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十七集) 2011/3/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57
我们先来背一下,「五帝本纪赞」。好,预备起:「五帝本纪赞,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不简单,有没有用这半小时背起来的?好,谢谢。
我们刚刚一起学习《说苑》的一篇文章,主要强调是「尊贤」。我们翻到六十页,「齐桓公问于管仲」这一段。
【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爵腐于酒。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要,这个『欲』就是想。这里应该是有笔误,应该是「使酒腐于爵」,『爵』是指酒杯,应该是「使酒腐于爵」。不过为什么不改?因为它原文是这样写。古代这些学者就是在后面注一下应该是笔误,他不轻易改原文,因为开了这个头,怕后面的人乱改。所以这个齐桓公很有意思,他这句话就代表他比较奢侈,他想让酒放久了在酒杯里坏了,肉在肉板上腐烂了。这个『俎』是指切菜、切肉的板子。这样的奢侈会不会有害于霸业?这齐桓公也挺有意思的,他把自己的缺点讲出来。
【管仲对曰。】
管仲对答得也很妙,他说:
【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
刚刚讲的这个情况,『非其贵』,就是不是一个富贵、高贵的人应该做的事,因为这个奢侈不可取法,所以这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但是这么做了,也无害于霸业,因为霸业的关键还不在这里。接着:
【桓公曰。何如而害霸。】
那怎么样,哪些行为,才是真的对霸业有害?
【管仲对曰。】
管仲接着说:
【不知贤。害霸。】
这个霸业必须要有贤才来辅佐。刚刚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叫「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文章很长,关键那几句把它背起来就受用了。所以不知道贤德之人,这个没有办法成就功业的,『不知贤,害霸』。知道了他是贤才而不用他,害霸;用了之后,又不能让他承担重任,害霸。承担重任:
【任而不信。】
承担了重任,你还有怀疑他,不信任他,这也害霸。你信任他:
【复使小人参之。】
就还身边有一些小人,或者没有远见的人给他碍手碍脚,干扰、干预他,这样也害霸。桓公说:
【善。】
所以从这段话,这个「尊贤」容不容易?尊贤不是说知道他是贤德,他就能为整个团体国家做事,要知他贤,还要能用,而且用还要委以重任。任了之后,还要信任,还不能派搞不清楚状况的人干扰他,这样做才是真正尊重这个贤德之人。所以「尊贤」,不能是口头上说说,不能是做样子的,要具体落实在这些关键上面。下一段里面有提到:
【鲁人攻鄪。】
这个字念必。鲁国攻打『鄪』这个地方。
【曾子辞于鄪君曰。】
曾子向鄪地的国君告辞,说:
【请出。】
就跟他告辞说,我要走了。
【寇罢而后复来。】
这个军队离开以后,我会再回来。鲁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不在的这段时间:
【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
拜托你,帮我看一下我家,不要让小狗跟野猪跑到我的房子里面来,曾子给他交代拜托一下。
【鄪君曰。】
大家想一想,这个鄪国的国君听了感受怎么样?我大难临头,你不跟我同生共死,还叫我帮你看家。鄪君就说:
【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
整个国家里面谁不知道我对先生尊重?没有人不知道这个事实。
【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
今鲁国攻打我,先生居然要离开我。
【我胡守先生之舍。】
我何必还要守你的房子?大家感受一下。其实这个鄪君,能不能懂曾子的意思?所以有时候贤德之人在点人的时候,是很含蓄、很委婉,我们要会听、要善用心就知道人家的意思。
【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
鲁国果然攻打鄪,而且提出十条罪状责备鄪君。
【而曾子之所争者九。】
曾子,其实平常规劝鄪君的,力争他要改善的,就占了九条。所以大部分曾子在平时早就都提醒、劝告过鄪君,鄪君并没有珍惜曾子的劝告。
【鲁师罢。】
这个『罢』就是退军,鲁军回去了。
【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这个鄪君赶紧去整理好曾子的家,然后把他迎接回来。所以尊贤不是口头上,也不是做样子,这样其实贤德之人,他可以感受到我们诚心不足,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什么?尊贤也是沽名钓誉,要做给别人看说我很尊贤。其实我们假如常常都是要做给别人看,虚荣跟名利心就在其中,就污染我们的心,道德学问上不去。都应该是体会到圣贤人这些教诲,都是帮我们恢复明德、恢复本性,都是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这个叫会学。好名、虚荣本身就是习气,做个尊贤的样子看起来是依教奉行,还是染著了。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也是强调「巧言、令色、足恭」。话都讲得很好听,道理一篇一篇的,但是行为没有跟上自己讲的,这都修成伪君子了。表面上对人都非常恭敬,但是事实上对人没有真诚,甚至背后还讲人家的坏话,赢得很多社会大众的赞叹,孔子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所以下面也举一段历史,刚好: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如何。】
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关键在哪里?
【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能够尊重贤德之人,这个『不肖』是无德之人,品德不好的人,这个『贱』就是远离。其实,我们看这些历史典故,都离不开《论语》跟四书的教诲,我们在《中庸》里面讲尊贤,这些关键。接着:【子路曰。】
因为子路听孔子说尊贤贱不肖是治国最关键的,他马上脑子里想到,有一个地方这个中行氏他很尊贤贱不肖,结果他的国家是灭亡的。显然子路看得浅,孔子看得深。所以子路曰:
【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他怎么会灭亡?孔子对曰:
【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
看起来很尊重贤德的人,但是他却没有重用他。当时孔子到卫国,卫灵公也是号称尊贤的国君,结果当代的圣人去他那里还是没有被重用。所以卫灵公也是好个「尊贤」的名。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虽然他强调要远离无德之人,可是看他身边还是有很多无德之人。所以他只做表面,慢慢他身边的人,人心都会起变化。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日久见人心,他尊贤是做表面的,所以贤德的人知道他『不己用』,就是不用己,他不会被重用。等于是无礼于这些贤德之人,当然人家就会埋怨,『而怨之』。
【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
这些无德之人也知道,这个国君其实也瞧不起他们,但这些无德之人他就会动歪脑筋,他就会仇视这个领导者。
【贤者怨之。】
贤德的人埋怨。
【不肖者仇之。】
不肖之人又仇恨他。
【怨仇并前。】
怨气跟愤怒、仇恨同时聚集,交集而来。
【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这个中行氏想不灭亡,可能吗?『得乎』,就是可能吗?所以这两段也是提醒我们,尊贤真正关键在要听贤者的话,进而去做,然后利益了自己、利益了国家,这是这些贤德之人最欢喜的事情。他又不是为了名利而来、为了俸禄而来,他是为了利众而来的!所以《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见到贤人不能推举又不能用他,这是怠慢,不敬这些贤者。见不善而不能退,就是不要让这些不好的人来把持这些重要的位置,甚至于退了以后你还要远离他,不然还是会受他影响,假如不能远离这些无德之人,自己就有过失。
前面我们讲到齐桓公,他知道易牙、竖刁、开方不好,管仲都提醒过他,他没让他们当宰相,有没有退?有,见不贤有退,但退而不能远。把他们辞退没让他们当官,但心里还想着他们,突然有一天受不了,想吃好吃的,又把易牙找来了;想玩好玩的,又把竖刁找来了,把这些不好的人又找回来了。所以事实上,人假如不能把很多内心这些不好的欲望去掉,很容易又感来无德之人到身边来,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一般都讲「物以类聚」。人生的因缘都靠自己的心去感召来,是发自内心尊重贤人,发自内心希望把事做好、希望能利益更多的大众,自然这个缘就能成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