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一九五集) 1999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2-045-0195
请掀开经本,第五个单元,三十三天长行第一句:
【复次释迦因陀罗天王。得忆念三世佛出兴。乃至刹成坏皆明见大欢喜解脱门。】
梵语称「忉利」,翻成华文的意思叫「三十三」,三十三天的来由,前面曾经跟诸位做过介绍。天王的名字都不再说了,我们单看他所修学的法门,他修的是『忆念三世佛出兴』,这是佛出世,过去、现在、未来,忆念诸佛出世。『乃至刹』,刹是刹土,依报的环境,依报环境有成住坏空,都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瞭。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对于诸佛如来依正庄严这些道理、事相,他看清楚、看明白了。《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平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在禅宗裡面讲就是明心见性,在本经裡面说「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现相,广是作用,自性的体、相、作用他都『明见』,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既然明见,当然就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佛与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契入这个境界,自己也就成佛,也就成为法身大士,所以『欢喜解脱』。这是这一句的大意。从这个地方看来,忉利天主不是凡夫,而是诸佛如来的化现,经文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清凉大师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承力故忆念,念过去佛者,曾入此天故。三世有二,一亦念未来,二过去。自互相望,亦有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示现成佛,都曾经到过忉利天讲经说法。这桩事情,在经典裡面世尊多次给我们说明,忉利天主礼请世尊在天宫裡面讲经说法,大家常常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这个地方说的。不但忉利天主礼请释迦世尊,他方诸佛、诸大菩萨他常常礼请在天宫裡面宣说妙法。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目的何在?都在觉悟众生,所以称之为妙法。注解裡面说,「承力故忆念」,承蒙诸佛神力加持,才能常常忆念。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天王所修的就是忆念诸佛的法门,这个地方就教导我们。
我们今天说到念佛,许多人都以为念佛的名号就是念佛。没错,执持名号是念佛法门的一法;念佛法门无量法,无量方法裡头的一种方法。这一种方法念得能不能相应,那就看你老不老实,如果老实念决定相应,不老实念就比较困难。老实相当不容易,什麽叫老实?老实念就是真念,真诚的念。真诚念,除了这一句佛号之外,决定不夹杂第二个念头在裡面,这才叫老实念。由此可知,老实念不简单,为什麽?必须万缘放下。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警策大众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才老实,有一个妄念存在就不老实。由此可知,老实绝对不是普通人,有两种人,一种是上上根人,他一切通达明瞭,得清淨心。这是什麽人?《华严经》上的法身大士,至少是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放下了,尘沙烦恼也放下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老实,我们哪能做得到?第二种人是下愚之人,真的是下下愚人,他虽然什麽都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什麽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这个很难得。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就乖乖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也是老实人,决定得生,这样的老实人生凡圣同居土;一切都明瞭、都通达,心地清淨,那种人往生淨土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两种人都决定得生。最难得度的是当中这一段人,上不上、下不下,非常困难,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无有疲厌的就是教这些人;上根跟下愚好教,不费事。上根是具足大善根,下愚可以说他是大福德,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虽然什麽都不明瞭,那是大福德的人(不是我们人间讲的福德),这种善根、福德都保证他一生不退成佛,都是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
当中这一段人要觉悟,要发心学。学上上根人难,实在讲那是学不到的,学下愚之人比学上上根人要来得容易,换句话说,你可能学得到;学上上根的人,一切通达明瞭,不可能学到。学下愚的人,什麽都放下了,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分别、都不执着了。我们常常讲,电视也不看了,报纸也不看了,杂志也不看了,什麽都不想知道,这个可不可以能学得到?能,可能学得到。保持心地的清淨,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这是千古名言,古大德累积的经验教训。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需要攀缘,没有需要记住的人,何必记他的名字、记他的电话?不叫自找麻烦吗?除非有联繫的必要;没有必要,不干这个事。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用不着去打听,不要自寻烦恼,没有必要读的书都不要去看它,浪费精神,看了之后阿赖耶裡头落印象,总是打閒岔。说实在话,总不如清淨心自在,清淨心就是觉性、就是觉心。
说实在话,我们学佛,读诵、听经,为什麽不开悟?我们读《高僧传》、读《居士传》、读《善女人传》,为什麽从前那些人,学佛三年五载就开悟?很多!他们为什麽能?我们为什麽不能?我们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修学就方便了。实在说,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的心清淨,我们的心不清淨。他们知道事情少,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到处打听;他们接触的人少,不会把每个人记在心上,所以他们是非少。这是他们读诵闻法容易开悟成就的因素,值得我们深深的反省。所以修道的人、做学问的人,他们选择环境都是非常幽雅清淨的环境,佛经裡面叫「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寂静的处所,很安静,没有閒杂人来扰乱,这个地方好修行、好用功。如果喜欢热闹就麻烦,修道就难;喜欢交际应酬,道业决定不能成就。诸佛菩萨有没有应酬?有,还很多。为什麽?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是什麽?已经成功之后,不是在学的时候。他已经学成功了,所有一切境缘他都看破了,《心经》上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行,决定不受干扰。所以他们契入众生的境界,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确确实实他一尘不染,人家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功夫,这才可以教化众生。他不是去凑热闹,他是去弘法利生。我们凡人看到,佛菩萨也去赶庙会、也凑热闹,那是我们的见解,我们的境界,他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晓得怎麽去修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