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佛塔寺午餐开示(中国云南鸡足山佛塔寺)

admin 开示讲经评论4阅读模式

 

尊敬的诸山长老,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新年好。这次jingkong接受鸡足山同修们的邀请,大家发心要恢复华严寺,我们听到之后,这是一桩好事情。有许多人来问我,这个寺庙复兴之后我有什么愿望?我说我很希望道场恢复之后,能够在山上培养人才。现在在全世界许多的宗教我们接触之后,都深深感到人才的缺乏,尤其是中国儒释道三家,没有一个适当的环境,人才是很不容易培养的,要有很好的环境、有很好的护持。这两天我们很感谢大理州的书记、州长跟宾川县的各级领导到这边来跟我见面,我实在感到不敢当,应当我去看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先来看我。大家都有这个共同的愿望,中国古人常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告诉我们,「十载寒窗(大家请坐,坐下来听),一举成名」,所以学习基本的条件是德行,如果没有德行就不可能有成就。

 

德行是什么?是戒律,佛祖世世代代承传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的修学求什么?求智慧,这个我们不要忘掉,佛经里面的名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可以翻译的,结果它没有翻,用音译,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终极的一个目标。如果我们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人就成佛了,就称他为佛陀;假如我们得到的是正等正觉,还没有到无上,这称菩萨;如果是只得到正觉,还不可以叫正等,这叫阿罗汉。所以佛经里面真的是平等的,像佛在大乘教里面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真正平等。

 

大家都是佛,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是这三大类的烦恼。如果我们能够把执著放下,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真放下了,那个境界算不错,真放下,六道轮回没有了。所以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执著来的,只要你有执著,你就有六道轮回,你执著放不下,你轮回就出不去。所以执著放下,轮回没有了,你证得正觉,就是成为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都是这个境界。六道没有了,他到哪里去?诸位晓得,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不见了,往上去叫方便有余土,诸位在《弥陀经》里面、净宗里面熟悉这个名词。方便有余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最上面叫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这里面他妄想没放下,妄想也叫做无明烦恼,无始无明烦恼,这个他没放下,他就不能够超越方便土。如果说无明放下了,无明是什么?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那方便土就出不去。真放下,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也没有了。所以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果我们能够把起心动念放下,这就成佛了,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里面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他到哪里去?到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的报土,实报庄严土。

 

这里特别给诸位说个「诸佛」,什么叫诸佛?诸是众多,其实众多,它还是有数字,《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这四十一个阶级他们都住在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怎么来的?你看前面讲无明断了,无始无明断了,无明习气没有断,无明的习气有厚薄不一样,厚的就在下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习气就很轻了。如果习气完全没有了,完全没有,佛的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剩下来的是什么?剩下来的叫常寂光土,那才叫自性圆满现前。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是一片光明,那是我们自性本来面目,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讲常寂光净土。这才是学佛终极的目标,学佛人一生认真努力学习的方向,绝对不是人间名闻利养这些东西,要追求这个,那问题就严重了,不但出不了六道,恐怕还出不了三途。所以我们要认识清楚,要认真努力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向诸佛菩萨学习,这个道路是无限的光明。

 

修学,实在说关键在放下,对于我们学习或者是学习不够关系不大。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的榜样,他所示现的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知识分子,好学,人又很聪明,好学。他也不容易,舍弃王位,他是王太子,他要不出家,他是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他就是个国王,舍弃王位,舍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十九岁出去参学,我们现在讲留学,出去留学,印度当时小国很多,并没有统一,他在外面求学。以他的身分,他是王子的身分,贵族,又聪明好学,你想想这些优越的条件,无论是在宗教也好、学术也好,没有一个大德不欢迎这样的学生,我们能想像到。他学了十二年,从十九岁到三十岁,在十二年中,古印度的宗教跟学术界他都亲近遍了,再就没有了,高人他统统见过,再没有了。

 

我们知道古印度无论是宗教,无论是学派,他们非常重视禅定。佛经上所讲的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古印度所有宗教都修学。四禅八定如果你要是修成了,六道你就见到了。所以印度人对于六道轮回是一清二楚,为什么?他定中亲自见到,学派里面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当然我相信他比别人学得更好,但是根本问题没解决,六道里面搞清楚了,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狱,这里头所有状况都明了了。在一个好学的人我们都能够联想到,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三个问题在当时所有宗教不能解答,所有学派也不能解答。所以世尊跑到恒河边上大树底下,毕钵罗树,以后我们叫它做菩提树,因为他在这个树底下打坐,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入更深的禅定,他问题解决了,明心见性。如果十二年所学的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诸位晓得,佛家讲两个障碍,一个烦恼障,一个所知障,他要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所以你就晓得学跟不学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放下。

 

在中国禅宗大家晓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学过,他没有上过学。虽然是学道,诸位要晓得,他在黄梅住八个月,五祖忍和尚派他的工作是碓房里面舂米、破柴,就是做义工,八个月他没有进过禅堂,也没有进过讲堂,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接触到佛法。这就是没有学,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他没有学。他真放下了,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是平等的,是一样的。释迦在印度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佛身;六祖在中国是应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现比丘身,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境界完全平等。

 

所以《坛经》里面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就是转凡成圣、转迷为悟,与学不学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你能放得下,为什么?因为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也是本有的,才艺、相好没有一样不是本有的。你跟诸佛如来去比较,他不比你多一点,你也不比他少一分,完全平等,问题就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这三种障碍把它障住了,它不能现前,不是没有。障住它还在,丝毫也没有动它,为什么?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只要你把障碍放下,它就现前了!所以这个与学不学真的没有关系,就是要放下。戒律没有别的,戒律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放下。所以你真肯放下,时间久了就得定,得三昧。三昧名称很多,其实境界是一样的,我们修《华严》就叫华严三昧,我们修净土叫念佛三昧,我们学天台就叫法华三昧,就加个名称,其实境界没有两样,都是平等的。所以《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心平,如果有高低,就有傲慢、就有麻烦,你就有障碍。所以一定要用平等心、用清净心来学习,学佛没有学别的,重要的是这个。我们知识分子用读经、研究经教的方法来达到清净心,因为你专心学教,你能把别的东西放下,就没有其他的妄念,还是修定。用这个方法修定,时间久了,你就得定、就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你只要一接触,你根本没有学的、没有接触的,你一看一听自然就明白,自然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没有后遗症。这是智慧,不是知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看到现在社会的乱象,真正叫人担忧,现在的问题不是局部性的,不是一个国家地区,是全世界、全球性。眼前诸位知道的金融危机,接着还有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麻烦可大了,真正解决要靠智慧。所以英国汤恩比,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在七十年代,也就是半个世纪之前,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那就是现在的问题,往后可能比现前还要严重,「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外国人讲的。我在英国访问,去访问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这是外国汉学系最高的学府,我给他们的研究生上了两堂课,跟他们的教授交流。我说这个话是你们英国人说的,他说这些话是真的吗?真能解决问题吗?因为他们是研究汉学的,他们有个同学还用《无量寿经》写博士论文。我问他,《无量寿经》有九种版本,你用哪个本子?没想到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写博士论文,不容易。现在大家可以说是粗心大意,谈到佛,一定讲到大乘经典;谈到儒,一定讲到四书五经、十三经。我告诉他们,那些东西是花果,好看,花果插在花瓶上,它没有根,不能解决问题。汤恩比的话说错了吗?他们没有人回答我,然后我告诉他,汤恩比的话没有说错,我们把它解读错了。应该怎么解读?孔孟的根在哪里(就是儒家的根)?佛法的根在哪里?找根,根找到之后,它是活的,它能够生长,欣欣向荣就开花结果,这个他们没想到。

 

儒的根是《弟子规》,我们这些年来大力提倡的《弟子规》就是戒律,戒律的戒律就从这做起,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大家把这个疏忽了,因为认为什么?这个东西太小了,不值得学习,也不值得一看,于是一生的辛勤努力得不到结果,这就可惜了,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诸位读《十善业道经》你就晓得,《十善业道经》不长,释迦牟尼佛前后两次提到这个小经的重要,它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根本。我们学净土依靠的是净土三经一论,现在又称五经一论,最高的指导原则是《观无量寿佛经》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要认真去遵守。第一条里面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孝亲尊师就是《弟子规》,学《弟子规》就是学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

 

所以第一条讲的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具足这三个根才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经本一打开,经上念到善男子、善女人,那里头有没有我们一分?你具足这三个根,是的,没话说,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这三条不具足,念善男子、善女人没有我们的分,我们不在里面。具足这个条件才能入佛门,你看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没有第一条就没有第二条,第一条具足才可以入佛门接受三皈五戒,出家必须要做到《沙弥律仪》。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不是局部性的,是全球性的,走了许多国家地区,接触到我们佛门里的同学,在家,十善业做不到;出家,沙弥律仪做不到。照这个标准,我们都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希望这一生成就,要补习前面没有学习的课程,认真去补习。

 

补习从《十善业道》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十善业道》,好比盖大楼,它是第三层,第二层是《感应篇》,第一层是《弟子规》,必须从《弟子规》、《感应篇》,你才能做到《十善业道》,是这么个道理。中国从唐朝中业以后,我们中国佛教就放弃小乘的学习,这个要知道。佛在经典里面明白告诉我们,「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修学不是按部就班来的;像念书一样,一定先小学、中学、大学念上去,这是佛很欢喜的。唐朝中叶之后,我们为什么把小乘放弃了?这是中国古来的大德,出家、在家的,他们采取儒跟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我们自己家里的,学起来更方便,境界不亚于小乘,所以就不用小乘。《四阿含》虽然翻得很圆满,跟现在巴利文经典一比较,分量差不多,这不容易。这不学,用儒、用道代替,再学十善业不难。所以古时候在家、出家他都能做到,代代有高僧、高士,在家是居士,高士,代代有人出来。到我们这一代看不到了,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根,所以一定要从根上下手,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8月30日10:04: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53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