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讲到的『有所不行』,这裡古注有讲到另一个方面的意思,它把「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合在一起讲,皇侃和邢昺两位大学者的注疏都是把这两句合在一起讲。小大由之的由是做「用」字讲,就是小事大事都用礼。这裡隐藏着一个意思,「礼之用,和为贵」,如果只用礼而不用和的话,这就有所不行;也就是说,这样就不圆满,甚至会有缺憾,这不可行。
我讲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瞭了,只用礼、不用和是不可行。我记得过去我在美国教书,有一次回国探亲,探望我的父母。我的父亲跟我母亲离婚以后自己成家,我的庶母姓王,王姨。他们知道我回来,非常高兴,王姨很会做饭,说要做一顿好饭菜给我接风。当时我父亲因为患有脑瘤,在恢复当中,所以一般上午他都要休息。那天上午睡觉,结果睡多了,起来穿衣服当然也很缓慢,结果王姨把饭菜都做好了,跟我在桌前就等他。等他很久都没见他来,王姨就有点不耐烦,说,「我们先吃,别等你爸了。他平时起来时间不固定,我都是单独给他做来吃」。当时我就起了个执着心,说我们一定要等爸爸来,吃一个团圆饭,人齐了才一起吃,这是《弟子规》。我执着这个礼,而且把这个大道理一摆出来,王姨也没话好说了。我们俩就一起在等,等啊等,等得饭菜都凉了,我爸才上桌来。这时候我父亲也很不好意思,就说为什麽你不先吃?不要等我啊!王姨也是辛苦了一个上午做了一顿好饭菜,结果我们大家只能吃凉的饭菜,心裡也很不愉快,也有点埋怨父亲的意思,怎麽上午起这麽晚,睡这麽多!结果家裡本来很高兴的气氛都变了味。
我回头一想,都是自己不对。虽然《弟子规》裡面讲长者先、幼者后,「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吃饭怎麽能自己先吃?要等长辈一起来吃。可是这个礼应该有开缘,这个开缘是什麽?就是以和为贵,要大家能和谐,能高兴。所以,如果我当时能顺着王姨的意思我们先吃,给我父亲留出饭菜,边吃边等,又能够满王姨的愿,又不会给我父亲造成心理的压力,他不好意思,心裡有压力。这是什麽?以和为贵。只要自己怀着恭敬的心,礼也是有开缘。如果是只用礼而忘记了和,这就变得很呆板,甚至就伤了和气,还让对方觉得很不自在,很不高兴。你这个礼如果让人很不自在、很不高兴的话,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所以我们学儒、学礼要活活泼泼的学,不能够死守着那些条文,所以这裡就讲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如果就是不论大小事、不论什麽样的情况,都是按照这个条文上的礼来进行的话,那很可能就不可行了。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很好,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把「有所不行」跟下面一段连在一起,有所不行,知和而和。这个「有所不行」,朱子解释说是承接上文的意思。先王处处都符合礼,不论小事大事都符合礼。可是也有所不行的时候,这个有所不行不是说古圣先王不行,是我们如果很呆板的去只用礼而忘记和,这就不行。
同时另外一层意思,如果只知道和,知道和为贵,就一味的用和,这也不行。只要和,不要礼,没有用礼节去「节之」,这个节是节制,礼和节叫礼节,它不能过度,要有所节制。如果没有节制的话,也不可行,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前面讲只用礼、不用和,不可行;这裡只知和、不用礼,也不可行。譬如说与人交往,如果不分尊卑贵贱,一味的就是用一种礼,譬如说现代来讲,对人最敬礼是三鞠躬,如果是为了与人和谐,见人就三鞠躬,不分情形、不分对方的身分都用这样的礼,这也是导致麻烦。譬如说你走到路上,见到个老太太来了,你也不认识她,对她嘣、嘣、嘣三鞠躬,把老人家也吓一跳。我记得有一次乘电梯,从电梯裡出来。跟我一起乘电梯的有认识的人,认识的朋友,我先出电梯,他要继续往上走,我回头跟他招招手,告个别。结果他非常注重礼,对我就一个深深九十度鞠躬,头露在外面,差点被电梯门夹到,把我都吓一跳。这也不可行,所以总要看情形、看当时的状况,用什麽样的方式表达你的礼敬,表达你的和谐。如果一味的要追求礼敬、和谐而忘记了节制,这也不可行。所以学礼真的要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守教条。
朱子说到,「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釐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严而泰,严是严谨,自己处处都要守着礼仪,像先王,小大由之,处处不踰矩,这是对自己要严谨;泰是泰然,有舒泰的意思,朱子解释和,说从容不迫,这有泰的意思,处事、处人都泰然。和是与人和谐,跟人和谐最关键是要尊敬别人,能够尊敬别人才能和谐,「敬人者,人恆敬之」;但是又有所节度,要看当时的情形,这个叫「理之自然」。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踰矩」,也就是他真正证入了这个理之自然的境界,他所作所为完全随顺性德。真正自然而然,才能真正达到朱子所谓的从容不迫的这种威仪,礼之全体就能现出来。礼的体是什麽?礼的体就是本性,就是性德。「毫釐有差,则失其中正」,稍微有偏差,过度或者不及,这都是属于有差,过犹不及。这个礼要做到正好,过度和不及这都叫失礼,失其中正,就偏向一边去了,这都不可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