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法的教诲如何看待子女婚姻问题/成德法师主讲

從佛法的教誨如何看待子女婚姻問題   成德法師主講  2020/9/1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100-0008

MP3下载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有同修問到,家裡的子女年齡都偏大,都沒有成家,做為學佛的父母,該如何做才兩全其美?

從這個問題可以感受到天下父母心,孩子小,擔心他成長、身體、學業種種;大了還得操他工作、成家,以後夫妻、小孩的教育這些問題。所以當家才知米貴,養子方知親恩。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自己的事業、學業、家業別再讓我們的父母操心了。

我們既然學佛了,我們在家庭當中也會遇到很多境界,像這位同修提出來,就是他實際遇到的境界。不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法,老法師教導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到底婚姻它的事實真相是什麼,這個要搞清楚。佛家常說,面對境界要清楚,不能糊裡糊塗的。看起來這個問題好像是子女的境界,事實上首先最主要的應該是我們當父母人的境界,而且是我們學佛的父母面對的境界,然後還要延伸到你的子女是學佛了還是沒有學佛,這些都是我們面對的客觀狀況,整個可能引導強調的重點也會不一樣。當然也都是為他們好,也都是希望他們了解情況,用理智來面對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緣、重要的一個抉擇。

我們首先先談我們學佛,我們當父母面對子女結不結婚這個境界。首先佛法就是教我們看得破、放得下。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個我們得看破放下,不然就乾著急,而且這個乾著急就是著相,就是被境界轉,就是沒智慧了,一乾著急就亂了方寸。所以我們要冷靜下來,乾著急對自己、對子女都沒好處,甚至會有副作用,自己身心耗損,瞎操心了。

再來,子女會感覺我們的著急,他們可能會有壓力,甚至可能會不舒服,會跟我們有一些情緒或者有一些對立,這個對我們自己跟對他都沒好處。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冷靜,自己所起的念頭、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一定是自利利他,這個我們才做;我們動的這個念頭、一言一行對他對我都沒有幫助,這個不能做。這個就是理智,不會隨順感情、不會隨順自己的習慣。學佛就是要學在境界當中不隨順習氣、習慣,這樣才有定,這樣才能慢慢理智,才能慢慢面對境界,用智慧來處理。

所以與其我們在那裡乾著急,不如好好念佛給他迴向。念佛功德很大,「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還可以福慧增長。我們福慧增長了,更能去護念到子女,庇蔭到子女能遇到一個好的姻緣,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就很冷靜,好好念佛,好好積功累德,來庇蔭到子孫。所以《了凡四訓》講:「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我們現在要祈求佛菩薩、上天保佑,我們都不能是這些煩惱操心的念頭,無思無慮,精進念佛、精進讀經、精進依教奉行,用這個功德來迴向,那力量很大。

成德就遇過,他的小孩遇到的對象不是很理想,但是他們很認真為佛門付出,後來很自然的緣分就不成熟,找到了一個挺懂事的對象,他的兒子就找了個賢內助。因為每一個人他都有他今生的一些緣,那個緣能不能轉,得要靠他的福德、理智夠不夠。可能都會遇上,但是能不能轉就要看這個家的福德,還有他自身的理智。他的理智,那當然就要靠我們做他的助緣,引導他建立正確的觀念、心態,理智來面對婚姻大事。

而我們也要看得破,因為婚姻是他為主,他是主,我們只是個助緣,我們是伴。我們不能反客為主,硬要拉著他怎麼做,甚至於都幫他下決定,到時候結了婚他不滿意,他反而怪你,「當初就是因為你逼我的,當初因為就是你一定要這樣的,你看我現在變成這樣了」,到時候你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了。所以什麼事都得看得破,看得清楚,也要放得下。其實人生這些因緣聚散都是夢幻泡影,很快就過去了。忍一忍,不要都被這些境界搞得我們習氣愈來愈重、煩惱愈來愈多,這個就太冤枉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好好提升上去。而且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極樂世界才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既然我們現在的人生不如意事很多,我們就是隨緣順受,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

這個世間不要去求兩全其美,因為一有求就有求不得的痛苦。反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對了,反而是我們子女的觀念心態對了,心態觀念對的人,他遇到一切人事境緣,他能夠「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應該給他建立這樣的心態、觀念。假如這個心態沒有建立好,他遇到順境,他貪了,之後順境沒了,他就痛苦了;遇到逆境,他產生瞋恚了,可能那個惡性循環就愈重。可是他心態對了,他遇到惡緣,他能夠修忍辱,甚至於把這個惡緣變成逆增上緣,反而可能是他人生很有成長的一個增上緣。

所以我們不要去求我們以後要順,我們的子女以後都遇到好人好事,那個從相上去求了。每一個人修的過去生的福報因緣又不一樣,但是只要他能建立我們佛法講正知正見,他的心境可以轉境,不被境轉,這是我們應該護念他們的。而事實上我們要能護念別人,首先我們要以身作則,我們也不能被境界轉,才有辦法把這個身教跟言教傳給他。所以首先我們自己要不被境轉,然後我們對婚姻也要看得清楚。

而結不結婚那是子女他自己的決定,當然你要充分跟他溝通,他結婚的考慮是什麼,他不結婚的考慮是什麼,結婚以後可能會有哪些發展,會過怎樣的人生,不結婚之後會怎麼樣,我們都客觀給他分析。你的孩子已經信佛了,那個分析可能主要站在,你結了婚,可是重點你要了脫生死輪迴,那你找的對象就要跟你志同道合、同心同德,目標是一起了脫生死,同生極樂國。自己的家庭或者從事的工作,就要給世間人做榜樣,工作也好、家庭也好,都是積功累德。這個就是道義的結合,不是一個一時的感情作用而已,因為感情太會變化了,所以應該是建立在道義上,要有這樣的一個共識。

所以師父上人針對這個婚姻都有開示,我們上網去查應該都可以查得到。當然我們自己要先把它領納貫通,然後再很自然的、很善巧的去跟子女交流。因為都是成人,有時候我們太囉嗦了,讓他感覺到壓迫,他可能就不是很願意跟我們談,所以我們要柔和質直,柔和,不強迫,不給人壓力;質直就是很真誠,一心為他好,去跟他談。引導,結婚了就做結婚人的好榜樣,沒有結婚就做沒有結婚人的好榜樣。所以在家庭當中修行,不然我們假如不是這個態度,很可能在家庭當中就增長情執。

所以《楞嚴經》提醒我們:「汝愛我心」,就是貪愛,我到底在不在乎他,他有沒有思慕我,就在那裡執著,「我憐汝色」,我就喜歡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緣」,在這樣的一個因緣發展,那就「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就彼此互相纏縛了,你喜歡我的心,我喜歡你的容色,互相愛戀,這種情就是以欲為本,就互相捆綁起來了。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夫妻之間叫同修,一同修行。畢竟已經假如在婚姻當中了,大家也要隨這個緣,在夫妻共修的過程,要多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對方,要能恆順對方,不能是苛刻的要求對方一定要怎麼樣,一定要守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黃念祖老居士說到在家人提出要絕欲的問題,黃老問他,「那你另一半同意嗎?」所以都要注意這個家庭的和諧,都要懂得恆順,然後嚴以律己,自己調伏自己這些習氣,但是不是高標準去要求對方。這個是選擇結婚。

假如選擇不結婚,還是要做不結婚的榜樣。學佛就是行菩薩道,沒有家庭的這些責任,那就能全心全意為正法、為弘護正法的道場去奉獻。可能又有家長會擔心,他晚年怎麼辦?沒人照顧。其實我們有很多煩惱都來自於不能深信因果,深信因果了,你現在一心為眾生,怎麼可能你老年沒人照顧?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不會操這個心,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們要信佛、信因果,我們有煩惱起來,往往都是信心不足才會產生。

你的孩子假如還沒學佛,我們就可以站在可能世間人很容易接受的角度,因為畢竟結婚是兩個人,而且要彼此了解,進一步最好是能夠了解彼此的家庭狀況,可以了解他上一代,甚至上兩代、三代都好,因為他是從這樣的家庭走出來的,家庭一定對一個人很有影響。所以孔子的外公就懂這個道理,他要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以前,就看了他祖上都很有德,這一個對象的後代一定會出聖賢人才,這個也離不開因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首先他的祖上都能夠是修善積德的,這個比較理想。

所以我們傳統強調門當戶對,大家可不要誤會成是收入差不多,不是這個意思的。門當戶對是他們的家風,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相近,才容易溝通,建立共識。你說商人的家庭跟教書的家庭成長,可能一些思惟就不大一樣。當然也不能看這個外相,假如這個商人他代代都是讀聖賢書,那可能也不是問題,這個都要看得深入一點去判斷。所以是充分了解彼此跟彼此的家庭。

再來,在了解對方的時候,黃念祖老居士有說道,要以人品為第一,其餘的條件都在其次。這個是把根本找到了,你不能先去抓枝末,他收入現在好不好,他長得怎麼樣,這個是屬於枝末。第一,希望對方是個明白人,不是糊裡糊塗的人,俗話說的,願意跟明白人打架,不願意跟糊塗人說話,糊塗的話,那溝通都累,更何況要相處一輩子;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願意害人,不願意損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數、技巧,是很真誠、誠實;第四是要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係也很正派,這樣的就很好,是上選。這個人品重要,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可能很難找到了,十全十美是聖人,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所以我們的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於修持有極大的便利,就是一個好緣,增上緣,那就可以一起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對於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有力的增上緣。

黃念老還強調,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兒女都不信佛。為什麼?因為真正到了老,尤其到臨終,兒女信佛和不信佛差別就大了,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後腿就往生不了了。所以這個得考慮得長遠。

這個是黃老強調你要了解對方,要判斷對方,首先他的人品是最重要的。再來要考量的就是有沒有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的方向,現代話叫建立共識。所以絕對不是感情用事,感情只是一個媒介,感情是很容易變的,非常脆弱,說老實話,禁不起考驗。所以現在社會為什麼離婚率這麼高?因為他事先沒有考慮那麼多,感情用事,就很容易不夠冷靜,最後結了婚又問題很多,又怪別人,所以離婚率高。所以不是感情用事,要是理智的、要是道義的,志同道合,那這樣就能夠創造美好的前途,同心同德,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我想每一個人不管學不學佛,他都是希望他的人生是愈來愈幸福美滿的,只要為他好的心,把這些道理我們自己學明白,又善巧的找一些機會去點撥、去護念他,相信我們心用對了,對方孩子會感覺到;心用對了,佛菩薩、祖宗也會加持我們。

就這個問題個人談一些淺見,假如有說得不妥錯誤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5月27日04:43: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4579.html