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O二集) 1999 香港九龙 档名:12-045-0202
请看经文,三十三天偈颂第三首:
【如来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极清淨。化导众生无有边。宝髻天王斯悟了。】
三十三天第三尊天王是慈目宝髻天王,他所得的法门是「慈云普覆解脱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这首偈颂是他的讚颂,也是他的修学报告,我们应当怎麽学习,怎样落实?「如来」是我们所有学佛人第一个榜样,在事上说,他是指诸佛世尊,在理上讲是说我们的自性。换句话说,自性所包含无限的智慧德能都能够现前,都能够落实在生活之中,这个人就称为佛陀,就称为法身大士。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他的思想行为与性德相违背,这个人就称之为凡夫。所以佛跟凡夫差别,一个是性德落实,一个是完全忘失性德,除此之外,佛跟凡夫实在没有差别。
我们看颂文,『如来方便大慈海』。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提示我们,这一句是讲「果大」。「海」是比喻深广无限,如来的方便、如来的慈悲深广无尽。自古以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的爱心。我们在修学纲领裡面提出来的,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慈悲裡面如果没有真诚,这个慈悲是虚伪的,不是真实的;慈悲裡面要没有清淨,这个慈悲是染污的,换句话说,他对你慈悲是有条件的,是有代价的,这就不是清淨的;慈悲裡面要没有平等,这个慈悲是有差等的,有等级的;慈悲裡面要没有智慧,这是感情的,情就容易变化。所以大慈悲心裡头必定是具足这四个条件,真诚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清淨的慈悲、正觉的慈悲。
慈悲心落实,慈悲心起用,不但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那就叫方便。方便有多门,也就是说大慈悲心落实在自己生活裡面,我们自己生活也常常有变化。我们自己想一想,三十年前我们的社会处在未开发、半开发之中,我们的物质生活缺乏,生活相当艰难;三十年之后,我们已经进入开发的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外面环境变化,我们自己生活方式自自然然随着变化。在现前这个社会裡面,如果我们还过三十年前那种生活方式,这就不是方便;或者是在一个未开发的社会裡面,你富裕过着奢侈富裕的生活,人家看起来也不对劲。所以方便通常上面又加两个字叫「善巧」,谚语常讲的「通权达变」。所以「方便」两个字是活活泼泼,在什麽样的时代、什麽地区、什麽样的生活方式,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这叫方便,这个方式非常便宜。
由此可知,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学是活泼的,不是呆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世尊为我们的教导是原理原则,我们学的人要活学活用,佛法才能推广,才能令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在讲学当中常常提醒同学们,佛法的教学尤其着重现代化与本土化,这两句话不是随便说的,是有根据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展现的是修行、证果、得道。他修的是什麽行?只是将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断得乾乾淨淨,于是智慧就开了。凡人为什麽没有智慧?智慧是被妄想烦恼、分别执着盖覆住了,不是你没有智慧。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不是讲清楚、讲明白了吗?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断了,自性裡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他清楚、他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我过去常说,佛在经典裡面教导我们,一个心,真心,《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就是这个心;一个性,自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一个身,清淨法身。我们众生不知道,众生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佛与法身大士知道。
这次我在北京,非常难得,叶局长与文物局的张局长,两位陪同我参观历史博物馆,承蒙馆长亲自给我们讲解介绍,山东最近挖掘出一批文物,龙兴寺,凋塑之精美,让我们看了之后歎为观止。这些古物埋藏在地下一千多年,现在挖掘出来,裡面的色彩还相当清楚,可见当时是非常之鲜艳。馆长特别给我们介绍一尊毘卢遮那佛,佛身上披的袈裟,我们今天讲的二十五条衣。袈裟最上面这一格画的是佛在说法,然后裡面一格一格所画的是十法界,在我们佛家的术语叫曼荼罗,十法界最下面是地狱。你看从佛法界一直到地狱是一件衣,这一件衣穿在身上,我一看我就明白了。所以我当时跟他们大家说,他们只是从艺术眼光去欣赏画画得好,高度的艺术作品,我说这是表法,代表什麽?代表一个身,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身。一件衣裹在身上是一个身,说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大慈悲心是这样流露出来的。我们怎样爱自己,就要怎样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众生,不能分,这是佛心,这是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所以这个塑像、这个彩绘,表法的意义太深太深了!他们听我的解释,也感觉得非常新奇,佛法裡面含藏有这麽深的教学,这样深的意义,启发世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