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O集) 2016/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330
《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三三O集经文
第七八二页 第1 「乃至十念」 至 第七八三页 末5 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乃至十念」。乃至者,从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如上之信愿持名归向淨土,下至仅得十念相续,亦定生彼国。此之十念包括㈠平时与㈡临时。㈠至于平时十念,亦有两种:一者,如前引《弥勒发问经》中佛说之十念,不杂结使,是乃菩萨念,而非凡夫念。本经所云「以清淨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即以脱尽婬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号。如是念佛,功德难思。以此为因,则临终正念现前,定得往生。但此乃菩萨之十念。二者,慈云忏主有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念佛尽十口气。一口气中,尽力念佛号,一口气尽,是为一念。此为接引事务繁忙,或勤修别法,无暇多修淨业之人。终身修之,蒙佛本愿加威,亦得往生。㈡至于临终之十念,则如《观经》所说。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总之,种种十念往生,皆弥陀宏誓中,十念必生大愿之所感。
壬二、淨念彼佛
【经】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淨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
【解】「一念淨心」,「发一念心」,与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体,真如实相之异名,亦即《那先经》谓为「最为第一」,《弥陀疏钞》谓为「全体是佛」者也。「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即「定生彼国」者,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义。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与佛智相应,即得往生也。又此一念,既已全体是佛,即此全体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应,是以「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O集) 2016/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3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八十二页,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乃至十念。乃至者,从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下面一直到十念。「如上之信愿持名归向淨土」,前面讲了很多,到这个地方,讲到最下面的、最低层的,「仅得十念相续」,这相续两个字很重要,「亦定生彼国」,定这个字很重要,语气非常肯定,念佛人下至十念都决定得生。这个地方讲的十念,包括第一个平时与第二个临时,临终这个更重要。平时,是对于一些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念佛的人,採取十念法,也行。不过这个十念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下面的注解。第一个,「至于平时十念,亦有两种」,第一种,「如前引《弥勒发问经》中佛说之十念,不杂结使」。这一句是条件,这个条件很难。结使是什麽?一般经上所讲的见思烦恼,这叫结使。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这底下给我们解释,「是乃菩萨念,而非凡夫念」,这讲清楚了。菩萨,阿罗汉以上,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见惑跟思惑,小乘人断的,各有五种,就是五大类。见惑裡面五种,第一个,「身见」。你看看六道凡夫哪一个人不是把身体看作我?对这个我非常执着,叫身见。这五种见都是错误的,错认了,假的,这不是真的。第二种,「边见」。边是二边,我们一般讲对立,相对的二边。譬如迷悟是二边,邪正是二边,是非是二边,人我是二边,二边对立了。佛为什麽教我们要把边见放下?边见放下,没有对立,这就对了。为什麽?对立是错误的。实在讲,大乘教裡讲得很好,二边都不可得,就对了。二边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要把它放弃掉,这个错误的见解。第三种,「见取见」;第四种,「戒取见」,这两种中国人常把它合在一起叫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这两种。在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在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它有因果。因果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最后一种叫「邪见」,不属于上面所说的这四种,其他所有错误的看法。见是我们的看法,思是我们的想法,六道凡夫看法错了,看错了,想也是想错了。思裡面也讲了五种,贪瞋痴慢疑这五种。这五种哪个没有?六道凡夫人人都有,纵然到天道,天上也有,比我们澹一点,还是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他也有,只是在无色界天、色界天裡面,他们定功很深,他能把它伏住,没断。如果见烦恼断了,前面讲的五种见惑断了,证小乘须陀洹果,见惑。思惑要是断了,贪瞋痴慢疑断了,证阿罗汉果,小乘人所证的。叫见思烦恼,五种见是见烦恼,贪瞋痴慢疑,思烦恼。我们每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离不开这十种,这叫结使。
《弥勒发问经》裡面所说的十念,这个十念是清淨的十念、是平等的十念、是不夹杂见思烦恼的十念。我们就知道,不杂结使,阿罗汉以上,证得阿罗汉果是刚刚把结使放下。我们一定会联想到,烦恼还有习气,习气放不下,没有那麽容易。习气要是放下了,他就不叫阿罗汉,佛经上称他为辟支佛、缘觉。缘觉比阿罗汉高一等,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习气没断;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习气也断了。他要修什麽?他要修菩萨法,菩萨法是从阿罗汉向上提升的,尘沙烦恼。尘沙是形容它多,烦恼太多太多了,叫尘沙烦恼。这裡头,善恶统统包括在裡头,起心动念都是烦恼。所以菩萨要在这下功夫,修什麽?修平等心。我们经题上讲的「清淨平等觉」,清淨是见思烦恼断了,得清淨心;平等是不分别,分别就不平等,分别没有了。染污是见思,见思断了,清淨心现前;分别断了,不再分别,不再分别就平等,菩萨修的,三贤菩萨。平等就归一,一裡头平等,二就不平等,这些概念非常重要。我们学佛能不能得到佛教导我们无比殊胜的利益,从哪裡看?就从清淨平等觉裡面看,你的心清不清淨、有没有染污。什麽是染污?眼见色起分别,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喜欢不喜欢是见思烦恼。你看看,眼睛一见,见的时候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起心动念接着就分别,尘沙烦恼;又起爱欲了,或者是爱憎,喜欢的,不喜欢的讨厌它,烦恼全起来了。大乘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这完全用真心。这是自性见,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叫了别,它不是分别,了别,了别是般若智慧。分别是贪瞋痴慢疑,是落在这个裡头,喜欢的,你贪爱它;不喜欢的,你瞋恨它,他起这种念头。
所以佛教导我们首先要看破。看破是什麽意思?对于事实真相完全明瞭,不迷惑,这叫看破。事实真相是什麽?事实真相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一切相包括实相在内。实相是真相,不生不灭,淨宗称它作常寂光。它有没有相?它没有相,了不可得。它能现一切相,心现识变。它现的一切相叫实相,通过分别现的相叫假相、幻相。《华严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境界是心现识变。唯心所现是真相,真相通过阿赖耶变了,阿赖耶是能变,六尘境界是所变,就是阿赖耶的相分、见分。阿赖耶迷了,为什麽叫阿赖耶?起心动念是阿赖耶。不起心、不动念就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识成智。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心动念,完了,迷了,无明起来了,起心动念是无明。无明是什麽?就这个字的意思就明白了,无是没有,明是明白,明白没有了就迷了,就这个意思,用一个字说「迷」了。不迷呢?不迷是明,明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