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二一四集) 199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045-0214
请看《华严经》日天子长行第九句:
【光明眼天子。得净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慧除痴翳,法眼则净。净见法界,法界即藏」。注解的字虽然不多,意思很明显,这位日天子也是如来化身。从哪里能看到他是佛示现的?从『见法界藏』,如果不是法身如来,他没有这个能力。他自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帮助一切众生同样要证得。『净治一切众生眼』,众生的眼有问题,有很大的问题,我们都没有留意到。大乘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如来五眼圆明,彻见虚空法界。我们今天的眼出了问题,隔一张纸就看不穿,看不过去,距离稍微远一点也看不清楚,我们看到四十、五十就很多老花眼。那我们想想,佛眼能见虚空法界,这是广大没有边际;又能够看到极其微细,今天科学家所讲的原子、电子、粒子,佛都看得很清楚。佛见的能力告诉我们,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出现品》里说的。「皆有」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本具,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来就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相好,我们在《华严》看到毘卢遮那佛,在诸往生经中看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我们的智慧没有了,迷惑颠倒,能力没有了。这个地方讲德能,举出一种,「见」,六根里面的眼根,日天子的德号叫『光明眼』,单就这一根说。相也没有了,相里头最劣的应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人正认为贵相,这个相好圆满;诸佛菩萨看,这种相好是最低层次的,不是高层次的,高层次的,大经里面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我们能力为什么丧失掉了?佛给我们总结原因,不外贪瞋痴三毒,贪瞋痴把我们的智慧德相全部遮蔽,而不能现前。实在讲,无量的智慧德相我们的确是有,并不是真正的丧失,只是眼前有障碍,如果把障碍除掉,我们智慧德相就恢复,佛法教学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所以贪瞋痴是烦恼的根,佛菩萨称它为三毒,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这三个根发生出来,好像一棵大树,这是树根,无量无边的烦恼那是枝叶。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心里面都想着断烦恼,它就是断不掉。贪瞋虽然猛利,真正下手要把它除掉还比较容易,痴就难了,愚痴,佛在经上有比喻说断痴难,好比藕断丝还是连着的,你就晓得断痴烦恼不容易,可是烦恼的根真的是痴。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很清楚、很明了,贪瞋断掉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痴,藕断了丝还连着,什么时候要把连着的丝断尽了,那是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的什么功夫?藕是断掉了,不断你出不了十法界,断那个连着的丝,四十一品无明,无明是微细的愚痴,粗重的痴断掉了。微细的痴,我们常讲愚痴的习气存在,那个东西去掉不容易,这就是四十一品无明,断掉之后,这才圆满菩提,证到究竟的佛果。
《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华严经》上讲的十眼,都圆满了,这才叫「净治一切众生眼」,净是清净,治是对治。这个话说起来容易,我们今天要怎么个对治法?世尊在般若经上跟我们讲的方法,要发大慈悲心,从这里下手。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爱心。真诚的慈悲,真诚的爱心;清净的慈悲,清净是绝不染著,要用现在话,无私的爱心就是清净心,有私心就不清净;平等的爱心,没有高下,一律平等。佛菩萨对十法界的众生平等看法,决定不会把天人看得高,饿鬼、畜生、地狱看得低,没有,一律平等。为什么佛能看到平等?佛从法性上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法性,它怎么不平等?众生看十法界依正庄严何以不平等?众生着相,相不平等,性平等。这个道理古大德有个比喻,比喻得非常好,我们可以从比喻里细心去体会。古人用黄金(金器)做比喻,譬如我们用黄金,黄金的成色一样的,重量一样的,我们将这个黄金造一尊佛像,造一尊菩萨像,造一尊天人像,造一个畜生像,造一个饿鬼像,造一个地狱像,统统摆在这里,这不是十法界吗?秤秤黄金的分量一样重,价钱都相等,这不是平等了吗?你从黄金上看,价钱一样的,平等,从相看不一样,这是菩萨,看到之后要顶礼三拜;那是饿鬼,看到还骂他几句,那是什么?着相了。凡夫着相,所以你看什么就不平等;佛菩萨不着相,看这十个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我们要学佛菩萨的看法,对于十法界一切众生心就平等,平等就清净,清净心对于一切境界决定没有好恶,这个喜欢、那个讨厌,有这个念头,你的心不清净;没有好恶、没有高下,你才叫清净,叫「净治」。
我们今天净不了,就是于一切法中,我们从早到晚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总是用分别,总是用执著。分别执著也难怪你,你无量劫来用到现在已经用成习惯了。现在学佛知道这是错误的,要改,很想改,改不了。为什么改不了?老习惯,老毛病,老习气,这个麻烦就大了!大乘教里面有善巧方便,我们听了学了,可惜不会用,如果你要会用,你转变得就很快,我们常讲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不是不可能,就是你要觉悟,你要会用。佛教给我们,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度无量无边众生」,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没有,起心动念都为自己。天天念这一句,境界现前就忘得干干净净,还是处处都为自己,把别人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毛病习气重,太重太重了,三毒烦恼太重。归纳都是个贪心,所以佛教你大心一发,贪瞋不断自然就没有了,这两种根本烦恼,慈悲心把它化掉了。慈悲,念念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是悲心,慈心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得乐。众生的苦从哪来的?从迷来的;一切众生的乐从哪里来的?从觉悟来的。所以诸佛菩萨真正慈悲心的流露,真正慈悲心的落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无论是言教,无论是身教,这里头还包着意教,身语意都是教导众生转迷为悟,这就是佛法;如果他的用心跟这个相违背,再殊胜的法都不是佛法。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是消灭贪瞋痴,增长戒定慧,这是佛法;如果这个法里面障碍戒定慧,增长贪瞋痴,这是魔法,佛跟魔区别在此地。
我们每天修学要反省,我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与戒定慧相应的多,还是与贪瞋痴相应的多。你每天知道反省,那就恭喜你,你就开始觉悟了,叫始觉;你每天不知道反省,还是糊里糊涂过日子,你不是在学佛,不是在学佛你就是在造孽。世法里头造孽情有可原,打着佛法的招牌在造孽,你这个罪孽就重,比世间人要重很多倍!为什么?你是一个佛法的形象,无论是在家、出家,你是标榜的佛法形象,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跟贪瞋痴相应,果报不可思议!不说不堪设想,说不可思议。一定要懂!所以佛的这两句话我们要记住,要细心去体会,要身体力行,在力行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佛的这两句话深刻巧妙。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我们讲对事、对物,这是境;缘是人事环境,对善人、对恶人,在这里面要用大慈悲心,常常想着帮助别人觉悟。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典型,时时刻刻都在学习,点点滴滴都在学习。这是什么?慈悲心,慈悲心是真正的爱心,爱人爱事爱物,处处要给人家做好样子。为什么?你是菩萨,你是佛。我们今天虽然没有成佛、成菩萨,我们在学,学要学得不像,那你哪一年才能成就?如果学得像的话,很快就成就了。所以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
现在印刷术发达,给我们修学带来很多的便利;半个世纪以前,我们想得到一本佛书不容易。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印佛经只有三家,数量很少,品质印得很差,聊胜于无,所以对那种本子我们都非常珍惜。许许多多经论我们想参考、想读的,市面上都买不到,唯一的办法,到寺院里面借《大藏经》出来抄,自己手抄,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现在印刷术发达了,品质也提升了,人们的欲望也升高了,像半个世纪以前的那种经本,现在送人人家都不要。所以我们现在东西拿出去要精美,不论他学佛不学佛,看到这个本子他就生欢喜心,我们帮助别人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一定要印得精美,要印得清晰整齐,无论从封面、内容看起来,都能叫人生欢喜心,很重要!大心一发,不再想自己的利益,念念都为别人着想,想到别人的利益,无始劫来的贪心、贪的习气不必去断它,随着你的心量拓开了。
我常常跟大家说,尤其是学《华严》,《华严》教导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从根本解决。什么是根本?贪瞋痴是根本,要把贪瞋痴连根拔除,问题就得到解决。狭小的心量从哪里来的?从贪瞋痴来的。《华严经》上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问题才能解决。所以我们的爱心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界限,你这才叫学佛的,你这才叫大乘。「众生无边誓愿度」,上帝、神、诸佛菩萨,都是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为对象,心量狭小不能办事,只有坏事,不能够成事,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要学。所以学佛没有别的,首先把心量拓开,包容十法界,不只我们这一个大千世界,不只这一个银河系,也不只这一个华藏世界,《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海」,虚空当中像这样的华藏世界无量无边。我们要以真诚、清净、平等、大慈悲心,关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样子才能入法界,入佛的法界,才能够「净治一切众生眼」。众生眼,眼光太短,看东西看太浅了,所以要看得深、看得广、看得究竟、看得明了。《金刚经》大家念得多,如来有肉眼、有慧眼、有天眼、有法眼、有佛眼,五眼当中除了一个肉眼是色法之外,其余的四眼都是心法,都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