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6集上)成德法师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3/2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6A

MP3下载

成德法師:諸位家人,大家吉祥,阿彌陀佛。剛剛我們聽到這首曲子,尤其裡面歌詞提到的,「老師啊是一盞油燈」,我們就想起李炳南老師他的一首詩,「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所以師公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榜樣。那師父上人也秉持師公的精神,教化也是持續不間斷六十多年。我們講過課都能理解,開口神氣散,講課還是要費氣力的、耗氣的。而老人家是長期講學,有時候飛到美國,時差還沒有調,就直接到了講課的現場,有時候一講就是八九個小時。那時候在美國還是站著多,我們看像《阿彌陀經要解》,都是站著講的。所以事非經過不知難,那老人家講學六十多年,也耗了不少氣力了。

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因為遇到師父上人,我們才知道傳統文化、佛法的殊勝。就像《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提到的,「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那我們就很難不隨波逐流,在財色名利當中打滾。自己也常想,沒有遇到老人家,現在還在不在世間都是一個很大的問號了。當時候在二OO四年剛好在香港分享課程,有把錄像發給在澳洲的師長,我聽同修們說,當時候老人家一看,就說:「這個是短命的相。」因為老人家閱人無數,看了就能體會。就像李炳南老師當時候看到學生福報不夠,勸他們要弘法、要積累福德。所以也是可以回想,沒有老人家的教導,自己決定是隨波逐流的。三善道消福報,消完了,在消的過程不可能不造業,造的業都是三途的種子。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這些都是大修行人教導我們的,這些慈悲懇切的話,我們不能因為太容易獲得,慢慢變得不敏銳了,警覺性還是要很高,這每一句話都不容易得到,這都是他們一生修學積累下來的閱歷、智慧。所以那五千劫下去了,還得了!

所以要有世間師長才知道禮義,有出世師長才能了解脫離輪迴的佛法,不然我們也只有一條路,所有的人從生下來注定要走的路,就是走向死亡。唯有明師受戒,我們聽師長、聽傳授給我們出世法的老師,我們才有可能解脫。「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而且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老師這麼重要,但老師也不好找。所以我們能遇到師長,真的是很大的福報。我也常常跟同修們共勉,我們遇到老人家,是我們當生成就的機會到了,因為往生就是作佛了,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

差不多兩年前在香港,陪著老人家散步,老人家講了一句話,「我們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永脫生死輪迴」。我們現在不靠這個法門,辦不到了。佛在《大集經》上很慈悲的提醒我們,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其實要聽佛陀的話都不簡單,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黃念祖老居士又說了,他老人家很懇切,他說:「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淨土,這一生了脫生死不可能。」我們聽到黃老這個話,能體會到他的心嗎?生怕我們走彎路,那個彎路一彎回來,頭髮已經白了,牙齒也開始掉了,想精進也開始打瞌睡了,這個時候才認知到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怕比較晚了。他們真的都是「警眾太殷勤,曾無間寸陰」。黃念祖老居士晚年身體也不好,但那工作量好大,還在註解《大經解》,一天還有固定功課,一天佛號三萬聲,老人家說了,「我是生死的凡夫,就不能不重視修行」。

這些善知識他都是入了境界的,入了境界都用真心,每一句話都非常慈悲。我們現在媒體發達了,要拿到這些法寶(他們的講經)容易,但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我們得神交善知識才行。聽話有用耳聽、有用心聽,還有用神聽,神交善知識、神交古人。為什麼《了凡四訓》會說「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那就起感應道交了。印祖又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其實我們都可以勘驗,我們對善知識的誠敬心,是剛學的時候比較強,還是現在?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了。而且《華嚴》也提醒我們,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假如對師父上人,聽他的法語沒有這種如貧得寶的心,比較沒有那麼恭敬了,那在其他的地方,處事待人接物,是進還是退?因為我們都是用的同一顆心。

我也看過,很激動,告訴我說,他夢過老人家多少次了。其實太強調這個,就很容易著相了。佛門修行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要離一切相。常常還要去講給別人聽,那已經自己著了。我也曾經遇過一個單位的負責人,拿了一本照片,相冊,說我們辦班有哪一些瑞相,他一張一張給我解釋。其實我們看了都有幾分擔憂,只要覺得是瑞相,一著,就會受群邪,一有執著,魔得其便,都不能執著。常常強調夢到,有時候我們的感情愈來愈深。我們要了解,用感情要跟善知識學習是很難的。我見了不少,感情起作用了,跟著老人家變成什麼?爭寵、爭表現。老人家是來度我們出輪迴去作佛的,我們把這麼殊勝的緣分變成搞情執,你說冤枉不冤枉?善用心,緣分愈來愈殊勝;不善用心,最殊勝的緣還變成我們墮落的緣。所以佛門這個善用其心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心生則種種法生,我們心善用了,依報隨著我們這個正報就不斷轉動了。所以我們學習隨時都要歸零,才有那種如貧得寶的心。

那包含老人家也常常說,他是因為《華嚴經》,老人家講《華嚴》講了也有幾十年了,他最佩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思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修什麼法門?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然後整個《華嚴經》末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老人家其實就是以他的表演勸我們別走這個彎路了,直截了當。「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是最快成佛的方法。「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所以海賢老和尚也給我們表法,老師一告訴他念,他就念了,老實、聽話、真幹,成就很高。

那成德自己也是著相了,從二OO三年到了海口,人家稱我們老師,我們不知不覺就著在這個相了。後來差不多十年左右,差不多二O一二年、二O一三年,剛好在分享《群書治要36O》,裡面「務本」的句子最多,因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當時候讀到有一句教誨,「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兒子當不好了,要把爸爸當好不大可能;「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下屬都當不好,不大可能能當領導,這是一個基礎,我們帶底下的人就是帶他怎麼當下屬,我們自己都沒有當過,怎麼當得了?第三句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我們先懂得怎麼事奉人,才知道怎麼來培養、訓練人。我當時候真的分享這一句的時候,背後都流冷汗了。因為自己就想,知為人學生,然後才可以為人老師,但自己在因緣當中,並沒有深刻認知這個務本,就在因緣當中迷失掉了,我自己也沒有好好當過學生。從那個時候開始,盡量有機會就到香港去親近老人家。那這一點李越老師做得好,她還從這個《弟子規》裡面挑出我們為人子、為人學生、為人下屬,常常會在境界當中要提起的這些態度、行為,有七個及時。因為我們常常看、常常能對照,能把這些基本的態度扎穩。自己一對照,我自己還差得遠。

所以面對還是有人會稱呼我們老師,以至於像成德現在是出家,有人會稱呼法師,那是他們恭敬三寶、恭敬老師。我們面對他們的信任,我們就有一分責任,但我自己也要有我的自知之明。從明師受戒,明師是過來的人,老人家是傳統文化最後一代。我們認知清楚自己的程度,我們才不會在緣當中迷失掉。那成德跟著大家一起跟老人家學習,充其量可以陪伴大家一起學習。像我也跟漢學院的同學講,那成德最多是陪伴他們兩年。但是我不會懈怠,我也得要努力,好好再提升,看爭取能不能陪伴他們更久的時間,因為他們以後面對的境緣挑戰也不小。

包含我們在座的諸位家人,老人家已經提醒我們,給我們打預防針,做心理建設了,我們這個年齡弘揚文化的難度,比他老人家是十倍、百倍的難度都不止。這個是告訴我們,遇到挑戰是正常的。而我們聽了這個法是警覺性要很高,不是生起恐懼。假如生起恐懼了,那不是因為這句話,是我們的性格裡面很容易產生負面、容易產生憂慮。其實我們都是在經過每一件事之後,更了解自己的性格,更了解自己想法、看法、做法上的慣性。看清楚了,這個是煩惱,這是分別執著,不覺本無,我要把它放下,那就受用了,一放下了,自己的煩惱就輕了,智慧就自然會比較增長了。所以假如老人家哪一句話讓我們產生擔心、恐懼,那我們已經會錯意了,老人家每一句法語是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所以連跟著老人家學,都要善用心。所以老人家也提醒,不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了。

我們這一二個禮拜,也可以感覺到大家很用心學習,也很惜緣,在小家庭當中,也都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也體會善友為依的重要。今天也是大家庭心與心交流,也歡迎我們家人們踴躍來分享。我們首先請張同學。

張同學:尊敬的法師、諸位家人,大家下午好。學生這邊是在上一週的學習當中,自己就有幾個問題,本來週一的時候想請法師開示,然後沒有輪到。這幾天的學習,自己又有一些新的認知,然後希望給大家匯報一下,然後也請法師給我們開示。

第一個問題就是,自己一開始對「相信佛菩薩的安排」這句經教,在生活當中去用的時候,有時候會感覺到,當下面對那個緣分,自己心裡知道是要相信佛菩薩安排,但是實際上遇到事情的時候,不知道到底怎麼樣才是相信了安排,就是可能有的時候自己以為相信佛菩薩的安排,但是自己做的那個事情是攀緣的事情。後來這幾天的課程當中,學生就慢慢的領會到,好像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是自己不操心,就是可能一件事情它是順其自然的那樣子去完成了的那種狀態,然後自己心裡面沒有特別多的起心動念,就是每個當下都能夠比較安住,然後也能運用經教,在一些緣分裡面去做事的時候,是相信佛菩薩的安排。這個地方就是稍微比較理解到了。

然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發心的問題。因為學生這邊來到學校也很久,有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對自己的發心,突然就覺得發心很小,然後就有一些壓力,有的時候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就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發心啊?然後上午的那個訪談裡面,學生就聽到有一位家人好像問了相似的問題,然後自己就聽到法師說,法師一開始就沒有懷疑,但是就是通過愈來愈修學,就走得更堅定了。然後學生就理解到說,自己應該是,雖然現在發心可能不夠特別的大,但是就在自己現在這個當下要更努力、更精進,然後不要懷疑自己,然後就是把這個心量能夠愈來愈拓寬。但是自己面對這個壓力,要把這個壓力不能像法師剛剛說的變成負面情緒和憂慮,要知道這是自己的煩惱,然後要把它轉成一種動力。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在團隊裡面,有的時候偶爾也會遇到同仁,其他同仁會有這種對自己發心可能也是有一些小小的動搖的時候,自己知道應該是要反省自己德行可能不夠,但是自己也不知道具體應對上面,自己又應該去盡一些怎麼樣的本分。這也是一個發心上面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法師之前也講到,就是說有真正父子有親的這個天性能夠出來的時候,然後自然而然的就是對師長的這些教誨能夠領受到,就會像那樣的天性一樣去完成師長的一些心願,那是真正從內心出來的一些東西。學生就有的時候感覺到,和長輩溝通起來好像就不是特別通順,有的時候自己表達一個東西就感覺,好像不知道是自己沒有表達好,還是怎麼樣,就感覺長輩好像聽了也沒有特別懂。然後學生自己心裡面有的時候也不是特別能夠,就是長輩會給講一些道理,自己又感覺不是很契機,不能接受,自己就覺得不是特別會溝通,所以就……然後這一次的班程裡面,也接觸到家庭其他的哥哥姐姐們,他們的那個介紹,自己就感覺他們就比較自然,然後就會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和父母的這個連根,尤其像我們在團隊裡面,這個連根到底應該怎麼樣連?或者是不是也可以偶爾短期請一下假,還是……這個連根的問題,自己感覺不是特別懂。有這樣一些感悟和問題,想請法師開示。

成德法師:好,謝謝張同學的問題。《弟子規》有講:「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是一個很難得,也很重要的學習態度。但佛法講,不能執著,就是不要把問人又變成一種執著,因為執著在哪?變依賴了。比方說像成德,我初學佛的時候,沒人可以問。那當然,每個人的緣不一樣,我旁邊沒有比我修行早的。母親雖然先學佛,但是她主要是念佛,教理方面,我們是因為接觸到老人家了。但是相信老人家的教導,所以只要有遇到一些境界了,有生一些煩惱,就聽老人家講經差不多十五分鐘左右,自己的心念好像就轉過來了。所以這是成德的緣。

所以我現在也建議大家,遇到想不通的事了,第一個先用老人家教我們的經教來思惟,八正道裡面有正思惟,想一想可能就想通了。這是一個方法。就好像剛剛張同學一開始說的,她第一個問題,她是聽經的時候自己解答了。有時候自己心靜下來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會自己可以想通。假如自己用老人家的經教不能想通,那就可以打一些相關的字,看老人家的佛學問答有沒有這個解答。你現在拜這個網路之賜,我們也可以善用這個工具。那這些方法都用了,還是沒有解決,那當然可以請教你依止的老師、依止的領導,來請教。那當然,領導也好、老師也好,也要依經教、老人家的教誨來護持年輕人。那當然,我們佛門常說契理還要契機,「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我們修學也很容易理論講得太高,那實際好像也不是很好落實。我們要了解佛法是管用的,管用就是能解決問題,能解決當前的疑惑、煩惱,這才是對機的。我們中醫講藥到病除、對症下藥。

剛剛第一點,其實相信佛菩薩安排,要安住當下。其實應該大家有印象,前年,應該是兩年前,老法師跟成德教導,是佛菩薩祖先承擔,我們最重要把心用對,要愈學愈簡單。事實上心用對了,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心用對了,境界慢慢就會轉變、會改善。所以我們是學生、我們是下屬,我們心有疑,隨札記,去請教,但我們也要注意態度。那領導跟老師,我們雖然在這個因緣當中,我們也要觀心為要,我們的念頭裡面有沒有控制?有沒有要求?這個都要很謹慎。其實我自己在帶漢學院的同學們,他們的善根不見得比我薄,福德因緣比我好得多。就看因緣,他們有些三四歲、五六歲就開始父母就護持他們,成德也是二十多歲才開始學的。所以一直在跟大家強調不能住相了,你一住「我是老師」了,那就把孟子說的好為人師的習氣調出來了,這樣反而我們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可貴的地方了。我們見了不少傳統文化單位,都是領導、老師用壓的,最後他們變成什麼?厭惡傳統文化,不要跟我說傳統文化了。傳統文化應該是給人如沐春風,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其實傳統文化本身沒有問題,是我們的控制、要求會不會因為這個傳統文化的緣而增長?

所以蕅益大師說「淨社銘」,末法淨土宗修學四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觀心為要」,觀起心動念這個根本是最重要的。我們傳統文化講情理法,古人留下這三個字,一定有他的深意的,愈親的,不管是家人還是團體的法眷,也都要顧及情感。像家庭裡面,說家人要講情不能講理,講理氣死你。你看夫妻互相講道理,你看講不講得成?但是講情是顧及彼此的情義、恩義這些部分。但是也不是搞情執,大家聽什麼都不能執著了。

我們去觀察,家庭父母和合,家很溫暖的這種環境,孩子他就比較陽光、活潑、開朗,很喜歡幫助別人;假如家裡夫妻就吵,他也很怕回家的,他就比較容易悲觀、退縮。這個不是對錯的問題,因為一切法因緣所生。最近我跟很多人都在交流,都是成年人了,都跟我差不多年紀,都說我媽媽很強勢,所以他從小就覺得比較壓抑。我講這個給大家聽,是我們有沒有去體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時代的背景是什麼?你去了解了,可能你很多不理解他的行為就理解了。任何的行為都有它的原因,不可能突然變成這個樣子。

我就跟黃念祖老居士的一段話聯接起來了,我們四十幾歲人的父母,那都七十多歲了,黃念祖老居士那時候說,他經歷那個特殊的年代,那種痛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我不知道大家聽過這一段沒有?黃念老是大修行人,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他不會妄語的。那我們換另外一個角度,在那個年代能活過來,還把兒女拉扯長大,那都已經那種意志力都很強。而且為什麼女人變強了?因為可能她的丈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批鬥,那承受的壓力太大了。我都遇過這些家庭,他的父親現在一百零一歲了,他們一敘述到那些情況,我們聽了都流眼淚。那你說那個時代的女性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所以現在有一句話叫理解萬歲,那個年代太特殊了。

我們懂了傳統文化的道理,是嚴以律己,然後寬以待人,這個心不能用錯了。孔子「吾道一以貫之」,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同樣的,傳統文化走到現在快二十年了,成德是十八年了,也差不多是這個二十年上下,有沒有問題?出現的問題不小,甚至可以說每一個團體都有它面臨的挑戰。我們俗話說的,「當家才知米貴,養子方知親恩」。我們也遇過,會講課了,護法護持他不簡單,他會講課了,他覺得人家都讚歎他,他覺得自己很厲害,他會不知不覺膨脹,然後他就看人家護法的問題了,然後又有人要拉他了,那他見人家護法的過了。我們要知道護法也是成年才學的,但是他有這個發心已經很難了。老法師說,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那同樣的,舉一要反三,這哪是夫妻相處是這樣?我們全部都是成年才學傳統文化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他不同的習氣,那我們一盯著對方的錯誤了,它就會一直放大,明明有很多優點,甚至對我們有很多恩德,我們都看不到了。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己的心有執著點了,看得也不客觀了。結果你看人家護持他這麼多年,就這樣離開了,離開換一個,換一個地方護持他了;再過一段時間,他又看人家的問題了,又換一個地方了,你就看他一直換。

可是難難在哪?人在境界當中都是覺得別人錯,他看不到自己錯,真難!這不是我講的,《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很深刻,「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說「已矣乎」,就是「算了吧」,感嘆。大家注意,夫子感嘆也是慈悲,你們不要理解成夫子心情不好。你看人家佛陀也流眼淚,不要說佛陀感情動了,佛陀流淚是在喚醒我們的良知,所以得看懂善知識在幹什麼。

老法師一年多前,成德在極樂寺,當時候老人家要入寢,要休息了,我在他的房間裡,那都準備好了,結果老人家坐在這個床角,很認真的跟我說:「我講六十年,夠了,換你們年輕人要講了。」我現在想一想,我們那麼有福報,都有地方可以修學,那都是老人家一生弘法的福德功德力,不是我們的能力。你說我們冷靜想一想,我們的團體是因為我們的德行招感來很多人嗎?其實冷靜再看看一個數字,離開的人都比留下來的人多。那這是證明什麼?這不是我們的德行,我們有德行了,那不會離開那麼多人。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再加入?那不就還是老人家的威德嗎?我都遇過,團體裡的護法強勢,很多人煩惱離開了。這一離開都會影響對老人家、對傳統文化的信心,但是主事的人說:「不來算了,還有人等著來做義工。」你看他的傲慢在這個因緣當中在增長,沒有反省。我們看古聖先王,他們是君道,當領導者,古聖先王留的一句心法是什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不放在心上,我們在境界當中很難不見人過、不指責人。一個上位的人都會跟人對立,他的團體要和睦、和合不大可能。所以孔子感嘆,那是悲憫,悲憫學習的人這個瓶頸一定要突破。什麼瓶頸?一定要能知過才行。孔子說,我見不到,能見其過是知過,內自訟是悔過,還沒到改。

所以我現在對年輕人都會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他們現在還沒上台,還沒有權力。其實有時候上了台有權力了,要勸很難,這是我走過來的經驗。當然,假如諸位家人,你們覺得勸成德很困難,在這裡成德也要向你們懺悔。治家沒有祕密,假如你們還信任成德,你們覺得成德所講的、所做的有不妥的,請你們一定要護持我、提醒我。我的初發心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畢竟我智慧不足,假如真的有,還請大家慈悲指正。因為我也沒有退路了,我已經出家了,要荷擔如來家業,我不忍心再給佛法添一點亂,假如真的有,請大家一定要告訴我。我也有信心,我對自己要有信心,我對佛法也有信心,有佛法就有辦法,能解決的,事事無礙。雖然我說都存在,每一個團體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但是你把它當問題,它就是問題了;你把它當增上緣,那可能因為這一件事情、這一個問題,大家都提升上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領導者心態很正確,確實出現危機了,開誠布公,很坦誠的,說不定團體的人才知道原來這些我們都沒考慮,反而大家的責任感、使命感透過這件事情都被鼓舞起來的。因為我們做的事情裡面沒有私名、私利在裡面,都可以坦坦蕩蕩、光明正大的做;我們有私心在裡面了,那才要遮遮掩掩。所以我感覺只要有佛法就有辦法,事事是沒有礙的。

祖師也提醒我們,發心容易恆心難,所以現在進進退退都很正常,但是也是考驗我們的一個心理素質。這也是孔子教的,不是我說的,因為我說的大家不一定服。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很主動去突破、去解決問題,該怎麼辦?該怎麼辦?假如人都沒有主動要去突破跟解決問題的態度,孔子說那我也拿他沒辦法了,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夏蓮居老居士說的,「自助者天助」,自己要幫助自己了,旁邊的人才使得上力;「自救者天救」,自己都不主動了,癱在那裡,人家扯能扯我們多久?我們看老人家給我們表演的,寧為成功找方法。我們都一直說我們跟著老法師學,我們有效法他哪些做人做事的態度了?這個是我們要勘驗自己的。我見了不少,都說是老人家的弟子,都是幹著自己要做的事,也不是照著老人家最重要的理念在努力。這個都是裨販如來,拿著佛門、拿著大善知識的威望在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這罪很重。我們以前覺得這太嚴重了,裨販如來,可是我們的名聞利養心放不下,自己不知不覺在做,自己不知道。

那麼多人叫我們「老師」,很尊重我們,他們真得利益了嗎?還是愈學愈困惑、愈學愈執著?因為我們自己執著了,人家又信任我們,不知不覺我們的執著就會影響他了。所以這個都要很冷靜,我們見到領導者強勢、脾氣大,底下的人很難過。結果後來這個領導走了,因緣有調整了,下面再上來的人跟他一樣,當時候還覺得很痛苦的人,上來一樣,還是強勢。一來受他影響了,二來,我們都沒有從別人的錯誤當中真正提醒自己。「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所以《弟子規》不能小看,「見人惡,即內省」,我們見人惡,可能就落他的不好而已,不一定有內省,結果可能隔一段時間我們跟他一樣,甚至比他嚴重都說不定。

假如大家覺得有壓力,也是一個境緣,我是建議大家,你在一切境緣當中都是更了解自己,我為什麼會有壓力?我是因為什麼想法、什麼念頭所以我有壓力?我現在這個想法跟老法師教的一樣嗎?這個也是觀心為要。那我們還在修行,我們不可能不受境界影響,這個時候你也要自己想辦法。像我有時候覺得動力不夠了,我就把玄奘大師的紀錄片放來看,一看玄奘大師「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一看很震撼,眼淚流下來,好像沒事了。其實就是個念頭而已,你一下子看了祖師的這些風範,好像充了電一樣。我是覺得我們現在這一二代人不要太閒了,要承擔一些利眾的責任,在利眾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感覺到眾生的需要在哪。

我現在也聽到不少同仁,身邊都有十一二歲就憂鬱症的。昨天還有一個漢學院同學給我發來,北大的老師說,北大的新生三成都有「空心症」,就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有一些學生都有自殺的傾向,甚至都自殺過。怎麼我們培養了這麼多年的孩子是這個樣子?大家在反思。結果他那個報導的照片上寫了一行字說:「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你成績提高一分就幹掉一千個人,一千個人就在你後面了。在教室裡,在黑板上就吊著「提高一分,幹掉千人」。這種氛圍不是過一年、二年,過多久?從小學升初中,初中又升高中,甚至於上大學、讀研究所還是這種氛圍,你說人的心態不扭曲?不扭曲我看他也不是普通人了。

所以我們這個年代,真的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講經一直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諸位家人,老法師這句話我們聽懂了嗎?真聽懂的人,從這一刻開始,你不會苛責人了,因為他的行為就是有原因的,他父母沒有教;他父母怎麼可以沒教他?他爺爺奶奶沒有教;他爺爺奶奶怎麼可以沒有教?他曾祖父母沒有教,那你還要去怪誰?你要聽懂老和尚一句話不簡單,你真聽懂了,你的心態就變了。老人家的話還是老人家的話,我的心態還是我的心態,那那一句法還沒有入心。

成德也是跟同仁有很多交流,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我講課有一個特點,比方說,我們都會覺得年輕人在學習傳統文化,我要對傳統文化做出貢獻,我可能幾年之後,我學到怎樣了我就可以怎樣了。我說你不能寄望在未來,其實你可以做出的最大貢獻在當下就可以了。《了凡四訓》講到,貧女供佛,二文為滿,只有兩文錢。那她有多少錢?她就兩文,可是她功德是圓滿的,發意圓成。所以,其實我們有很多慣性都是在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當中。我就跟大家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現在給同學產生最大的一種動力的不見得是老師,為什麼?他一聽老師講,老師又不是普通人;我們一聽老法師一講經,老法師不是普通人。我們一起這個念頭,我們自己就加了很多這個我不可能,這個我現在不行。老法師講的每一句都是契我們講的,怎麼會不行?可是我們自己會產生這種心態。但是我們一看到劉素雲老師,人家也是老法師的學生,可是人家為什麼可以修得這麼好?我們一下子就被激勵了。所以我跟同學們講,有可能能夠幫助同學最大的動力,是同學裡面有人做表法,就振奮同學了。那請問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廣修供養?當下。佛法只要不能安住當下,一定會產生三種煩惱,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他為什麼不能安?因為他過去也留下了一些擔憂,落了一些印象,然後會害怕未來。那你心都不能安下來,怎麼提升?所以能安住當下的人才能向上提升。

我的觀察,每一個人當下只要他的願心沒有退,真的都是他最要突破的點,只是他自己沒有看到。所以六祖大師有講了一句話,是對那個好像是追上他的高手,好像是四品將軍惠明先追上他的,他告訴惠明法師:「密在汝邊。」這句話很有味道,密在汝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且那個覺就是我們的念頭,聖狂之分在一念之間。假如我們看不清楚現在就是我需要突破的最重要的課題了,我們不知道了,我們就會選擇什麼?換地方。一換了,好像好了,好像沒煩惱了,沒多久,不同的人出現了,不同的事出現了,考的又是同一個問題。其實我這段話,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走過來的幾年。我的觀察是這樣,不一定準,大家參考。可是很有意思,你只要考過了,他以後不給你出這個考題了,考其他的了。所以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

我為什麼會開解告訴他們,你當下就可以做出最大的貢獻?其實這個就是受老和尚的教導影響,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這已經形成我們一種思惟的習慣了。而且我聽老和尚講經,任何一句,哪怕是菩薩行最高的頂法普賢行,都是當下就可以做了。所以我們學佛以來,聽任何一個道理都是怎麼落實,怎麼在當下落實,從沒有起一個念頭說現在做不了。這是我整個修學過程,從老人家的引導到我們去做,從來沒有哪一個教誨當下不能做。佛法就是生活,普賢行最高了,禮敬諸佛,我們每天面對那麼多人、事、物,都是諸佛,恭恭敬敬的,不就是落實禮敬諸佛嗎?稱讚如來,你能夠見每個人都能看到他的優點、他的善根,那就是在落實稱讚如來了;廣修供養,你接觸一切人、一切事,都想著我能夠多出點什麼力,你都是盡力的,你不會去保留,那就是廣修供養;做每件事情過後都能反省、檢討,經一事長一智,就懺悔業障,都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

因為有這個心境了,所以我們在跟大眾交流儒釋道,也都會這樣去開解。但是大家聽也不能聽執著了,比方說我自己帶的團隊有很多年輕人,他們也沒有在父母身邊。那當然我要引導他,你這一分孝敬的心,也可以落實在我們團體裡面的長者、領導、老師,從「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可以延伸到師長呼應勿緩,師長命行勿懶。那是要引導他不要去分別,是吧?你當下也可以做,你要從父子有親延伸到愛兄弟姐妹、愛鄰里鄉黨,「凡是人,皆須愛」。可是大家不要聽我這麼一講,忽略了對你父母的孝敬。哪怕你不在他的身邊,你心是不是時時能體恤到父母?還是父母已經替你很操心了、很難過了,你完全感受不到?包含我們的團體同仁,只要是他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有需要,我一定全力支持他趕快回家盡孝。中華文化一個字來講就是一個孝字,你沒有孝,師道也沒有基礎了。我們處事待人的涵養從哪裡?就是從孝悌練的,「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了凡四訓》開解,開解得很透徹。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

當然,每個團體有每個團體的情況,成德以自己這一點經歷、一些感受給大家做參考。還有一點就是,我感覺溝通是我們每個人必修的科目,其實溝通不難,難在我們要真誠,我們要對人不要有成見,對人不要有控制要求,這樣溝通才能達到效果。

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張同學的問題?這個妳也不要有壓力,就是妳真的有聽不懂,或者還有聯想到其他什麼,都可以馬上再回應。

張同學:學生這邊感覺有理解到了法師的意思,然後也比較感覺,自己問的問題自己都比較懂了,現在。

成德法師:好,好的,沒問題,到時候有問題我們再切磋。

張同學:好,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10日10:19: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