当中起贪念,就起计较了。因为一起贪念,什么都是利,一损害自己的利益,就开始计较,就开始对立,甚至开始责备损害对方。所以孔子讲:「放于利而行,多怨」。怨恨跟冲突从哪里来的?这个「放」就是做事的一个标准都是遵循自私自利去做,一定引来别人的怨恨。都为了自己,就不顾及别人,甚至损害别人,这个就会发生冲突了。所以《弟子规》当中说「与宜多,取宜少」、「己有能,勿自私」,不要跟人去计较,多给人方便,多布施给人家,这都是义的态度。

 

上次的文章跟义是相当相应的。我们自己看到这个经文当中提的『德之宜也』,应该做的本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一生哪一些是我应该做的?我们这是古文课,不要最后上到只懂得背古文,不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是透过这些千古文章,让我们明白、贯通伦理道德,贯通所有做人的道理。我们看到这句德行应该尽的本分,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人与人相处,不会脱离五伦关系。真实的学问能够在五伦关系当中相处和谐,能够尽自己的本分,能够团结五伦,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真实学问。我们看我们在父子关系当中有没有尽道义?「养不教,父之过」,这是做父母的本分。我们在教育孩子当中有没有生气?气死了,不教了;气死了,早知道就不生他了。那这个话出来,根源还是想自己多,不是想孩子。这个孩子现在要赶紧把他教好,不然他的人生怎么幸福?你看,为他着想,耐性就出来了;为自己着想,火气就来了。

 

大家想一想,以前做父母辛苦,还是现在做父母辛苦?大家好像很快就回答,现在。为什么辛苦?想自己多,就辛苦!我好辛苦,辛苦的根在哪?我。你看三、五十年前,我们父母那一辈,听过自己的父母喊苦吗?我这一辈子还没听过,我相信也没机会听到,因为在父母他们的人生态度当中,他就是觉得该做的,他就任劳任怨。那个心境都是从这种道义当中延伸出来的。我那次遇到一位长者,她应该五十几岁了,一位女士。她在谈话当中不经意讲出了一句话,她说:生了就要好好把他养好!这位长者她也没说子曰、子曰,可是这个话实不实在?你要负责任,你自己生的当然要尽力把他教好。这个态度我感觉不见得学历高的人能提得起来,反而有些学历不是很高的父母。因为我那个时候在小学服务,当然自己班上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各行各业都有,有的学历也很高。而我在家庭访问当中,往往遇到父母教育程度初中、高中毕业,不高,但是我在跟他们交流孩子问题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我没想说,我这个孩子以后要赚多少钱,学历要多高,但是我觉得不能让他危害这个社会,我要尽力,最起码要教他做人。我们听到了起鸡皮疙瘩,被他的这个态度感动!但是往往有时候学历比较高,很会跟老师计较,不见得懂教育孩子,甚至他会有点傲慢。所以懂不懂得道义,跟学历不见得有关系。

 

我们也看到很多例子,到国外读博士,读完之后就不回来了。这个我们在台湾都有很多报纸当中真实报的例子。父母耕农,已经是尽所有的力量,拼了老命把孩子送美国读书,后来不愿意回来,就在美国成家了。最后父亲七十几岁,无依无靠,跑到美国,被他赶回来。所以我们看,这个义的教育太重要了。随着学历的不断提升,他增长的是自我,还是增长的是道义,这个我们父母、从事教育的人不能不关注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三、五十年前,那个时代生的孩子不少,而且生活比较困难,父亲一个人赚钱,母亲带五个、带八个孩子,省吃俭用,真是不容易。大家注意去看,以前一个人赚又不是赚很多,然后母亲很节省,还买了好几栋房子。现在两人赚,然后连贷款都付不完,有没有?有意思,看出个中的学问没有?勤俭为持家之本,只要很会花钱,两个一起赚也赚不够。

 

所以上一代人他有道义的教育,他觉得应该做的,养育孩子这么辛苦,他从没喊苦。对家庭、对公公婆婆,您看那个时候,台湾流行一首歌曲:做人的媳妇得知道理,晚晚去睡,得早早起。做人家媳妇要知道媳妇道,很晚去睡觉,三、四点钟要起来,那二、三十个人住一起,赶紧煮饭。现在的太太,哪有说早上四点多起来煮饭的,有没有?但你看,那个时代没喊苦,现在一个礼拜煮一餐,「为什么要叫我煮?为什么不归先生煮?」你看,计较的心,抱怨就一大堆。道义的心,互相疼惜,互相感恩。所以幸不幸福关键不在外在的这些条件,在人内心当中有没有道德、有没有道义、有没有情义。刚刚我们反思,在五伦当中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包含夫妻。在整个古代婚礼过程当中,有喝一个交杯酒,葫芦瓜是苦的,盛的是甜酒,表的是同甘共苦。而且同一个葫芦瓜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同甘共苦跟不分彼此就是从道义的心流露出来的。假如是同甘共苦跟不分彼此会不会计较?所以计较都来自于太重自我的利益了。

 

古人时时把义当作他为人处世的标准,包含我们到单位去工作,君臣的关系。领导可不可以抱怨下属?大家都沉默了。君臣也有本分,叫君仁臣忠。领导人的仁慈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为他人生的幸福着想,为他的家庭着想,照顾他。当然为下属的幸福着想,一定首先要教他做人。我们一听,我老板管这么多,我这个老板管这么多事情!在同一个屋簷下工作就是有缘分,既然有缘,那能尽多少力就尽多少力。你说:那是他父母管的,怎么我老板管这个?这个时代伦理道德传统文化断了二、三代,何必去指责?现在指责,其实大部分都是受害者,也没什么好指责。你还跟你的下属讲:你爸怎么没教你?结果他当天很难过,回去问:爸,你怎么没教我做人?他爸说:好,找你爷爷去,父子两个去找爷爷。他爷爷说:我爸也没教我。那可能就要三个人立在坟墓面前。所以这几代人是民族的悲剧。要从我们开始,文化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要把它振兴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要去责怪任何人。孔子讲,「忠恕之道」。恕,宽恕、包容;忠,能尽多少力,尽力去做。大家都为了整个人心的祥和,整个人心的转恶为善,我们都尽一些力量。随缘、随分、随力去做,有缘分尽力去做。可能说到这里,我都为他想,谁为我想?我出那么多力,他假如不好好给我工作怎么办?大家想,动念即乖,这个念头跟伦理道德相不相应?我们现在要观照,一个人会修身,就从念头当中修,念头一错,言行都错,讲出来的话也不在情理当中。当一个老板讲:我花那么多时间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他们假如不尽心尽力帮我做?这个念头是义还是利?现在人还没付出,脑子里都是在想我的利益,不能损害我的利益。那就变成什么?每一个人都是用利来相交往。结果是什么?争、抱怨、不讲情义。你看现在的男女关系,互相伤害,重利轻义的结果。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6日09:22: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573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