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3/7/30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23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十六页第三行: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一句。这一句因为讲的是『般若』,「般若」是佛法修学的中心,因此我们今天也找了一些相关的数据来跟大家分享。这个数据是从我们净宗八祖莲池大师他写的《竹窗随笔》,里面有三则讲到般若这个事情。大家现在看到这个资料,是今天我请讲记组,他们最近有把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把它翻译白话,还有深难字注音,这些名词的一些解释。现在大家看的这是般若咒,这是《竹窗随笔》里面,莲池大师讲到《般若心经》,包括后面三个讲般若的,连这个一共四则。讲记组我本来请他找那三则,他说还有一个般若咒,也顺便帮我印出来,印出来了我们就来学习。

 

「般若心经曰,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是我们平常念《心经》,大家也念得非常熟悉,这段经文。莲池大师给我们讲,这个经文,它指的是「般若为咒」,指的是般若这桩事情,不是指后面那个咒语,「非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这我们平常念的咒语。下面讲,「今人但知咒属密部,而般若心经显部也」。因为我们学佛的人,在大乘佛法有分显密,显教跟密教。大家,今人,就是莲池大师讲他们那个时代学佛的人,包括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学佛的人,应该也是都有这个情况。但知咒属密部,知道说咒语是密部,而般若心经是显部,是显教。莲池大师给我们讲,「是显部亦咒也」,显就是说这个经文,不是咒语的部分,那个经也是咒。「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这是持咒学密的人他所疏忽,他疏忽了,没有去觉察到,原来佛讲的经它也是咒。

 

「又阿弥陀佛四字,悉皆梵语,使前人不加注释,与大明、准提密部何别?」莲池大师又给我们讲了,他说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也没有翻译中文,这是音译,也都是梵语的音译。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古来讲经的法师大德解释得很多。莲池大师说使前人不加注释,他说以前的人如果没有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加以批注、解释,大家念也是跟念大明咒,这个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这个持咒的人常常持;还有准提咒,准提密部,所有的密咒,何别,何别就是有什么差别?「今人但知大明、准提为咒,而弥陀佛名也。是佛名亦咒也,此持咒家所忽焉而不察者也」。所以莲池大师给我们讲,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也是跟这《般若心经》讲的一样,「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同样的道理。一般持咒的人他就疏忽掉了,祖师在这里给我们指出来。这个译文大家自己看,这一份大家可以带回去。

 

我们再看《竹窗随笔》,我们念到有深蓝字的地方,我们下面有一个注释,注释里面有读音,大家可以看一下。一则,莲池大师讲,「土之能朽物也,水之能烂物也,必有残质存焉,俟沉埋浸渍」,自己的自这个音,「之久而后消灭」。这是讲土跟水。土能朽物,就是放在泥土里面这东西会腐朽。水之能烂物,这东西放在水中放久了会烂掉。必有残质存焉,就是必定有残留的物质存在里面,所以它才会朽烂。俟就是等,等待的意思,注释下面有,俟是等待,等到它沉埋,沉在水里,埋在土里,浸渍之久而后消灭,这水泡久了,在泥土埋久了,这些东西它就会消失了。「若火之烧物,顷刻灰烬」,火就是比喻,火烧这个东西一下子就烧光了。现在我们比较明显的,这个人往生,现在有土葬跟火葬。土葬,一般讲五年到六年,这个肉它才会烂掉,筋、肉、皮肤都烂光了,就剩下骨头。一般就是五年到六年就可以去捡骨。以前我们的老人,像我父亲是六年,他用土葬,捡骨头。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埋在土里面,或者泡在水里面,这些东西要消失必须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如果你看人往生了,现在都用火葬的,去烧一烧,大概一个多小时烧出来就变骨灰。所以若火之烧物,顷刻灰烬。

 

「吾以是知般若智如大火聚,诸贪爱水逼之则涸,诸烦恼薪触之则焚,诸愚痴石临之则焦,诸邪见稠林、诸障碍」,我们看注音,「蔀屋」,它上面有个草,也是念「部」,还是念「部」。大家看第五页,第五页第八段,我们看看蔀屋,因为它这里面写的一些古时候用的名词,我们查字典。你看「蔀屋」,它这有解释大家看一下,「草席盖顶之屋」,你看这蔀上面有个草部,这是草盖在屋顶上,「覆盖于棚架上以遮蔽阳光的草席」。这一般我们是像以前的茅草屋,现在茅草屋很少见,以前有茅草盖在上面,搭个架子草盖在屋顶,屋顶是草盖的,叫蔀屋。

 

这是形容比喻,般若智慧像大火一样,大火聚。诸贪爱水逼之则涸,贪爱的水被火烧,一烧就被烧光了、烧尽了,会烧干了。这比喻我们的贪心,贪爱之心,如果我们自性般若的大火聚现前,这个贪爱的水它就很快被烧干了、烧尽了。诸烦恼薪触之则焚,烦恼薪就比喻好像木柴一样,烦恼很多,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烦恼比喻作木柴,木柴遇到火,我们都知道,那很快被火烧掉,这是比喻烦恼薪。诸愚痴石,把愚痴比喻作石头,临之则焦,石头被大火一烧也会被烧焦,烧焦掉。诸邪见稠林,稠林就比喻很稠密,邪知邪见,特别我们现代这个时代邪知邪见充满整个世间,好像稠密的森林一样。诸障碍蔀屋,把蔀屋形容一个障碍,「诸妄想情识种种杂物,烈焰所灼,无复遗余」,这些被大火一烧什么都被烧尽了,烧得光光。

 

下面讲,「古谓」,古时候的人讲,「太末虫处处能泊,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以喻众生心处处能缘,惟不能缘于般若之上。故学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太末虫处处能泊,惟不能泊于火焰之上,太末虫是很微细的,大家看第九段,这批注,是很微细的微生物,末就是微末,太末就是极微末的,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细菌。太末虫到处都能栖息生存,只要有地方牠都能生存,但不能栖息生存在火上,碰到火就不行了。这是比喻众生的妄心就像太末虫那么多,处处能够去攀缘,去附着在各个地方,但是缘不到般若的境界,就缘不到般若。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它的作用很广,它能缘很多很多方面。我们所有一切知识都从意识心出来,现在科学、哲学这种种的发明,都从意识心出来,它能缘的范围很广。但是就是不能缘般若,般若它缘不到。为什么?因为般若不能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那就产生障碍,就缘不到了,所以惟不能缘于般若之上。以上莲池大师给我们讲,我们种种烦恼,种种的杂念、妄想、邪见,给我们做这些比喻,对治这些最好的、最圆满究竟的就是般若智慧,才能对治,也就是般若智慧才能排除这些烦恼、邪见,种种障碍。所以学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则,第二则,它这在《竹窗随笔》,它是一二三,三则它连续的。我们再看「般若二」,它这五十七是《竹窗随笔》,《竹窗随笔》有分初笔、二笔、三笔,这是在第二笔第五十七则,前面我们刚才念的那是五十六。我们先看看这深蓝字,「予病足,行必肩舆」,「病足」,我们看注释第一段,这是莲池大师他于明神宗万历辛丑年,公元一六O一年正月初十,这里的年月日记载得很详细。一六O一年正月初十,正月初十都算农历的。我们今年是公元二O一三年,今天是六月二十二日,这是四百十二年前的事情,一六O一年,今年是二O一三,是四百十二年前明朝末年。正月初十就是刚刚过完年。

 

「入浴池,不小心跌入滚烫热水中」,他洗澡,以前洗澡是烧热水放在浴桶,木头做的桶。我们现在在台湾也有卖这些木桶,我楼上人家也买一个送给我,但是从来没有去泡,大概放在那里当古董。以前都没有浴缸,就是木桶,现在还有,现在六楼楼上还有一个。以前就是烧水,烧热水倒进去,然后再进去洗、去泡。可能它那个烧滚的热水当中,烧的温度太高,温度太高没有先试探一下,那加一些冷水,温度太高,他不小心跌倒,就被滚烫的热水从后脚跟到大腿这个地方就被烫伤,被开水烫伤,这也是满严重的,莲池大师被烫伤了。「后又因调养治疗失当」,那治疗又治得不对,所以被热水烫伤的腿经过两个多月才治好。这个参考,我们可以看《竹窗随笔》初笔「汤厄」。这个古时候泡澡叫泡汤,现在日本去泡温泉叫泡汤,我们现在台湾泡温泉也都是用泡汤这个名词。这是古代,古代用这个名称,所以他写汤厄。

 

「肩舆」就是乘坐的轿子,肩舆就是轿子,就是两个人抬的那个轿子。「夕」是傍晚,「暝」是昏暗,「舆人」,舆人就是抬轿的人,我们一般讲轿夫。一个足再一个质,这里注音是注「至」,读「至」,这个意思是跌倒。「倾盖」,倾盖就是轿子翻倒,盖就好像车篷一样,轿子上面它有屋顶,有个盖。「攘臂」,就是卷起衣袖露出胳膊。下面第九个读音是「决」,「攫」是夺取。「意谓」,就是以为、认为。「内人」,就是宫女,宫中的女伎,贵族的女伎。「已而」,就是很快,没有多久。「日轮」就是太阳。「纔」,跟我们现在写的刚才的才一样。「奸宄」,一个宝盖再一个九这个音念「鬼」,就是我们一般讲见鬼那个鬼,就是作乱,或者窃盗的坏人。下面「照」,还有「无明烦恼」,这也都有个批注,大家可以看。

 

我们看译文,莲池大师讲,我的脚因为要洗澡的时候不小心烫伤了,所以外出必须坐轿子。有一天傍晚,天色刚刚变暗,轿夫因为喝醉了跌倒,轿子也跟着翻倒,翻倒就是倾斜翻倒。轿子,我们前些年到大陆去旅游还有坐过,现在还是有。但现在大陆旅游点那个轿子都是用竹子编的,上面都是空空的,露天的。我到天目山去,他们齐老菩萨请那个轿子有比较好,请比较好一点的,这上面有屋顶,旁边又有布,比较好的轿子。古时候这个轿子它有比较好、有比较差的,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车子一样,有高级的车、有一般的车子,古时候轿子也是有这样的区别。这抬轿子的喝酒喝醉了,喝醉了抬就跌倒,那如果两个人,一个人跌倒,这个轿子也就跟着倒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几名男子七手八脚的来夺取我的僧帽。可能那个时候是冬天,天气还很冷,出家人也有戴个帽子。这些来偷抢轿子的盗贼,以为那莲池大师是什么官僚贵族的女众,头上必定有戴着金银珠宝这类的首饰,利用这个轿子倒的这个时候,手伸进来要去偷首饰。结果往头上一抓,帽子抓下来,结果是个光头和尚,发现抓了一个出家人,那不是什么贵族女众,那头上有什么金饰,这些人感到很惭愧就赶快跑了。

 

碰到这个事情,莲池大师有所体悟,他说我因此就明白,般若智如同大太阳,好像太阳出来,这般若。这太阳如果刚刚西落,太阳下去了,这些盗贼,违法作乱的人,就利用黑暗的时候出现来偷、来盗。所以修行人,他遇到生活当中一切事情他都会回归到修行这方面来。所以以智慧观照事理功夫才稍放松,无明烦恼随即发作。先德有言,般若暂时不在,犹如死人。因此学道之人不可片刻离开般若智慧。这就非常关键了,你一下子没有般若,这些无明烦恼它马上就出来作乱了。这是把那些盗贼形容比喻我们的无明烦恼,把白天大太阳,大太阳看得清清楚楚,那盗贼他不敢动,不敢作乱,到了晚上他就有机会了。比喻烦恼像烦恼贼,像盗贼一样,把般若比喻作大太阳一样,如果般若正智在起观照,这些烦恼它就不敢动。如果一下子这个观照失去了,像太阳没有了,盗贼他就利用这个机会出现,这来比喻我们的烦恼。所以不能暂时离开般若。这也是给我们说明般若观照这个重要性。

 

我们再看五十八,般若第三则,「经言:暑月贮水在器,一宿即有虫生,但极微细,非凡目所能睹,故滤水而后用。若水在火上,火不熄,水不冷,则虫不生。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观照炽而不休,温养密而无间,彼偷心杂惑将何从生?故学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这一段,经言,这是引用经典,这是在《戒经》讲的,佛在《戒经》讲的。暑月就是夏天,像我们现在夏天,你用一个器具去装水,装水你放一个晚上,这水它就有虫了。但极微细,但这个虫很小,我们一般肉眼看不到,故滤水而后用。这是在沙弥戒,不杀生这条戒,出家人有这条。出家人出门,古时候他要带滤水囊过滤这个水,这样才不会去杀死这些微细的生虫,所以滤水以后才能用。

 

若水在火上,火不熄,水不冷,则虫不生,如果这个水你把它放在火上面烧,火不熄掉,那水它就不会冷,水不冷它就不会生虫。予以是知般若智如火煮水,这般若智慧就好像火煮水。观照炽而不休,温养密而无间,彼偷心杂惑将何从生?这是我们烦恼妄想这些种种妄念、习气,观照般若就像大火炽而不休,好像火烧这个水给它保温,没有间断,它就不会生虫。这个虫比喻作我们偷心杂惑,好像杂念迷惑种种的妄念,从哪里生?它就不会产生。故学道人不可剎那而失般若智,一失去,那虫又生起来。这是用形容比喻来给我们讲般若智慧它的重要性。

 

我们学佛不能离开般若,一离开般若那很多问题都出现了。所以江味农老居士讲《金刚经讲义》,过去我们净老和尚把这个原文早年讲过。后来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净老和尚先讲《无量寿经》会集本,那二十几年,李老师往生那一年,民国七十五年,今年是民国一百零二年,二十五年了。李老师往生,他把李老师以前送给他夏莲居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会集本,这个经本,把李老师的眉注,李老师把这本批注送给他。原本,用毛笔小注,把批注注在经文的旁边。当时他要纪念老师,叫我去印一万本,叫我去接洽印刷厂,印一万册来流通赠送。印出来之后,同修就请老和尚讲这个经,看这个经大家看了满欢喜的,但是没有人讲解,就请老和尚来讲。讲了之后大家听了非常欢喜,读诵的人很多,当时有人发心读三千部,老和尚鼓励大家读三千部,有人超过三千部,读了上万部。但这个经读了之后怎么样?还是没看破、还是没放下,反而增长很多我慢烦恼,造种种的口业。

 

后来我们老和尚再讲两部经来补充《无量寿经》,就是现在我们看到,我们现在在结缘架有《金刚经讲义节要》,大家看那个节要,《金刚经讲义节要》。那是从江味农老居士《金刚经讲义》把它节录出来,给它排成一条一条,有编这个数字。编好了他就讲了一遍。这是最近大概二十年前讲的,二十年前。那个时候老和尚正在弘扬《无量寿经》会集本,已经弘扬四、五年了,那个时候发起讲《金刚经》。发起讲《金刚经》,老和尚也做了说明,他说是帮助深入《无量寿经》,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帮助我们破理障,道理上的一些障碍。另外又讲一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帮助我们破事障,也是《无量寿经》的一个批注。这在我们讲经当中,这种解释的方式叫做以经解经,以经典来解释经典。

 

比如说这部经有一句经文讲得很简单,你看我们这里读了,『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般若船」很简单,般若船这三个字再加上「速乘」也不过五个字。我们一般人读了、念了也是囫囵吞枣。囫囵吞枣就是把枣拿到嘴巴一丢就吞到肚子里面,你说这枣什么味道?什么滋味、什么感觉?不知道,这叫囫囵吞枣。我们学经常常犯这个毛病,囫囵吞枣,念过去,知道了,我念了,知道,但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所以你吃一个枣要放在嘴巴细嚼慢咽,你才知道它的味道。我们学经也是一样,你没有深入的,比较细心去深入学习,我们很难理解经义。经义不理解,当然对我们看破就帮不上忙;看不破,那肯定我们是放不下。所以要深入。

 

因此《般若经》,我们虽然修净土,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不用学得像其他法门那么高的一个标准,但是起码帮助我们伏惑,伏烦恼,这个还是非常重要。我们念佛人也是需要般若智慧,不能说没有智慧,般若就是发菩提心,就是菩提心,帮助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往生就决定有把握。我们有时间,大家有兴趣可以来学习《金刚经讲义》,非常重要。所以这个短短几个字,就说般若,你一展开就是《大藏经》里面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起来一部《金刚经》,再浓缩一部《心经》。如果我们没有去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就念这个,念了实在我们也不知道它的内容,也不知道该怎么修学。如果不知道内容、理论、方法、作用,发这个愿就会落空。所以愿发了之后我们要有行,所谓信愿行,你要去修行,要去深入,这样这个愿才不落空。好,这句经文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这句经文的引申就学习《般若经》它的重要性。我们再看下面这个经文: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这一句我们也可以跟前面一句合起来看,这『苦海』,我们一般在经上讲,六道生死轮回,佛在经上比喻作「苦海」,好像我们掉在苦海里面出不来,超越不了。苦海,我们知道要度海就要靠船,我们前面一句经文说「愿我速乘般若船」,我们要早一天得到超越苦海,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海,必须要般若船,般若这个船,才能帮助我们超越生死苦海。所以《般若心经》佛给我们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苦厄就是这里讲苦海。所以愿早一天「得越苦海」,这个般若的学习更迫切的需要。我们再看下面: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我们大家常常做三时系念法会,三时系念一开始,第一个赞,拜完三拜第一个赞,就是唱「戒定真香」。中峰国师为什么把这个赞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佛它修学的原则,学佛不管修哪个法门,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这里是偈颂,偈颂它文字受字数的限制,不像长行文它可长可短。偈颂它受字数的限制,这一句如果具体的讲,应该是戒定慧道,戒定慧。所以我们求观音菩萨,愿观音菩萨帮助我们早一点得到『戒定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佛法的修学,这三学是所有的法门的总原则、总纲领,当然我们修净土也不例外。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伏烦恼,智慧,就是开启般若智慧,是断烦恼。我们前面讲到般若它的重要性,般若它是需要由戒定来做一个前方便。戒是手段,定是目的;定又是手段,慧是目的,开智慧是目的。

 

所以讲到戒,我们可以分三大类。这三大类第一个是「律仪戒」,律仪戒就是它有条文的,比如说佛门的弟子大家都知道,五戒,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还有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个都有一条一条的条文,这一类就叫律仪戒。在三藏经典律部,有条文的都属于律仪戒,这是第一大类。

 

第二大类叫「摄善法戒」,就是戒律它没有条文的,但是它这事情是属于善法,我们就要去遵守、去保持。所以在《占察善恶业报经》,蕅益祖师有做批注,是地藏三经之一。我们知道观音有三经,地藏菩萨也有三部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知道的人是最多,读诵的人也最多。我们道场十斋日都会加持一部《地藏经》,其他两部经知道的人就少。《占察经》里面,我们净宗九祖蕅益祖师也有做批注,在批注也跟我们说明。在这个经文里面,本经这个经文,佛也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就讲十善,善恶,善是十善,恶就是十恶。所有的善法都归纳在十善,所有的恶法都归纳在十恶,凡是不好的就归十恶。十善、十恶都有条文,那条文它总是有限,就那么十条。但是一展开它是涵盖一切,讲到十善就涵盖所有好事、善法都在十善,反正不好的恶事都在十恶。

 

摄善法戒,就是说佛在这个戒律条文没有明文规定的,但是它是属于善法,我们也要遵守。比如说过去有人在讲说受五戒,五戒佛只有制不饮酒,不能喝酒,这个佛有明文规定。但是有些出家人抽烟,有人就有疑问,怎么可以抽烟?他就解释戒律没有这一条,在家戒、出家戒没有不抽烟这条戒,所以可以抽。抽烟,大家都知道,对身体不好,也污染空气,影响别人,对自己身体也不好。所以它是归纳在摄善法戒里面,就是说佛没有明文规定的,但是它属于是不好的,你也要戒除,好的也要去遵守。所以摄善法戒,包括各个地方善良的风俗民情,各地的法令规章,国家的宪法,这也要去遵守,这些都属于这一类摄善戒里面。这是第二大类,佛没有明文规定,好的要遵守,不好的还是要去除。

 

第三大类叫「饶益有情戒」,又叫摄受众生戒,这是帮助众生学佛的,饶益有情戒,饶益就是给众生丰饶的利益,对众生有好处的。这个事情有这个机会、有这个因缘那你就必须去做,你不做也叫犯戒,这大乘菩萨戒来讲也是犯戒。所以戒它有分止持跟作持,止就是禁止的,不可以做的,比如说不杀生,不可以做;不偷盗,不可以做,这一类就属于止持,禁止的,要保持,禁止而不可以去做。另外一类叫作持,作持就是那是好事,你有这个机会、有这个因缘,那你就必须去做;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没有这个因缘,那就没有办法。或者我们很想做,但是没能力,没有能力也要随喜,看别人做我们随喜,那是好事,对众生有利益的。如果自己有这个机会、有这个能力,我们自己责无旁贷要去做,因为这是帮助众生。那不做就没有慈悲心,特别受了菩萨戒的。你看中国大乘佛教,出家人受戒都是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是小乘戒,菩萨戒是大乘戒。那大乘,小乘戒只有止持,他没有作持,大乘菩萨戒它有止持与作持,这跟小乘戒不一样。小乘戒他不去做他不犯戒,他没有受菩萨戒,他只要守住不可以做的他不做,他就可以。大乘菩萨戒就不一样了,要做的好事,你有机会、你有能力,你不做就犯戒。

 

就像我们净老和尚,现在在联合国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为了帮助这个世界真正能达到和平。所以在联合国这个和平会议,他也代表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教授的身分,去参加这和平会议。我们一般出家人平常是不参与这些活动,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去参加这些活动都不是为自己,为众生,为这个世界和平,大家找不出办法。所以我们净老和尚大慈大悲去帮助这个世界,劝导各国的领导人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特别举出上一个世纪七O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他讲的话,说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界要恢复和平、恢复秩序,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提倡中国的孔孟学说以及大乘佛法。如果没有提倡这个那没办法。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希望和平,但是是愈来愈不和平。所以净老和尚现在做的这些国际活动,包括以前在新加坡团结九大宗教,这个都对世界和平、国家安定有帮助的。

 

另外就是有因缘接引大众来学佛。所以这个戒它就有它的开缘,有开遮持犯。特别是大乘菩萨戒,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你就要把握这个机会,把这个佛法介绍给大众,平常他们没有机会。所以老和尚在讲席当中,我记得他讲了好几次。讲到饮酒这条戒,在家人持五戒他就不饮酒,如果八关斋戒,就是持戒这一天他不饮酒,他不喝酒。有一次我们净老和尚到北京去,那时候好像去看黄老,黄念祖老居士还在世,他在美国跟他认识之后,一年一次、二次去看他。去的住在一个宾馆,大概五星级的宾馆,那一次坐电梯,刚好碰到美国一个同修,华侨,他回到大陆。刚好那一天他在办喜事,他的儿子结婚,新娘是日本的小姐。所以看到我们老和尚,太好了,在美国认识的同修,在大陆上无意中在电梯碰到,临时把我们净老拉去当证婚人,因缘太殊胜了。他们也是在社会上有相当一些名望跟地位,娶的新娘又是日本小姐,对方日本那方面家属也都来参加。男方这边也请了很多官方的这些官员、领导来参加这个宴会。

 

他抓我们老和尚去当证婚人,老和尚,他们是请他去当证婚人,老和尚他一看这个介绍佛法的机会来了,这机会难得。因为请他当证婚人,安排个十分钟给他致词讲几句话。临时找他去,肯定没有办素菜,我们可以理解的,他怎么可能去给他办素菜?请他到桌上去坐,满桌看的都是鸡鸭鱼肉。当然吃肉边菜可吃可不吃,重点不是去吃饭。但是摆酒席,中国人无酒不成席,没有酒就不叫酒席,一定要酒。酒,这就是要敬酒,敬酒老和尚也跟大家喝,喝了三杯,三小杯酒,请老和尚致词。老和尚他的酒量比我好,他喝了三杯大概也没怎么样,就致词。老和尚看到现场这些高官领导很多,平常你哪有机会请他来听经、听佛法,请他也不会来,这个时候他一定要听。上去虽然十分钟、十五分钟,就把重点扼要的佛法介绍给大家。所以老和尚一生弘法,这个机会机不可失,机会难得,让这些人种个善根,种个佛法的善根种子。像这个时候的喝酒,那不叫破戒,那叫开戒,就是开缘。

 

有的法师他持戒持得很精严,从来我不开缘。我们听起来好像好了不起,从来没有开缘,对不对?不对,佛不是这样讲的。佛是教我们要有开遮持犯,你从来不开,该开的时候不开,该持的时候不持,都不对。像这种情况,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你就必须要开,不开也叫犯戒,这个我们要懂。不是说我不开就不犯戒了,不是这样,你不该开的时候,不开当然是不犯戒;应该开你不开,那也是犯戒。所以我们听到有法师讲这个话,就知道他对戒律是很外行的,戒律很外行的。其实戒律有开遮持犯就非常活泼,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呆板、那么可怕。佛制这个戒很合情合理合法,明白之后,我们会很乐意来学习、来受持。

 

所以这一类就是属于饶益有情戒,就是给众生利益。如果当时老和尚讲,不行,我吃素的,这也不能喝酒,他不去。在小乘戒来讲他没错,但是大乘菩萨戒来讲就没慈悲心,有这么好利益众生的机会你不去帮助众生,在菩萨戒来讲就是犯戒了。所以在中国出家人来讲,他受三坛大戒,他有受菩萨戒,菩萨戒有作持。如果沙弥、比丘小乘戒,包括五戒、八关斋戒,都是属于小乘戒,小乘戒它只有止持,它没有作持,你去看戒律条文就知道,它只有禁止,比如说不杀生,很好,我不可以杀生。所以现在小乘佛教国家,他们不吃素的,但是他们不杀生,吃三净肉,在佛陀的时代吃五净肉。

 

这三净肉第一个是不见杀,我没有现场看到这个动物被宰杀。如果在现场看到这个动物被宰杀,这就不吃了,见杀,不忍心再去吃。这就像儒家讲的,「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第二个就是不闻杀,听到动物被宰杀的惨叫声,他不忍心去吃那个肉,不忍心再去吃那个肉,这是恻隐之心。我们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众生受那么痛苦,就不忍心去吃牠的肉。所以前几天,这个月去组团去朝拜观音,庄霖师他父亲也去了,他也难得去参加旅行团。他跟我讲,有一次他看到一只羊被杀,他听了那个惨叫声,叫得他说他都不敢去吃那羊肉了。因为冈山的羊肉炉是很有名的,慧师她家就是养那个羊,卖给人家卖羊肉的店。所以第二个不闻杀。第三不为我杀,不是专门为我一个人。像我们到人家家里,人家请客,我杀一只鸡来请你,这就不吃了。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在《了凡四训》里面讲那些功过格,它要加一条,自己养的他就不吃,因为自己养的跟自己有感情,自己养的,这也是属于三净肉。另外在释迦牟尼佛印度那个时代,除了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另外还有一种,动物自己死的,另外是野兽互相吃,吃剩下的。比如说虎狼吃羊、鹿,吃那小动物,牠吃饱了,剩下牠不吃了,你去捡那个来吃。后面那两种大概现代人没有人敢吃了,那有卫生的问题,吃了恐怕会中毒。但现在三净肉,在市场上,超商超市卖的,那些都是属于三净肉。所以你现在去泰国、去斯里兰卡,我们现在老和尚去斯里兰卡,他们都不吃素,那出家人都吃肉。但是他们不杀生,而且还过午不食,但是他没吃素。

 

在中国佛教,这是北传的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你看这个出家人,包括在家居士,你看大家不杀生,而且还吃素、还放生,吃素跟放生属于作持。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从梁武帝开始,梁武帝读《楞伽经》,读到经文说菩萨大慈大悲,不忍食众生肉。他看到这句经文深受感动,当时他做皇帝,他就提倡素食,提倡素食运动,第一个响应的就是出家人,后来在家居士也跟进了。形成从梁武帝,佛法传到中国,从梁武帝开始,佛门出家人都全素,在家全素的也很多。因为梁武帝他带头吃素,皇帝带头吃素,下面的人当然会响应。所以中国佛教,在家、出家吃素,素食延续到今天愈来愈兴旺,这是梁武帝的功劳,他的功劳。这是讲到戒的止持、作持。

 

佛法修学我们也不要好高骛远,现代人这受戒、持戒都是重形式不重实质。所以我在山东做百七,那个时候每天早上都利用一个小时,九点到十点,在金山寺,在网络上跟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同学大家学《五戒相经笺要》。所以我们要学戒我们从五戒开始学,不要一下子受了很多戒也做不到,懂也都不懂,那怎么做?所以我们还是从基本五戒十善来学,受了戒要学戒。所以在山东金山寺很多出家众,我那个时候一个礼拜好像有一天,一天讲五戒,其他的时间都讲《沙弥律仪》,很多出家众,年轻的出家众,他也不来上课。在寺院里面说要去受戒的赶快来拿报名表,一大堆人大家抢着拿。我说你们这么喜欢受戒吗?那么喜欢受戒,为什么都不来上课?有的来上,有的不来。不来上课的抢着要报名,抢第一个拿报名表,那个去受了戒有用吗?没有用处。大概只有世间法里面,我有一张戒牒,世间人说你受了戒,佛菩萨不承认,因为它只是一个形式。连个五戒都不懂,那你还能受持什么戒?这就办不到了。

 

戒定慧,戒非常重要,现在讲经的人还有,讲戒的人几乎没有了。现在我们台湾,我们净老和尚最近赞叹的一位果清法师,果清律师,现在在我们台湾,现在可能在国际上大家都称他为律师,因为他深入戒律三十几年。我出家那一年,民国七十三年,今年是民国一O二年。我出家那一年,我刚出家,果清法师就到佛陀教育基金会,在杭州南路。那个时候我出家,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师学戒律,请日常法师住在佛陀教育基金会来教我们戒律。日常法师已经往生很多年,听说在厦门往生的。他是上海人,到台湾来读台南成功大学,比老和尚好像小,比老和尚小。果清法师那个时候可能出家没有几年,根据我们净老和尚讲,他们三十几年没见过面。当初他在李老师那边,李老师办一个经学班有八个学生,好像是四年还是两年?八个学生,果清法师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那一期办了之后,毕业就没有再办。后来这八个学生,只有果清法师他出家。出家专攻戒律,所以有讲戒的地方他都会去参学。

 

那个时候我刚出家,他就来基金会,听说我们净老和尚请日常法师来教戒,他也就来住一个月,我跟他相处一个月。那个时候他的修持的确非常好,修持很好。后来他离开了,离开之后我也是二十几年没有碰到他,我出家到今年二十九年,快接近三十年了,没有见面。最近,我去年到美国去,到洛杉矶净宗学会,陈会长跟我讲,他们也刚刚请果清律师来讲课,但是我去的时候他已经离开。最近,今年,好像他去香港看老和尚,三十几年没见面,老和尚跟他见面之后,知道他这三十几年专攻戒律,在南投埔里的圆通寺,专攻戒律三十几年。老和尚看到他现在在弘扬戒律,现在弘扬经典的人还有,弘扬戒律的人没有,只有看到他。这以前也算是我们老和尚的学生,那个时候经学班,老和尚,李老师也请他当老师,他是当学生。看到他现在在戒律上有这么高的成就非常赞叹。所以就请定弘法师到南投来跟他学戒。就劝定弘法师,你经讲得再好,如果没有学戒,以后人家会批评,这个法师对戒律都不知道,没学过,他说你这就被贬下去了。所以戒是律学,经是定学,「戒定道」是开智慧的前方面。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这段本身的意思我们明天晚上再继续来学习。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6:54: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44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