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工作,和睦多元文化,和睦不同的族群,和睦不同的宗教。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这个思想从哪裡来的?从《大方广佛华严经》来的,我们今天这个做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教义的落实。我们不能只在课堂裡面讲解,在自己书房裡读诵,要落实,落实就是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他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很容易融合;他有分别执着,我也有分别执着,永远对立,永远是矛盾,这就错了。我们常常要想到,诸佛菩萨随类化身,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佛没有一定的身相,这个佛就是真心。心识没有一定的相状,没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能够随类化身,应机说法,随机说法。这是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普贤十愿裡面教我们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一切众生行善、行恶都要随顺,他行善随顺他,帮助把善化成淨,更善;众生作恶随顺他,把他的恶转变成善,这叫恆顺众生、叫随喜功德。所以恆顺跟随喜是高度智慧的运用,不是迷情。妄想分别执着、迷惑颠倒随顺众生,那就不得了!随顺众生到三途,随顺众生堕恶道,那就错了,跟佛菩萨讲的随缘、随顺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名词术语一样,意思不一样,我们要懂得。十愿是大菩萨修学的纲领,所以这一句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的去学习。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有个简单的注解,「示现等者,无边品类,一毛顿现,更无来去,尤显难思」。这句话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不可思议。为什麽?因为思跟议都已经落在妄想分别执着裡面,清淨心裡面没有思也没有议。所以佛跟佛见面没有一句话说,彼此在一起都是一念不生,没有思没有议。佛跟菩萨在一起才有话说,菩萨分别执着断了,妄想没断尽,所以佛还要教菩萨,菩萨还有疑问向佛请教,这好像是有思有议。佛跟佛见面就没有思议,没有一句话说。长行我们就说到此地,下面再看偈颂:
【尔时善化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善化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一类大族群,这一类族群就是欲界第五层天,一般经论裡面称之为化乐天。化乐天天王也很多,善化天王做为代表,首先来讚佛,提出他修学的报告。这些讚颂意思都很深,讚歎性德,讚歎法门,讚歎修行的成就。文字虽然很少,只有四句偈,意思无限的深广。全经都是这个样子,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这一行文是说偈的仪规,从这裡面我们能看得到,他们将普贤十愿第一愿跟第二愿落实了,第一愿是「礼敬诸佛」,第二愿是「称讚如来」,落实了。『承佛威力』,知恩报恩。他的智慧从哪裡来的?老师教的,不忘本,不敢说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我自己有这个智慧,他不是这个说法,承佛的威力,这是教我们不忘本,知恩报恩。『普观一切善化天众』,不轻慢众生,这些众生是跟他同一个族群,同类的,都是善化天,一同参与这个法会;「普观」,统统照顾到。他今天这个报告、这个讚颂,不仅仅是承佛的威力,也是大众威德的加持,这个意思多好,这个意思多麽圆满,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才是真正止于至善。就像善财童子一样,学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除我自己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是善知识、都是善友、都是老师,华严会上人人都是用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提出三个字,真、爱、利,真诚、热爱、利益所有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这三点就决定融合,圆融和合。用什麽东西圆融和合?这三个就圆融和合。决定不破坏族群,不破坏宗教信仰,达到彼此尊重、彼此互爱,互助合作,互助合作是大利,是真实的利益。下面『而说颂言』,这就是称讚如来的落实。请看经文:
【世间业性不思议。佛为群迷悉开示。巧说因缘真实理。一切众生差别业。】
前面我们所读到的,天王所得的法门是「开示一切业变化力解脱门」,他的报告正是说明他从这个法门修学的成果。第一句总说,『世间业性不思议』。先说「世间」,世是讲时间,间是讲空间,我们现在人讲时空,中国古时候人讲宇宙,它的意思也是时空的意思。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个字,你看它的形状,三个十,三个十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实在讲它是一桩事情,所以底下是个一。从分别执着上观察这个字的意思,三十年叫一世,这是世间人的看法,而佛法看这个字的意思不一样;还是这个字,还是这个写法,佛法看三世一心作,三世是一念,一念是三世。还是这个字,体会不一样,你看这个字,你的看法想法、体会意思不相同。世间人,三十年是一世,他也没说错;佛法才看出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念三世,三世是从自性一念所现的相状。「间」也叫做界,界是界限,间是间隔,意思是一样,是指的空间。说一个时间、说一个空间,把这裡头所有一切事事物物都包括了,一样也漏不掉。这裡面所有一切活动就是业,业所依据的理体就是性。业是从什麽地方生起来的?能生一切业相的叫性、叫体。所以此地这个业,要用体相用三个字来说,业就包括现相、作用,性是体,不可思议。在本经经题「大方广」三个字,性就是经题上「大」字的意思,业就是「方广」,方是讲相,广是讲作用,三种都不可思议。
「世间」,在经文表面上来看,这个世间是指十法界;如果更深一层去观察,也包括一真法界,虚空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不可思议。不思议就对了,你就成佛、成菩萨了;你要有思有议,错了,也就是说,思是你想错了,议是你说错了。为什麽?你想你想像不到,你想的范围非常窄狭;你也说不到,说不圆满,你能够说的是一部分,很窄小的一部分。它原本是不可思议,你一定要去思,一定要去议,这就坏了。佛法的修行,诸位想想,它修的是什麽?你要是真看清楚了,想通了,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把我们的思议放下。《般若经》上讲得最清楚、最透彻,告诉我们万法皆空,一切法,包括佛法,都不可得。既然皆空,既然皆不可得,你有什麽好思、有什麽好议的?你的思议也全都落空了。所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无非是把我们思议的习气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不思议。由此可知,不思议是觉,思议是迷。《般若经》上才说「般若无知」,什麽叫无知?无知就是不思议,真正的智慧是不思议。心境俱空,俱空不是没有现相,有,相都存在,什麽是空?思议空,俱空是讲这个空,不是说相没有了,你就搞错了;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空了,俱空是把妄想分别执着空掉了,你的心清淨。佛所入的境界叫寂灭忍,清淨寂灭,一念不生,那是佛菩萨。凡夫的心裡面有思有议,心有思、口有议。诸位要晓得,真正有修行的人、有修养的人言语少,哪有那麽多废话!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言语要记住一个原则,简要详明。文字是言语的符号,写文章也是守这个原则,要简单、要扼要,又要详细、又要明白。所以我们读中国的古文,文章真是做得好,符合这四个标准。好到什麽程度?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加一个字是累赘,可以删掉,少一个字它不通。文章做到不增不减,一流的文章。我们学佛的人学过科判,用科判一摆开,就知道他的文章好不好。科判是一条线,一条线把它穿起来,废话穿不进去,多馀的;如果裡面要紧的,断掉一个字、断掉一句,科判判不下去,就中断了,所以做到不增不减。说话也要说到不增不减,好言语!废话多表示什麽?思想乱、心思乱,废话就多。心地清淨,言语就少,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从你的言行就知道你的修养功夫,能够观察到你学养的浅深。愈是修养高的人,杂念是愈少,言语也少;少,与事实真相相应,「世间业性不思议」。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应,般若无知,如来才做到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个无知还欠缺一分,还不圆满。这是真理,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为群迷悉开示』。我们在前面长行裡面读到,末后一位普见十方天王,他跟我们说,一切众生品类差别太複杂了,「群迷」。此地讲的群迷是指九法界众生,为什麽?对九法界众生,佛才有开示,对一真法界那些法身大士们就没有开示。所以有开示是对十法界众生来说的,这是佛的慈悲,这一句是慈悲。『巧说因缘真实理』,这一句是智慧。佛有大慈悲心,不捨一人,「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任何一个族类,任何不同的群体,佛普遍的应现,佛没有分别,所以佛心是平等的。应现在其他不同宗教裡面,经典上讲得太多了,最明显的本经后面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婆罗门现在在新加坡称兴都教,兴都教就是婆罗门。这是诸佛如来示现婆罗门身,那婆罗门就是诸佛如来。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你怎麽能说它不是佛法?遍行外道,那也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你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婆罗门女,婆罗门女是谁?地藏菩萨,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恍然大悟。我们天天读经,连这个都看不出来,都不能体会,还要跟许多族群、许多宗教划界限,我们这个经不叫白读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种种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宗教是一体,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化现的。所以我们礼敬诸佛,要以真诚、平等的礼敬对待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如果我们轻慢他们就轻慢佛陀,轻慢了自性。我们读佛经要明白这些道理,要能够去体会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