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13/7/29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22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十六页,从第三行,请看经文: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我们上一次学习到这个地方。讲到『般若』,上一次也跟大家报告,「般若」是我们佛法的中心,也可以说离开般若就不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差别就是在于佛法有般若,世间法没有般若。所以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般若智慧」。般若这两个字是印度梵音的音译,没有翻成中文的意思,只翻它的音,保持它原来的音,用我们中文发音跟梵音接近的字汇来翻,这类叫音译。就像咒语一样,只有翻音,没有翻意,没有翻它的意思。般若如果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在我们中文字汇里面,有智慧这个名词,为什么翻经的法师不把它翻成智慧,还是用原来这个音译?怕大家误会了,误会我们世间的聪明智慧就叫般若,怕造成这个误会。

 

世间的聪明智慧在佛经上讲叫世智辩聪,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难就是遭遇到困难,他不能理解佛法、不能明了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这个世间的聪明智慧达不到。世间的聪明智慧,像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些哲学家、科学家,这世间有聪明智慧的人很多,不少,这些智慧并不是经上讲的智慧,而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世智辩聪解决不了生死的问题,断不了烦恼、破不了无明,这世间的聪明智慧达不到。世间的聪明,我们净老和尚现在也怕大家误会,所以就讲世间这些聪明才智是知识,不是智能。知识就是这些常识非常丰富,他知道得很多、他认识得很多、他懂得很多,人有聪明才智,这一类的世间聪明智慧就是佛经上讲的世智辩聪。

 

如果把般若也翻成智慧很容易搞混了,把这个世间的聪明智慧当作自性的般若智慧,那个误会就大了。因此这个翻译经典的法师斟酌用音译,翻音不翻意,等到讲经或者做批注再来解释,这样比较不会造成误会。如果直接翻成智慧,恐怕很多人会误会这个世间的聪明才智就是般若智慧,那就大错特错。所以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修到要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就是学一个般若智慧,我们一般讲开智慧。我们常常听经的同修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不会有错误。所以学佛学什么?我们可以说学智慧。但这个地方要再加上般若才不会造成误会,要学习一个般若智能。

 

『船』是比喻,我们知道世间这个船,我们要过江、过河、过海,从这一岸要达到彼岸,要达到对岸,必须借用船只这个工具,我们才能从此岸达到彼岸。把此岸,我们娑婆世界六道生死轮回比喻作此岸,我们在生死轮回这边、这一岸,这边的海岸,对面是涅盘不生不灭的彼岸。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要到达涅盘的彼岸,必须度过海洋,必须越过海洋,才能达到涅盘的彼岸。要度海,我们都知道,你没有坐船那不行的,没有坐船那个海那么宽阔,这一岸到那一岸那么遥远,你没有借用船只这个工具到不了彼岸。所以佛在经上把生死轮回比喻作生死苦海,这个苦海,在六道受生死轮回的大苦,就像苦海一样,人堕在、沉没在这个苦海里面,头出头没。

 

头出,佛在经上给我们一个比喻,我们六道凡夫在生死的苦海,在这个生死苦海里面,佛在经上有用「盲龟浮木」的比喻,没有眼睛的乌龟在海里面,偶尔那个头露出海面,刚好碰到木头有个孔,这个形容机率非常少。这是比喻形容我们凡夫在六道生死轮回这个苦海,沉到苦海海底里面的时间长。这个海底比喻作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堕落这三恶道的苦海时间长,机会多,沉下去,沉没。偶尔从海底上升,这个头露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就好比在六道里面三恶道经过很长的时间出来,到人天善道来。到人天善道,就好像掉在苦海里面经过很长时间,偶尔出来,升到海面上,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是没多久又再掉下去,那又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头。

 

所以经上给我们讲,我们凡夫在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海头出头没,头没,沉没在海底,这个时间长,机会多;出来到人天善道,这个机会少,时间短。如果我们没有超越度过这个苦海,永远就在苦海里面头出头没,那就非常可怜,佛在经上讲可怜悯者,冤枉受这些轮回之苦。要度过这个生死的苦海,必须要有般若智慧那才能度得过,才能从苦海的这一岸度到涅盘的那一岸。所以经上给我们讲般若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也是印度的梵音,也是音译的,把它翻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到彼岸,从这一岸到达那一岸,到彼岸,在印度叫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从这个生死的此岸要达到涅盘的彼岸,就是要「乘般若船」,把般若比喻形容像船只一样,船的这个工具。我们知道,要度这个海你没有船不行。这个意思也很重要,就是我们学佛的人没有开启自性的般若智慧就不行,你就度不了彼岸,你就到不了彼岸。好像你要度河、度海,没有船这个工具你就到不了,过不去。因此学习般若我们不能不注重。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宗八祖,我们看到他在《竹窗随笔》也讲了两个有关般若的重要启示。他老人家也是用比喻,这个比喻好像是你这个主人没有注意自己的东西,他是用戴帽子,坐轿子戴帽子,不注意,打瞌睡,或者不注意,帽子被偷了也不知道,被偷了。他在开示里面讲用这个生活当中一个事情来比喻般若,一下子不注意,帽子就不见了,被拿走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没有注意。那没有注意就好像你忘失般若观照的功夫。这个般若观照功夫你一暂停,烦恼贼它马上就出现,我们的功德法财都被它偷,就被它偷走了,用这个来比喻,比喻观照般若它的一个重要性。如果我们平常生活当中提不起观照般若,都烦恼在当家做主,我们自己做不了主。烦恼是生死轮回的因,生死轮回是烦恼的果。为什么有生死轮回?因为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有三大类的烦恼。大经上讲妄想分别执着,《华严经》讲的。

 

观照般若就是要照破无明烦恼,般若智慧是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本性都具足的,这个不是外面来的,大家都有,佛菩萨有,我们也有,一切众生都有,都平等的。佛菩萨因为他知道要提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所以他回归到自性,不随着烦恼、不随顺烦恼继续造业受报。说实在话,江味农老居士《金刚经讲义》我们实在也要发心来学习,般若实在讲它也是共同科目,它不是说属于哪一宗哪一派的,凡是佛法都是要般若。般若智慧现前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断烦恼。如果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你世间再聪明、头脑再好,你也断不了烦恼。断不了烦恼你就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不了三界,还是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纵然得禅定也超越不了三界,你没智慧。

 

所以印度古时候很多很高明的外道,禅定功夫很深,最高的禅定可以达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有禅定的定功之深,连小乘有些初果、二果的定功都不如他们,他们定功还比他们深。但是佛门里面的初果、二果,定功不如这些外道,但是他们有智慧。这外道得世间禅定,他没智慧,他没有观照般若,他没有智慧,断不了烦恼,只能伏烦恼,断不了。定功有时间性的,这定失去了烦恼又起现行,他又要堕落,问题没有解决。如果般若智慧现前,那断了,断了那就解决了,永远不会受烦恼的系缚了,得到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在。所以这个般若非常关键。现在我们修学八万四千法门,它的条件就是要断烦恼,才能超越三界六道。

 

我们修学净土可以带业往生,不用断烦恼,烦恼一品没断,可以带业往生。这个对我们,特别是现在末法时期的凡夫来讲,我们真的没有能力断烦恼,说实在话连伏烦恼我们都办不到,这是真话。但是往生净土,带业往生的条件,你可以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旧业,古大德也跟我们讲,「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这个带业只能带过去的,不能带现行。现在生烦恼,发作,这个不行,这会有障碍,障碍我们往生,障碍带业往生。所以过去的业,像昨天,昨天过去了,昨天发生造的业可以带。昨天发了一个脾气,贪瞋痴这个脾气,昨天造了这个业,烦恼起现行。今天我们要往生,我们今天没有发脾气,念佛,这个烦恼没有发作,没有起现行,我们这句佛号现在能把它压住。最重要是临命终最后那一念你压得住,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那就可以带业往生。

 

我们来生下一次我们要到哪一道去,要到哪个地方去往生,关键在临终最后那一念,那个念头是哪一念比较强。古大德给我们讲「强者先牵」,强的它先拉走。就好像欠债一样,欠最多的先要,少一点的排在第二个,再少的,再排在第三、第四。所以最后临终那一念非常关键。因此我们净宗古来祖师大德提倡助念,这也是根据经典,助念就特别重要。助念是什么?提醒,提醒临终的人放下万缘,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统统放下,其他的念头统统放下。这个世间的事情,贪瞋痴,都要放下这些烦恼。贪心的核心,我们净老和尚讲是情执、贪爱,亲情放不下,放不下就起贪爱心,贪爱临终这一念比较强,舍不得、放不下这些情执,这贪心,到哪里去?到鬼道去了。所以我们一般人常讲人死做鬼。在六道里面不一定是去鬼道,但是这句话也不无道理,是说多数人死了都到鬼道去比较多。

 

为什么?你说这世间人哪一个人他没贪心?贪多贪少,或者贪的对象不一样,财色名利,各人贪的对象偏重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古董,他贪古董;有的人贪舍宅,房屋、动产,贪那个。甚至,我们净老和尚讲经常讲,我们学佛的人世间这些不贪,他贪经书。贪经书也不行,本身那个烦恼性质没改变,只是换了一个贪的对象,还是要堕到鬼道。不过贪佛法堕鬼道会比较好,比其他的鬼要好,会做有财鬼,生活在鬼道过的日子会比较好过,如果贪其他的那就不好。贪心的核心最严重的就是情执,如果情执能放得下,其他的也就比较容易。所以佛劝我们把最难断的先把它放下。

 

瞋,这凡夫哪个人没有瞋恚心?多多少少,只是说有的人比较严重,有的人比较没那么严重,只有这个差别,都有。瞋的核心是傲慢,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如果一个人能断傲慢,你看不但佛法,佛法是说要断这个慢,这是大烦恼,要断。儒家的圣贤,因为他没有讲到出世间,出离六道,但是他的教学是要人做个好人,在佛法讲叫人天乘佛法,将来死了还能保住人身,或者再提升到天道。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宗教的教学,大部分是教人来生再得人天善道,不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它没有要求断,要求不要增长,儒家讲「傲不可长」,傲慢大家都有,但是要节制,不要让它不断的去成长,这再成长就不得了,会堕落。所以儒家讲傲不可长,节制。因为儒家没有讲到脱离六道,所以它只要求不要增长。这世间圣人。佛法要求是要断,因为他要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你不断不行,你出不去。傲慢是瞋恚心的核心,这个核心能放得下,那其他也就比较容易。

 

愚痴,这痴也是很麻烦的。愚痴的核心是邪知邪见,这个十善业道你看不邪见,《十善业道经》讲不邪见,有的经上讲不愚痴,邪见是在愚痴当中是最严重的,就是它的核心。如果邪见这个严重的核心烦恼放得下,愚痴其他的方面也就比较容易放下。所以临终念佛,我们简单来讲,你贪瞋痴就跟三恶道相应,如果不贪、不瞋、不痴就跟三善道相应。临终起个善念,跟善道相应,就往生到人天善道;起个恶念,贪瞋痴,就到三恶道去,临终看哪一念比较强。临终如果念佛这一念力量最大,这一念起现行,其他的念头都不起来,那六道十法界没有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才有阿弥陀佛,所以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平常我们念佛、念佛,最重要还是在临命终那最后一念,要提起念佛这一念。平常念佛就像练兵一样,兵家讲的「练兵千日,用在一朝」,练兵练一千天练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他用的时候只有一天。

 

我们念佛人念佛一生用在临终一念,那个最后那一念我们要提得起来,那我们就成功了,就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临终那一念(佛念)提不起来,贪瞋痴这些念头起来,那就到三恶道去。如果起个善念,到三善道。三善道是比三恶道当然要好,但是还是不究竟,还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没有超越。所以佛劝我们提起净念,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是净念。过去的业都可以带,昨天的都可以带。甚至说今天,比如说今天早上、下午,我们现在是晚上,早上发脾气,下午发脾气,晚上你就不能再发,晚上要往生,往生最后这一念再发个脾气,那就不行,那就起现行了,西方又去不了。所以带业往生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它带旧业不带新业,不带现行,现行就是现在,特别在临终最后一念,那个时刻不能起来。所以为什么现在我们注重临终念佛?就是怕这临终的人他生烦恼。

 

平常他如果没有定功,或者他修很大的福报,如果做很大的善事,修很大的福报,他临终也不会有障碍,他一断气,没有中阴身,他直接往生到人天善道。反过来讲,干坏事干很大的他也没有中阴身,他一断气就到地狱去报到,没有经过中阴身,一个大善大恶,没有中阴身。如果不是大善大恶,都要经过四十九天的中阴身,所以一断气,他神识没有马上离开。如果大善大恶的人,或者念佛往生净土的人,他一断气他就离开,他的神识没有停留在身体八个小时的问题。你看《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屈伸臂顷到莲池」,屈伸臂顷,屈、伸,你看我们屈、伸,这样就到莲池了,可能一分钟都还不用,他哪里有八个小时?没有。所以临终真正往生,见到佛他走了,神识离开这个身体,他没有中阴身停留在身体八个小时。

 

所以真正往生,或者修大善大福报的人,他一断气他也马上走,他也没有中阴身,就马上到人天善道。有的修得比较好的,他往生天道,看到天人也是列队欢迎,马上给他接走了,大善;造大恶业的,一断气就到地狱去报到,像重刑犯没有经过法庭的马上就抓进去,他也没有停留。一般大多数都有。都有,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把握这个人是不是往生到西方,有时候没有很明显的瑞相,我们不能确定,最好就是八个小时都不要去动他,因为你没把握,万一他还没往生,他神识还在身体,第八识还在身体,这不能动。这个时候他前面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不起作用,他眼睛也不会动,耳朵也不会听,身体也不会动,也不能跟你讲话了,但是他还有感觉,第八识还在。

 

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在玄奘法师翻译的《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里面就跟我们讲,根据这个经典给我们讲,第八识是「来先去后做主公」。就是我们人投胎,我们人在母亲胞胎里面,还没有形成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先,是它来投胎,它最先来的。阿赖耶识一进入胞胎就有生命,他就有生命,所以你看怀孕大概一个星期他就有生命。虽然他这个人的身体还没有成形,还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还没有成形,但是已经有生命。因为阿赖耶识先进来,一受胎的时候它就先进来,所以来先,它来是最先的。去就是说死了之后,它最后离开身体,也是阿赖耶识。最先来投胎是阿赖耶识,最后离开这个身体也是阿赖耶识。

 

所以根据这个经论,我们一般人都有这八个小时的中阴,一个停留在身体的时间。因此我们助念就不能动,为什么?动了怕他生烦恼,生烦恼这时候他又不能讲,不能讲就气在心里,他一生这个瞋恚心就堕落到地狱道去,瞋恚跟地狱道相应。如果这个时候家人哭哭啼啼,让他舍不得、放不下,到鬼道去了;如果这个时候再愚痴颠倒,就到畜生道去。愚痴也是很麻烦,像老人痴呆症是属于这一类的愚痴,跟畜生道相应。临终如果颠倒相现前,助念都很难帮得上忙,最怕这个。所以临终这个病人他神智清醒,这个条件是最好,身体有病痛还不怕,身体有病痛他的头脑还清楚,这不怕。最怕的他头脑不清楚,不省人事,家亲眷属来也不认识,我们现在讲老人痴呆症。这是医学上的名称,在佛法讲叫愚痴相,愚痴颠倒相。所以我们念《弥陀经》佛跟我们讲,平常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那临命终时才心不颠倒,你心不颠倒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心一颠倒那就不行,就有障碍,颠倒就是愚痴心现前,贪瞋痴都是颠倒。

 

我们念佛虽然不用断烦恼,而且还可以带旧业,不能带现行。我们这一生要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平常也要有一点功夫。这个功夫跟其他法门来比都是不及格的,其他法门是不及格。其他法门你那个功夫得定都还不行,得定你将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还是出不了三界。得禅定,你没有开智慧,没有断烦恼,不行,不及格。佛法的修学最起码你要了生死,把这个标准再降低,最起码你要证得须陀洹,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初信位菩萨,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时候是证小果小圣,还没有了生死,还在六道。不过证得这个果位,在六道里面他只有人天两道,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证得这个位次叫位不退。《四十二章经》佛给我们讲,证得初果须陀洹,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他就一定证阿罗汉,就超越三界。虽然他没有出离六道,但是他出离六道的时间是可以预期。不像我们遥遥无期,我们不晓得哪一年哪一月都不知道,因为我们还没有断见惑,还不及格。纵然你禅定功夫再高,不行。印度那些外道禅定功夫,我们佛门很多都还不如他,但是他没智慧,断不了烦恼,不能超越六道。

 

我们净土法门有一个方便,就是你只要有一点点功夫,一点点定,这个定还不是真正禅定,欲界未到定,有这么一点功夫就可以。就是有一点定,但是还没有达到色界定的标准,还在欲界。所以欲界第三层天以上,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天人有修福报还要有一点定,但是这个定还没有达到色界的定,还没有达到那个标准。所以他这个定在经上给我们讲叫欲界未到定,未到就还没有达到色界那个禅定,还在欲界。欲界第一层天四王天,第二层天忉利天,这两层天都还没有定,但是有很大的福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没有定功,但是有修福,你看我们的净业三福,你有修福,这个福报大,回向发愿,你往生也没有障碍。没有得定,就是没有得三昧,那你修福报,有大福报,你不要求人天福报,你把修的福回向发愿到西方那也行,临终也是能够往生。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修净土修这个善,净土这个善,有分定善跟散善。定善就是修观想修到得定,得念佛三昧,在《弥陀经》讲这一心不乱,这得三昧了,这叫定善,念到得定,这个往生是绝对没问题。虽然没断烦恼,没断烦恼你只要信愿念佛,这带业往生,烦恼到极乐世界再断,分两个阶段进行。修其他法门不及格,出不去;修净土可以,你只要有这点功夫就能超越,这是净土的方便。散善,就是得定也没办法。修福,净业三福,这九品。所以《十六观经》从第十四、十五、十六,这个上上品到下下品,都是修福。上三品是发大乘心的凡夫,我们要看他的批注要看清楚,发修大乘心这个凡夫,回向发愿,往生上三品,虽然还没有得三昧,他可以上三品往生;中三品是修小乘善以及世间善的凡夫;下三品是造作恶业的凡夫,统统是凡夫。总是要有修福,善根福德因缘。所以修福也非常重要,福能除障。我们没有能力修到得定、得三昧,但是可以修福做好事,修福惜福,福报我们修也要惜,我们希望把这个福报用在临命终,临命终心不要颠倒,不要有障碍,不要受病苦的折磨,这是大福报。你看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五福,最后一个就是寿终考,寿就是说他的寿命也很长,死的时候也很好死。俗话讲好死好生,一个人他死去得好,知道他去往生的地方也是好的。

 

我们念佛当然能够伏烦恼这是最好,为什么?我们能伏贪瞋痴慢这些烦恼,能够用念佛来把它控制住,我们这一生就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平常念佛有这样的功夫,临终才有把握;如果平常没有这个功夫,临终就没有把握。临终没有把握,就要看临终那个时候的因缘如何,就看那个时候善根福德因缘好不好。善根福德是自己本身的,比如说临终头脑清醒;这因缘好,家亲眷属、朋友有学佛来帮助助念,这个缘好,这有可能往生。如果临终缘很好,大家来助念,但是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够,那也不行,也不能往生。比如说得了老人痴呆症,大家来助念,助念他也听不懂,他也没有办法跟大家念佛,大家也帮不上忙。这是缘好,但是他自己本身的善根福德不够。自己本身善根福德够,那个因缘不好,遇到那些冤家债主,那些家属不学佛,临终来给他乱搞,本来能往生,被弄得就不能往生,这福报不够,因缘不好,也是障碍。所以《弥陀经》给我们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这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是可以培养的,那怎么培养?念佛。讲到念佛,我们大家都听得很多了,有时候烦恼一来就念不下去,事情一忙也忘记念佛了。这是有很多同修有这个问题,事情多、事情忙、繁杂了,特别是有烦心的事情、操心的事情。特别现在家庭儿女这个问题,那做父母操心一辈子,操心到眼睛闭起来断气都还在操心,你说这是不是有障碍?念佛念不下去,是在念那些事情,而不是在念佛,念这些儿孙、念自己的财产、念自己的事业,心里所想、所念的都是这些,哪里是在念佛?念佛是偶尔念一下,念这些时间长、多,念佛的时间很少,那这样往生就没把握。那往生要有把握,实在讲这些都不能念,只能念佛。那几个人能做到这样?虽然这是带业往生,条件比其他法门容易太多,但是对我们来讲还是放不下,还是很困难。

 

这是有很多念佛同修,特别听经听很久的同修,有这样的一个感慨,没办法,拿这些烦恼没有办法,何尝不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因为没看破。过去有人说,看得破忍不过,其实忍不过还是没看破,真看破了那必定能放得下,还放不下就说明没有真正看破。像黄念祖老居士以前在世的时候常讲的,大陆北京有些同修也常常向他请教一些问题,关键的问题还是看破、放下。他说一般人没事情的时候似乎都放下,这是特别指我们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他当然不提。学佛的人大家都知道要放下,事情没来的时候似乎好像放下了,但是事情一来,他说一样也放不下。我们想一想,的确是这样。那说明平常以为放下了,其实没放下。为什么?因为事情没有来,没有考验,不知道,以为放下了;这个事情一来,一考试才知道不及格,没放下。放不下,念佛带业往生都有障碍,带业往生是不用断烦恼,但是也要把世间这一切身心世界要真的放下,那才去得了。

 

愿生西方,就是愿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愿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必须愿意放下娑婆世界,愿是这个道理,这我们不能不搞清楚。你说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又不愿放下娑婆世界,那去得了吗?那去不了,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信愿行,愿就是放下娑婆,愿生极乐。讲到放下,我们学佛的人大家也知道要放下,就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为什么没看破?我们没有智慧,没有般若智慧。虽然般若智慧是我们一般法门都是需要的,没有般若智慧你就断不了烦恼。但是我们净土带业往生,虽然不要断烦恼,但是也要伏烦恼,你要暂时给它控制住,让它不要发作,这样就能带业,带到极乐世界再去断,我们修净土有这个方便。其他法门就不行,一定要断。

 

但是我们要暂时得到一点小小的定功,你没有借用观照般若还真不行。你看古大德给我们讲,「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文字就是经文,佛给我们开示的这些道理方法,这文字般若,依文字般若你要在生活当中提起观照般若,要提起观照,观照功夫深才能证实相般若。在禅宗讲就是他参禅的功夫分三层,第一层是观照,能够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得力就能控制住烦恼;这个观照功夫用深了就得定,在念佛讲叫做三昧,照住,妄念不动。观照功夫,就是念头一动,才动马上就发觉,发觉马上就没有。妄念不断起来,不断提起观照,妄念马上它就没有了,这是观照功夫得力。这个功夫用久他就照住,照住就得定了,心定下来。这个定再定久了,定功再加深,就是照见,《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自性般若全体现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照见。禅宗它分这三层功夫。

 

我们净土讲的名称不一样,其实功夫境界是一样,我们净土讲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一般讲,我们有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往生就有把握。我们讲功夫成片就是禅宗讲的观照功夫得力。禅宗是用参话头,提起一句话头,妄念起来,话头提起来,马上转过来。我们念佛是用念佛这个方法,妄念一起来,马上提起念佛这一念,把它代替过来。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就是古大德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凡夫一定有妄念,没有妄念就不是凡夫,肯定有,妄念一定会起来,它自自然然会起来。起来不怕,不要怕妄念起来,怕的是我们发觉得太慢,随着这妄念一直跑,发觉太慢。这妄念在经上比喻作小偷到你家来,你看到小偷来了,你看住了,他就不敢动,他就不敢偷东西。他知道,你知道他,注意到他,他不敢动,东西就不会被他偷;如果你没有注意到,东西被搬光了,自己还不知道。甚至还把他当作好朋友,还请他喝酒,那就功德法财都被他偷光了。这是把烦恼比喻作贼,叫烦恼贼,烦恼这个贼来偷盗我们的功德法财。所以要发觉得快。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我们念佛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说禅宗才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念佛人觉迟就没有关系了吗?不是这样。是一样的道理,还是要觉悟要快,要发现得早,转得快,那我们功夫就得力。所以平常用功就是在这个地方用。那我们在佛堂、在道场在做功课,这是做预备功夫,比如说诵经是提醒,也是提醒我们生活当中要提起观照功夫。做晚课是反省,我今天做了多少?这样不断的提醒、不断的反省,我们功夫才会提升、才会不间断。所以早晚课的用意是在这里。现在做早晚课都变成一个形式,住在道场没有做早晚课,吃这一碗饭好像没有一个付出,做早晚课好像是为了吃饭的,没有做早晚课,吃这碗饭不好意思,做了就可以吃,好像为了吃这餐饭来做早晚课。这跟祖师大德定的早晚功课那个意义完全是不对。

 

但现代人他也不懂,做个形式的,念经念给佛菩萨听的,跟自己生活毫不相关,就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只能说在佛法里面,我们这一生继续加强种善根,佛经的印象种子加深印象,这一生不起作用。等到来生来世,哪一辈子知道提起观照,那个时候就有作用。不懂得提起观照,这个善根种子埋在阿赖耶识还是不起作用。等到哪一生懂得提起观照,遇到这个缘会用功,那就起作用,这些过去的善根就起作用。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也不能不懂一点般若,我们不要说懂得像禅宗那样大彻大悟。你看禅宗讲观照,我们念佛叫功夫成片,照住就是事一心不乱,照见叫理一心不乱,一样的,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样,那境界层次是完全一样。禅宗它一定要到理一心,起码要到事一心断见思惑,他才能超越三界,最起码的;他只有观照功夫那还不行,观照功夫纵然照住得定了,也还不行。得定,你断烦恼了,那可以超越,没有断烦恼那还是超越不了三界。

 

我们净土就有个方便,你不要说到照住,我们有观照功夫得力,有这么一点点功夫,那就可以带业往生。但是最重要,就是也基本上也需要有这条件。好像在学校,在一般诸佛的世界,我们现在用考大学这个百分比来讲、来比喻,最起码的大学也要六十分以上才录取,六十分、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一百分,起码要六十分算及格才能录取。这就是起码你要断见思惑,这个门坎高。阿弥陀佛这所大学,百分之二十就可以了,二十分就够了;其他诸佛的大学最少最少要六十分,那门坎就高了,阿弥陀佛二十分就可以了,二十分就录取,这个考上的人就多了。但是总不能考个零蛋,考个零蛋这是不行,起码要有一点点成绩,那这样阿弥陀佛那边就收了。入了阿弥陀佛这所大学有个好处,你成绩好、成绩不好,到那边都是一生成佛,这就方便太多了。

 

现在我们还在这个世间,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功夫就是要有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我们净老和尚现在讲经也常常讲,就是看破,观照就是看破。你真看破了,那你自然就放下,那个放下是丝毫不勉强。如果没有真正看破,要放下很难,纵然勉强的放下也放得不彻底,总是有拖泥带水,放得不彻底。你真看破了,他这个放下他自然丝毫不勉强。为什么?他看到事实真相、他知道事实真相,他感受到、体会到这个真相,他很自然从心里真正放下了,丝毫不勉强。如果没有看破的话那很难。所以我们观照功夫就是在行,信愿行,要透过这个行,修行,在生活当中去行。行就是提起观照功夫,你在做,在行、在做。你行的当中有一分的功夫,有一分的实验经验,帮助你信解更深入。所以信解行证,佛法大小乘修学都是这样的一个顺序,它是相关的,它不是分割的,相关的。信帮助解,解又帮助信更深入,解了你才会去行,你真正落实在生活当中去行一分,又帮助信解更深入一分。你行到证实经上讲的效果,信解行就坚定了,就不怀疑了,因为他已经证实了。这些都要靠观照。

 

所以江味农老居士的《金刚经讲义》,我是偶尔翻一翻,有时候比较有时间翻一翻、看一看,也很有受用。所以这个修行,我们总得要,再忙还是要安排个时间,一天纵然是很短的时间都好,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你听经也好,看看批注也好。早期我们净老和尚在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曾经讲过《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很长,照江老居士他的批注。他的批注他也是集大成,再加上他自己修学金刚般若的经验,他讲的真的是有他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这个身心世界能彻底放下,当然我们就不需要去学这些东西,一句佛号念到底也就好了;如果还放不下,那这个不能没有。

 

是不是有很多老阿公、老阿婆,他也没有听过经,也不认识字,人家劝他念一句佛号,他真的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像锅漏匠一样,他就老实念,这样的人有没有?有,像锅漏匠就是,修无师也是,做泥水匠也不认识字,大老粗,但是他听说净土法门他就真能放下、真能老实念佛。这种人虽然这一生他不认识字,生活很苦,但是他能够老实念佛,这也是过去世曾经在无量诸佛种植了深厚的善根,这也不是偶然的。如果不是在诸佛那里种了深厚的善根,他不可能,不是说不认识字的他就会很老实,也不是这样。我看到很多不认识字的,那也是很不老实。以前我们华藏图书馆,那个时候馆长往生前好像两年,花莲有一个女众老菩萨,六十几岁,今年应该是七十几了,我记得她大我十二岁,一个女众,也是没念什么书,就发心说要到来道场做义工,义工做了几个月,做义工她就帮忙拖地这些。做了几个月之后就跟我讲,她说她想要出家,六十几岁,都有孙子了。

 

出家,有没有出家那不重要,老实念佛比较重要。她就拜托我跟韩馆长讲,那时候在图书馆出家一定要韩馆长同意才能收。因为住在图书馆,必定要经过韩馆长同意才能收,她不同意就不能收。我还没有跟韩馆长讲,我看看她,我说妳真要出家妳就学锅漏匠,妳也不要去受戒。她说没问题,这个道场粗重的工作她来做,就学锅漏匠、修无师他们干苦活,老实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年纪也大了,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要紧,她跟我讲的是绝对没有问题。我说那没问题,我就去馆长报告,我就跟馆长报告。馆长说可以,她来做义工。我说她说不受戒也可以,没关系。馆长说可以,道场多一个人来帮忙总是好的。出家几个月,后来又有年轻的女众,陆陆续续又很多人来出家了,悟庄、悟梵这些年轻的很多人来出家。出家她们大家都去受戒了,看到比她慢出家的去受戒,她就哭了,哭起来了。我说妳哭什么?人家都去受戒,她没受。我说妳不是说不受吗?那个时候她就不跟我讲道理了,以前跟我讲的承诺都忘记了,现在看到人家去受她没去受她就很难过。后来我就跟馆长讲。好,要受就去受!受了戒,不懂什么叫戒。现在听说回到高雄她女儿家里,在道场住也没有办法跟人家相处。

 

所以要老实不容易,如果不是过去世的善根深厚,也很难。不是说不认识字的他就一定能老实,也不一定。有的人他不认识字他很老实,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人一定往生,他真放下。真放下真的他一句佛号就够了,他不需要听经,也不需要念经,什么都不用,一句佛号成佛就有余了,这句佛号就是这么好用。现在问题是我们不能老实念,常常忘记,还在念其他的,我们现在是不老实,没办法,所以才要听经,怀疑,疑问一大堆。我们这个世界上这种人是占绝大多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现在世间,天天讲经说法,他也没有带人家参一天禅,也没有带人家念一天佛,他每天都是讲经八个小时,四十九年不中断,为什么?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目的就是帮助众生断疑生信。我们净土信愿行,其实所有的法门都是信愿行,你有疑惑,你有怀疑,你的信心就不足,不足你就有障碍。一定要把你疑惑断除,你信心才会生起来。所以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目的在哪里?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如果信心具足,不用听,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成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这一段有很多意思,我们要来多多学习,所以多用一点时间也是有需要,明天再继续来学习。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6:52: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24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