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6集下)成德法师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3/2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6B

MP3下载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我們接下來請潘同學。

潘同學:大家好,能聽到嗎?

成德法師:可以。

潘同學:其實當法師在說歡迎大家踴躍舉手的時候,學生一個念頭就是想說回應一下這句話。那也是特別感恩,這次有機會參加這樣的一個共學班,一開始的時候那一分珍惜的心還沒有在學習十幾天以後這樣子的深,因為一直有在學。但是這次學習完了以後就是深刻的體會到,像自己這樣的一個根性,確實是叫障深業重,就是聽師父老人家的教誨,或者是法師的教誨,確實不是一遍就能夠聽得懂的,是需要長時的去薰,那確實就是透過這一次再去聽以前聽過的內容,然後感受也會不一樣。那也就是有幾個點吧,以前沒有聽懂的那個道理,甚至於是法師也經常說的道理,那這一次忽然一下子感覺有一點懂了,找到了那種狀態,應該在生活當中自己呈現的一種狀態,原來這個就是這個問題,就感覺也挺開心的。

包括是昨天還是哪一天忘記了,法師在講課當中有提到一個案例,當時舉到是李班長的這個例子。李班長他一直是在聽這個四十集,但是當他自己有一個修學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其實法師當時給他的回應,他沒有感受到。那法師就說,其實四十集還沒有聽懂。那法師後來就是說到自己這樣子說的那分用心的時候,學生就是一下子反觀內照到自己,這麼多年也是做著同樣的事情。就是自己雖然在法師身邊學習,聽法師的教誨,但是就是不能理解法師的那分心。就是法師為我們操了很多的心,為我們的未來都有去著想,但是自己常常都會沒有百分之百的聽法師的話,沒有百分之百的相信師長的話,雖然在這裡學,常常還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執著,然後自己錯了還不知道。

就比方說,像今天法師講到自己,在視頻當中講到,一開始法師也是接觸到《無量壽經》,以後也是希望有這個心願專修專弘《無量壽經》。當時我們聽到採訪裡面,像黃學長他們都是很高興,說期待未來能聆聽法師講解《無量壽經》,我們一同學習。那其實法師給我們的表演就是一心一意的去落實師長的心願、師長的教誨,哪怕是自己跟《無量壽經》很有緣,但是都是沒有自己的一個執著。學生曾經的一個執著就是,覺得自己也是很喜歡《無量壽經》,然後聽到師長老人家說這一生就要專修專弘,然後我就錯誤的理解,然後就說我這一生也就是好像也沒其他的能力,好像什麼也不會,那我就學《無量壽經》,就是學這一部經,以後希望就能夠在這一部經上深入。

那法師在課程當中又開解,師長一生最重要的表演就是專修專弘,專修專弘就是弘揚淨土法門,就是給我們表演八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其實師長老人家的一生就是為佛教正名,就是把什麼是教育的佛法給我們大眾呈現出來。但是自己就是不能體會得這麼深,看也看不懂,所以常常就執著自己的那一個點上,執著在自己那一個點上,自己的修學就不能夠安住當下,心就會沒那麼安。所以這一次透過學習,就是一下子好像開朗了,然後又更加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也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從現在開始,真正的是老實的去向百分之百的聽老師的話的這個方向去努力,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辜負老師的這個慈悲的用心。

好的,那學生就匯報這些。有不對的地方,請法師、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潘同學,也隨喜她的善根,但是要修正一下,「百分之百聽師父上人的話」,我講的話跟師父上人不一樣,你們也要指正,要護念我。

《法華經》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法華經》用「大因緣」,那就是我們這一生要成就,最重要的緣就是善知識,就是明師。那現在有遇到了,那更要老實聽話,而且還得聽懂、還得看懂。那這裡面什麼?不能加自己的東西進去。比方說,剛剛潘同學在談的,「我自己沒有能力」,妳加自己的念頭進去了。本來佛菩薩要派妳做事的,妳一個「我沒有能力」,他也派不了了。所以佛菩薩安排,自己不能有念頭。「真心一法不立」,這句話誰都聽過,但問題是我們的念頭有沒有減少了?我們要往真心的方向去走,那我們走的這幾年,我的念頭、妄想、煩惱、憂慮是愈來愈少還是增多了?假如有增多,那學錯了。大乘佛法講的都是徹法底源,講得很透徹。能聽到大乘佛法也是很大的福報,我們不會活得稀里糊塗的,我們知道根本在哪。

那老法師在表演,表演得特別明顯,我們太心粗眼翳了。比方老法師說,我學習聽三十遍。老人家還做給我們看,他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報恩談》,幾個月都一直在那裡學,都拿在身上聽。老人家那時候都八十多歲了,他的修學都已經,七十三歲的時候就說他隨時可以走了,八十多歲還一直在重複聽黃念老的《報恩談》。你看多慈悲,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這個年代學習,假如你學一次就過了、兩次就過了,走馬看花、囫圇吞棗了。而且我們現代人的通病就是靜不下心,比較浮躁。這不是批評,這是客觀來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假如是在大都市裡面,那節奏很快,都一直在趕、一直在趕,那就不知不覺受影響了。那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假如浮躁不能降伏,我們聽經入不了心,這一點一定要降伏。在什麼時候降伏?隨時隨地,走路的時候「步從容,立端正」;在哪裡學習?講話的時候,「凡道字,重且舒」,講話快就是浮躁、著急;「寬轉彎,勿觸棱」,在生活裡面為什麼會出現情況?都是心有浮躁了,才會磕磕碰碰的。所以這是要擺在重視的位置,不然我們就是囫圇吞棗、走馬看花而已了。

所以老人家你看,他連表演不都是在護持我們嗎?就像我們的父母,雖然生活的這些小細節,你只要用心去感受,他每一個細節都是透著對你的關愛。像自己的母親,現在自己回想起來,都很晚了,媽去哪了?還在底下洗衣服,她教了一天的書,還在那洗衣服。吃飯的時候,她往往是最晚上桌的,最早吃完的,又去弄水果給我們吃了,都是生活的細節。早上一起床下來了,早餐已經在弄了,那不都是母親的愛嗎?老和尚的愛在哪?真靜下心來,你聽他老人家講每句話,你就感受到了,真的每一句就是生怕我們錯過了這一生得度的機會。所以為什麼佛法四大菩薩表修德?第一個就是地藏菩薩,我們心地的寶藏從哪裡開?孝親尊師。所以地藏菩薩,婆羅門女、光目女,我們要效法。

然後老人家的表演也都是應我們的機,在提醒我們。包含弘揚《無量壽經》,推展《弟子規》跟弘揚《無量壽經》是兩件事嗎?那我們不能去分別它吧?《觀無量壽佛經》裡面,韋提希夫人說我要去極樂世界,那佛先給她說什麼?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老法師說,你要往生,第一福要做到,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那第一福裡面第一條「孝養父母」,第二條「奉事師長」,老和尚說落實在《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怎麼會跟《無量壽經》不一樣?我們常常去分別它,那就是二法了,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而你弘揚《無量壽經》,是把《無量壽經》打開才是弘揚《無量壽經》嗎?那你在弘揚《弟子規》的時候,你有沒有「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你有沒有抓住一切機會「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你有沒有把阿彌陀佛的精神展現在你的弘法事業裡面?那你展現出來,不是在弘《無量壽經》嗎?你在結每一個法緣的時候,有沒有進一步介紹念佛求生淨土?「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所以成德是感覺都是圓融的,弘揚《弟子規》跟弘揚《無量壽經》它是相輔相成,它也不是兩件事情。而且老法師說的,《四庫全書》跟《弟子規》放在一起平等,甚至於你沒有《弟子規》你會講《四庫全書》,還不如會《弟子規》就好了,因為你沒有《弟子規》你會講《四庫全書》,長浮華,還不如能把孝親尊師表出來。師父這些比喻都很有意境。

那成德,我沒有預設我一定要怎樣,我沒有這個念頭,我就是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叫我幹啥我就幹啥。包含結婚不結婚,我也沒起這個念頭,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因為我有個我要結婚,或者我不結婚,我就有我自己的想法了,那佛菩薩只能恆順我了,他們就恆順眾生了。大家看,我現在假如沒有出家,我在英國漢學院要帶人也挺麻煩的,八成都是女眾,我假如現在沒有出家,帶那麼多女孩子,不是很好帶吧。所以我出家了,老人家點頭了,那這個很好啊!所以我沒有刻意去想。但佛菩薩很慈悲,有求必應,你要求也是行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但是你在求的時候,你自己也要考慮清楚。

有一個同學,他的姐姐在找工作,他姐姐不信佛,其他家人有信佛,然後就教她要念《普門品》,要念佛、要念經,然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結果他的姐姐就半信半疑,做做看,開了四個條件:第一個,要離家近的;第二個,去的單位人際關係要不錯,可能是她之前工作的地方人際關係她很困擾吧;第三個,薪水還要比之前的工作多一點;第四個,單位的飯菜還要比較好吃。結果後來四點都滿他姐姐的願,他姐姐就開始信佛了。這佛菩薩先以欲勾牽。

那同樣的,你求工作可以得工作,但是要如理如法求,你得要積累功德;求男女得男女,你要求小孩,可以感應小孩;你要求好的另一半一起修行,也都求得到,都要如理如法去求,要有信心。你看人家黃念祖老居士很慈悲,知道每一個學生要面對有學業、有事業,還有未來的家庭,不可能每個人都出家;再來,現在出家你要找一個依止的善知識、依止的道場,這個都不簡單。但是我覺得還是相信佛菩薩好,自己不操心,不然一想未來又一大堆念頭,還不如安住當下好好念佛、好好服務大眾。

黃念老他有一篇教導附在《心聲錄》後面,是「送信佛青年赴日進修博士學位」,他面對這些要留學的年輕人的一段談話。其中他說,你要選對象也要有標準,第一個,他要是個明白人,不是糊里糊塗的。所以寧可跟明白人打架,不願意跟糊塗人說話,這第一個;第二個,要善良、良善,有良善的心不願意害人、不願意損人利己;第三個,要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招數(這個對女眾就很重要了,女孩子,這男孩子口才好,一逗妳,妳很高興,妳就吃了這個糖、吃了迷藥,所以不能是油滑的,要誠實的);第四,要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係也要正派。這樣的人挺好,就是要重德行,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就剛剛這四個條件重要。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沒有了,十全十美的是聖人,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大家注意,這一段話是幾十年前講的,這可能三四十年有了。我們的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於修持有極大的便利。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於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接著他還語重心長交代,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大了,他幫你一把,在最關鍵的時候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了;他拖你後腿,你就往生不了。

所以大家要信佛,佛菩薩是很慈悲的,有求必應。我們常常在自己的念頭裡面繞啊繞啊,繞出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出來了。我們接下來請方同學。

方同學:法師好,大家好。

成德法師:妳好。

方同學:末學身邊有一個事情,就想問一下法師。就是一個小孩子,一直聽老法師的一套,自己帶這個小孩子,現在今年已經十六歲了。因為兩夫妻都是在幫助念佛堂,他自己這個小孩子女孩子就沒有去上,外面都沒有帶出去,就自己家裡面帶。然後都是讀《無量壽經》,然後背古文,還有時間就是聽經、拜佛,然後做一點家務。還有她就是都沒有跟別的小孩子一起玩。再還有就是她會孤獨什麼,她就會養一些小貓、小狗,跟她一起作伴。大概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情況,現在就是已經也十六歲了,就還是一直帶在身邊。

還有一件事,就是看到像法師講的夫妻這一塊。夫妻這一塊,學佛,我就是看到很多兩夫妻,一個學佛,一個沒學,大部分都是女的有學,男的先生都沒學,就是看到前面沒學的時候,她們都會跟末學講,前面的時候還會跟先生出去散散步,有時候還會這樣子;後面學佛以後就沒空了,就執著著要聽經、要幹嘛,然後就沒有這些了,就是說新衣服也不買了,吃素食更不要說的,都受不了。因為有的是她先生還是領導什麼,她自己也在單位,就感覺可能,在我的看,就是邊上的人就說,應該不是這樣子學佛,給人家一種好像很害怕的,這種是不是……?這樣子一個問題,請法師開導,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第一個問題,這個小孩自己在家學習多少年了?

方同學:她從小就是都是在自己帶,十六歲了,都是這樣子帶,前面可能二三歲的時候有去常州那邊,去了一年後面就回來,就都沒出去了,都自己帶著的。

成德法師:好,其實這兩個問題我們還是回到一個心上,就是學佛最重要的是放下執著,而不能因為你聽經了,把聽的道理產生了一個新的執著點。因為一執著,考慮事情都不全面了,我們說做好事就強勢了,這是好事,就強迫對方要接受了,你看不是都是產生執著點?那一產生執著點,身邊的人就有壓力了,這溝通就會有問題了,孩子或另一半有些話都不敢跟我們講,因為講了沒用。所以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應該都能夠溝通很順暢,因為學佛的人隨時能夠恆順眾生。你比方說這個女孩,你看她養貓,這不都是從這個行為都已經看出她內心的狀態了嗎?她畢竟還是個小孩,你不能以你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她。這個還好,這個孩子我看性情還不錯,假如性情比較剛烈一點,早跑掉了。太多這種十七八歲上下的孩子,就是父母都太控制要求,最後他們都不想走這個路了。在講課的老師也是一樣,我看了不少,一直逼孩子。私底下比孩子年齡大一點的姐姐去跟他談,「我以後不到漢學院讀書」,這是他孩子內心的心聲。我們逼得孩子父子有親的溝通都沒了。

我們剛剛一開始放這首歌曲,其實我一聽,首先我們從事教育有一個使命感,我們要振興師道。師徒如父子,對老師還有什麼話很有壓力不敢講,這個我們當老師的也要反省,師徒如父子了,還有什麼不能講?其實人經歷很多事慢慢就體會,緣分是絲毫勉強不得的,你愈勉強愈適得其反。這在五倫關係裡面都一樣,看起來我們是為對方好,可是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強求、控制,最後都適得其反。我們得經一事長一智。

這個假如妳跟她的父母很熟,去請他們好好求觀世音菩薩,感應一個很好的讓孩子修學的環境。那種年齡還是需要同儕,但是也要這個團體的學風、道風比較穩定。那他父母護持道場,把這個功德迴向,來護持他女兒之後的修學的路。再來,更重要的,她的父母能不能在過往當中看到自己的執著點,進而去調整,這樣他跟他女兒之間那種相處的隔閡才能化開來。這個不能要求小孩,她才十幾歲,都要父母自己先轉變。但是大家不要給我聽執著了,都是父母要先轉變,到我們就不一樣了,我們已經四十幾歲了,一定是我們先轉變,不能要求父母。你說,法沒有定法吧,但裡面都有人情事理。我們的父母都六七十、七八十了,他們年紀這麼大了,你去要求他轉變,太苛刻了。應該是我們先轉,我們先順,孝順孝順,順到讓他很歡喜,他一高興了,我就聽我這個姑娘的,我就聽我這個兒子的,就對了。

再來,您敘述的這個學佛的,這個就太執著了。敦倫盡分,因為她這種轉變,她的先生可能也理解不了。為什麼印光祖師特別強調「敦倫盡分」這四個字?有道理,不然我們就會著在相上叫精進。一著就不是真正精進了,一著就跟佛法不相應了,你哪怕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那也不見得能受用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很擔憂,他說以調伏習氣為精進,又怕我們著在相上的精進了,我們的習氣是不是真的有調伏?你看祖師都很慈悲,這夏老說的。印祖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李炳南老師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你不能讓你的親戚朋友都覺得你這個人怪怪的。「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用菩提心來處事待人接物,「要在行解相應」,你不能聽一大堆理論都沒有落實。落實在哪?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家裡面有沒有愈來愈和諧了?親戚朋友有沒有愈來愈歡喜能跟你相處?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我們能恆順這個世間,但自己不要執著就好了。你也可以穿得很莊嚴,穿唐裝很莊嚴,帶動穿衣服的風氣。穿衣服也是佛法,你不要穿得讓人家覺得你怪怪的,都不敢接近你,那不是很奇怪嗎?師父說要和光同塵,你一下子就鶴立雞群了,人家又不能理解,不是對佛法產生一種誤會嗎?

謝謝我們方同學。好,還有沒有同學要分享?可以舉手。現在不是練禪定的時候,大家法要用對地方,現在都沒人舉手,那修成禪定了,這個用錯地方了。好,我們請范同學。

范同學:老師好、大家好。學生是想剛才聽到方學長的那個分享第二個問題,學佛那一家人。學生有些體會,是因為學生家是穆斯林的一個家庭,之前學佛的時候,學傳統文化也走入一些誤區,也是在穿著上有不太好的不足點,就感覺那個樸素,自己用自己的想法,覺得那叫樸素,其實是給自己那個執著點,就是用來掩飾自己的那個非法。但是後來學了老人家的佛學問答,還有法師講的哪堂課中的不記得了,但是裡邊就有講到有一個居士去提問,問老法師,我們學佛人能不能戴首飾還有化妝?老人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只要沒有那個貪心,我們也表一個莊嚴相,要表法。後來也是這一句話就是很肯定的是幫助了學生,學生就開始買一些衣服,然後繼續去陪伴先生一起外出,在穿衣這個方面就改變自己。

有一次先生就講學生,說妳看妳現在都像斧頭幫的幫主,頭髮弄那麼短,然後穿的衣服那麼素,人家要看妳學了以後,那天底下誰還去學?這一句話對學生挺有刺激感的,感覺一個針扎了一下的感覺。後來學生就想,在家裡邊,先生也是感覺他是一把銼,學生的稜角比較多,他就用這把銼來銼學生的一個稜角,在這個生活當中就感覺先生提出來的一些世間的要求,學生就來陪伴他一起去做。因為老人家當時也講了,佛法不離世間法,然後還講到白衣在家的那個樣子,要不能不僧不俗,尤其是女性,把那個頭髮要不就弄得短短的,然後穿上居士服(女眾居士服)來回出入,讓人感覺到很奇怪。雖然學生沒有那樣打扮,但是穿衣的顏色方面,現在回想起來有一點怪怪的。現在感覺先生應該是百分之九十,好像自我感覺良好,百分之九十是滿意的。那麼也是在老師的提醒下,在團隊當中也要記得常回家,在家裡邊要敦倫盡分。學生也是希望自己能夠真正的聽老師的話,然後敦倫盡分,照顧好家庭和孩子這方面。以上就是自己在這方面的一點點的感受,請法師能夠多多批評指教,還有方學長。

成德法師:謝謝范同學。我們這個大家庭心與心交流,你有寶貴的經歷都要一起供養出來,不能吝法,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可以提供大家參考,不然會得愚痴果報,不能吝法。

謝謝范同學的分享,我們還是要能念念去感受別人的心,體會別人的狀態。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不難受,人不知而不慍,但是我們要去理解別人,因為我們要行菩薩道,菩薩所在之處要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你首先要能理解別人,你才好講話懂得順人心,生活當中理解他,才知道怎麼去照顧人。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我執要不斷的淡,不能讓它增長。你再用功,結果實質上我執在增長,那就學偏了。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都要別人順我,那也是我愛;我慢,傲慢;還有我痴,愚痴了,不理智了,感情用事了。

謝謝范同學。還有沒有同學要分享?

張老師:劉學長舉手了。

成德法師:好,有請。

劉同學:阿彌陀佛,法師吉祥,各位家人們吉祥。

成德法師:大家好。

劉同學:學生分享一下,針對於方學長說的這件事,學生就是比較像法師所說的鶴立雞群的那個人,就是我執比較重,而且也是我慢,所有法師說的,學生都具備。學生以前就是在穿著方面是非常注重的,突然學佛了,斷了之後,媽媽也說,這怎麼一下子變成比八十歲的老太太還什麼了,也不穿了、也不抹了,高跟鞋也不穿了,所有的那些貂也都給掩埋了,就是都不穿了,就一下落差非常非常的大,就是非常不理解,就特別特別的執著,大家都不理解。

後來聽法師講經,特別是去年這一年,就開始慢慢的知道放下了。因為執著特別嚴重,精進是很精進、很勇猛,但是自己執著到那個點裡頭的時候,把家人都嚇到了,他們特別不理解,日中妳只吃一餐,那是出家人的事,妳在家怎麼能這麼做?後來我們這裡有一個法師,他說,「那我到道場去了,做教職人員」,你說我師父都不能日中一食,「我要吃飯的時候,那妳吃不吃?」我師父都沒地方擺了。後來學生一看,那天剛好跟法師通完話,我就知道我這個我執非常非常的重,後來那天到法師那最後學生就說,「法師您吃」。他給我吃東西,我剛開始是不吃的,怎麼都不吃,就是不吃。法師那天我們溝通完了之後,學生就到那了,我就開始,他給我,他說:「妳能吃了?」我說:「能吃。」因為最起碼孝親尊師這一個恭敬,法師給我吃那我就吃了之後,他覺得,「啊,妳放下了」。當我放下的時候,我就感覺特別輕鬆,要不我就覺得心裡特別不自在。你有這個執著的時候,心裡是一種特別扭曲的那種感覺。當時我跟朱會長一起去的,上法師那。所以他說,那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相處之間就沒有隔閡了,妳總用妳的我執,有這個命令,我就很難跟別人相處了。

所以學生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特別是強制這個心特別特別的大,就是總想控制別人,這種我慢可能是,就總想控制別人。但今天法師的開示讓學生心裡一下亮堂了,把學生的事情也解決了。方學長說的這個事情,也是學生曾經特別願意犯的這件事情,就是妳這穿了好衣服,不消我福報了嗎?這不行,我可不能穿。所以當自己放下的時候,臉上也不會像以前那麼執著了,就是笑也不會像以前,笑也瞅著很假,就是強制的那種笑,而不是發自內心放下的那種笑,它是不一樣的。學生就能體現出來,就是別人感受不到,你自己內心深處的你那個真心,你是能感覺到的,因為你沒替自己著想。

就像學生之前頭兩天我們小組分享的時候,也跟他們分享了一件事情。因為從小家裡就是告訴學生不能佔別人家便宜,要吃虧,那時候不懂為別人著想,以為就是忍一些事情,很多。學生之前有一次做生意,以前做金融生意,都是拿很多的錢,但是剛好是跟一個也是社會上的人做交易,十五年之後,學生碰到他的時候,他說妳第一次到我們那,我們是做了要殺妳的計畫的。因為我拿了三百多萬現金,一個小女孩二十多歲到他們那,他們家裡所有的計畫都做好了。當一次一次他給學生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學生都滿足他,無所謂了,我的錢最後他還是一半錢不能給我帶走,給我的貨也不能給我。我說,那你就放在你那再收吧,我們以後還要長期做生意。他說就因為妳那種真誠,我們感動了,我們沒殺妳,妳知道不?那當十五年之後,學生到他們那,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他跟我說這個真話的時候,那學生才知道,原來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媽媽、姥姥姥爺教給學生的,給學生換了一條命。所以當法師跟我說這個真誠心的時候,我當時就是沒有體驗到,後來學生突然想到這個事,原來那個時候就是認為吃虧沒有什麼事情,吃虧就吃虧點,讓人家多掙一點,人家很辛苦,付出那麼多的辛苦,就讓人家多得一點。所以通過這個事,學生就更能理解老法師講的事情了。所以今天對這個事情學生也做一個分享,有不到之處請法師批評指正。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劉同學的分享。所以古人說吃虧是福,還是很有道理,這個善心可能可以轉化一些惡緣。再來,佛法是心法,所以修行是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去修。其實我們對人有要求的時候、有控制的時候,這個念頭貪瞋痴慢疑都在裡面了,這我們要看得到。你比方說我學佛了,一些衣服好像就都放起來了,不穿了。當然有一些衣服穿了對社會風氣不好,那當然別穿了。這個大家都要去辨別,因為我們很容易變成什麼?一下要麼太過,一下又不及,太過跟不及都是執著。所以佛法強調是讓我們放下執著,我們不能在佛法的因緣當中又產生新的執著。所以老法師說,佛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不是換對象去貪瞋痴。就好像《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佛法也不能貪,所以貪不能換對象。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當我們把一些比較好的衣服都收起來了,我們的心念是什麼狀況?「希望別人把我當作我修行很好。」這不是還是名聞利養嗎?這不是還是很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嗎?那這個跟我們還沒學佛以前在世間的這些心態,不是差不多是一樣的嗎?那不就是換對象了嗎?學佛最重要的,我執要放淡,所以當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你都能考慮到你另一半的感受,考慮到身邊人的感受,你才是在把我執放淡。生活中的小事,你真正去把它深入去觀照,才能看到問題點,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而且我們都是老法師的弟子,老法師到底是怎麼講,又是怎麼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一學佛,其實還是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一談到老和尚就痛哭流涕,但是事實上在做的時候也沒照他講的跟他表演的,都是情執起作用。哭為什麼?情感換對象了。女人情執都重,都想要找一個依靠,看到老人家無私無我,也是一種心理的寄託。不能換對象。用情執跟善知識學不到東西的,情生智隔,所以是要依教奉行才對。老法師講經,我不知道你們聽過沒有?沒有聽過那不能怪你們。老法師說他持午,他到台中蓮社去的時候持午,結果李炳南老師晚上拉他去吃飯。你們聽過沒有?這到底是在啟發我們什麼?你可以持午沒有問題,可是你該開緣的時候你要開緣,不然你又變成一個執著了。所以李炳南老師說,你這樣不能度眾生,你要修大乘佛法,眾生歡喜要邀請你的,這個時候你要開緣,去跟他結緣,去給他講佛法。不然人家都很擔心你了,人家持午了,他不好意思找你了,這緣就沒了。現在眾生好不容易找你,挺難得的,大家都忙得要死,他還特別要請你吃飯,你就可以給他講佛法了。所以師父的話要聽懂,就是不能執著,我們的念頭時時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時間也差不多了,有沒有哪一位同學今天沒分享會睡不著覺的?因為剛剛說不能惱害眾生,想說再問一下。

趙老師:法師,剛剛譚學長有舉手。

成德法師:不然我就不強你們所難了,一直要請你們講話,這樣我就強你們所難,要放下控制的念頭,我剛剛才告訴劉同學而已。好,譚同學請。

譚同學:法師好,大家好。法師,學生有一個問題,就是最近在聽家人們分享,談到了往生的事情。學生想到往生是大事,但是沒有做好準備,最在眼前的就是父母年紀都大了,那如何往生,如果往生了應該怎麼辦?因為沒有學過相關的要怎麼做,如果突然業果來臨的話,就感覺自己一定會手忙腳亂的,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在想豫則立,這個事情今天突然一下想到,想到了以後,現在當下是否要去做一些準備?了解一下相關的一些事情。就這一個問題想向法師請教,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譚同學。佛門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看清人生是無常,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無我就是你做不了主,無常就是隨時會有變化。所以我們面對自己,甚至於是面對父母,父母比我們年齡更長,都要有警覺性,面對無常來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所以這個我要跟譚同學道歉,還沒有安你這個心,所以今天結束我會發資料給大家。老人家曾經針對一本印光祖師有鑑定過的書,然後老人家還親自在這個書上畫紅線,就是專門談往生應該怎麼做,裡面也都是依據印光祖師的一些教導。那個書叫《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寫得滿仔細的,好好看一下。然後再善巧的跟父母交流,因為這種問題也要顧及到老人家的感受。這個都有善巧方便,比方說親戚朋友有年齡比較長的,或者也出現生死問題的,可以藉由這個話題,很自然的談出來。你不要直接就要跟父母談這個,也要看他的接受度,他會不會覺得你怎麼突然……甚至於有一些人一般人不了解佛法,你一跟他講念阿彌陀佛,他就覺得是要死了嗎?他可能有這些先入為主,沒有人給他講清楚的,這個都要去能體恤到父母,慢慢慢慢的去引導、去交流。好,謝謝譚同學。

時間到了,我今天要很好的檢討一下,我這個做人有問題,為什麼?怎麼都沒有人要跟我講講心裡話?所以我這個做人太失敗了,我待會結束之後要好好反省一下。謝謝大家,把這個交還給趙老師。

趙老師:謝謝法師,感恩法師的慈悲教誨,應該是大家聽了您這些開解都有所體悟。看到這個時間的情況,可能也考慮到您要休息,這是學生的一點感受,也不知道對不對。法師剛剛也是重點教誨我們,就是在境界當中隨時要清楚自己的狀態,也能夠了解到他人的一個用心。從跟我們的父母、家人、團隊的一些同仁的相處當中,都是歷練自己,提升自己轉念的功夫。同時也把師父的這些寶貴的教誨,都通過我們實實在在的一個力行和落實,讓大眾很歡喜接受,就是能夠心嚮往之,那我們每一個當下都可以做這個弘護正法的工作。非常感恩法師這麼細膩,用簡潔明瞭的指導,也非常感恩我們各位學長的這種好樂正法的分享,還有提問。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我最後再補充一下,大家看我們趙老師都是善解人意,這個我就要向他學習,你看他就能體恤到大家可能是覺得這個時間快到了,讓成德不要太累,要休息,他隨時能看到人家的善良。再來,成德剛剛講的也是實話,大家都沒有心裡話跟我講,這我要檢討。就是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反省點。其實一葉知秋,你不要小看一件小事。就像最近我們漢學院的學生他在論文、口試,他在寫論文的過程出現的種種的點,我說大家假如能從你寫論文的整個過程靜下心來體悟,你會受用終身,這裡面基本上所有你以後要成就一個事業的做人做事態度都在裡面了。我們現在變成什麼?聽經才叫學習。其實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第一個,沒有人跟我講心裡話,這個我要反省,就是一法;再來,假如我們很多年的法眷,情感都不能很自然的互相溝通交流,這也有點怪了,這又是一個點,這個又很值得我檢討了。這身邊也最起碼有不少我們廬江的老友了,跟著團隊也都十幾年了,或者在這個道上弘揚文化也都十幾年了,在這個時刻,他們心裡還有顧忌什麼,不然也跟我談談二三句這個心裡話都可以,所以我這個家文化的經營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我要好好檢討一下。

謝謝,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10日10:20: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